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采洁新男友:民粹主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06:48

民粹主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民粹主義意指平民論者所擁護的政治與經濟信條,是社會科學語彙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名詞之一,也可以被當成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是政治語言,包括爭取耕地利益、主張自由使用銀礦來鑄造貨幣、以及提倡政府管制壟斷現象[1]。學術界有關民粹的討論甚多,但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學術概念來處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義呈現的樣貌過於豐富,難以捉摸。

民粹主義(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的原文涵義是個中性的單字,固然民粹有可能對社會產生負面的影響,但沒有必要把它看成本質的惡,否則極可能會誤解民粹的意涵。民粹是一種人民不滿現狀的意識形態,民粹主義者往往認為菁英階級所代表的統治團體,既腐化又墮落,因此寧願要人民相信自己,也不願相信這套制度,所以民粹主要的特質就是對政府的怨懟。

目录

[隐藏]
  • 1 相關歷史
  • 2 概述
  • 3 參見
  • 4 參考資料

[编辑] 相關歷史

民粹主義在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政治史上佔有重要的份量。在拉丁美洲出現了許多有個人魅力的領導人。在美國,則是在十九世紀晚期到二十世紀早期出現了許多政黨,像是人民黨(Populist Party)、美鈔黨(United States Greenback Party)、亨利·佐治(Henry George)的土地單一稅(Single Tax)運動、進步黨(United States Progressive Party)、農工黨(Farmer-Labor Party)、脩義·龍(又譯輝·龍)(Huey Long)的“分享财富(Share Our Wealth)”運動、美利坚聯盟黨(United States Union Party)。一些早期的左翼民粹主義政黨直接導致了後來社會主義運動的出現;而其它民粹主義者則有偏右的色彩,像是柯林神父(Father Charles Coughlin)。

[编辑] 概述

民粹主義(平民主義)沒有特定的思想內涵,基本上它可以與任何意識形態結合,端視其社會情境或反對的對象而定。

民粹主義認為平民的利益被社會中的菁英所壓制或阻礙,而國家這個工具需要從這些自私自利的菁英團體復原健康,用來改善全民的福祉和進步。因此民粹主義者常被誤認為是運用巧妙辭令來訴諸於一般人民關切的經濟、社會、及其它常見的問題。1980年以後,大部份對民粹主義的學術研究都把它當成一種可以推廣許多不同的意識型態的政治語言來討論。最近數十年來,民粹主義運動領袖在左翼和右翼都有見過(如 Canovan, Kazin, Betz)。民粹主義的相反詞是精英主義,尤其是政治菁英主義。

有些民粹主義者會主張移除政治菁英階層的腐化成分,並且倡導「人民優先」。民粹主義反對集權的執政政權的政見。許多民粹主義者將訴求重心放在特定的地區或是特定的社會階級,例如勞工階級,中產階級或是農民等等。通常他們自稱代表多數人民,並反對極權。

所謂「平民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立場,歸根結底是訴諸「民主」,通常反對極權的菁英份子,其形式多種多樣。對人民的信任最直接地導致平民主義的直接民主制訴求,它反對變質的代議制,力求讓權力真正的掌握在普通公民手裡。其最具特色的制度設計為:公投;另外便是公眾創制權;還有罷免權,它能迫使極權的政治菁英在公民出現不滿時接受民主選舉。20世紀初期,美國許多州在平民主義影響下頒布了憲法條款。平民主義在這個意義上可視為民主的一種表現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進行民粹主義式活動的政治人物都是真正的民粹主義者,菁英主義者也會誤導平民主義。有些政治人物也會採行民粹主義式的政治語言,他們被批評為只是利用民粹主義式的政治語言當作組織的策略,而實際上,並無意也無心做平民的代表。甚至在二十世紀末的某些國家,民粹常被菁英主義者視為是挑動族群衝突、以獲取政治利益的代名詞。


[编辑] 參見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平民主義http://zh.wikisource.org/wiki/平民主義
  • 社會民主主義
  • 普世價值
  • 群眾運動

