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器txt网盘下载:追寻青鸟——《青鸟》导读及共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1:19:20

(一)

和一般“童书”不一样,埃克苏佩里的存在主义童话经典《小王子》,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梅特林克的童话剧《青鸟》,与其说是“童书(儿童之书)”,不如说是两部意蕴极深的现代文学经典。

无论是从教育的角度解读这两部经典,还是把这两本童书带进小学教室,都将不得不冒“丧失深度”或者“本来面目”的风险。

但是,对儿童的生命来说,却并不能因为他们还天真幼稚,理解力不够,所以就只配领受那些肤浅幼稚之作——这是对儿童教育的一个严重误解。

必须是他们能够感受、感动的——这是一条绝对的原则。

必须是能够引领他们一生的生命朝向高处的——这是另一条绝对的原则。

因此这两本童书,是新教育儿童课程整本书共读中的“必读图书”,《青鸟》放在中段或高段,《小王子》和另外两部经典《永远讲不远的故事》以及《西游记》成为整个小学阶段最后的三本共读经典。

于是,这次“2009冬灵山-新教育贵州凤冈行”,我们决定把《青鸟》带到凤冈去,在一个五年级的班上来推进这本书的共读。就像两年前同样的初冬,我们把《小王子》带到山西绛县城内小学的五年级,那一次经历让我们对一条新教育共读原则坚信不疑:和书本同样重要的是相互编织式的师生共读,在这种生命相互吟唱与启发的阅读中,哪怕是艰深的经典,也会化为活生生的当下的场景,感动每一个一道穿越过这部经典的人。

(二)

我们在凤冈将停留七天,但最后两天是周六和周日,是面向实验学校领导教师作新教育通识讲座的,只有前面五天是田野培训,是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在教室里度过的。而用五天时间穿越《青鸟》,对从低段就经历新教育儿童课程的孩子来说不算难事,但对阅读基础较差的孩子,这显然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幸好设在凤冈的“新教育移动图书馆”里就有可以供整个班共读的《青鸟》,所以在我们去之前的一个星期里,孩子们已经开始自己阅读这本书了。当然,我到了之后一调查,孩子们反应是“看不懂”,“看不下去”。

而在周一早上的晨诵检测时,以及紧跟着的第一堂《青鸟》共读课,我们发现:也许因为是这临时组建的学校和班级,孩子们的基础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差一些,他们还不能自然地朗读(而采取一种我称之“读字”的机械朗读),更不必说有意义的阅读了。

而且当时我一进课堂,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手中拿着的,是剧本版《青鸟》,而孩子们手中拿着的,是朱陵翻译的童话版《青鸟》,两个版本并不仅仅只是翻译的差异,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而且在结构上,在一些细节安排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怎么办?

当时就决定了:

一、采用学生手中的那个版本的书籍,这当然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青鸟》最完美的表现方式就是“演出”,而不是“阅读”。

二、采取把“低段大声朗读”、“中段分角色参与”、“高段小主题探讨”这几种不同级段所各有不同“共读法”结合到一起的办法,由若干个老师扮演其中的重要角色,男女生分别扮演小男孩奇尔奇尔和小女孩米琪儿,其中老师的大声、表演性朗读,将既是对故事的演绎,又起到为孩子们角色扮演作示范的作用,在将故事一段段推进的过程中,把故事的“象征主义”意蕴的一系列问题逐一提出来,可探讨的就直接解决,不能解决的就悬置起来,堆在一起,直到最后一课主题探讨课时再一并解决。

关于儿童文学的精髓或者真谛,不同的文学创造者与诠释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如果我们理解儿童文学的根就在“老奶奶”讲的故事、念的童谣儿歌那里,那么我们就不会舍本逐末,把一些局部的语言文字品味当成是师生共读的核心——事实上这句话容易被误读,因为无论是哪个文本,我们总是只能依赖具体的语言文字,才能进行角色扮演,才能进行主题探讨。但是比具体某一处精彩描写更重要的,是“故事”。

永远要牢记,其核心就是故事!故事!故事!

