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 英语:【班主任言语摘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15:23
本文来源于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577162-1-1.html
惩罚是做给别人看的,防止别人模仿而已。
但是对当事人,没什么效果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学生的表现(无论进步还是退步)总是让教师感到以外,那显然说明教师并不了解这个学生,而在这种情况下,比较聪明的办法是多看多想而少管。据此,愚以为您对帮帮的干预“做得太多了”,这不但会使您做很多无用功,而且可能适得其反。比如您把他“早恋”的一些情况告诉家长,我就觉得有些急躁,因为这种问题不到不得已的时候,是不该通知家长的。结果果然是使帮帮恨死了您,于是您后来的工作就更困难了。
我要是您,就会把重点放在“诊断”上,而不急于治疗。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孩子?我觉得您并没搞清楚。我也没搞清楚,不过我可以根据您提供的材料说点印象。他的主要问题可能是缺乏自信,而又渴望成功。还有,他很自我中心,有控制欲(想当警察)。至于他的“早熟”,究竟主要源于性紧张,还是一种成功欲望(我有女朋友),还是一种情感需要,我目前搞不清楚。但是我发现,这可能是一个“能够自我成长”的孩子。他能反省自我,也能在某个节点改变自我,而且这种改变好像有他自己的节奏,似乎到某种时候,他就明白了,他就长大了,他的生命就进入新阶段了。这种孩子我见过一些,他们不大适合过多干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你干预不干预,他都会沿着某个曲线波浪式前进。教师干预多了,反而干扰了他的节奏。
我不是说这种孩子应该完全听其自然,而只是说,不要做太多。愚以为您给帮帮做的工作,至少应该砍去三分之二。拣他最出圈的事情过问一下,该批评的批评,该吓唬的吓唬一下(注意私下进行)就可以了,不要太关注他。如果想正面引导,根据他的特长,给他点出风头的机会是可以的,但不要太张扬,要平静进行。像她追人家女孩子,除了暗中加以防范(不要出事)之外,告诉那个女孩装个“木头人”就可以了。和英语老师的冲突,我觉得英语老师反应过度了。建议您施加点压力,要帮帮给英语老师道歉(当面或写信都可以),再劝劝英语老师,放孩子一马就是了。这件事平息下来,以后还可能有事,除非极其严重的事情,都这样处理,可能明年他又会有变化。有变坏变好两种可能,目前看,后一种可能性倒稍大一些。
这种“招安”的办法是很草率的,等于碰运气。不能幻想纪律不好的学生给他头上安一顶乌纱帽他就会老实,那种情况是很少的。您并不了解帮帮,却急于求成,而且看见他反复就焦虑。这样只能把事情弄得更麻烦。我希望您少管他,只拣他最严重的问题做些处理(少搞说教,您和他说得太多了),把工作重点放到班级的基本群众上。如果您的班级大局稳定,差生闹不起来。
这样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应该注意的是:
1、教师首先要明白,凡属行为习惯,都不可能很快改变,而且极容易反复,因为行为
习惯都是自动化的。教师有了这个认识,就不会急于求成,也不会全面出击了。这很重要。
2、既然不可能立刻解决问题,那么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边教育边等待,抓大放小。
有些事立刻处理,有些事点一点即可,有些事则必须学会装做没看见。但只是原则,真遇到
一件事具体如何应对,还得教师自己评估和行动,这是别人不可能件件告诉您的。这样的好
是教师少生气,问题生容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师生不致对立。学生来告状,也要区别对待。
有的需要教师出面解决,有的让学生自己解决,有的安慰两句就完了。教师决不可风风火火
一律往上冲,否则效果不好。您可能会说,我不急,学校领导急呀,评比会扣我们班分数呀!
是的。那也没办法,因为你若急于求成,就会冒险做更多傻事,其结果是被扣更多的分数,
甚至可能出状况。请注意,我们的对策往往不是“最好的”,而只是“最不坏的”,这是没有
办法的事情,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学校领导念紧箍咒,你不要理他,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你让他来,他也未必有立竿见影且能长效的妙计。
3.问题生是生活在某种环境中的。有时,做好班级基本群众的工作,做好问题生“哥们”的工作,甚至做好问题生喜欢的某个异性学生的工作,都会有奇效。教师头脑要灵活一点。我感觉您的工作是始终自己赤膊上阵,而且与问题生单打独斗,一点弯都不绕,这似乎太简单了。
总之,感觉您动口较多,而动脑筋较少。您总是急于出手,甚至以为不出手就是放弃不管,其实不是这样的。问题生往往需要诊疗,而您看起来并不懂得诊疗的技术,所以您就只好依靠最一般的管理手段做工作。其实您是有成绩的,不过您太急了全线出击,地毯式轰炸,自然会有些副作用。
您千万不要以为谁给您支点招,告诉您怎么办,您就把问题解决了,不是这样。根本上是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问题,思维方式问题。比如我要处于和您一样的位置,我可能对帮帮这个学生的许多看法会与您有不小的差别,因为我可能会看到很多您没有看到的东西,而忽略很多您看得清清楚楚的东西。现在您提供的情况,都是您的头脑筛选过的,它们是按照您的思维方式所能见到的“客观事实”。请注意,人其实不是用眼睛,而是用某种“心灵图式”来反映这个世界的,这也就是所谓思维方式。所谓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主要就是在这方面做文章。您可能会觉得我这样说比较“虚”,其实一点也不“虚”,正是这个东西,决定着一个人往哪儿看,怎么看,看到了什么,然后采取什么方式应对。
孩子们没有学习的动力,回家也基本处于放羊状态。虽然我相信孩子们都是想提高成绩的,想做一个让家长骄傲的,老师喜欢的,同学羡慕的“优秀学生”,可是他们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如此,没有学习动力,缺乏自控力,也没有家长的监督,甚至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都没有养成。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各位老师一起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
首先,我想感谢我们五年级的其他三位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陈老师、吴老师还有李老师。我今天之所以能够作为五年级的班主任代表在这里发言,完全是因为她们三位班主任太谦虚了。我觉得我的班级无论是成绩还是纪律和她们的三个班级相比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说句心里话,让我来做这个班主任经验交流,实在是感到很惭愧的。
其次,我要特别感谢我们班的另两位任课老师,吴老师和曹老师。吴老师在开学之初,学生还没有来报到的时候,就把我们班的很多人物和事迹介绍给我了,让我在开学前就对学生做到了心中有数,所以后来遇到了一些突发事件还算是有心理准备的。而且开学两个月来经常在我耳边吹风,比如说谁表现好了,哪几个学生值得注意了;上个星期还教了我一招,找出了教室里喜欢顺手牵羊的小毛贼。曹老师经验丰富,对我们班的教学和管理都特别的上心思。上个周五帮助我重新进行了班干部的选举和组建工作,每天早晨还到教室检查督促学生的作业情况,帮我分担了很多工作。所以说,如果这半个多学期以来我们504班的班风班纪管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至少有一半的功劳应该归功于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们。
下面,我就讲一讲我在班级管理工作方面的粗浅见解。
我觉得每位班主任的工作方式、管理手段和风格其实是取决于各人的性格特点的。我这个人吧,看起来就知道性格偏内向,嗓门不大,心慈手软,所以对学生的威慑力不强。所以在班主任管理上想走强硬路线肯定是不行的。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多花心思,多想想办法,甚至要多出点傻力气了。
我以前在高中混过六年的时间。那时候如果听到谁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肯定要在心里讥讽他站着说话不腰疼,还要顺便在心里反问他是不是可以把劳教所和监狱都撤销了?来这里和这些小学生们相处了两个多月后,我想到了《三字经》中有这样两句话: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第二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懒惰的惰)。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举两个例子吧。第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班的陈晖同学,我想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大名了。这个孩子在开学前我就知道了他的一些英雄事迹。开学不久我就领教了他的大胆和无知。第一天上课,他就看课外书,我走到他身边轻声的对他说:上课时是不能看课外书的,赶快收起来,不然老师要没收的哦。没想到我这样和颜悦色的跟他说话,他居然会咬牙瞪眼,攥着拳头,一副要把我吃掉的样子。