[编辑] 參考資料

  1.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民粹主義 於2011 年4 月11 日查閱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7%B2%B9%E4%B8%BB%E7%BE%A9” 什么是民粹主义 什么是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 <书上定义〉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里,“民粹主义”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名词,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社会党国际的声明说“社会党人的对立面是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与新法西斯主义”,可以看出民粹主义已经和其它几种主义并列为欧洲左派的巨大威胁。的确,民粹主义的复兴已成为后冷战时代突出的意识形态现象。它的崛起启示我们要从新的高度和新的视野去重新思考历史上的民粹主义。
有人认为,民粹主义只不过是一种狭义的曾经在俄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现象,不能把它泛化。其实就其内涵和外延来说,并不是俄国独有的景观,而是一种与现代化进程中自上而下的不公正的转型过程密切相连的大众化运动。因为在上层主导的追赶战略中,一部分人享受改革的成果,而大部分民众承担改革的代价,这样一来原来的束缚—保护功能被打破,罩在个人头上的传统法规消失,独立无助的人群又无法在新环境下获得安全感,因此社会情绪中就会涌现出对改革的抵触和对过去非现代化社会的追念之情。
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社会公正缺位、贫富分化严重、中下层上升的道路受阻,以及民族的外部条件受到刺激,在民众中孕育的强烈不满便会爆发出来。不管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有几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1、农民国家在不公正改革中刺激起的平等情怀,打出在崇尚人民口号下的整体主义的旗帜。2、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把外部世界妖魔化,以此而衬托出一种前体制的“内部和谐化”气氛。3、反感西方、厌恶资本主义,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对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对立、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对立、共同体的内部和谐与阶级社会对立。在人类历史上三次大的私有化高潮(原始公社解体、中世纪的农村公社解体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解体)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民粹主义或类似的浪潮。
苏东剧变以后,许多前共产党人从左面、新法西斯主义从右面充实了它的队伍。冷战后盛行于欧洲并造成了严重后果的民族主义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而其共性也是以民粹主义为共同内核的。民粹主义的崛起打乱了以前左中右的政治分野,在诸如私有化与欧洲统一进程这类重要问题上,往往是传统的左右翼都表示支持,而极左与极右两翼则都鼓动民族—民粹主义情绪来加以反对。民粹主义的崛起也打乱了原有的“传统的”、“现代的”与“后现代的”这类时代阵营,不仅“传统的”民粹主义以其强烈的整体主义倾向对市民社会构成威胁,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理性文化的“消解”也在文学、艺术以至形而上领域刮起了一阵POP式的“新”民粹主义旋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美学以至政治学都由于其强烈的反精英、亲大众色彩而被评论家称为新一代的“民粹美学”、“民粹文学”等等。最后,民粹主义的崛起也是通常所谓的“保守”与“激进”之类的概念失去了意义。当前复兴的民粹主义在许多情况下,既比欧洲冷战时代一般的保守主义更为保守,也比一般的激进主义更为激进。从西方的保守党人到社会党人,从东欧剧变前的正统共产党到剧变后的自由派政府,乃至黑社会势力,都受到它的强烈冲击。总之,民粹主义的幽灵对冷战后的“新秩序”、对前苏东国家的转轨、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都构成了新的挑战,对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中国也并非福音。
和19世纪不同,在当代,民粹主义变成了许多国家左右派斗争中相互指责对方的有力武器。与历史上俄国民意党和美国的人民党这类过去的民粹主义组织不同,也与当代的共产党、社会党、自由党、保守党等明确揭示其“主义”并借以命名自己的组织情况有异,当代的民粹主义势力大都并不自称为民粹派,如此一来现在广义民粹主义的内涵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如此说来,民粹主义究竟在当代有什么样的内涵?难道它仅仅是一个不同党派吵架双方对骂用的贬损名词吗?当然不是,仔细观察当代各国的社会变革现实就会发现,那种为保守党、自由党、社会党等传统上的左右各派一致视为威胁的倾向,其实是有其明确的内在逻辑的:
它是一种与个人本位倾向对抗的整体主义,要求以整体(人民、社会、国家、民族、政党等等)的名义压抑个人(包括法人)的基本权利与个人自由。
它是一种与世界主义(国际主义)倾向对抗的国家主义,以外来因素解释国内危机,以对付外来威胁为理由抑制国民自由、把本民族或国家的传统价值与普世性的人文价值相对立,并以弘扬前者为旗号来抵制后者,过去的反犹主义与沙文主义倾向,对“大国光荣”的回忆与民族、国家间关系上的历史旧账重提,都成为它凝聚“民众”的手段。
它是一种与市民社会的理性主义相对抗的非理性倾向,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排斥程序化政治,推崇卡里斯马型政治?。
它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宪政制度对抗的反现代化力量,但与冷战时代的反资本主义阵营相比,它更少理论成分而更多一些原教旨的色彩,更多的“向后看”(即回归本民族传统)而不是“向前看”(即标榜世界大同的人类理想),同时他与冷战时代社会主义阵营内的非理性反对派(如民主主义反对派等)也有继承关系。
因此可以说,当今的民粹主义是一种有破无立的思潮,它促进了苏东旧体制的瓦解,却无助于或有害于新体制的转轨。它冲击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却无助于社会主义的复兴。它在目前的盛行基本上可以视为对现存制度不满,却又苦于传统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无奈、浮躁与盲目情绪。但毋庸置疑,它的存在与盛行本身也从反面说明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为内容的全球化浪潮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改革过程中忽略公正问题,加剧贫富分化都会导致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从整体上说,当今的民粹主义复兴是一种消极现象,但它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冷战时代结束以后的反全球化思潮的新形式。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新浪微博 
对我有帮助30回答时间:2006-3-24 10:58 | 我来评论 民粹主义(Populism,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 <书上定义〉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里,“民粹主义”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名词,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社会党国际的声明说“社会党人的对立面是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与新法西斯主义”,可以看出民粹主义已经和其它几种主义并列为欧洲左派的巨大威胁。的确,民粹主义的复兴已成为后冷战时代突出的意识形态现象。它的崛起启示我们要从新的高度和新的视野去重新思考历史上的民粹主义。

