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漫画之狂骚三重奏:上海高考作文陷“重题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49:26

上海高考作文陷“重题门”

语文学习 2011-06-08 20:39:55   
      上海高考作文陷“重题门” 考试院连夜紧急调查

2011年06月08日 16:30   来源:东方早报

作文题目回顾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2.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作文的材料出自王元化写于1987年的一篇文章《“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收于《思辨录》)。

2010-2011年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江苏赛区初中组第27题

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另一位哲人又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

请联系生活,展开联想,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考作文题“乌龙”

东方早报报道 今年高考作文题遭遇“真假乌龙”,昨天上午,在官方公布作文题之前,网传版的作文题“摆乌龙”,中午,201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出炉后,被评为大气稳重,不料下午就风向急转直下,网友爆料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和去年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题目几乎如出一辙。

早报记者昨天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求证,考试院媒体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试院听说了情况后,连夜进行调查,了解相关情况,有结果后会第一时间发布在考试院微博和官方网站上。

随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官方微博“上海国子监”昨晚21时30分的一则新帖称: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公布后,受到广泛关注。有人认为作文题非常大气,也有人认为很有新意,具有哲学味和诗意。这篇作文的材料出自王元化写于1987年的一篇文章《“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收于《思辨录》)。这个作文题目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网传作文题“悄悄话”

昨日上午9时,上海语文高考开始没多久,网上便传出今年上海语文作文题:《和大自然的悄悄话》,并有不少网友留言称:“这个题目好写”,“题目好像出得不太有水平”……半小时内,点击量过千。

不过,11时41分,教育考试院在微博“上海国子监”上第一时间发布今年高考作文题: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一瞬间,“悄悄话”在网上销声匿迹。市教育考试院透露,因为高考试题都是保密的,不到考试结束,他们也无权公布作文题,所以家长和考生完全不用相信提前公布的所谓作文题。

记者留意到,和往年不同,考试结束前,网传版的作文题同样受到部分网友的质疑:“这种题目不像高考题”“这么早公布,不怕给作弊提供便利?”等评论也屡屡出现。

和作文大赛“撞题”了

高考作文题一经公布,细心的网友发现:这道题和去年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撞题”了。

从昨天下午开始,网上就对作文重题事件炸开了锅,“上海卷考题是2010-2011恒源祥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征稿的第27题。这算什么?初中组的竞赛题来做高考题?已经公开发表的题目来做高考题?”昨天下午13时21分,网友“FredericCJ”在微博上爆料,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一切都(不)会过去”的材料竟然与作文大赛的初中组的一道作文题一模一样。根据网友的爆料,记者找到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去年公布的《1号简报》。简报详细说明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0-2011)的活动方案以及命题方案。其中初中组第27题以及高中组第28题题目一样。

昨晚21时左右,微博上关于作文题“重题”的情况又被多位网友证实。

网友“AndrewLee”质疑说:“高考试题要求独立命题,试问在完全封闭且只有教材为参考的情况下怎么会出现一模一样的题目?……”在人人网上,作文大赛的原文档被不停转载,有网友表示:“这个作文我初中时候写过,不只我写过,我们班同学都写过,这是老师布置的,崩溃,竟然在上海高考作文中蹦出来了……生不逢时呀!”

见过的题未必能做好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评委会副主任、上海评委会主任姚建庭告诉记者,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题目出现在高考中也不是第一次,去年上海高考郑板桥的材料作文,就与他们此前作文题类似。此前还出现过他们的作文题直接出现在外省市的高考试卷上。“不过作文同题确实没什么。”

此外,记者了解到,昨日数学试卷中也有题目是考生之前接触过的。不过,业内人士透露,部分高考题以前做过也属正常,而且有些题看似做过,未必一样,像这样的题目考生反而更容易失分,因为容易被惯性“迷惑”。

专家释疑:为何两道题目如此相似?