开学的第四天有学生跟我报告说他买零食。我就去找他,问他为什么违法纪律,让他把零食拿出来。结果他一字一顿地回了我两句话,真的差点没把我噎死啊。第一句:“关你什么事?”第二句:“我根本就没把你当班主任看!”他这样说,那我当然火了,于是我说:好,你不把我当班主任看,那就把书包收拾了,喜欢谁当班主任就到他那里去报到。你要是赖在我的教室里,又不把我当班主任看,我也不把你当学生看,不仅如此,我班上的学生也没人把你当同学看,没人跟你玩。我这么一说,那帮小孩子们很会见风使舵,纷纷向我报告他的劣迹。这可怜的家伙立刻成了万夫所指、众矢之的了。一看这形势,我乐了,但他火了,举起凳子就要砸我。幸好吴海莉老师跟我说过他的事迹,我还是有些心理准备的,没有继续和他针锋相对下去,他也没敢砸向我,而是使劲砸桌子发泄。于是我就让他妈把他领回家反思去了。说真的那时候我真想把他劝退就好了,省事省心省力呀。他妈妈也打算把他送到少林寺文武学校去。哎呀,当他妈对我讲了这个想法后,别提我有多高兴了。可是,过了一个多星期后,他妈妈有天晚上忽然打电话给我说希望还是回到学校来。接到这个电话我简直头都大了,做晚饭也顿时没了心情了,仿佛世界末日又要来了。吃过晚饭,他妈又找到我住的小区,在外面谈了两个多小时。
我们在座的老师很多都还没有结婚吧。过几年你们就会体会到,当你自己也有了小孩之后再面对别的父母谈论他们的孩子的时候,你就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你会想:要是我的孩子也能这样乖巧就好了,或者要是我的孩子这样调皮闹事该怎么办啊?所以,将心比心吧,我还是答应陈嘉晖的妈妈让他回来。但是,回来之后该怎么办呢?情况不能有所改变的话,影响的将是整个班集体啊。
其实冷静的想一想,这孩子说出那样的话,也是情有可原的。单单教师节那天我就看出来了,前任班主任仲老师在这帮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这孩子那一句话其实是说出了很多孩子心中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他说出来了正说明他是天真直率的,虽然可气却也可爱。
因此,我意识到要想把这个班级管好,第一步需要让孩子们在心理上和感情上接受我这个新班主任。感情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尤其小孩子的感情其实是很好骗取的。于是,我就和陈嘉晖妈妈商量,索性让他等到国庆节放假之后再回学校。国庆放假期间,可以让他每天到我家来两个小时,名为辅导功课,实为培养感情。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后,陈嘉晖妈妈自然是很高兴的。但我其实一点把握都没有的,甚至还曾担心:把这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弄回家,这不是引狼入室吗?万一他牛脾气上来了,打我们儿子怎么办?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这个担心其实是多余的。这孩子在我家里很乖的,写字也很工整,和我一起一坐就是两个小时左右,他也能坐得住,每次临走的时候还知道跟我说:陈老师再见。很懂礼貌的。
所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陈晖也蛮可怜的。在家里,他其实是很乖巧的一个孩子。来到学校这个环境,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相处方式上有一些欠缺。又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肝火太旺,容易被情绪所摆布而做出一些傻事错事。因为他的不太正常或者说不太懂事,又因为他过去的一些劣迹,他在班级里是个不受欢迎的人,没有人说他的好话,更没有同学把他视为自己的朋友。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他采取一些不太正当的方式,结果更导致同学和老师的反感。回到学校后为了不让他和那几个调皮鬼在一起闹事,避免他乱发脾气,我把他安排在教室最前面的角落里一个人坐。这样一来我觉得他更孤独更可怜了,可是又实在没办法。面对五十多人的班集体,我只能求他不惹事。要想让他和更多的孩子融洽相处,融入到班集体的学习氛围中去,肯定还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
我想国庆那几天的相处还是有点效果的。后来回到学校,他虽然还是会莫名其妙的发牛脾气,但是只要我处理得当,基本上都能平息他的暴躁状态。
有一次,有学生跟我告状说陈嘉晖把别人的钢笔拿去了不还。我跑去教室,他还在和同学争执呢,又是咬牙、瞪眼、紧攥双拳,一副蛮横的准备大打出手的样子。我赶快冲过去,一边问着“钢笔在哪里”一边又动手拉他的胳膊。论蛮力气,我肯定不是他的对手了。他坐在座位里用力撑着桌子是纹丝不动啊,嘴上说钢笔被他扔出窗外了。这样针锋相对着干肯定不是办法的。我知道钢笔肯定还在他的身上,就俯下身,换个角度轻声地问:“你为什么要拿同学的钢笔?”他说:“我的钢笔不见了。”我就问:“你认为这钢笔是你的是不是?你那支钢笔老师见过,你把钢笔拿出来,老师看看是不是你的。”他就乖乖的从口袋里把钢笔拿出来递给我,还说这钢笔除了笔套和他的不一样,其他的都一样。我就把钢笔套拔下来,把笔套和笔尾放在一起比给他看:“你看,这笔套和笔尾的形状一看就知道是配套的,是原装的。你们的钢笔都是从商店里买来的,即使别人的钢笔和你的钢笔一模一样,你也不能一口咬定别人的钢笔就是你的对不对?”我这么一说他就不吭声了,情绪也缓和了,我接着说:“你的钢笔不见了,老师记在心里会想办法帮你找的,这个钢笔是同学的先还给同学好不好?”他点点头答应了,很温顺的,一点倔脾气也没有了。
所以说,对于小孩子,其实你摸到了他的脾气,给他讲话发言的机会,很多事情还是很好解决的。小孩子嘛,不懂事,头脑简单,需要我们的耐心引导和鼓励。为了巩固成果,我还特意安排一些事情给他做,比如负责每天的点名册的记录和晨检记录,负责看管饮水机,每天定时上一桶水。让他感觉到老师其实是重视他的,以增强他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他就没必要再去用那些不正常惹人讨厌的手段吸引别人注意了。
从陈晖的身上,我得到的第一点经验就是:对于小孩子,我们做老师的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不能因为他所做过的傻事错事就一口否决他,甚至厌烦他,一心只想着搜集罪证劝退他。当我们对孩子的看法和态度转变了,我们自己的工作也会变得容易了,心情也会由阴转晴,豁然开朗的。
我们班还有一个和陈晖差不多齐名的人物,那就是臻臻。刚来的时候,我就很不喜欢他那副派头。要么嘻皮笑脸没有正形,要么批评了之后就视我为仇敌,上课时我说东他偏要做西,走路也是歪歪倒倒吊儿郎当的样子。还经常有小同学跟我报告说他欺负人,打人很重很痛,而且有些孩子挨了他的打还不敢跟我说。第一天做操的时候,因为他是体育委员,我让他到前面领操,他居然一口就回绝了我。你说这大庭广众之下,让我这个班主任多没面子啊,居然指派不动自己的学生。但我又不能强行把他拉到前面去啊,只有无可奈何的盯着他看。这仔细一看,我就发现了微妙所在。他回绝我的时候,眼睛是往四周看的,虽然是嬉皮笑脸的但却脸红了。即便如此吧,他还作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我做得不好,我不会。这说明他是既好面子又胆怯的,其实就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于是,我就转怒为喜了,故意用挑衅的语气说:“哦,老师知道了,你是没这个胆量,上不了台面。”我这样刺激他,他有点不高兴了,不笑了,挪了挪步子,但却不是往前走而是往后退的,并且脸更红了。但还是摆出一副我就这样你能奈我何的神气。这样的激将法都不管用了,说明他已经怯懦到骨子里了。
于是,我后来就抓住机会多次找他谈话。无话好说,我就问他以前一到四年级的情况。原来在四年级之前,他还做过班长呢。成绩也不错。他说是自己辞掉了班长职务。我想这其中肯定是有因缘的,但他脾气很倔,又问不出具体情况。但我想对于这样一个外强中干的孩子,批评责备只会加剧他的逆反心理,适时的鼓励表扬才是引导他摆脱怯懦,重拾自信,走上正途的正确措施。所以,我就跟他说了一堆道理,指出他的错误又给他鼓励,并且和他家长沟通。这孩子也是很懂事的。谈话之后,他主动给我写了道歉信,承诺以后再也不欺负小同学。他也确实说话算话,那以后就没有孩子来告他状了。并且上个星期五,班干部选举中,全班54人,他以37票当选为班长之一。
所以,这个案例给我的第二点体会就是:作为班主任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不要被孩子的外表所蒙蔽。不要和小孩子一般见识。要注意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寻找教育引导的切入口。
两个多月来,在班级管理上,我的第三个体会就是:正面的引导表扬比负面的批评责罚更有效。
刚开学的时候我就想,要管好这个班级,抓纪律是头等大事。那么对于那些喜欢搞小动作的、上课讲话的、动手打人张口骂人的,还有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的现象该怎么处理呢?第一个星期,说清楚纪律要求,作出具体规定。第二个星期,苦口婆心的说道理。第三个星期,反复说教,还是屡教不改。第四个星期让班干部记名字,让所有人写小纸条相互揭发,冤有头债有主,白纸黑字,挨个算账。可是对有些孩子来说,批评责备对于他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了,习以为常了。