有人认为,民粹主义只不过是一种狭义的曾经在俄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现象,不能把它泛化。其实就其内涵和外延来说,并不是俄国独有的景观,而是一种与现代化进程中自上而下的不公正的转型过程密切相连的大众化运动。因为在上层主导的追赶战略中,一部分人享受改革的成果,而大部分民众承担改革的代价,这样一来原来的束缚—保护功能被打破,罩在个人头上的传统法规消失,独立无助的人群又无法在新环境下获得安全感,因此社会情绪中就会涌现出对改革的抵触和对过去非现代化社会的追念之情。

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社会公正缺位、贫富分化严重、中下层上升的道路受阻,以及民族的外部条件受到刺激,在民众中孕育的强烈不满便会爆发出来。不管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有几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1、农民国家在不公正改革中刺激起的平等情怀,打出在崇尚人民口号下的整体主义的旗帜。2、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把外部世界妖魔化,以此而衬托出一种前体制的“内部和谐化”气氛。3、反感西方、厌恶资本主义,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对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对立、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对立、共同体的内部和谐与阶级社会对立。在人类历史上三次大的私有化高潮(原始公社解体、中世纪的农村公社解体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解体)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民粹主义或类似的浪潮。

苏东剧变以后,许多前共产党人从左面、新法西斯主义从右面充实了它的队伍。冷战后盛行于欧洲并造成了严重后果的民族主义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而其共性也是以民粹主义为共同内核的。民粹主义的崛起打乱了以前左中右的政治分野,在诸如私有化与欧洲统一进程这类重要问题上,往往是传统的左右翼都表示支持,而极左与极右两翼则都鼓动民族—民粹主义情绪来加以反对。民粹主义的崛起也打乱了原有的“传统的”、“现代的”与“后现代的”这类时代阵营,不仅“传统的”民粹主义以其强烈的整体主义倾向对市民社会构成威胁,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理性文化的“消解”也在文学、艺术以至形而上领域刮起了一阵POP式的“新”民粹主义旋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美学以至政治学都由于其强烈的反精英、亲大众色彩而被评论家称为新一代的“民粹美学”、“民粹文学”等等。最后,民粹主义的崛起也是通常所谓的“保守”与“激进”之类的概念失去了意义。当前复兴的民粹主义在许多情况下,既比欧洲冷战时代一般的保守主义更为保守,也比一般的激进主义更为激进。从西方的保守党人到社会党人,从东欧剧变前的正统共产党到剧变后的自由派政府,乃至黑社会势力,都受到它的强烈冲击。总之,民粹主义的幽灵对冷战后的“新秩序”、对前苏东国家的转轨、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都构成了新的挑战,对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中国也并非福音。

和19世纪不同,在当代,民粹主义变成了许多国家左右派斗争中相互指责对方的有力武器。与历史上俄国民意党和美国的人民党这类过去的民粹主义组织不同,也与当代的共产党、社会党、自由党、保守党等明确揭示其“主义”并借以命名自己的组织情况有异,当代的民粹主义势力大都并不自称为民粹派,如此一来现在广义民粹主义的内涵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如此说来,民粹主义究竟在当代有什么样的内涵?难道它仅仅是一个不同党派吵架双方对骂用的贬损名词吗?当然不是,仔细观察当代各国的社会变革现实就会发现,那种为保守党、自由党、社会党等传统上的左右各派一致视为威胁的倾向,其实是有其明确的内在逻辑的:

它是一种与个人本位倾向对抗的整体主义,要求以整体(人民、社会、国家、民族、政党等等)的名义压抑个人(包括法人)的基本权利与个人自由。

它是一种与世界主义(国际主义)倾向对抗的国家主义,以外来因素解释国内危机,以对付外来威胁为理由抑制国民自由、把本民族或国家的传统价值与普世性的人文价值相对立,并以弘扬前者为旗号来抵制后者,过去的反犹主义与沙文主义倾向,对“大国光荣”的回忆与民族、国家间关系上的历史旧账重提,都成为它凝聚“民众”的手段。

它是一种与市民社会的理性主义相对抗的非理性倾向,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排斥程序化政治,推崇卡里斯马型政治?。

