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交通银行营业网点:霍多尔科夫斯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07:02
成功不是靠钱,是靠你有没有后台。那时,你必须得到政治保护。——霍多尔科夫斯基
苏联市场化改革导致现金匮乏,官方放任汇票交易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khodorkovsky.html
1980年代中期的苏联,采用来两种官方货币:一是现金,主要用途是发工资;另一种是名为"贝兹纳里钦耶"的非现金信用"汇票",它以政府补贴的方式发给工厂,只是一种虚拟的记账单位。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银行的控制下,两种资金是不能混合在一起的。由于现金供应紧张,而非现金信用供应充足,两种资金价值不同,黑市上现金形式的卢布是非现金形式卢布的10倍。这个差价给霍氏打开了一片金色的天地。
1987年时,希望在国外交易的新兴私有化公司就已经显示出对卢布的需求,但它们又缺乏财力,无法依靠黑市作为稳定的折现力来源。它们也同样需要现金来建立有效的自我融资机制,但苏联已经无法为这些公司分配足够的贝兹纳里钦耶,即使分配,它也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金,计划经济下的财政部更无法通过发行国债来为兑换筹集资金。这样的背景下,1987年末戈尔巴乔夫默许共青团组织将贝兹纳里钦耶兑换成卢布。凭借科学活动的幌子,甚至组织选美比赛和流行音乐会,任何组织都可以接收信用货币。[详细]
戈尔巴乔夫决定破冰时,却不知如何解决二元货币体系。
利用共青团身份大量套取信用货币,在黑市以高价换取外汇等硬通货进行倒卖
1987年,"下海"的霍多尔科夫斯基与共青团的伙伴们组建了"青年科学技术创造力中心",名义上的"业务"是帮科学研究敲定项目合同。而实际上霍氏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在共青团内的人脉大量套取信用货币,然后通过与拥有大量外汇的出口公司(以木材公司为主)交换的方式,将贝兹纳里钦耶高价兑换成卢布或者外汇等硬通货。硬通货再被用于从西方各国进口电脑,他们又将这些电脑在俄罗斯出售,换取贝兹纳里钦耶,再投入下一轮套现之中。如此一个循环,使得霍多尔科夫斯基能够用每一个卢布赚取六倍的收益。
依靠着在共青团里的人脉,可以同时启动数百个这样的交易。"我发明了好几种融资方式,它们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最好的时候,我能够同时操作多达500个科学研究合同。为此工作的人数多达5000人。"得来的现金分也被霍氏发给整个利益链上所有人:同事、庇护的领导、工厂和研究所的高层,再按照一定百分比给予一直庇护自己的团组织。他也赢得了各方的感激。不止一个领导官员曾拍着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肩膀说,"你将是我们试验性的资本家,孩子。"到后来许多高层也成为他的庇护者,包括克格勃在内。"在2年时间里我们积累了约100万美元,"霍氏在日后接受采访时说道。[详细]
青年时代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原本想成为一家国有工厂厂长,却因犹太人身份未能成行
 
凭借着政府高级官员的支持和保护,年轻的霍氏俨然成为改革中诞生的企业明星。梅纳特帕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如此密切,乃至于1990年霍氏在自己公司工作时,还被任命为俄罗斯联邦总理的经济顾问。一年后,当俄罗斯副总理盖达尔发动市场革命时,霍氏所占据的位置就再优越不过了。
变革时期创立第一家民办银行,国有银行信用破产后成为政府理财渠道
1989年,注意到放开金融管制后,他成立了苏联第一家民办银行,梅纳特帕银行,开始谋求转型。副总理盖达尔推行的改革让计划体制下连接企业之间和政府之间资金的大动脉断裂。梅纳特帕银行发现,帮政府理财,成为了俄罗斯市场经济中最有利可图的生意之一。而当时苏联解体让拥有大量外汇的梅纳特帕银行地位无人能够取代:叶利钦政府对苏联前国有银行进行清算,国有银行因卢布贬值和挤兑导致信用破产,而匆忙觅得商机的其他私有银行家难以挑战梅纳特帕地位。
依靠着在前政府中的人脉,霍多尔科夫斯基开始向政府、断奶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同时向中央政府索要前国企被拖欠的款项,从中赚取折扣。这笔生意很快扩张到地方政府层面,银行开始向迫切需要莫斯科拨款的地方政府提供贷款。1年不到生意再度扩张,金融服务业不仅停留在贷款层面,霍氏团队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安排来为联邦政府管理财务:从管理政府各部门的巨额账户,到为联邦政府各内部机构之间的资金转移提供渠道,甚至为前共产党官员洗钱。[详细]
叶利钦上台后,复杂的经济形势超出了所有人的预计
后苏联高通胀时期,霍氏旗下银行用政府资产炒卖外汇
更重要的是,苏东剧变在打破苏联低效的官僚体系后,没人在意这是否已是赤裸裸地官商勾结。这一方面加强了霍氏本已相当发达的人际关系网,同时还带来了更加丰厚的利润。在1993年月度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的情况下,银行的财务交易中心只要把一个政府部门转出的资金截留,或是让应付款项延期几周拿去炒卖外汇,就可以发一笔横财,数目的巨大,甚至连公司内都难以统计。"那时候想不赚钱是很难的。"霍氏早期的一位合伙人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
 
90年代财俄罗斯政府财政赤字,继续向银行大举借贷却难以及时还款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府财务状况依然未能得到好转,1993年整年通胀率达到840%,1994年有所下滑,但也高达224%。1992年底开始的紧缩政策又加速了资本外流, 每年流出国门的资本有200-250亿美元,进一步加剧了政府预算危机。财政紧张的俄罗斯政府大举发行国债,仅1993年财政部与央行就联手发行短期国债2400亿卢布,霍多尔科夫斯基、弗拉基米尔·波塔宁等银行业新贵大举买入的同时,也开始直接向政府提供贷款,以缓解财政赤字。
但在越积越高的债务和贷款面前,叶利钦政府急于甩掉沉重的赤字包袱。政府开始在丘拜斯的主导下变卖国企,以缓解债务压力。而作为贷款提供方、急于开辟资本新市场的私有银行新贵们,开始将目光转向那些急于出售的国有资产。[详细]
对尤科斯的收购,最终成就了霍多尔科夫斯基“寡头”的名声
银行家提出用国企股份还贷,霍氏借机以3.5亿美元低价购买尤科斯
此时,另一位后来崛起的寡头,银行家波塔宁提出了一项建议:用国企股份来抵消政府贷款。也就是后来的"贷换股"计划。波塔宁和霍多尔科夫斯基等银行业新贵一道,先后说服了两位副总理索斯科维奇和丘拜斯。前者本身就是金融产业一体化的支持者,而后者希望藉此给企业带来资金。尽管遭遇杜马反对,但这个在后来看起来激进的计划仍然得到实施。
在1995年12月8日对尤科斯的拍卖中,尤科斯45%的股票以贷换股方式成交,33%通过拍卖成交。霍氏最终以3.5亿美元便获得了尤科斯石油公司78%的股份,这时尤科斯的估值为7亿美元。而不到两年后,尤科斯在莫斯科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为70亿美元。两年内20多倍的增值,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寡头地位,也从此正式奠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