在期中考试前一两周吧,我在教室里当着学生的面,把以前所有的四大本黑帐给全撕毁了。
我说这两个月来我这个班主任做得很累,整天被那几个调皮鬼烦得筋疲力尽了,所有时间都用来处理纠纷了,结果都没时间去关心那些听话的不惹事的乖孩子了。老师觉得很对不起他们。所以从今以后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我教不起你,我认输了,我不管你了,我不在你身上花费时间了。我要把时间留下来多关心听话的懂事的好孩子。老师浪费时间去批评调皮的学生,不如把时间省下来去表扬好孩子,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然后,我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大信封。我说从今以后,谁表现好,我就给谁写表扬信,收到我的表扬信你就可以回家找父母领取奖赏了。今天我把这些黑帐撕了也算是给你们每个人一个重新做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我本来很担心那样一张小纸条对他们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结果没想到他们好像都还蛮在乎我的表扬的。没过几天,有个小孩子就跟我说:“老师,我这几天都没讲话了,你怎么还不给我写那个纸条啊?”像这样,折服在表扬信面前的孩子还有很多。看来,小孩子还是很看重老师的表扬和认可的。
英国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有一本教育学名著《教育漫话》。在其中,我也找到了一些理论上的支持。他说: “名誉是一种指导儿童和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不宣扬儿童的过错,则儿童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护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了。儿童受赞扬时则应该当着别人的面进行。儿童受到赞扬后,经过大家一番传播,则奖励的意义就更大了。”
以上就是我半个学期以来班主任管理工作上的三点粗浅的见解。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教。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19世纪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类灵魂的杠杆,是促使人不断进步的原动力。苏格拉底说:“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要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两个条件。”可见,自尊对于一个人而言是何等重要!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更要时时刻刻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唤醒孩子们灵魂深处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孩子的自尊心犹如刚刚破土的嫩芽,容不得半点污损和挫折,唯有细心呵护,才能健康成长。
用尊重唤醒孩子的自尊自爱和自律
常规管理的实质,是寻求一种能够替代责罚的有效办法。处罚孩子只会使孩子发怒并且不听教诲,令孩子心怀怨恨,甚至产生报复的念头。(《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 美  海姆•G•吉诺特著 p105)我想到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有关常规管理的技巧:在常规管理的实践中,我们需要避免造成孩子的怨恨,努力激发孩子的自尊。这就是说,维持纪律的根本途径应该是想办法唤醒无知孩童的自尊自爱之心,让孩子学会自律。如果我们失去理智地采用怒斥与责罚的方式,却企图让孩子学会并接受温文尔雅,成为谦谦君子,那不等于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了吗?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灵魂无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休叫少年的心灵空荡荡,要在少年的心灵里确立其对某种神圣的和不可违背的原则的深刻的信念,对于某种唯一正确并与真理相符的原则的深刻信念。要让这些唯一正确的道德真理成为少年明亮的路灯,成为向他指引正确道路的星辰”(《德育智慧源何处》。 p1一言以蔽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最美好的情感去充实无知孩童空荡荒芜的稚嫩心灵,引导他们自发自觉地走上正途。
培根说过:“缺乏真正的朋友及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一个缺乏友爱,内心孤独的孩子是多么可怜啊。对于一个没能建立起良好同学关系的孩子而言,他所缺乏的不是老师的责问,而是友情的滋润。正像作家巴金所说的那样:“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我希望这粒友谊的种子,能在这个举止不当的孩子心中开出一朵芳香怡人的文明之花。
孩子们的不良品行就像旷野里的杂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尊重孩子就意味着要平等的对待孩子,要放弃成人的不自觉地权威意识,要能蹲下身子和孩子平等的对话交流。平等的交流意味着不仅要放弃训诫斥责、威胁利诱,还要放弃道德说教、命令指使。就像吉诺特博士所说的那样:“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比如训话、责难嘲讽等)、不逼迫孩子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 。
我们习惯于说尊重是相互的。当一个孩子第一次在你面前犯错误,你或许可以耐心地温和地与之交谈,给予引导。可是,当孩子第二次、第三次重复地犯同一个错误时,你还能保持多大的耐力呢?当孩子第四次、第五次无视你的尊重,把你的尊重视为软弱无能的时候,你是否要达到忍耐的极限了呢?
约翰•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一书说:“名誉……是一种指导儿童和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儿童的过误有时不能不加以斥责……斥责应当背着别人私地里去执行……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为更会小心地去维护别人对于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度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教育漫话》 傅任敢 译 p35)
尊重犹如一场耐力长跑,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只有唉叹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了。
尊重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尊重有没有极限?尊重需要多少技能和战术的辅助呢?我灰心无助,放弃的念头悄悄滋长。
苦恼与无奈中,我看到了吴樱花老师的《孩子,我看着你长大》。一个学生,三个年头,一千多天,十五万字,吴樱花老师用她的宽容与坚守,将一个同学口中称作“天地间第一恶人”的问题学生,以中考总分全市第一的成绩送入高中。吴樱花老师说:“教育不是冰冷的分数,不是机械的训练,不是空洞的说教;教育是关爱,是呵护,是宽容和忍耐,是坚守和期待” 。教育是坚守和期待,哪怕三年五载,哪怕穷其一生!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 。所以,尊重学生,需要一些锲而不舍的精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2010—2011学年上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
滨虹学校 陈义萍
我觉得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善于学习,吸取他人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其次更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坚持自己的工作作风。
我的工作思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样一则寓言:南风和北风比赛威力,比赛项目就是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一上来就拼命刮,凛凛寒风冷彻骨,但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越裹越紧,北风恼羞成怒,却无可奈何,只能败下阵来。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春暖花开,行人因此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轻轻松松获得了胜利!