它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宪政制度对抗的反现代化力量,但与冷战时代的反资本主义阵营相比,它更少理论成分而更多一些原教旨的色彩,更多的“向后看”(即回归本民族传统)而不是“向前看”(即标榜世界大同的人类理想),同时他与冷战时代社会主义阵营内的非理性反对派(如民主主义反对派等)也有继承关系。

因此可以说,当今的民粹主义是一种有破无立的思潮,它促进了苏东旧体制的瓦解,却无助于或有害于新体制的转轨。它冲击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却无助于社会主义的复兴。它在目前的盛行基本上可以视为对现存制度不满,却又苦于传统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无奈、浮躁与盲目情绪。但毋庸置疑,它的存在与盛行本身也从反面说明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为内容的全球化浪潮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改革过程中忽略公正问题,加剧贫富分化都会导致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从整体上说,当今的民粹主义复兴是一种消极现象,但它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冷战时代结束以后的反全球化思潮的新形式。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 i贴吧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人人网
  • 豆瓣
  • MSN
 

民粹主义

编辑词条编辑摘要

摘要

民粹主义(Populism,又译平民主义)的原文涵义是个中性的单字,固然民粹有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没有必要把它看成本质的恶,否则极可能会误解民粹的意涵。民粹是一种人民不满现状的意识形态,民粹主义者往往认为菁英阶级所代表的统治团体,既腐化又堕落,因此宁愿要人民相信自己,也不愿相信这套制度,所以民粹主要的特质就是对政府的怨怼。 民粹主义是社会科学语汇中最没有精确定义的名词之一,它被用来指涉的政治现象既广且杂,研究民粹主义的学者对于这些民粹主义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仍未有确切的定论。学术界有关民粹的讨论甚多,但是把它当成一个独立学术概念来处理的却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义呈现的样貌过于丰富,难

目录

1概述
2民粹相关历史

目录

1概述
2民粹相关历史
收起
编辑本段概述

民粹主义(平民主义)没有特定的思想内涵,基本上它可以与任何意识形态结合,端视其社会情境或反对的对象而定。

民粹主义也可以被当成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民粹主义认为平民的利益被社会中的菁英所压制或阻碍,而国家这个工具需要从这些自私自利的菁英团体取回,用来改善全民的福祉和进步。因此民粹主义者被认为会运用巧妙辞令来诉诸于一般人民关切的经济、社会、及其它常见的问题。1980年以后,大部份对民粹主义的学术研究都把它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型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最近数十年来,民粹主义运动领袖在左翼和右翼都有见过(如 Canovan, Kazin, Betz)。民粹主义的相反词是精英主义。

许多民粹主义者曾经承诺过要移除腐败的菁英阶层,并且倡导“人民优先”,然而执政后却往往是另一回事。民粹主义融合了反对执政政权的政见,有时候也会融合民族主义或是种族主义。许多民粹主义者将诉求重心放在特定的地区或是特定的社会阶级,例如劳工阶级,中产阶级或是农民等等。通常他们运用二分法的政治语言,并且自称代表多数人民。

所谓“平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立场,归根结底是迎合“人民”,通常反对菁英份子,也常常反对外来者及外国人,其形式多种多样。对人民的信任最直接地导致平民主义的直接民主制诉求,它反对代议制,力求让权力尽可能多地掌握在普通公民手里。其最具特色的制度设计为:对议会通过的法案诉诸公投;另外便是公众创制,即选民可以不通过民代而直接提出立法议案,以在公民表决中进行投票;还有罢免权,它能迫使民代们在选民出现不满时提前接受选举。20世纪初期,美国许多州在平民主义压力的影响下颁布了这类宪法条款。平民主义在这个意义上可视为民主的一种极端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进行民粹主义式活动的政治人物都是真正的民粹主义者。有些政治人物只是采行民粹主义式的政治语言,他们被批评为只是利用民粹主义式的政治语言当作组织的策略,而实际上,并无意也无心做平民的代表。甚至在二十世纪末的某些国家,民粹已经是挑动族群冲突、以获取部份人政治利益的代名词。

编辑本段民粹相关历史

民粹主义在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份量。在拉丁美洲出现了许多有个人魅力的领导人。在美国,则是在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早期出现了许多政党,像是人民党(Populist Party)、美钞党(United States Greenback Party)、亨利·佐治(Henry George)的土地单一税Single Tax)运动、进步党(United States Progressive Party)、农工党(Farmer-Labor Party)、脩义·龙(又译辉·龙)(Huey Long)的“分享财富(Share Our Wealth)”运动、美利坚联盟党(United States Union Party)。一些早期的左翼民粹主义政党直接导致了后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而其它民粹主义者则有偏右的色彩,像是柯林神父(Father Charles Coughlin)。

  • 参考资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民粹主義&variant=z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