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镰刀 数据:当年毛主席为何避开赫鲁晓夫的热情拥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10:59

毛主席为何避开赫鲁晓夫的热情拥抱?

 

     在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庆祝大会的2000多名外国贵宾中,究竟谁缺席了?毛主席为何避开,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热情拥抱?宴会上赫鲁晓夫的一席话,为什么会让毛主席神情凝重?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迎接外国元首、政要的受阅仪式,从首都机场的停机坪,正式改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心脏,是中国政治活动的中心,其庄严、隆重、顶级礼仪规格的标志性意义愈加凸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元首、政要,只要踏上北京的土地,落脚人民大会堂议事,已经成为了一种国家规格。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殿堂里,发生过多少震惊中外甚至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今天,走进这里, 我们仍然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发生在这个新中国外交舞台上风云际会的故事。

    1959年9月28日上午八点开始,刚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迎来了12000名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庆祝大会的国内外代表,其中有来自83个国家的2000多名外宾。国庆十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礼堂举行。毛泽东十多年前在杨家岭的那个兴建万人大礼堂的奇伟设想,就在这一天变成了现实。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外交盛会,也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次大聚会。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次会议一位极为重要的成员竟然缺席了,他,就是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这时,赫鲁晓夫刚刚结束对美国的访问,没能参加新中国建国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两天后的9月30号下午,赫鲁晓夫的专机才徐徐降落在首都机场。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亲自到机场迎接。但是,在机场上,毛泽东似乎是在不经意间避开了赫鲁晓夫的热情拥抱。章百家回忆说:赫鲁晓夫来,当时礼仪上规格非常的高,但实际上在那个时候中苏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好了,1958年开始就有一些矛盾。

     1959年,尽管人民大会堂刚刚投入使用,但是一些重大的国内政治活动和国际交往事务常常在这里举行。这一年发生在国庆节前夕,中苏首脑之间出现的微妙细节,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赫鲁晓夫踏进人民大会堂的大门,已经是9月30日晚上六点钟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国庆招待会如期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当晚的国庆招待会上,赫鲁晓夫和毛泽东两位大国领袖在主桌上比肩而坐,相互敬酒,谈笑风生。但赫鲁晓夫在宴会上的一番讲话却让毛泽东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吴建民说:他即席讲话,对中国的做法做了一些影射,就是不要去挑拨、试探资本主义的稳固性。宴会上双方领导人出现的细微变化,都被细心的记者观察到了。尽管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中菜香四溢、谈笑风生,但觥筹交错之中渗透出的政治意味,已经开始强烈地吸引了国际事务观察家们的目光。它告诉人们,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而是观察世界风云变幻的窗口。
    在人民大会堂南门贵宾接待厅的入口,有一座出镜率极高的铁艺屏风《迎客松》,它出自安徽芜湖铁画老艺人之手。这幅屏风原本在安徽厅,周恩来提出改放在接见厅门口,这一摆就是五十年。取材于黄山之巅的迎客松,让人们想起曾担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中国人对于青松品格的读解,以及赋予其不屈不傲的丰富内涵,已经在陈毅的那首五言诗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风霜雨雪,傲然挺立,这是国人的风骨,也是对外交事务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