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过:“神的巨大威权是指柔和的春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中。”
这让我不禁思考:和顺的南风为什么能够打败来势汹汹的北风呢?我想:南风之所以能够达到目的,应该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具有了自觉性吧。南风的胜利是人性的胜利。能够顺应人性才是南风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
反思标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高压政策往往怨声载道,结果常常适得其反。当学生对班主任有怨气时,他总要寻求发泄的机会,反抗是迟早的事情。《夏山学校》:“被严格教育的孩子会以惹父母生气来表示他对权威的憎恨。”我的理解:人性是倾向自由而反对压迫和束缚的。不能和父母、班主任建立亲近关系的学生多半是难以教育的。若能与孩子建立起亲近的关系,取得孩子的信任,则教育会变得更容易。例:胡臻——初见成效;汪帮胜——虽然有反复,脾气依然暴躁,但在我面前仍是比较顺从的。
一年多来,形成的我的育人观:
用平等、公正、尊重、期待,唤醒孩子内心美好的一面,教孩子学会做人,做一个发展着的人,做一个适应社会的积极人,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这个观念体现在我的班级管理政策中:
1.文明示范生的评比制度
加分项:班级事责、作业好评、听写得分、背课文、背古诗、读课外书
减分项:课堂纪律校纪班规、作业不交不订正、早晨不读书、说脏话打架、不值日、不戴红领巾校牌
减分常常睁只眼闭只眼佯装没发现,加分却抓住每一个机会,绝不会少加分,还时常额外制造加分机会。
加分减分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价值引导。管理制度就是一根指挥棒。班主任的指挥棒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事做,不空虚了,他就少闹事,少出事了。减分容易让人麻木,无所谓,“死猪不怕开水烫”。而加分鼓励却能让人萌生进取心,学生那点进取心比成人更好调动。
每周评比,拍照留恋,偶有奖品。
2.红旗班问题
3.轮座制度
两个点石成金的法宝:
1.用宽容之心感化学生,让孩子心悦诚服的改变。比如沈坤——两度伤人,一忍再忍,而且每次都还劝他父亲不要打他,本学期开始依然劣迹斑斑,于是发了一次威,叫来家长签协议,按照我的要求作了十条保证:保证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作业,然后服从老师教育;保证以后不帮别人写作业,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完成;不能对老师没礼貌,不能对老师有不耐烦的情绪;按时间交作业,把老师的作业认真完成后每天让家长看,家校联系手册每天给家长签名;每当值日要及时执行,把卫生搞好;保证不骂人,和同学搞好关系;上课坐端正,认真听老师讲课,老师上什么课,就把什么书准备好;每天每时每刻要把红领巾和校牌戴好,每天出操时要立正站直,做操要按照动作规范做。如果违反以上任何一条保证,请老师告诉我,然后自己自动背书包回家退学。他当然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个保证书,比如坐姿站相不可能完全改正,红领巾校牌也常会有忘记佩戴的时候。我给他指出了,但没有要求他背书包回家,只是适时提醒,语重心长地规劝。他后来的表现:每次找他谈话后都会说“谢谢老师。”有一天他说:“老师,我感觉你比我妈对我还要好,还要有耐心。”有一天中午,我在照顾他们打饭的时候边站岗边看书,正好站在他桌前,他主动要求我找一本书给他看,我问他要什么方面书,他说只要有图画的就行……
2.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及时鼓励,适时引导。
如江敏——通过周记作文等发现了她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家里爸妈看不起她,说她笨,总爱挖苦她,所以他喜欢来学校,因为学校有同学有老师还可以借书看;有同学笑话她穿布鞋,但后来她看到那个笑话她的人鞋子破了,她没有去笑话她,还说什么“人和人是平等的”。抓住这些来表扬她,鼓励她。教她每天抄写词语,背课文,因为她听写很差,然后给他找了个小老师每天检查她的听写,她很主动很用功,每天坚持抄写,主动找同学听写,现在已经能听写到八九十分了。这次期末考试终于及格了。以前考试都是30分左右的水平。
班主任对其他任课老师要绝对支持,要做好善后工作
协调各学科均衡发展,若任课老师和学生发生磨擦和冲突,要善于做和事佬,艺术化的和稀泥,当然有原则的,无论如何要千方百计维护任课老师的尊严和权威。不能公开在学生面前表达对科任老师的不满。
在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坚持底线,不冷酷无情的打骂、挖苦、侮辱,小心翼翼地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羞耻心,我认为一个人一旦没了自尊心和羞耻心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的;
当然,有时盛怒之下也会做出一些激烈的举动,但心里会后悔、反思,会想一想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处理更合适、更有效;
2、课堂上不摆老师架子,出错了或不知道的就坦然对待;经常范读课文后让学生找我的错误,有时是学生错了,有时我也会出错,所以经常拿着字典进教室,这其实也是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培养了孩子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独立和自信的品质;
3、轮座制度(特殊情况特殊照顾,比如视力、个头;行为习惯季度不好的也例外;)
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公正,不会妒忌,也不会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得到好东西得到宠爱是天经地义的;
不会因为成绩差而永远把他放在最后排,让孩子知道老师时刻都在期待着他悔过自新的一天,告诉孩子,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4、摸着良心搞教育,教书育人要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宁愿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也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明辨是非,明辨善恶益害;
5、对差生不会落井下石,总是一再给机会;
对优生也绝不姑息纵容,不会因为成绩好而忽视他的错误,或忽视他性格品行上的问题,我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
对班干部就更严厉了,不仅“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还要“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我认为我的教育理念和具体的做法还是比较符合教育规律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我相信,家长若能配合我的教育,我们班的孩子一定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初步构建激励型班集体的实践与思考
改为:情感激励型班集体构建的一些思考
滨虹学校  陈义萍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么一则寓言:南风和北风比赛威力,比赛的项目就是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一上来就拼命刮,凛凛寒风冷彻骨,但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越裹越紧,北风恼羞成怒,却无可奈何,只能败下阵来。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春暖花开,行人因此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轻轻松松获得了胜利。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我不禁思考:和顺的南风为什么能打败来势汹汹的北风呢?我想,南风之所以能够达到目的,应该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具有了自觉性吧?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神的巨大威权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中。”和风细雨的威力有时候要比暴风骤雨来得更持久更透彻。生活在农村的人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夏天里,暴雨过后,地面会被雨水冲刷的很干净很结实,雨过天晴,太阳一照,地面很快就会恢复干燥。而春天里,绵绵细雨一下就是几天几夜,泥土被雨水慢慢渗透,踩上去泥泞不堪,即使天晴了,人也仍然要与泥泞斗争很久。
这些自然现象,无不深刻地告诉我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温柔耐心的说服往往胜于粗暴急躁的压服。作为班主任,在我们进行班级管理和引导的过程中是否能从中得到一些珍贵的启示呢?
不管是普普通通的任课教师,还是举足轻重的班主任,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能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对学生,我们打不得,骂不得,抓不得,判不得,你冲他发牛脾气,摆脸色,他凭什么买你的帐呢?所以,当我准备接手班主任工作的那一刻起,我就在心里确立了一个班主任工作的指导原则:带着爱心和耐心,以赏识和激励的情怀悦纳学生、鼓舞学生,促其进步。
09学年伊始,我来到滨虹学校,成了54个活泼又聪明的小学五年级孩子的班主任。活泼往往会被视为调皮好动,又因其聪明,所以调皮闹事就更胜一筹了。开学之初,搭班老师就对我说了,这个班是以纪律乱、成绩弱而举校闻名的。更有甚者,动手打老师的事情也曾发生过。面对这样一个班集体,娇小文弱的我拿什么“武器”能够“制服”他们呢?我想到了“南风悠悠暖人心”的心理法则。班级管理不正是一个斗心斗智的工作吗?
