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变身炮姐: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孟姜女、白蛇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9:51:30

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孟姜女、白蛇传【选编】

2008-01-07 16:42:58|  分类: 神话传说与故事 阅读229 评论6   字号: 订阅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1,孟姜女,民间流传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民间故事: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

    原来苏州有个书生叫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孟姜女的故事起源:该故事出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49年)》中的记载:齐将杞梁战死在莒国。齐侯返回,于郊外碰见杞梁之妻,便向她吊唁。她以为郊外不是吊唁之所,齐侯只得上她家里去行吊唁之礼。《礼记·檀弓》下说:齐庄公为夺地袭击莒国,杞梁战死,其妻在郊外迎接灵柩时,哭得很哀伤。《孟子》上则借用淳于髡的话,更进一步说:因为杞梁妻善哭其夫,所以一种善哭的风俗习惯逐渐在齐国形成。由善哭发展为哭崩城墙,则是西汉后期的事。刘向在《说苑》及《列女传》中都说她丈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但是,这里的城还不是长城,大多数人认为是杞城,也有人认为是莒城。直到唐代,孟姜女的故事才日趋完备。《同贤记》上说:燕人杞良为避秦始皇修筑长城之役,逃入孟超后园,藏在树上。孟超女仲姿在池中洗澡,仰头看见了他,便要做他的妻子。杞良不肯,她便说:“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遂取得父亲的同意,嫁给了他。婚后,杞良回到筑城之所,主典怒其逃走,打死了他,还把尸体埋进了城墙。仲姿知道后,前往燕地,对着长城号哭。长城一时崩倒,死人白骨交横,不知哪具是杞良尸骨。仲姿乃滴血认出,带回安葬。孟姜女的名字还出现在敦煌曲子中的《捣练子》:“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烟(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雪纷纷。吃酒则为隔饭病,愿身强健早还归。”这一名字最早见诸于经典的,要算南宋时成书的《孟子疏》了:“或云,齐庄公袭莒,战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为之崩。”明代是孟姜女的故事空前流传的时期,相应地,各地也修建了不少孟姜女庙。清代以后,又给原故事的后面加上了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秦始皇想娶她,她要求为其夫造坟、建庙和举行御祭,祭毕自杀,秦始皇失意而归等情节,使孟姜女这一艺术形象更加完美,更具有典型性。

 

2,白蛇传讲述的白蛇精白素贞和人类许仙的爱情故事。内容大概是白蛇精白素贞和丫环青蛇精小青在杭州游西湖时爱上人类男子许仙并结婚,金山寺和尚法海见不得人家感情好,便把许仙骗到金山寺软禁,白娘子救夫心切,引钱塘江水水漫金山。但是水势过大,两人失散。后来在西湖断桥上找到对方。当然脾气不好的小青生气挥剑相向,后来白娘子说情,许仙赔礼道歉才罢休。后来法海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个金钵,将白娘子收伏并压在雷锋塔下。直到二十年后,白娘子的儿子救出母亲,夫妻得以团圆。相传法海后来在雷锋塔倒后,怕被追杀,躲到贝壳里了。白素贞是有千年道行的蛇妖,一心修炼只为成仙。前往宝芝堂学徒的书生许仙,遇到大胡子刀客八两。两人误入人妖仙三界之间的“半步多”,与急于积累功德成仙的白素贞、小青姐妹和捉妖和尚法海不期而遇。

    民间故事:白素贞,蛇仙,神话传说人物。俗称白蛇,又称白娘子。秦腔中称白云仙。原是一个由嗜血成性的蛇妖,逐渐演化为心地善良、羡慕人间,又热切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并敢于同儒、释、道作斗争的光辉女仙形象。白蛇原是四川峨眉山修炼千年的白蛇仙,思凡下山,与青蛇仙青儿同赴杭州,西湖畔遇一青年,借伞相识,后彼此相爱,遂成眷属。后迁居镇江。金山寺僧法海知白蛇青蛇俱为妖孽,从中破坏,先使其还真身,吓死许宣。但她不畏艰险,不怕强暴,亲赴高山盗仙草解救,使之复活。后法海又骗囚许宣于金山寺,她动员水族,水漫金山,救出许宣。当她最后被收入钵盂,仍宁死不愿自行现出本相,表现出坚持不渝的反抗精神。在爱情婚姻上,她敢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在夫妻生活中,她细致温柔、机智聪明,既多情又敏慧。当法海不择手段地企图拆散他们的婚姻时,她也敢于挺身而出,同以法海为代表的一切恶势力斗争到底,绝不屈服、退让。在围绕着与法海争夺许仙的几次斗争中,表现出她既富有顽强的反抗斗争精神,又具有斗争的胆识和艺术。

故事起源:白蛇这一人物形象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两千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完成的。唐人谷神子(郑还古)的《李黄》,又名《白蛇记》(《博异志》)当为最早把这一故事写成传奇的著作。主人公白蛇,是一个嗜血成性,经常幻化作美女吃人的蛇妖。宋代所传,分为两路。一是承《白蛇记》而下,言其本性未改,话本《西湖三塔记》称白蛇能化作“白衣妇人”,到处残害青少年男子。后有法师降妖,“钵贮白蛇,覆于雷峰塔下。”(《清波小志》卷下引《小窗日记》)故陈芝光《咏雷峰》诗:“闻道雷坛覆蛇怪。”一是民间将其衍变为“无伤人意”的蛇仙。“其颜色艳绝,性好梅妆,不以寒暑,著素衣衫,红直系,容仪意态,全如图画中人”(《夷坚志·孙知县妻》),对丈夫也十分体贴、心疼。元人有邹经《西湖三塔记》杂剧,民间说唱有《双鱼扇坠》,情节更为丰富,有断桥相遇,赠双鱼扇坠等细节,白蛇的人性日趋丰满,兽性大大消弱,(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又见《小说丛考》)晚明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拟话本(《警世通言》卷28),始称白娘子为东溟蛇仙。她与许宣自由恋爱到结合,具有更鲜明的近代性爱的特点。游湖借伞、订盟赠银、庭讯发配、远访成亲、赠符逐道、佛会改配、重圆惊奸、化香谒禅、遇救捉蛇、传钵合钵等情节,使这一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突出。白娘子已不再是一个“迷人后便结果了他,再换新人”的蛇妖,而是一个大胆追求以互爱为基础的爱情幸福,并忠于爱情,矢志不改初衷的蛇仙,只是还未完全脱掉妖气。至此,白娘子形象基本定型。在明末陈六龙传奇《雷峰记》、看山阁刻本《雷峰塔》、清初梨园旧抄本、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等剧作中,白娘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更为突出。黄本不惜笔墨地多方面描写了白素贞的温柔多情和她作为女性特有的复杂细致心理。陈嘉言父女的演出本,又增补《端阳》、《盗草》、《水斗》、《断桥》、《指腹》、《祭塔》等重要场次,再次洗涤了她身上妖气,使之更具有战斗性、反抗性和人情味。到了方培成的《雷峰塔》,白娘子已完全解脱了妖气,成为一个多情、勇敢,又坚贞不屈的悲剧妇女形象,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又具有不妥协反抗精神的女仙典型。此后,各种不同本子的白蛇故事,基本一仍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