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龚滩古镇夜景: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46:41

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


日期:2011-06-18 作者:朱晓明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朱晓明

右图:1946年,胡文杰在苏中党校大队学习时的学习笔记本。封面上印有鲜红的“党徽”图案和胡文杰本人的亲笔题签,内页(下图)有党小组10位党员在胡文杰个人鉴定上的签名、盖章。
图片作者:朱晓明


图片作者:朱晓明

下图为胡文杰参加解放上海战役前夕,与2岁长子胡晓军拍摄的合影照。照相后不到2个月(1949年5月15日),他在设在月浦镇的259团指挥所部署作战方案时,敌军疯狂反扑,他身中七弹。他都没有来得及看到和长子的合影,就光荣牺牲了。
图片作者:朱晓明

左右两图为张勇烈士的战地日记。  朱晓明

 朱晓明

图为1948年2月,当时任95团2连指导员的褚明在战斗中负伤,住在部队后方医院治疗。  朱晓明

图为他敲在自己笔记本上的“木刻像”影印照。  朱晓明

张勇烈士生前荣获的立功证书。  朱晓明

 朱晓明

 朱晓明
    朱晓明
    
    回顾上海乃至中国走过的艰难辉煌历程,我们深深缅怀为人民解放而英勇捐躯的英烈们。今天,为纪念为解放上海而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本报特选登了一组战地文物。烈士们的名片、战地日记本、给新婚妻子的遗信、战友留言……这些保存了近70年的文物,是共产党员浴血奋战的红色记忆。它们都如无声的语言,真实地记录和还原着历史,生动地再现了英雄人物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点点滴滴平凡而真实的故事。
    
    ——编者
    
胡文杰:珍贵的名片——爱情“信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7师259团团长)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挺进纵队第四支队政治处主任胡文杰江苏丹阳”,眼前这张已经泛黄的名片,这一战争年代的珍贵文物,胡文杰烈士的遗霜唐渠把它作为家庭珍藏,已保存了将近70年。
    
    1943年8月,时任新四军苏中三分区靖江独立团政治处主任的胡文杰,在参加靖西三元桥反敌伪袭击战中负伤,被送到后方野战医院——苏中三分区卫生部靖江休养所养伤治病。当时唐渠任靖江休养所的副所长,胡文杰在养伤治病时认识了唐渠,于是给了唐渠这张名片。这张名片,记录着胡文杰、唐渠的一段感情经历,是他们俩的爱情“信物”。
    
张勇: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
    
    (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7师260团三营副教导员)
    
    1949年5月9日,参加解放上海战役前三天,张勇给新婚才2个月的妻子兴野写的信。信中写道:“要到上海去了!一切为了胜利。希你努力工作,在支部中很好动员,展开组织活动,使每个同志都紧张起来。我也如此。最后的战斗我坚信一定胜利的,但也是艰苦残酷的,我却不怕。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努力吧!”
    
    写信后的第5天(5月14日),张勇就牺牲在解放上海的战场上。她的妻子在得到丈夫牺牲消息后的2天,才收到此信。此时已是阴阳永隔。妻子胡兴野接到遗信后,在空白处写下了一段备注:1949年阴历四月十七日午(阳历五月十四日午)于上海月浦战斗中光荣牺牲。这是他过江后最后一次给我的信。收到此信时前二天,就传来了牺牲的消息。这次事故,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刺激。组织上由不同意到同意(指两人的婚姻),关系合法只二个月就此结束。这是难忘的一生。
    
    1947年8月11日,张勇在日记本“写在前面”中写道:“在很早以前我就想有这样一本漂亮簿子,现在是如愿了。我很爱它,我将要它变成我的历史,变为我的斗争,变为我的工作。从今天起,从战斗动员起,我开始我的革命,对党对人民的忠诚,能反影(映)着我的思想、工作、作风。我将有一个希望,希望在我旁边的战友,当他为人民完成了任务时,最后的点血流干了的时候,能替他收拾着这本子,看看他是怎样工作的一个革命战友。”
    
    张勇平时多才多艺。生前他为自己刻过一帧“木刻像”。
    
    1947年11月23日苏中九分区第七团颁发。
    
褚明:迎接新社会的到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6师257团9连指导员)
    
    出院前,他给同在医院住院的营长周喔的笔记本上留下了这么一段话:“喔兄:坚强革命的斗志,诚实的政治品质,迎接新社会的到来。敬祝身体健康。弟褚明1948.2.16留于野医二队四室。
    
    为了迎接新社会的到来,1949年5月,褚明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献出了自己年仅24岁的宝贵生命。
    
张恺帆:“活着的烈士”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市有关部门派人清理国民党龙华监狱时,在牢房的高处墙上,发现了这么一首诗:
    
    龙华千古仰高风,
    
    壮士身亡志未穷;
    
    墙外桃花墙里血,
    
    一般鲜艳一般红。
    
    这是一首高度凝炼、强烈对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不朽诗篇,显示出共产党人临危不惧、忠于信仰的高尚情操。
    
    以后,我们著名诗人萧三将它收入1959年4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革命烈士诗抄”一书,以“龙华殉难者狱中遗诗”发表,并作了这样的注释:“1935年,某同志被囚于国民党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看守所,见墙上题有纪念柔石、殷夫等五烈士诗一首。柔石、殷夫等烈士,均系共产党员,1931年2月7日夜被害于伪龙华警备司令部。龙华,在上海郊区,附近有桃林如海。诗中以桃花比烈士鲜血,赞美烈士的精神不朽。”
    
    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开诗歌朗诵会,一位演员上台朗诵《龙华悼念死难烈士》。听众中有人递上去一张纸条,上面写道:这首诗的作者是张恺帆同志,现仍健在,不应将其编入“革命烈士诗抄”,请编者更正。这件事反映上去后,萧三专门写信给张恺帆说明情况并致歉。张恺帆复信说:“我是幸存者,能获烈士称号,当不胜荣幸,何歉之有?”张恺帆后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1987年,原作者张恺帆重抄后赠给他曾经出生入死战斗过的上海留念。
    
    本版图片由宝山区档案局朱晓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