四个多月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围绕着赏识和激励的总原则,我做了诸多的尝试和努力。下面,就以我的实际工作谈谈我对班级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一、班干部团体的组建与培训
面对一个纪律涣散的班级,我首先考虑的是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让班干部们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但在班干部问题上,孩子们最容易出现两种情绪:一、对某些班干部,尤其是老师任命的班干部不服从;二、有心做班干部的孩子心里多少都有些“班长情结”,都对班长的头衔情有独钟,而对其他的各项委员职务不屑一顾,正所谓“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嘛!怎么样才能有效消除这两种不良情绪呢?
民主投票选举可以很好的解决部分学生对班干部不服从的不良情绪。但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们“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班长情结”呢?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在班级管理上做法是分别设立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给每个孩子都提供了做班长的机会,达到了“人人参与管理,人人便于管理”的良好效果。(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第七章《科学管理班级要靠班级的主人们》)我是否也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呢?仔细考虑之后,我认为不论是我这个新上任的缺乏经验的班主任还是我们这些懵懂幼稚的小学生而言,都不太适合如此复杂的管理体系。简单明了,便于操作的管理模式才更适合我们的现状。于是,我决定推行“班长值日轮换制”,由民主投票产生五位班长,然后从周一至周五每人负责一天的出操、课堂纪律、教室卫生和班务日志等主要班级内常规事务的管理与记录,同时,为了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五位班长又在自愿的基础上分别侧重于学习、劳动卫生、体育、纪律和文娱等职责。这种“班长值日轮换制”,一来职责明确,便于操作;二来消除了因为职权名称上的差异而造成的学生心理上的等级差异感。
选举活动结束后,我把五位班长召集在一起,严肃认真的开了第一次班干部会议。这第一次的班干部会议,主要议程有三项:第一、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第二,做好思想工作,正确认识班长工作;第三,指导工作方式和方法。
第一项内容不再赘述。第二项议程,为了帮助五位班长摆正思想态度,正确认识班长工作,我做了一个题为《我们为什么要做班长》的简短讲话。我首先列举了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几种错误观点:1.认为班干部耽误学习时间,专心搞好学习才是正经事;2.自由散漫主义,不想管别人,也不想让别人管我;3.认为班干部吃力不讨好,得罪人;4.不自信,怕自己做不好;5.千方百计想要做班长,而且非班长不做,认为做班长威风有面子。我把前四种称为“消极型”,我给他们开出的药方是思考当今社会甚至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论是只知埋头读书的书呆子,还是自私狭隘对集体没有责任心的自由散漫主义者都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标准的。提高管理能力,学会管理艺术,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我们最终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和喜爱的。第五种错误观点,我称之为“过渡积极型”,这样的人自我感觉良好,容易唯我独尊,目中无人,争强好胜,爱耍威风。这样的人即使做了班长,最终结果也会众叛亲离遭人厌弃的。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服务的,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同样的道理,班干部是为班集体、为每个同学服务的,协助班主任维持好班级的纪律、卫生、学风等各项工作,为同学也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紧接着,我又总结了做好班干部的真正意义所在。我认为做好班干部的第一个目标意义在于建设好我们的班集体,打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一个班集体而言,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是一切班级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但对于班干部个人而言,我认为这是最不重要的意义。对于班干部们而言,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一个人只有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始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把五年级的班长做得更好更出色,才能继续做六年级的班长。只有把小学的班级管理搞好了才有望在进入初中后,在更大范围内竞争取胜,进而入高中,考大学,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才有可能始终保持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身份,才能在最终的社会岗位竞争中取得胜利。因为社会发展的机制就是优胜劣汰。不过,我认为这仍然不是我们做好班长的终极目标。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收获心理上的自信和快乐。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总会觉得生活很无聊,一个做事总是失败的人,也必然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所以,人要想活得快乐,就必须有事做,做有价值的事,而且能做得成功,这样才能体验到充实感、成就感,才能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会议第三项议程,指导孩子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我给他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树立信心。正如中央电视台一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相信“人是一个广阔的世界。”(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p78)二、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行动力有多强,收获就会有多丰硕!比如在维持课堂纪律问题上,我们习惯性的做法就是大声吼叫,以暴治暴。而这种方法往往只是奏效一时。开学以来,我们班有很多孩子好讲话的坏习惯有所收敛了,当然不是因为老师的大吼大叫。我经常会找一些同学私下聊天谈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荣誉感。而且,还开展了选举“闲话能手”的活动。被选上“闲话能手”的孩子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羞耻,有了这种羞耻心,他才会自发的要求自己改变。“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P85)三、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我给五个班长每人发了两份资料。一份是魏书生老师的《让民主和科学走进班级》(选自《班级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有一份是魏书生老师指导学生制定的《班规班法》(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二、激励机制
抓纪律是班级管理中的头等大事,但良好的纪律并不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纪律只是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优良班集体的保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学期初,我就告诉孩子们期中考试之后,班主任将会对各门单科前十名和总分前十名,分别予以奖励。但在期中考试后,我发现这样的奖励措施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并不能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大部分人大学习积极性都得不到调动。我们的班级是有着54人的大规模班集体,前十名的奖励,得奖率连20%都达不到。而且语数外单科前十名、总分前十名,虽然有四十个奖项之多,但其实往往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孩子手中,受奖励的范围并没有和奖项的多少成正比。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锁定在前几名,最多不超过前十名的身上。仿佛十名之后就是不值一提的了。这种奖励机制对于五六十人的班集体来说,无疑对大部分孩子是起不了激励作用的。这样的奖励对于多数孩子来说永远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的。怎么样才能实实在在的调动起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和奋斗前进的意识呢?怎么样让他们感觉到只要跳一跳,奖品就是可以拿到手、捧回家的呢?