这就是为什么童话可以被翻译为其它的语言而不失真,神话可以被其它的民族理解,而完全不同的翻译版本,最终都不会取消掉故事本身。

因为故事就是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经历。

对《青鸟》而言,故事就是贫苦人家的小男孩奇尔奇尔和妹妹米琪儿在圣诞节收不到礼物的背景下,受女巫的委托,帮她生病的女儿去寻找象征着幸福的青鸟,然后,他们和一些伙伴(即使在情节上并不重要,也会在象征上极其重要,这一点待会儿加以揭示),穿越回忆国、黑夜的宫殿、森林、坟场、梦幻花园(或幸福花园)、未来之国,一次次寻找到青鸟,又发现它并不是真正的青鸟,最后在回到自己的家里,发现奇尔奇尔一直舍不得送给邻家女孩的斑鸠竟然是“青色”的,而获赠了这只青鸟的邻家女孩居然神奇地病愈了……

无论你添上什么样的人物语言与景色描写,无论你在舞台上怎样地改变剧本与场景,不能改变的是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最最重要的历程。

(三)

在推广儿童阅读的过程中,总遇到有老师咨询一个实实在在的“笨问题”: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

孩子不喜欢阅读?这真是教育中几大古怪中的一个古怪。游戏,阅读(故事),交往,这些都是生命天然会喜欢上的事。如果竟然有孩子不喜欢阅读(和没有阅读机会因而不会阅读不一样),那么原因只有一个:老师在阅读中加上了一些让孩子害怕的东西,而不是把故事中原本精彩的东西演绎出来了。

所以新教育儿童课程中的师生、亲子共读以及自由阅读,不提倡作机械的读书笔记,不提倡作机械的阅读问答题(确实会有导读题推进阅读,但这是非本质的辅助手段),而是提倡:

让故事复活,如果是低段,那么老师应该学会像老婆婆一样讲故事;

强调故事与阅读者的相互编织,把故事编织进孩子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编织进故事中去(通过角色扮演、角色自居作用,通过面对主人公相同的处境的讨论与抉择);

以故事主人公为镜像(镜中未来的自己),以主人公的经历为自己生命故事的蓝本,构思自己的生活;

让故事中的人物、关键问题、抉择理由,成为班级共同的语言、密码、准则。

 

还原故事,让故事复活,这是一切好的阅读的前提,丧失这个前提,阅读就会成为变质的语文教学,成为孩子的又一项苦差使。

而教育中恐怕再没有比让故事复活更简单的事了,因为这是“老奶奶”天然就会的事儿。

 

《青鸟》第一节课,在发现孩子们的书本不一样之后,在发现孩子们大多数连起码的字面意思读通也显得困难时,在发现学生居然把阅读当成是一项语文作业来完成时,我们选择了最原始的办法:边讲故事,边扮演角色把故事演出来。

第一部分,奇尔奇尔和米琪儿的樵夫之家,圣诞节,这些背景须由我这个讲故事者先补充进去,这是整个故事的前提,没有了这些前提,后面的旅程也就无法展开。

然后,在我的解释下,男孩子们成为奇尔奇尔,女孩子们成为米琪儿,现在起,他们成为樵夫家的儿女(虽然是在大山环绕之中,但是孩子们连樵夫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大多数并不知道,所以补充与讲解也成了必须)。

现在,他们迎来了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圣诞节。在圣诞节之前的圣诞之夜,因为贫困,他们今年将没有礼物(这里必须要补充一些细节,以我们的春节来解释圣诞节,以压岁钱、新衣服来理解圣诞礼物),但是他们对面的富人家里,却有着高大的、挂满礼物的圣诞树,满桌的丰盛菜肴……

