酒红色配什么颜色好看:安徽职业与成人教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05:21
“广德埋藏”究竟指什么 发布单位:广德县职业教育中心 发布人:王海安 审核人:杨世新 文章来源:本站报道 发布时间:2010-9-28 点击: 148 编辑部审核:石红星
      前段时间听说在《广德报》(现今称《今日广德》)上,为“广德埋藏”究竟指什么,争得是沸沸扬扬,好不热闹,后来不知为什么硝烟散尽,销声匿迹了。最近余发仁老师把郑振、雷天庆和胡发兴三位老师与胡耀华、童达清、陈骅老师的关于“广德埋藏”的笔墨争论文章,拿给我看,要我解释“止”和“止则”的意思,我也说不清楚,但看过文章后,颇有些感受。从争论焦点上看,是围绕“祠山庙会”和“太极洞”究竟谁才真正是“广德埋藏”的问题。大家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浩浩荡荡,很有些慑人的气势。从文章的笔锋语气来看,措辞尖锐,语锋犀利,很有点火药味,甚至有些恶语中伤。这似乎已经超出了讨论探究的范畴,变成了双方的相互攻击。究竟孰是孰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是一家之言,各持己见,谁也不服谁。我想,还是应该以和为贵,学术探究就是学术探究,本着相互理解和尊重,相互礼貌和宽容的态度,才能把学术探究深入下去,才能越辩越明。如果双方不能晓之以理,采用的依据不能是理论与事实的结合,以理服人,那就只能是越辩越糊涂,越争越没有多少意义了。       其实,“广德埋藏”究竟指什么,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因为这并不是官方考证定论的,而是民间的言说罢了,好在都是宣传广德,扩大广德影响,提高广德知名度。非要弄个水落石出的话,也只能是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探讨,何必针尖对麦芒,弄得狼烟四起呢。胡耀华等老师的文章我没有机会拜读,郑振等老师的文章我也只是初次拜读,他们在争鸣时引用了冯梦龙的“三言二拍”和《广德州志》上的说法,就“天下四异”与“天下四绝”中“广德埋藏”的解释,作了一定的分析,认为“太极洞”就是“天下四绝”之一,是无可非议,似乎不争的事实。譬如,“四绝”,无论是雷州换鼓、登州海市还是钱塘江潮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广德埋藏”就自然指自然现象了,不然就很不和谐。既然指自然现象,在广德,似乎只有太极洞可以作为代表了。以此推知,“广德埋藏”就非太极洞莫属。理由如上,说的是有些道理。      但我以为,道理虽然是有的,却很有些牵强。按照郑等文章的说法,一是不好解释“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这三绝,一年,止则一遍。惟有钱塘江潮,一日两番。”中的“一年,止则一遍”的,太极洞虽然属自然现象,但并非一年仅此出现一次。二是用以支撑的理论依据的可信度值得商榷,《广德州志》隶属官方编撰,却找不到“太极洞”就是天下四绝的字眼,文字只是闪烁其辞,不见真章;另一个依据是“三言二拍”,郑等文章说 “广德埋藏”究竟指的是哪里?为什么将其称为“天下四绝”?“除《警世通言》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处记载”。 “三言二拍”本身属小说类,众所周知,小说虽有现实的影子,现实的原型,现实做基础,但毕竟是经过文人艺术加工的,虚构的,如果拿来做事实论据,就很难立论了。正如鲁迅所说“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虽说是写塑造人物,但无疑告诉我们,小说的描写与现实真实性是值得推敲的。三是“广德埋藏”是否就是指我们这里的广德县,“广德”虽从唐朝就开始以此为地名了,但其他地方是否还有广德的说法;唐朝代宗皇帝李豫曾用“广德”作为年号(公元763??764年)的。四是“埋藏”究竟指什么,地下的还是地上的。“埋藏”的本义应该是指人死后用草覆盖埋葬,后用棺木埋入土中,所举行的殡葬仪式称为葬礼。这与祠山杀牛祭祀活动倒有某些相通之处。五是对“止”的解释似乎也不能自圆其说,文章说:“止,不单是‘只、祗’表示‘仅仅’的意义,而且又是一个限制范围和数量的副词,表示一件事情的进行或某一特定时段在某一时刻、限度的意义。‘止则一遍’,对于前三绝来说是一个限定等于或小于‘1’的有理数,并非肯定都必然地出现一遍,对一年甚至永远都不呈现的情况也是适用的。不然小说的作者为什么不用‘只、祗’而用止呢?就因为太极洞是一个地下埋藏,人们不走近它,开发它,就永远见不到它的真容。”这样的解释也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并没有跳出“仅仅、只”的意思,倒是很有点玩文字游戏之嫌。六是“天下四绝”并非都是指自然现象,除登州海市和钱塘江潮外,摆在第一位的“雷州换鼓”就不仅仅是自然现象,还有人文的因素。据说,雷州这地方,一年有250天左右要打雷,每年当地人都要在雷祖祠(唐贞观16年建成雷祖祠后便定在雷祖祠)内举行隆重的“祭雷”仪式。祭雷活动一年分为三次,第一次称为“开雷”,于元宵节举行;第二次称为“酬雷”,于上元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第三次称为“封雷”,于冬至节举行。其中最为隆重、神奇和富有意义的就是元宵日举行的“开雷”仪式。架鼓而击,一时鼓声如雷,响彻寰宇,引来电闪雷鸣、雷声大作,天雷地鼓,偶然巧合,达到“天人互应”,每年都有,但巧合极少,堪称一绝。       笔者孤陋寡闻,浅陋得很,对广德埋藏没有什么研究,看过郑等文章,颇以为蹊跷。据我所知,广德祠山瘗祭活动起于三国吴太和七年(公元233年),直到现代,延续千年以上。清光绪《广德州志》上说:“广德俗有所谓埋藏会者,为坎于庭,深广五尺,以所祭牛及器皿数百纳其中,覆以牛革,封谲一夕,明发视之,失所在”。尤其经过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演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盛况,出现一时广德牛贵的现象。瘗祭活动就在广德祠山,祭祀张渤,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本属宗教活动,只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了中央集权思想欺骗民众,笼络人心的工具。但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的时期,耕牛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大量地宰杀耕牛,势必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其一;其二是广德祠山瘗祭活动,声势浩大,四乡八里的人赶集似的纷纷涌来,形成人山人海的局面,成为东南庙会之冠。统治阶级一怕聚众闹事,不利于社会治安,二怕有人乘机蛊惑,影响政权巩固。于是采用分散的方式,不仅在广德祠山有此盛会,其他地方也有活动,影响甚远。据郑书琴先生的《广德史记》介绍,广德最后一次祠山庙会是一九三五年古历二月初六??初八日。根据先生的描述,的确是热闹非凡,祠山庙装扮一新,处处张灯结彩,披红涌金。广德万人空巷,就连周边江苏、浙江的人也潮水般涌来。金锣开道,簇拥张渤大帝,从娘娘庙到现在的增谷路,一时形成数万盛会大军。每到一处都有各式表演,金龙起舞、群狮争雄、高跷、马灯、旱船、地戏,还有在外地请来的戏班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整个祠山殿处于欢乐的沸腾之中。       这样的盛会,侈费之巨,影响之大,自汉以来,达千年之久,虽有些劳民,有些迷信色彩,但能否称得上一绝,我不敢妄言。       以上只是我就读郑振等老师的关于“广德埋藏”究竟指祠山庙会还是指太极洞的争鸣文章后的一点粗浅的体会,如果有机会学习一下胡耀华等老师的文章,我想,对“广德埋藏”究竟指什么,一定会获得新的认识。 作者:张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