我想到了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阿特金森著名的成就动机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标的评价以及达到目的可能性的估计。这个理论的提出源于阿特金森的一项经典实验:他把80名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20人,并且给他们一项相同的任务。对于第一组学生,只有成绩最好的才能得到奖励,也就是说奖励的可能性是5%;对于第二组学生,成绩的前5名都会得到奖励,获奖的可能性是25%;对于第三组学生,前10名学生可以获得奖励,获奖励可能性为50%;最后一组学生前15名都能得到奖励,获奖的几率达到75%。(实验结果参考图一)
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组(25%、50%)的成绩最好;成功的可能性过高或过低时,成绩下降迅猛。第一组学生大都认为即便自己再努力也极少可能获得第一名,而第四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轻而易举地都会在前15名,所以,这两组学生都认为没有必要努力,因而走向了两个极端。从图中可以看出,成功率在50%的时候学生的成绩最好,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很有希望可以得到成功,否则的话就必定会失败。(李江蓓《人人都爱心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p99)
每个人都有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需要,孩子在学习上更需要有成功和被肯定的体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越学越有劲。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给了我极大的启发。50%的成功概率才能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那就意味着对于五六十人的大规模班集体来说,获奖者应该在30人左右。但是,这样的奖励范围,对于那些多年来一直处于末位一再遭受打击的孩子来说,还是不能有效的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和斗志的。但50%的获奖概率是不能再提高了,于是,我决定再为这些后进孩子特设一个进步奖。但这进步奖是否该有个限度呢?比如三门学科总分仅仅进步一两分的话,能否得到进步奖呢?如果限度太低是否也同样不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呢?如果限度较高,对于那些确实存在学习困难的孩子来说,是否会再次造成伤害呢?还有那50%的奖励概率是否会挫伤那些成绩优异者的心理优越感呢?而且,在一贯的价值评判之下,当孩子捧回一张“期末考试位列班级第三十名”的奖状,家长和亲朋好友们会怎样看待这孩子呢?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在扩大奖励范围的同时,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给奖励分出层次上的差异以充分调动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的最大积极性;二是模糊名次上的微弱无意义的差别。
据此,我将激励奖项作了如下设置:一、进步奖(分为三等)。第一等为“神速进步奖”,总分提高30分或30分以上;第二等为“快速进步奖”,总分提高在29分至15分;第三等为“进步奖”,总分提高在15分以下。二、排名奖(分四等)。第一等为特等奖,号称“傲视群雄奖”,总分名列年级前十名;第二等奖号称“雄鹰展翅奖”,特等奖后的十名;第三等为“奋发图强奖”,十名;第四等为“积极进取奖”,十名。
为了让这个奖励机制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充分唤醒他们的成就动机,我特意设计了一节简单的心理辅导课《学会挑战自我》,过程如下:一、学会挑战自我,收获自信和快乐。我们做事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干的,而是为了追求自我超越、自我成长。这是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是人生幸福的根本前提。二、怎么样挑战自我?那就需要不断的给自己设定挑战目标。制定挑战目标时,注意合理性,不太高不太低。三、制定期末考试奋斗目标。我首先询问孩子们期中考试的奖项设置是否合理?然后用举手回答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第一步,请想拿奖状回家的同学举手,结果当然是个个举手了,很多调皮的孩子举双手;第二步,对于老师设定的这些奖项,认为自己能够拿到奖状的同学请举手,果真有部分孩子把手放下了;第三步我要求认为目标需要调整的孩子举手,那些把手放下的孩子自然再一次举起了手。于是,我宣布了重新修改后的奖项设置,再要求孩子们举手表决,结果自然是百分之百通过了。四、要求孩子们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和这个奖项安排,提出自己在期末考试中的奋斗目标,并反思自己过去在学习上是否尽力了。 从孩子们交上来到奋斗目标和反思来看,……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表扬信,放大孩子的闪光点
开学初到一个多月,面对一个纪律涣散,问题百出的班集体,我每天就像个上足了劲的发条,跟着那帮小屁孩们后面转,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纷。一会你打架,一会他骂人,一会某某又不交作业,我的时间就这样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当然,我也在不断的调整着教育策略:第一个星期,说清楚纪律要求,作出具体规定。第二个星期,苦口婆心的说道理。第三个星期,反复说教,还是屡教不改。第四个星期让班干部记名字,让所有人写小纸条相互揭发,冤有头债有主,白纸黑字,挨个算账。可是对有些孩子来说,批评责备对于他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了,习以为常了。所以,我这些惯常的教育手段自然收效甚微了。无奈之下,在期中考试的前两周,有一天我在教室里当着学生的面,把以前所有的四大本黑帐给全撕毁了。我说这两个月来我这个班主任做得很累,整天被那几个调皮鬼烦得筋疲力尽了,所有时间都用来处理纠纷了,结果都没时间去关心那些听话的不惹事的乖孩子了。老师觉得很对不起他们。所以从今以后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我教不起你,我认输了,我不管你了,我不在你身上花费时间了。我要把时间留下来多关心听话的懂事的好孩子。老师浪费时间去批评调皮的学生,不如把时间省下来去表扬好孩子,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然后,我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大信封。我说从今以后,谁表现好,我就给谁写表扬信,收到我的表扬信你就可以回家找父母领取奖赏了。今天我把这些黑帐撕了也算是给你们每个人一个重新做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我本来很担心那样一张小纸条对他们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结果没想到孩子们都还蛮在乎我的表扬的。没过几天,有个孩子就跟我说:“老师,我这几天都没讲话了,你怎么还不给我写那个纸条啊?”像这样,折服在表扬信面前的孩子还有很多。尤其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孩子,我总是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表扬。比如:
赵森同学:最近,你的作业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不仅能按时按量的完成作业,还能保持字迹工整,抄写认真。你的字也写得很漂亮。老师很高兴能看到你的进步,老师也希望以后能看到你更大的进步!
赵瑞晨同学:老师看出来你是个有上进心的好孩子,只是你的自制力还不够。不过上个星期,你的课堂纪律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相信你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的!加油!
结果,他们这种偶尔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和巩固,久而久之,偶尔为之就演变成了经常性行为。这说明老师正面的引导表扬比负面的批评责罚更有效。
这样的表扬不正像是“狄德罗的睡袍”吗?18世纪,法国有个叫丹尼斯•狄德罗的哲学家。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但是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书房里所有的旧东西都换成了新的。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作“配套效应”。这种“配套效应”为整个事物的变化提供了动因,当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随之变化以便与其配套,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更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有价值的“睡袍”吗?(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52)
英国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有一本教育学名著《教育漫话》。他在书中说道: “名誉是一种指导儿童和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不宣扬儿童的过错,则儿童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护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了。儿童受赞扬时则应该当着别人的面进行。儿童受到赞扬后,经过大家一番传播,则奖励的意义就更大了。”
所以,每次写了表扬信之后,我都要当众宣读,然后受表扬的孩子就会在同伴们的掌声中接过我的表扬信。这种表扬方式,不仅鼓励了受表扬的孩子,还会在无形中让受表扬的孩子成为一种榜样的力量。
有一次,有个孩子因为早晨上学比较匆忙,而忘记了佩戴红领巾和校牌,结果在进校门时被扣了分。其实,如果他不说,我根本就不会知道这件事的。但是,他在早读时不声不响的塞给了我一封道歉信。他说:“对不起,陈老师,您可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给您写这个,等您看完之后您就知道了。事情是这样的,今天早晨我起来的有点晚,洗脸刷牙之后我就匆匆忙忙地背着书包去等车了。上了校车,直到车子快到学校时,我才发觉我的校牌没戴,当时我的心里很慌,不知道该怎么办。眼看着车子到了校门口,我不得不下车走进学校,当我走进校门后就被扣分了。对不起,陈老师,请您原谅我,我保证下次一定戴好红领巾和校牌。”当我看完这封可爱的道歉信后,我忍不住笑了。多可爱的孩子啊!这点小事,也要如此郑重其事。忙中出错的事情,就是我们大人也是难以避免的啊!更何况是天性散漫的孩子呢!于是我立刻给他写了一封表扬信:“杨江富同学,你今天给老师写了一封道歉信,让老师好奇怪呀!你没有犯错误呀!原来,是你早上忘了带红领巾校牌,被学校扣分了。当老师读完你的道歉信后,你看到老师脸上欣慰的笑容了吗?可惜,你是个太害羞的男孩,始终低着头没看到老师的笑容吧?不过,这也正说明了你道歉的诚意和犯错误后的自责。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但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想想办法,怎么样才能避免再犯这样的过失呢?比如,回家后及时把红领巾和校牌放进书包,再比如……
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犯错误后的认识和行动!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当我在全班朗读了这封表扬信之后,孩子们都为他的诚实和勇气鼓起了掌。然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到中午,我就陆续收到了两封道歉信。一个小男孩也承认自己忘了带红领巾和校牌而被扣分了,另一个小女孩则为了把作业本丢在家没能及时上交作业而道歉。而且,都保证下次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了。他们是否真的从此不会再犯这些小过失,我认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这种自觉地认识和行为。这不就足够了吗?