于是他们(我是指这个教室里的孩子们)开始玩想像吃大餐的游戏。

这时候,“我”——一个年迈的女巫登场了。

“我”在寻找会唱歌的草,和青色的鸟,尤其是青鸟,因为它象征着幸福,
“我”可怜的女儿生病了,只有这种鸟才能救她。

这是在童话世界里,而在《青鸟》这个故事的“现实世界”中,是邻居老婆婆家的女孩一直想要奇尔奇尔的斑鸠鸟,但是奇尔奇尔舍不得。不过这一点在现在不必点破,现在只须带着孩子们进入故事,而不必急于跳出来讨论故事。

现在起,他们必须首先停留在故事里,成为故事中的角色,成为故事的主角,去经历故事中主角的经历,去思考故事中主角思考着的问题。

 

在故事中,老女巫和兄妹俩的第一次语言冲突出现在对自己家的描述上,兄妹俩认为自己的家“又黑、又窄、又没有点心”,而对面富人的家好漂亮。老女巫说:这房子一点也不窄,只是你们的眼睛没有看见而已。

为了让兄妹俩看到“真相”,老女巫拿出了一块不可思议的钻石,它能让人类的眼睛看见真正的东西,譬如各种事物内在的精灵,过去及至未来的事情……

事实上,这既是这个童话中一个重要的道具,也是作为象征主义经典作品的一个重要象征,这个象征和后面的“光”的象征有时候可以结合在一起:转动钻石,就意味着转换我们的“目光”,或者是光明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于是在钻石的光芒下,贫寒的家居然拥有童话一般的美丽,而家庭中所有事物的精灵们,也纷纷登场:住在时钟里的十二个时间精灵,火的精灵,面包的精灵,猫和狗的精灵,砂糖和牛奶的精灵……

然后,兄妹俩和精灵们来到女巫的宫殿,换上童话里的装饰。女巫挑选了一些精灵陪伴兄妹俩踏上寻找青鸟的旅程,这些精灵是:火精灵、面包精灵、狗精灵、猫精灵、水精灵、牛奶精灵、光精灵、砂糖精灵。

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在这五天中,许多老师参与到角色扮演中——本来这些都可以且应该是由学生来完成的,但显然这个班级当前的现状是更需要引导而不是摸索,所以男女学生除了分别扮演奇尔奇尔和米琪儿兄妹俩外,还有些分担扮演了面包精灵、砂糖精灵、牛奶精灵和水精灵,而马玲老师扮演了火精灵和光精灵(有时还要串演一些另外的角色,如未来王国的孩子们),朱忠国校长扮演了狗精灵(这是学生最最开心的,因为他们敬畏的朱校长,居然在戏中扮演着对他们绝对忠诚的狗精灵的角色,还经常要受到他们的训斥),杨娟扮演反面角色猫精灵,而我则扮演每到一处的“主人”——夜宫女王、森林中的老橡树王、魔幻宫殿中的各种幸福精灵,以及时间老人……

整整五堂课,我们都是以角色的方式来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而我同时兼任导读者的角色,即在故事推进到关键处,突然带着大家跳出故事情节,来思考童话的意蕴及写作的特色。

譬如在用讲述、扮演的方式把故事推进到挑选一些精灵跟随兄妹俩前去寻找青鸟的时候(这两种方法是中低段的读书方法),我暂时跳出故事,插入一个问题:“寻找青鸟的道路上,为什么需要这些精灵相伴?尤其是,这些陪伴者中间,好像有些还并不是支持者。”(在童话中,猫一直是一个这个旅程的阴谋颠覆者,而另外一些精灵也经常受它的诱惑,除了忠诚的狗精灵,和作为领导人的光精灵之外。)

这种从故事情节中“跳出来”探讨主题或者写作方法,是中高段读书课的主要共读方法。每一本经典童书,首先必须“驻留”于故事本身,但最终却应该抵达到其主题的深处——对《青鸟》而言,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及对人类意义、幸福的追寻、思考及理解,就是它故事所蕴含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