对于重题,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评委会副主任、上海评委会主任姚建庭表示:题目确实重了,但这纯属偶然。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是一项覆盖全国的公益公文大赛,主办单位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办公室、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专业委员会等;已连续举办六届。

姚建庭介绍,作文大赛的命题有着严格的程序:先是评审会向20多个赛区公开征集作文题,此后,评委会四名专家从征集上来的200多个题目中严格筛选、修改,最后公布40多个题目,由参赛选手自行选择1道题目写作。他就是评委会命题专家之一。

“我们的题目绝不抄袭,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等都有。命题面非常广,也抓主旋律,比如亲情、师恩、友情、人生得失、生命价值、中华民族现状及将来等等。”姚建庭说,这样的覆盖面便于参赛者思考。

既然如此,那是高考命题专家“摆乌龙”吗?或者说,作文大赛命题专家就是高考命题专家?

对于这点,姚建庭直接予以否认。“如果是同一个人,反而要回避,不允许出同样的题。”“而且我们四个人,三个是南京的,就我一个是上海的,我以前倒是参与过高考语文的命题,所以知道,高考命题老师也是突然通知的,有大学教授也有中学老师。准备的时间并不太长,而且他们要求要避开区县出过的题。一般情况,是老师出了很多题,最后定一道题。”姚建庭说,更大的可能,是命题组老师没有留意到作文大赛出过类似的题,最后撞题了。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曾经参与过高考作文的命题工作,据介绍,高考作文有专门的命题组,一般有五六个专家参与,作文命题时会参阅大量的参考书,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在前两年作文题上做到有变化,且不能变化太大,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导向性正确,二是要有区分度,初步会选出数十个题目,然后再优中选优,最后由招考部门审批,通过后就成为了高考作文题。黄玉峰老师认为,高考作文题会尽量避开一些社会上已公开出现的话题,但是完全避免也不太可能,现在资讯这么发达,题目有部分重合是一种巧合,考生和家长们不需要太担心出现不公平,毕竟影响不大,因为见过的考题未必就写得很好,不过黄玉峰老师也坦言,出现这样高度的重合,在历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中的确少见。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相关人员也表示,上海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出自王元化写于1987年的一篇文章《“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收于《思辨录》),不是来源于恒源祥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征稿的材料,而且题目并不完全相同,恒源祥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征稿的材料有两段,上海高考作文只有一段,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是巧合,社会对于考题的正面评价还是主流。

相关链接

材料出处:“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

现在有一种理论强调理性而反对情绪化。提倡理性并不错。一九七九年我在长期搁笔后为自己新出的一本书写的后记中曾经这样说过:“目前正在方兴未艾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具有怎样巨大的力量,它给我的最大鼓舞,就是那标志着理性再觉醒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已经发出了新的呼声。”西方的启蒙运动在走出中世纪的黑暗时,正是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法庭上进行再认识、再估价的。我至今不能忘怀十年浩劫前夕,在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寒夜里,灯下阅读潘恩《理性时代》时的内心激荡。我多么希望自己的祖国也会出现这样一个理性时代,摆脱长期以来在极左思潮下所形成的反理性的狂热和感情上的迷乱。可是,也许由于我长期从事文艺工作的缘故,我并不认为感情是不好的,更不能容忍否定感情的理智专横。感情是激发创造的动力,也往往成为导向理解的媒介。因为只有对某一对象发生血肉相关的感情,才更容易引起去理解这一对象的愿望,才更容易激发去理解这一对象的能力。所以我不能赞赏那种心如古井、超脱尘寰、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高洁。至今我仍对鲁迅的《华盖集》序言深深感到共鸣。他说,虽然知道伟大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历大苦恼,发大慈悲,离世间愈远,认识人间也愈深愈广,凡有言说也愈高愈大。但是,他说他只能像沾水小蜂在泥土上爬动,救小创伤还来不及,没有余暇去达到心开意豁,平正通达的境界。我以为思想家或作家的参与意识以及对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不意味着丧失了独立人格和独立见解,更不等于放弃或冲淡艺术性。近来出现一种反对参与意识,认为只有远离社会生活,为学术而学术或为艺术而艺术的态度才能促使学术或艺术走上正规的观点,其实乃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偏颇。

有人对样板戏产生了应有的义愤,这是可以理解的。相反,如果经历了那场浩劫而对样板戏竟引不起一点感情上的波澜,那才是怪事。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却反其意说,他要在自己的戒指上也刻上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他认为,什么都不会毫无痕迹地湮灭;今天迈出的任何一步对于未来都会具有意义。是的,时间无法消灭过去。只有麻木的人才会遗忘。龚自珍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最为敏感的思想家曾经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人类有历史就是使人不要忘记过去。(王元化写于1987年)

