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祖杰咏春收徒学费:吴孟超:医者人生 大爱有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05:08
吴孟超:医者人生 大爱有情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院长吴孟超自1960年完成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以来,已经为1万多个病人做了手术,创下了无数个世界纪录,有的至今仍没有被打破。

  如今,这位89岁的老人仍在医疗一线勤奋工作着,除每周二亲自接诊10个病人外,每周还要做6—8台手术。

  医者人生,大爱有情。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是什么样的精神在激励着他?是什么样的情感在感染着他?记者近日来到上海,走近他,寻找这一个个“?”背后的答案……

  赤子心 爱国情

  18岁的吴孟超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是在1940年的1月28日。那一天,他与6个同伴从河内开到昆明的一辆货车上跳下来。然而,昆明并不是他们此行的终点。他们的目的地,是向往已久的延安。

  吴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闽清乡下。5岁时,母亲带着他去找下南洋打工的父亲。父亲生活的地方就是今天马来西亚东北部的沙捞越诗巫。

  1937年抗战爆发时,吴孟超正在读中学。那时,学校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他的爱国热情高涨,也记住了英勇抗日的共产党、八路军和革命圣地延安。

  中学毕业,他决定和6个同学回祖国,去延安参加八路军打鬼子。由于日军封锁了道路,他们到了昆明,却没办法前往延安。

  参加不了八路军,他只好留在昆明,求学来到同济大学附中。

  钻石婚 伉俪情

  吴佩煜,这位生在西子湖畔的江南女子,父亲是名铁路局职员,因修滇缅铁路,她便随同父亲1940年来到昆明。吴佩煜聪颖好学,顺利考入同济大学附中,成为吴孟超的同窗。

  那时,吴孟超和家人失去了联系,生活费没有了。为了挣钱糊口和继续学业,他申请过救济,卖过报纸,做过家教。看到个子矮小的吴孟超生活如此清苦,吴佩煜就偷着变着法子帮他。

  不经意间,爱情不期而至。

  考大学时,吴孟超想读工科,可吴佩煜坚决学医,还劝吴孟超也学医。吴孟超最终与吴佩煜一道报考了同济大学医学院。

  爱情,改变的不光是吴孟超的报考志愿,还有吴孟超的人生轨迹。

  1951年,他们步入婚姻殿堂,至今,不离不弃60年,属极为稀有的“钻石婚”。

  “我89岁还能一心一意地工作,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很好,主要得益于她照顾我、关心我、支持我。”吴孟超说,“我的成功有她的一半功劳。”

  弟子规 恩师情

  裘法祖是吴孟超成为中国肝胆外科大家的引路人。

  裘法祖早年留学德国,手术以精准见长,回国后在同济医学院担任外科教授。上学期间,吴孟超曾有幸聆听过他的讲课。大学毕业后,吴孟超进入第二军医大学。1954年,学校聘请裘法祖为兼职教授,吴孟超得以再次师从裘法祖。

  一天晚饭后,他请教老师今后该向哪个方向努力?裘法祖说,我国的肝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从此,吴孟超开始与肝脏外科结缘。

  2008年6月14日,裘法祖病逝,吴孟超悲痛不已。吴孟超忘不了,当他和同事将英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翻译成中文后,是裘法祖认真审阅并亲自推荐给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这本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译著,不但是吴孟超打开肝脏外科之门的钥匙,而且是当时中国肝脏外科的指导性书籍。

  吴孟超忘不了,1963年召开的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他和同事精心准备了涉及肝脏解剖、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中肝叶切除等重要内容的8篇论文,被大会筹委会原封不动退回。无奈,他只好向老师求助。裘法祖看过论文之后,立即意识到这些论文的价值非同寻常,极力向大会筹委会推荐。最终,系列论文引起医疗界的轰动,“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被推广到全国。

  如今,裘法祖倡导的“会做会讲会写”6字教诲,已被吴孟超制作成标牌,存藏在办公室的书柜里。他说:“老师怎么要求我的,我就怎么去要求自己的学生。”

  仁者心 医患情

  “这个数据肯定不对,不是高了就是低了,你再仔细检查检查!”

  只要是同吴孟超一起查房,陪同的医生们就会万分紧张。因为他查得太细了,太严了。“看医嘱记录单,他从来都是用右手的食指,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指着,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盯着的。”肝外一科主任严以群说。

  在吴孟超看来,如果一个医生对病人不负责任,那就失去了做医生的基本资格。

  冬天查房时,他总是先把手在口袋里焐热,然后再去接触病人的身体。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之后,他都顺手为他们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并弯腰把鞋子放在他们最方便穿的地方。他说:“对医生而言,这仅是举手之劳,可对病人来讲,这不光是内心的温暖,还有康复的信心。”

  “去病房查房,遇到病人,他总习惯上前拉着手拍一拍,摸摸头,还用自己的额头贴着病人的额头试体温。要知道,大多数人患有肝炎,是会传染的。”护理部主任叶志霞说。常常,吴孟超的手一摸到病人的脑门上,病人的眼泪“刷”就掉了下来。

  吴孟超还喜欢替病人算账。为病人做检查,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他绝不让病人去做CT或核磁共振。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够诊断清楚,他决不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给病人治病,他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就用哪种。

  展愿景 不了情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区,肝癌的发病人数占全球一半左右。半个多世纪以来,吴孟超几乎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了与肝癌的搏斗中。

  要破解肝癌这一困扰人类的世界难题,需要有一大批肝胆方面的专家人才。他在不懈努力——

  从1979年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至今,培养出了王红阳、陈训如、郭亚军、严以群、丛文铭等一大批肝胆外科专业人才,如今都是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

  用个人积蓄、奖金及各界捐赠,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目前,这个基金已发展成“上海市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基金总额达到1500万元,先后有26名优秀人才获得基金资助。

  他还接受进修生,为全国各地医院培训肝胆外科人才。如今,经过培训的1000多名进修生绝大多数成为了各医院的业务骨干。

  要破解肝癌这一困扰人类的世界难题,需要把临床手术和基础研究结合起来。他在不懈努力——

  早在1976年,吴孟超就摸索出了肝癌早期诊断的新经验,在国内首创了扁豆凝集素、醛缩酶同工酶等先进检测方法。

  1983年,他提出了肝癌“二期手术”概念,即对一时不能切除的巨大肝癌先行综合治疗,待缩小后再行切除,使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61.5%。

  吴孟超还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肝癌专业性研究实验室,有计划地选送人才到国外留学。2006年,吴孟超联合其他6位院士,向国家有关部委呈送了“开展集成式肝癌研究”的报告。2009年,国家批准在上海建立由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有了这些人才和研究平台,我相信,在3个五年内,我国的肝癌发病率会下降,早期诊断病率和治愈率会得到提高,科普知识会得到进一步推广。”吴孟超说,“我年纪大了,这一辈子是看不到了,但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接过接力棒,把这个接力棒一棒一棒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