四、特殊问题,特殊教育
五、元旦晚会,寓教于乐
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自然是少不了娱乐活动的。而娱乐的时候,孩子们的身心最放松,巧妙地寓教于乐就更能深入人心。
我们班的元旦晚会,我并没有提前宣布,也没有要求任何孩子提前准备节目或物品,我不想让孩子们的心过早地激动,影响学习。但我却准备了很多很久。
12月31号下午最后两节课刚好是我的语文课。我就拿这两节课和孩子一起过个有意义的元旦晚会吧。
时间到了,我利用多媒体打出了我的第一张幻灯片“孩子们,元旦快乐!”配上了一张活泼的卡通画。但是,当这句问候语出现的时候,很多孩子在下面抱怨了:“那么多的作业,哪里还有快乐啊!”“还是不放假的好。” 想想这些孩子也确实可怜。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一个长假,却也盼来了那么多作业。其实孩子们不懂得规划时间,平时白天上课,放学了还是得写作业的,而放假了看似作业很多,但只要安排好时间,还是可以尽情玩乐的。
三、结语:
人之初,性本善。
从高中到小学,教育观念的转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批评教导要让孩子乐于接受
滨虹学校 陈义萍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批评教导要让孩子乐于接受》。
批评教导要选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四个多月来最深刻的一点体会。
12月25号那天,我收到了很多孩子的圣诞贺卡,其中有个孩子在贺卡中写到——
陈老师,您知道我为什么要送您贺卡吗?我猜您一定会想您是老师,学生给老师送一张贺卡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您这样想就错了,你想的只是次要原因。我送您贺卡主要是因为您对我的教诲。每次我犯了错,您不是责怪我,而是等我冷静下来了才慢慢地耐心地指出我的缺点,还说很多道理给我听。每当那时我都非常感动,所以,我要在这里对您说声:“谢谢您,陈老师。”
作为班主任,能够收到孩子这样的贺卡,心里自然是很高兴的。高兴的同时,我也不禁回想起了这学期以来发生在这孩子身上的几个小故事。
开学初的一段时间,我们班有很多孩子喜欢玩一个不太文明的小把戏——用大拇指绷着中指弹人。力气弹得轻,就互相取乐嬉戏,弹得重了,就要哭鼻子闹矛盾了。多次说教之后,仍然有孩子恶习不改。有一天,中午写字课前,我走到教室门口,坐在门边的一个小男孩——就是我这故事的主人公,正绷着手指对准自己的同桌。我立刻走过去,半笑半怒地学着他的样子,绷起中指在他的耳朵上轻轻地弹了一下。结果,他居然拍案而起,高声辩解道:“我只是做个样子,又没碰到他。” 然后就放声大哭。这样的反应真是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我被吓愣住了。但是几秒钟之后,我也愤怒了,拍着桌子训斥道:“真是岂有此理!我怎么你了?许你弹同学,就不许老师弹你了?还敢冲老师拍桌子,没规矩没教养!小小年纪,脾气倒不小!”我这怒气还没发泄完呢,他又冲我拍桌子辩解道:“我只是这样子,又没碰到他!”一边说一边还比划着刚才的姿势呢!我再一次暴怒了,重重地拍着讲桌。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静静地看着我。我意识到关键的时刻到了,不压服了他,我就彻底失败,永无翻身之日了。于是,在扫视了全班之后,我又把目光转向了他,厉声指责到:“你这是辩解!你这次没弹到他,以前有没有弹到过人?老师还只是开玩笑似地轻轻碰你一下呢,你就觉得委屈难受了,那你可曾想过被你弹到的同学心里有什么感受?没碰到就没错了吗?那么那些犯罪分子,想杀人而没杀到人是不是就没罪了呢?那至少也是犯罪未遂!你这次举着手指对准同学没错,那下次是不是就可以举着刀对着同学了?”我这边是越说越激昂了,他那边总算偃旗息鼓了,始终低头不语。批评他的同时,我又把矛头转向全班,抓住这个机会杀鸡儆猴吧。果然,从那以后,就再也没看到任何孩子用手指弹人了。
这一回合,我算是大获全胜了。但是,冷静地想一想,我这样声嘶力竭换来的胜利可一点也不轻松,没有技术含量,而且造成了师生关系紧张。虽然能让孩子低头了,但他们是真正明白自己的过错了,还是屈服在我的淫威之下呢?即便是他们心里赞同了我的说教,可这样毫不留情地训斥,孩子们在面子上是很难堪的,情感上也是难以接受的。孩子再小,他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他也要有尊严和脸面。以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来换取教育上的胜利,这是不明智的。这种小胜利的背后掩盖的是大失败。毕竟我们教育者的责任是要培养懂得自尊自爱、明辨是非的大写的人,而不是唯唯诺诺、奴性十足的小人。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的追求结果,批评不一定非要和严厉挂钩,给批评穿一件智慧的外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是更好吗?
后来,有一天午餐的时候,这个孩子莫名其妙的把打好的饭菜给倒了,而且趴到桌子上就放声大哭。我一问呀,原来是值日班长给他分菜的时候把红烧肉和豆腐这两个菜打到一个盒子里了。他泣不成声,万分委屈地问我:“为什么别人都是分开的,偏要把我的混在一起?”我立刻开导他:“班长有可能是不小心的,也有可能是和你开个玩笑呀!你犯不着这样大动肝火吧?我们是男子汉啊,就为这点小事嚎啕大哭多丢脸啊!”没想到他根本不买我的帐,还是一边哭一边情绪激愤地问我:“那么多人都是分开的,为什么偏偏就把我的菜混一起?”我耐着性子逗趣到:“混一起怎么啦?你吃到肚子里不还是混在一起?难道你认为班长是故意欺负你不成?”他并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一个劲地重复那句话在:“为什么偏偏是我?”一看这幅情形,我又忍不住怒火中烧了。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么自我呀?不说他是无事生非,至少也是小事生非,小题大作!但面对一个不明事理的孩子,粗暴的批评和指责,他显然是难以接受的。于是,我深吸一口气,强压住怒火,亲自打了一份饭菜端到他的桌子上。
几天后,我想是时候该让他反思自己的过失了。于是,我抓住了他上课发言积极这个契机,给他写了封表扬信。在表扬了他学习积极之后,我特意写到:“老师希望你能自始至终都保持住学习的热情、思考的热情。老师也希望你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宽容大度。老师送你一句话吧。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我捧着这封表扬信在全班朗读,他在孩子们的掌声中接过了表扬信。然后,我又继续说到:“希望我们班每位同学都能有宽容大度的胸怀。一个人的胸怀可以像大海,像天空,也可以像湖泊,像游泳池,甚至像针眼。生活中常有人为了针尖大的小事,吵得面红耳赤,打得不可开交。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人是不是很愚昧,这样的人活着是不是很苦、很累、很可悲,因为他们把大量的精力和脑细胞浪费在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上了,他们所做的事、所生的气毫无意义可言!所以,老师今天也把这句‘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送给大家。希望每位同学都能记住这句话,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胸怀开拓成大海,开拓成天空。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乐观有意义,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友情的可贵!”
教育心理学大师桑代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水缸里做了个简单的迷津,用玻璃作隔板,在迷津的另一边放了鱼饵,把鱼放在迷津中,鱼看见鱼饵,就想去吃它,但不会运用方法来达到目的,只是简单粗暴地把头向玻璃上乱碰,结果总吃不到鱼饵。鱼的智力薄弱,反映简单,当然不知道改变路径寻找迷津的出口。我们教师批评教导孩子所期盼的结果不正像那香喷喷的鱼饵吗?但我们可不能只会像小鱼那样简单的直奔目标呀。有时候以退为进的策略才会产生更持久更深入的效果。家长们常说孩子让人伤透了心,其实如果我们不注意教育方式的话,孩子的心也会被大人伤透了吧。所以,请记住:批评教导要多动动脑筋多想想办法,批评教导要让孩子乐于接受!
2010/01/01
班主任工作是我这一年多来的另一个工作重心。
张万祥老师曾经说过:“班主任工作包含着太多的诗意和艰辛、太多的获得和奉献、太多的追求和跋涉、太多的责任和义务……”的确如此!在滨虹这一年多的班主任工作,让我品尝到了作为班主任的艰辛,但同时也领略到了作为班主任才能体会到的成功和幸福!
班主任工作涉及许多方面:小到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大到理想和信念上的引导;既有主题的教育活动,又有个别的交流沟通,还有渗透在日常言行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归结起来,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应该是育人,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习惯、优良品德、远大志向、高尚情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怎么才能高瞻远瞩地做好班主任的“育人”工作呢?
