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俊英韩孝珠:姿势与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01:26

姿势与健康

王冰梅

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人都清楚,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飞跃,大猩猩和人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们生活在林子里,用四肢爬行。可悲的是,高度文明的现代人过多地使用“高等姿势”,离动物、离自然越来越远了,就连婴儿在发育过程中,也摒弃了四肢爬行阶段,直接由躺、坐过渡到走和跑了。

解剖学告诉我们,人除头面部外,所有神经都是从背部正中脊髓各节发出,沿途逐渐分支,支配躯干和四肢。爬行,无疑是锻炼背部神经肌肉的最佳方式,不妨观察一下猫、老鼠、袋鼠、虎豹、狮子等四肢爬行动物,其柔软的身躯如此伸缩自如富有力度,犹如一张弯起的弓,带动四肢奔跑、跳跃,捕食和逃亡时那矫捷的身手,闪电般的反应速度无不和它们发达的脊神经和背肌有关。再瞧瞧更低等的肢节动物,是否因为他们的运动姿势――蠕动促进了其脊神经的发育和自低等向高等进化倒也未知。不妨做个有趣的假设:人和动物赛跑,谁将获胜?这不是个难题,猫、鼠等小动物逃跑起来,人也难追不上,更不谈大型动物了,鹿、羚羊等草食动物时速约60千米,虎豹等大型凶猛动物约每小时90千米,最好的马拉松运动员每小时才跑20多千米。为什么如此?其最大区别是:动物跑的时候有跳跃、飞跃动作而人没有。动物连接前后肢的躯干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弓起时象一个弹簧或一把弓箭,对动物弹跳、加速起很大的作用;人由于上肢不着地,躯干起不到连接和弹性作用,背部肌肉和神经不参与水平方向运动而仅靠双下肢象一只圆规沿髋关节前后摆动,其爆发力弹跳力就大打折扣。动物不仅在跑的过程依靠背部力量,遭遇危险时,后背在防御性反射中也起相当大的作用:弓背,龇牙,匍匐状、竖起立毛肌,做好战斗准备等。生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翻正实验,当猫等动物从高处四脚朝天摔下时,它会在下坠过程中会保护性地将头、颈、上肢、躯干、下肢顺次翻转过来,以匍匐状四肢着地。可惜,人在进化过程中,这种本领丧失殆尽,只有少数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或跳台跳水运动员才有意识地保持这种翻正反射的本领。有学者研究过动物运动解剖和动物运动生理吗?恐怕没有。

婴儿爬行时的抬头使脊柱出现第一个弯曲——颈曲,从爬行到直立行走,脊柱出现第二个弯曲——腰曲,S型弯曲的脊柱是人类配合直立行走的一个适应性变化,除有利于支撑体重缓冲压力外,于健康并无多大益处——神经和肌肉的劳损和退行性改变主要发生在这两个部位。一个人,尽管直立时和四肢着地时体重是一样的,但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强差别很大,四肢俯撑使重力分散,从而使更多的躯干部肌肉从抵抗垂直方向的重力中解脱出来,从事水平方向或其他方向上的舒缩运动;直立时,重力完全落在S型的脊柱和下肢,躯干直立姿势的维持使肌肉和神经无法进行各个方向上的运动锻炼,长此以往,背肌和脊神经因得不到锻炼而僵硬退化。因此说,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孰优孰劣,是进化还是退化,不可轻言。现代礼仪要求人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时抬头、挺胸、收腹,提臀,连小学生听课也要坐得笔直,两手交叉背后,再加上电脑、手机的使用,交通的便捷,家具的舒适,人们坐的时间大大延长,户外活动变得十分稀少,颈背部肌肉长期紧张、僵直,血流缓慢淤塞,逐渐出现劳损,酸痛等症状,于是,人们发明按摩器、健身器材加以纠正,我看,倒不如让人类“返祖”,重修婴儿爬行这一课,尽管姿势不雅,或许效果来得更快些。

现在的婴儿不会爬了,成人则不会蹲了!在过去的农村,农民吃饭时有板凳也不坐,偏偏喜欢蹲在上面。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必要的,拔草、施肥、插秧,犁地,每一样农活都要蹲着或弯腰进行,并不停地挪动身体,这是很好的活动方式,因为蹲时,身体两个最大的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折叠到最大程度,各关节几乎不承受身体重量,躯干部肌肉却得到活动。因此,尽管那时负重作业很多,但除了营养不良高发以外,颈腰肌慢性劳损和退行性变很少,富贵病更无从谈起。我们的近亲猴子只爱蹲不爱坐,他们身体很灵活。

尽管出世后的婴儿不会爬了,但人的胎儿和动物胎儿区别是不大的。蹲的姿势与胎儿在子宫里的姿势是非常相象的,这是人类寻求舒适和庇护的本能姿势。可惜现代人越来越依赖“人性化”设计的沙发、躺椅、摇椅等,肚子越挺越高、越来越大,不愿/不会去弯腰、去蹲,人在摒弃蹲的同时,也摒弃了健康。

中国古代的养生学家很具慧眼,不仅编出五禽戏,让人们模仿虎、鹿、熊、猿、鹤的姿势,而且太极拳、气功武术等也都讲究躯干微曲,太极拳的起势要求下颌微颔,“含胸拔背”,武术的“坐桩 ”功夫,是不是要求人体自然弯曲?卧如弓,俗话说得好:“卧龙,俯虎,仰僵尸”,直的线条是最没有力度的线条,弧形产生张力。

 “人性化”的设计并不能解决现代生活工作方式带来的疾病,相反,回归大自然,回归原始、回归本性是健康的根本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