 

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表示,这个作文题非常大气,可以考察出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果考生只关怀自己的分数,不关心身边的社会,这篇作文就很难写出高度、境界。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读书、做人的角度来谈自己。“什么可以过去?”、“什么不可以过去?”这是一种心态。学生在成长的经历中,肯定会涉及到成功、失败,这些都是暂时的,也都会过去。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些东西不会过去的,如果你做过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做过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情,会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人在社会上坐一些公益事业、贡献,看上去会吃亏,用长远的眼光看,这些都不会吃亏。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

考生还可以从世界、国家的发展来谈社会现象,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今社会,少数人为牟取更多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会做出令人痛心的事情,坑蒙拐骗,做出对老百姓不负责的事情。其实,老百姓心中有一个碑牌,对这些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评价,这些历史永远不会过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哪些东西是暂时的?哪些东西是永恒的?对考生来说,需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立场。(记者:杨玉红)

可以写“青春”,可以写“灾难”

“这道题很有新意,是历年来我最欣赏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原七宝中学特级教师毛荣富对今年的作文题大加赞赏,他认为,好的作文题应该具有哲学味和诗意,并能分出学生的层次,今年这道题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在此之前,他最喜欢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不过今年的题目蕴藏的含义更深。

在毛老师看来,这道题既有哲学元素,又有诗意,考生最好辩证地写,两方面都要涉及到,世上万物总是对立的,总有两重性,因此既会过去,也不会过去,而这个事物,可以是“青春”,也可以是“灾难”。比如写“青春”,时间易逝,但是奋斗的、激情的青春则会永远铭记心中,不会过去;比如写“灾难”,汶川地震过去了,新的城市已经建好,温家宝总理此次访日,又将汶川学生折叠的千纸鹤送给日本震区人民,我们对待灾难的精神永远存在。

对于作文文体,毛老师建议,可以写成哲理性散文,将抒情和哲理相结合,记叙和议论相结合。至于这两句话本身,可以有所侧重,比如“一切都会过去”占80%,“一切都不会过去”占20%。(记者:李征)

关键是要有理性的思考

“这篇议论文可以用的素材很多,关键是要有理性的思考。”光明中学语文教师李新分析说,例如日本地震、南方大旱等灾害和困难,我们要抱有一种乐观的心态,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同时,我们又要从辩证的角度分析,要重视或正视眼前的困难。当然文章也可以从个人角度来写,围绕读书和做人来写,如何面对成功和挫折,通过生活过程写出对人生的理解。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盲目的悲观或盲目乐观都是不对的,关键是有理性的分析。”李老师说,这篇作文从思想性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生已经走向成熟,他们对社会现象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看待。(记者:钱钰)

哪点感触深就写哪一点

原格致中学高级教师张国顺老师认为,此次的作文题本身便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无论是“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都很有话可说。关于“一起都会过去”,考生可以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层次去写。为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事物是变化的,无论辉煌也好,失败也罢,最终都将会过去,所以要笑看成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主观的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一切都变成过去。至于“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可以更多的从反面来写,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的事情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

张老师建议考生们可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所侧重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主次分明,“哪个感触深就写哪一个,另一方面可以稍微提一下。”不要为了兼顾双方过于平均两方观点而流于平庸,切忌“各打五十大板”。(记者:李元)

给人回味无穷

一位多年从事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表示,高考作文阅卷,会鼓励学生放手写作,不会预设主题。这个材料作文有两个点:“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对考生来说,“一切”都是模糊的,考生具体要写什么,有很大的空间。

有些考生会具体化,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考生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也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人的荣辱、财富等都会过去,但是,人的感情、内在的精神等内核不会过去。

专家表示,这个作文题非常有哲理,给考生很大的想象空间,给人回味无穷。对考生来说,这个作文题目比较容易些,给考生很大的空间。专家表示,考生写作时,需要涉及到两个角度,整体把握,这两个角度之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考生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文章会显得比较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