我觉得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善于学习,吸取他人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其次更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坚持自己的工作作风。
我在进行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主要坚守着这几大原则和策略:
(一)“情”字当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个著名的“南风和北风比威力”的寓言故事。大致内容是:一日,骄傲自得的北风要和温暖和煦的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一上来就拼命刮,凛凛寒风冷彻骨,但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越裹越紧,北风恼羞成怒,却无可奈何,只能败下阵来。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春暖花开,行人因此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轻轻松松获得了胜利!
这让我不禁思考:和顺的南风为什么能够打败来势汹汹的北风呢?我认为:南风之所以能够达到目的,应该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具有了自觉性吧。南风的胜利是人性的胜利。而高压政策往往怨声载道,结果常常适得其反。当学生对班主任有怨气时,他总要寻求发泄的机会,反抗是迟早的事情。
英国教育家尼尔在《夏山学校》中说:“被严格教育的孩子会以惹父母生气来表示他对权威的憎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在其著作《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也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常规管理的实质,是寻求一种能够替代责罚的有效办法。处罚孩子只会使孩子发怒并且不听教诲,令孩子心怀怨恨,甚至产生报复的念头。” 我的理解是:人性是倾向自由而反对压迫和束缚的。不能和父母、班主任建立亲近关系的学生多半是难以教育的。若能与孩子建立起亲近的关系,取得孩子的信任,则教育会变得更容易。这正如古训所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但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情”绝不能陷入无原则的“儿女情长”,更不能包庇、宠爱、溺爱。班主任应该理智地爱学生,科学地引导学生。
(二)科学引导代替责罚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总是会遭遇孩子各种各样的过失、错误、恶习甚至是不良品行。这时,班主任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是针锋相对的责罚还是顺势引导?毫无疑问应该是引导。那么,该怎么引导呢?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灵魂无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我认为管理制度就是一根指挥棒。班主任的指挥棒就是要在恰当的时间、适宜的地点种上合适的庄稼,班主任的指挥棒要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指引上正轨。
所以,针对我接手的班级学习、纪律和行为习惯都比较欠缺的情况,我重点在班级内实施了一个“文明示范生评比制度”。与学校的“四项评比”重在扣分的出发点不同,我的班级评比重在比加分。比如说:尽职尽责值日为班级服务加分;作业按时按量完成及时上交并得到好评加分;背课文加分;平时的听写、测验得多少分即相应加分;课外背古诗加分;在班级流动图书馆借阅课外书加分……我认为加分减分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价值引导。班主任的指挥棒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事做,不空虚了,他就少闹事,少出事了。减分容易让人麻木,而加分鼓励却能让人萌生进取心。
当然,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繁琐的个别性问题。这时,班主任赋予智慧的艺术化引导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
(三)宽容与期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儿童”。所以,我们班主任常常会苦恼于一些冥顽不化的孩子,尽管你用尽了手段,似乎也难以撼动他那根深蒂固的顽疾于纤毫。
在我的班级里就有这样一个顽劣得近乎怪异的孩子沈某。他脾气暴躁,不服管教;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且非常情绪化,难以捉摸,高兴时发言积极,不高兴了就随意讲话或者呼呼大睡。有时候想找他谈话,哪怕你跟在他身后叫破嗓子,他竟悠然自得地走自己的路,然后回到你一句:“我没听到。”倾心交谈、道德说教对于他是苍白无力,“狄德罗的睡袍”也无济于事。第一个学期,他为了一个篮球,把同学推倒在地致使脚踝骨折;第二个学期,一拳头把同学的嘴唇打裂开,缝了四针。第三个学期,开学不到一个月即被记录了罪状十大条:1.交不出暑假作业还谎称上学期没领到;2.作业格式不按照老师要求写且老师当面指导也不遵从,多次不交作业;3.替别人学作业;4.作业有错误拒不订正;5.上课不听讲,书本都不准备;6.第一次值日不服从班主任分配,不尽责,且对班主任有情绪,把拖把拖到班主任的脚上;7.轮到值日就开溜,及时放学后班主任让同学提醒他,仍不留下值日;8.随意辱骂同学;9.从不佩戴红领巾、校牌;10.做操不规范,站没站相。
对于这个孩子,我一忍再忍,且每次不得不惊动家长的时候,我都是力劝其家长不要对他采取暴力措施。到了第三个学期,在汇集了那十大条罪状后,我将其带到了政教处,当着家长的面和他签订了一份书面协议,针对那十条罪状逐一做出保证。他承诺:如果违反以上任何一条保证,请老师告诉我,然后自己自动背书包回家退学。他当然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个保证书,比如坐姿站相不可能完全改正,红领巾校牌也常会有忘记佩戴的时候。我给他指出了,但没有要求他背书包回家,只是适时提醒,语重心长地规劝。他后来的表现是:每次找他谈话后都会说“谢谢老师。”有一天他说:“老师,我感觉你比我妈对我还要好,还要有耐心。”
是什么力量让他能有这难得的转变呢?我想除了宽容之心,更重要的是我始终给他传达了一份期待之心。差不多每次谈话,我都会给他描绘一番他的理想状态应该如何。即使逼不得已之下带到政教处,我给他的依然是期待的姿态。
(四)平等与公正
班主任应该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裁判员。
上个学期开始,我在教室里尝试“轮座”制度。一般情况下,班主任们在安排座位时,要么根据成绩优劣、行为习惯排定座次,要么根据身高排位,然后每周横向轮换,为的是保护孩子们的视力。而我突然有一天在教室外看到一个后排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站起来看黑板,这个情形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为什么前排的好座位总是被那些人占据着,为什么有些孩子注定就得坐后排?于是,我突发奇想,每周除了横向轮换,也来一次纵向轮换吧(当然也要适当兼顾视力和个头问题)。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坐在老师眼前听课的优越感,让每个孩子都感受一下坐到后排时听课的艰难。这个举措一出台,那些长久坐在后排的孩子似乎有了翻身农奴的自豪与喜悦,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坐前排的孩子也似乎更加珍惜做前排的机会了。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公正,不会妒忌,也不会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得到好东西得到宠爱是天经地义的;不会因为成绩差而永远把他放在最后排,让孩子知道老师时刻都在期待着他悔过自新的一天,告诉孩子,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此后,每次过节收到孩子们卡片时,我看到孩子们给我最多的评语就是说我是个最公平的老师。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服。
归结起来一句话,我做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用平等、公正、尊重、宽容和期待,唤醒孩子内心美好的一面,教孩子学会做人,做一个发展着的人,做一个适应社会的积极人,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做一个快乐的人中人。
2011年02
我的读书目录
一、学科教学类:
1.窦桂梅 著《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王崧舟 著《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于永正 主编《个性化备课经验(语文卷)》
张启明 编著《怎样引导孩子学好语文》
叶圣陶 著《文章例话》
夏丐尊、著《大师的72堂作文课》
梁洪伟 著《语文思维培养》
朱光潜 著《谈美•谈文学》
【美】吉姆•崔利斯 著《朗读手册》
班级管理类:
薛瑞萍 著《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
魏书生、王晓春 等主讲《班级管理》
李玲惠 著《教室里也有春天》
万玮 编著《遭遇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
张万祥 编著《德育智慧源何处——心灵感悟德育经典案例》
刘旭 编著《经营班级——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
魏书生 著《班主任工作漫谈》
吴樱花 著《孩子,我看着你长大——宋小迪日进录》
教育学、心理学类:
李江蓓 编著《人人都爱心理学》
刘儒德 等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 著《给教师的建议》
【美】海姆•G•吉诺特 著《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
【英】约翰•洛克 著《教育漫话》
【法】克洛德•阿尔莫 著《光有爱还不够——帮助孩子构建自我》
【英】尼尔 著《夏山学校》
家庭教育类:
郑委著《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教育孩子的十大原则》
陈鹤琴著《家庭教育》
柯小卫著《陈鹤琴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