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器无弹窗:于建嵘:拆迁别冲在最前面 死了都白死没必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13:31

 

2011年06月10日 05:46
来源:北方新闻网 作者:曹晶晶

字号:T|T
4298人参与78条评论打印转发

我希望他们能把我的讲座听完,不离场。中途也没人打瞌睡。CFP供图

“如何让沉没的声音有序地发出来”

-新快报记者 曹晶晶

程方(化名),黄埔区一个政法干部。

那天听于建嵘教授讲课,台下,他认真地听,将精辟之语记在笔记本上,还用手机录下了于建嵘的声音。

课上,于建嵘播放一些热点视频,当视频放到老百姓在混乱中徒手与警方发生冲突时,台下一片死寂,程方忍不住转过头对记者说:“我眼眶湿了。”

课后与同事们谈听课感受时,程方说:“看得心里酸酸的……”

程方第一次听说并关注于建嵘,是源于去年网络上报道他与万载县县委书记饭桌上话不投机,拂袖离去一事。

在程方的印象中,于建嵘这个人很“牛”,像一条硬汉。

听完他讲课,程方觉得他虽有湖南人血性直爽的特质,但没想象中那么激愤,讲到激动时能转个弯儿,插科打诨,逗得学员们呵呵笑,缓和凝重的氛围。

“他是一个有着忧国忧民本色的知识分子。”程方总结。

听课评价

“他的课不遮遮掩掩”

这并不是程方第一次听维稳主题的课了。

他参加的黄埔区党校主题班,无论是局级还是科级,每班必讲,另外程方还曾到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大学进修班上课,也讲维稳。

但于建嵘跟其他人讲的都不一样。

“他的课都是第一手热点事件材料,特别是视频,比较翔实,让人触目惊心,很多事例都是他亲身‘抗争’的实践,真实感强;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深度比较到位,分析深层次原因时不遮遮掩掩。”

那天,程方身边听了于建嵘讲课的很多干警都很有感触,觉得于建嵘对基层的情况比较了解,对社会管理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时不时还能解读出一些比较精妙的话语来。

课后,程方还将自己的思考写成了日记。

日记

“昨天,区委政法委邀请于建嵘教授来黄埔区给政法干警授课,讲解社会热点事件。于教授的讲课运用多媒体把丰富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些视频、话语是我们此前未曾见过、听过的,有的甚至让我看得不寒而栗。

于教授围绕这些鲜活事例,简要分析了发生这些事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并夹带一些诙谐语句阐述他的观点。

近年来,社会泄愤事件时有发生,有社会管理体制落后于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深刻转型的原因,也有基层政府管理服务不尽人意的问题,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天花板效应”。

天花板效应,是指一些干部和官员晋升空间不大,使一些公务员进取精神缺失,工作上不求有功只求无过,机械地遵从领导,成了指哪到哪、出工不出功的工具,更谈不上什么有创新工作方法的动力,更有甚者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其实,在基层的一些工作中,只要我们能够在执行上级的决策或指示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主动点、扎实点,面向群众时态度温和一点,倾听居民意见时诚恳点,化解矛盾时细致点、耐心点,特别是学习和领会中央的有关政策深刻点,法治意识强点,法律知识多点就肯定会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于教授说的“选票拆除炸弹”我非常赞同,当前社会管理中如何让“沉没的声音”有序地发出来,我认为当下最为有效的途径是:鼓励和支持普通民众参选基层人大代表,让一些在现实无法公开表达,进而“不有序表达”的声音,到体制内来,有序地表达并予以合理吸收,而不是无序地在互联网泄愤或是在某些突发事件中泄愤。

诚然,这样的做法,对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有更高的素质要求,一时不适应,总比暴发泄愤事件的伤害要小。

不过,于教授一味反对强拆的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真正的公众利益,经过法定程序和妥善的补偿,有些强拆是必要的。下课后,我还专门和于老师聊了一下。我说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蛮拆”而不是“强拆”。

蛮拆,是不计社会后果之拆;而强拆应是充分考虑社会效果的必要之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