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法神txt下载八零:往事回忆之三十五:数不清的票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1:09
自打我记事起,各种票证就伴随着我成长。长大之后,又分配在商业部门工作,更是离不开票证了。

    说起票证我们这代人都不陌生,有:

    粮票、肉票、油票、豆制品票、点心票、烟票、酒票、布票、棉花票、液化气票、汽油(柴油)票、手表票、自行车票、电视机票、缝纫机票、家具票、工业券、……

粮本、副食本、煤本、液化气本、……

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票证——指标。建筑指标,钢材指标,建材指标、购车指标、外汇指标、进出口指标……

票证是物资短缺的产物。在那个年代里,到底创造出了多少种类的票证,我估计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如有哪个专家要想研究一下我国的票证史,一定是个既头痛,又有意思的课题。直到现在,票证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北京就还存留着唯一的票证——液化气票。但是它保留的原因已不是由于资源短缺,而是价格补贴所致。而且,纸介的票和证也已被IC卡所代替。

在那时,一些紧俏的票证比钱重要。缺钱了有地方借,没了票证借都无地方借,比如说粮票。我女儿酷爱吃炖五花肉。因此,我家几乎每周必炖一回肉。我曾开玩笑的对女儿说:“你要是赶到我小时候那个年代,就你这样的吃肉,给你炖一回肉,全家就得吃一周的全素斋。”

这些票证本是无价票证,但是由于紧缺,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就变成了有价证券。比如:像糖、点心这类在当时不属于生活“必需品”的物品,一些经济较困难的家庭就不买。烟也不是每个人都抽,即使抽,每人所需的量也不同。于是,一些家庭经济较为富裕,又需要这类票证的人,就拿钱从有“多余”票证人的手里“换”这些票证——这类的票证就转化为有价票证。改革开放之初,物资渐渐丰富起来,城里人手中的一些票证也就多余起来了,如:粮票。但是,进城打工的农工们由于没有城镇户口,也就没有所在城市的粮票。同时,从老家背粮食进城打工又不现实。于是,就出现了城里人在农贸市场拿粮票换鸡蛋、塑料脸盆的现象——粮票成了“货币”。

各种票证不仅限制了人们的购物,还限制了人们的行动。由于主要票证一般是以省为单位发放的,这样一来,本省的票证出省就失去了作用。要想出省,就得换全国通行的票证,而换全国通行的票证得需要单位介绍信,那可不是随便能开的。

另外,有票证就有特权。特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人发不同量和种类的票证(地球人都知道,这里不再详叙)。二是,掌管(发放、批准)票证之权。在那时,谁手中掌管着票证谁就有人求,谁就能享受特权。而且是哪种票证越紧俏,掌管那种票证的人就越吃香。我所在的公司经营的商品虽也属于凭本限量供应的商品,但在当时并不是特别紧俏。可即使这样,每到年底,各个门市部也会有人给送挂历,如果经营的是紧俏商品那就不是送挂历的问题了。

票证时代已经过去了,各种票证已经成为了收藏品,如果谁手里有可得保存好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