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客房开夜床:《喷泉实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22:36

一、探究主题:

(1)成功进行喷泉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2)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可以做喷泉实验?

二、探究过程

1、探究形成喷泉的关键条件

形成喷泉的原理是由于烧瓶内气压急剧降低,小于外界大气压,形成内外压强差,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进了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由此得出:降低烧瓶内的气压则是形成喷泉的关键。

2、设计实验方案

只要降低烧瓶内的气压就可形成喷泉。那用哪些方法可以做到呢?经查询资料可知:一是减少烧瓶内气体的质量;二是降低气体的温度;三是增大烧瓶内气体的体积。

在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来验证。

(1)减少烧瓶内气体的质量

在喷泉实验中常用溶解吸收法来减少烧瓶内气体的质量。显然这与溶剂的选择有关。

①  对于易溶于水的气体,如氯化氢、氨气等溶剂可选择水。

②  对于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气体,可选择有关溶剂代替水。如氯气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实验一】验证氯气在四氯化碳溶液中形成喷泉

[实验准备] 在圆底烧瓶内收集满氯气,胶头滴管中装入四氯化碳溶液,烧杯内盛水。并按图所示固定在铁架台上。

[实验用品] 圆底烧瓶、胶头滴管、烧杯、导管、双孔橡皮塞、铁架台、四氯化碳

[实验现象] 挤压胶头滴管内少许四氯化碳进入烧瓶,使氯气溶解在四氯化碳中,减少烧瓶内气体的压强,最终形成喷泉。

③   对于在水中溶解度比氯化氢、氨气小得多的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可选择能与气体发生反应的溶液做溶剂。

【实验二】验证二氧化碳气体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喷泉

[实验准备]在圆底烧瓶内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胶头滴管中装入氢氧化钠溶液,烧杯内盛氢氧化钙溶液并滴加酚酞。 

[实验用品] 圆底烧瓶、胶头滴管、烧杯、导管、双孔橡皮塞、铁架台、氢氧化钙、氢氧化钠、酚酞。

[实验现象] 挤压胶头滴管内氢氧化钠溶液进入烧瓶,使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减少二氧化碳分子数,以至减少烧瓶内气体的压强,从而形成红色喷泉

【实验三】验证当烧瓶内氨气的温度下降时能形成喷泉。

[实验准备] 在圆底烧瓶内收集满氨气气,烧杯内盛水并滴加酚酞,然后将冰水袋敷于圆底烧瓶上。

[实验用品] 圆底烧瓶、烧杯、导管、单孔橡皮塞、弹簧夹、橡皮管、水槽、酚酞。

[实验现象] 由于烧瓶浸在冰水中,使烧瓶内的气体温度降低,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松开弹簧夹后,红色喷泉立即形成。

(3)增大瓶内气体的体积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改进了上图的装置,将胶头滴管取下,改插一段玻璃管,然后在玻璃管外,连接一个挤扁的洗耳球,借此来增大气体的体积,并仍以氨气为例进行实验。

【实验四】验证当氨气体积增大时能形成喷泉。

[实验准备] 在圆底烧瓶内收集满氨气气体,烧杯内盛水并滴加酚酞,然后把洗耳球挤扁并用弹簧夹夹住。

[实验用品] 圆底烧瓶、烧杯、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 橡皮管、洗耳球、酚酞。

[实验现象] 松开洗耳球上的弹簧夹后,烧瓶内气体就会自动进入洗耳球,从而增大气体的体积,减小瓶内气压,形成红色喷泉。

探究结果

通过研究探索,对喷泉实验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不仅氨气极易溶于水后能形成喷泉,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也能形成喷泉,通过实验验证了其他气体与合适的溶剂反应也能形成喷泉,具体归纳见下表:

常见较易形成喷泉实验组合

气体

吸收液

氯化氢

水+石蕊

氨气

水+酚酞

氯气

氢氧化钠

硫化氢

氢氧化钠

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硫

水+石蕊

2、形成喷泉实验的关键条件是:减小烧瓶内的气压。

方法有三种:

(1)减少瓶内气体的物质的量。途径是根据气体性质,选择不同溶剂。

(2)降低瓶内气体的温度。途径是采用冰水袋冷却烧瓶,使瓶内气体温度降低。

(3)增大气体的体积。途径是改变烧瓶的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