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杨洋吻戏视频大全:和共产党交情最深的蒋介石嫡系将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09:37
和共产党交情最深的蒋介石嫡系将领2009年01月04日 08:45环球网【大 中 小】 【打印】 相关标签: [凤凰大视野] [蒋介石] [周恩来] [阎锡山] [张治中] [冯玉祥] [淞沪会战] [宋子文]

 

核心提示:中国现代史的根本特点之一,是国共两党既对立又依存,既合作又分裂,波澜四起,惊心动魄。在这场决定中国未来的斗争中,作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张治中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之列,但却赢得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人的高度称赞。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峥嵘岁月——成都建川博物馆非常记忆 蒋氏诤臣张治中

张治中是中央军将领中和共产党交情最深的人。周恩来曾评价说:“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张治中,原名张本克,字文白,陆军二级上将,安徽巢县人,1890年10月27日出生在西乡洪家疃村。父亲张桂徵粗通文理,是个篾匠,在丰乐河镇上开了一间竹制农具店。母亲洪氏是一位慈爱、厚重的女性。她曾把家乡的一句格言“咬口生姜喝口醋”给张治中作座右铭,勉励儿子历尽艰苦,发奋成才。这句话对张治中一生的影响很大。后来,张治中终于跻身于国民党军政界上层,他特请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将这句话写在一块横匾上,挂在书房里,作永久的纪念。

张治中6岁时,开始读私塾,前后读了10年。他天赋聪颖,又很勤奋,私塾先生很器重他,感慨地说:“教了几十年书,才遇着这一个聪明学生!张家孩子是一个小才子,将来了不得!”由于生活所迫,张治中读完私塾过了6年流浪生活,先后在丰乐河镇吕德盛号商店做过学徒,在扬州的盐务缉私营充过备补兵,在安庆巡警局当过备补警察,后入扬州巡警教练所受训,3个月后毕业,成为正式警察。

1946年3月4日下午军事三人小组到达延安,受到中共中央发负责人和数千群众的欢迎。左起:周恩来、马歇尔、朱德、张治中、毛泽东、林伯渠。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张治中从报纸上得知上海已经易帜,就立即赶往上海,参加了学生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学生军调往南京,改编为陆军入伍生团。1912年冬,入伍生团编入武昌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1914年冬毕业后,张在陆军第八师当了半年入伍生后,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三期,1916年12月毕业,被分配到安徽“安武军”中见习。第二年夏,安徽督军倪嗣冲率“安武军”北上支持段祺瑞解散国会,张治中不愿附逆,遂出走上海,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在驻粤滇军第八旅任上尉差遣,随军参加征闽之张治中役。在征闽作战中,他先后任警卫队长、连长、营长。1918年5月,张治中所在滇军在潮州被桂军刘志陆部包围缴械,他被遣送到上海。而后,他应保定军校同学罗天骨之约到川军第五师任少校参谋。1920年,川军第五师改编为第三独立旅,张治中任参谋长。第二年春,该旅吕镇华团长在宣汉叛变,张治中险遭杀害,后扮作伤兵趁乱逃出,返回巢县老家休养。

1922年秋,张治中入国共两党合办的上海大学,主要学习俄文,同时在文生氏高等英语学校补习英文。在上海大学期间,张治中曾经受到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

1923年初,张治中应友人之邀,赴广州任靖国桂军总司令部参谋等职,后到虎门帮助成立了桂军军官学校,并任大队长,实际主持校务工作。1924年黄埔学校成立后,经保定同学推荐,张治中被蒋介石邀请到黄埔军校工作。1925年1月,张治中被正式任命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上校副总队长,4月,代理总队长。此后,他曾兼任军事委员会航空局局长、航空学校校长、军事处处长、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黄埔军校第四期第三团团长、国民党黄埔军校第四届特别党部执行委员等八九个重要职务。当时,张治中曾向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因国共双方有约,中共不吸收国民党高级干部入党,故未能如愿。

张治中在黄埔军校期间,深得校长蒋介石的赏识和器重。

从此,张治中开始了与蒋介石长达二十几年的合作,并始终是蒋最信任的军政要员之一。

1926年6月,张治中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并担任总司令部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随蒋介石参加北伐战争。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张治中被任命为学兵团团长,1927年2月,兼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后被蒋介石邀请到上海,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训练处处长,掌管全军军事训练。但是不久蒋介石宣布下野,张治中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准备出国。他拟订了一个5年的留学计划:1年补习德文,4年研究军事。1928年初,张治中到了德国,先补习德文。可是不到5个月,已重新上台的蒋介石电召张治中回国。

下一页:因为我如继续带兵,一定要参加反共战争,那是我绝对不愿意的。

延伸阅读:

薪火相传:让对手都折服的时代鸿篇《论持久战》

不应忘却的历史:聚焦抗日战俘的影像记忆

“卢沟桥事变”到底是谁打响了第一枪?

历史机遇:揭开蒋介石庐山抗战讲话发表真相

<< 前一页123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