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美术高中:戈壁滩上的世界奇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03:57
戈壁滩上的世界奇迹。。。
  • 发表于:2011-06-09 00:33:28
  • 作者:熠熠生辉2011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
级别:中校积分:15409 端午和粽宝一起拿iPad 米娜不再让你孤单 小小的玩具 大大的梦

    地球人都知道新疆哈密盛产哈密瓜,但少有人知道哈密的戈壁滩上堪称世界奇迹的五组巨幅标语,每个字长宽各达50米,面积折合近4亩地,相当于6个篮球场的大小,各个笔画宽度在5到10米之间。五组标语共有30个汉字加一个巨大的感叹号,总面积达75000平方米。

 

    40余年过去了,即使其中一幅距车来车往的312国道仅有360米,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哈密人也几乎无人听说。

 

    这是43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校(备注给编辑:资料载,1976年6月,经总参谋部批准,空军所属各空勤航空学校,在校名中冠以“空军”,一律统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X航空学校”,学校由原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航空学校”。)教官和学员共同创造的奇迹,这些奇迹更折射出中国军人的智慧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戈壁滩惊现五组巨幅标语

 

    

 

    自2004年底开始,一些论坛上出现了有关巨幅标语的帖子称,在新疆境内的隔壁摊上有5组巨幅标语,在所配的图片中,五组工整的标语分别是“毛主席万万岁”(42 39'18.85" N 94 10'00.80" E)、“只争朝夕” (42 39'33.30" N 94 16'00.59" E) 、“为人民服务”(42 32'33.95" N 94 19'36.80" E)、“向斗争学习”(42 27'40.95" N 94 14'36.80" )和“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42 27'12.08" N 94 08'49.36" E),按照帖子所标注的经纬度在“谷歌地球”软件中查找,在新疆哈密市东南方约40到60公里范围内,模拟高空10公里俯视,依稀可辨地面显示汉字字形,当模拟放大到5公里高空时,所有五组标语字迹清晰可见,软件显示这些卫星图片分别摄于2004年9月到2009年10月间。

 

    

 

    

 

    

 

    一时间网友各种猜测不断:“这字也太整齐了吧?怎么看都不像是真的!”、“太牛了,那字得有多大啊?是刻在石头上的吗?”、“问题是当时做出来给谁看的呢?外星人?”

 

    也有跟帖称,那五组标语呈C形分布,在其中心位置则是一个已经废弃多年的军用机场,是曾经的空军第八航校的骆驼圈机场,而这些标语则是作为当年飞行训练的地标。

 

    这些巨幅标语在现实空间中是否真的存在?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在戈壁滩上造就如此巨大的标语?

 

    八航校老战友卢建华曾发表网文称,对于八航校的官兵,这根本不是什么秘密或新闻,但真正曾亲眼看到过、创建过、使用过这些地标的人却又少之又少了。这主要是因为要亲眼看到这些地标,必须要在一定的高度之上,因字太大,在地面上和低空你会像瞎子摸象一样看不全,在很高的高空你又模模糊糊看不清。这样看到过这些地标的人只局限于在骆驼圈机场和哈密、柳树泉机场飞行过的教、学员以及个别细心的飞乌鲁木齐航班的民航飞行员。参与创建和使用这些地标的人那就只能是当时在骆驼圈机场参加训练的飞行干部、教员和学员了。因此,当许多人通过“谷歌地球”这个软件看到这些地标时所引起的若干猜测和轰动,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难以了解那个年月、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具体情况。

 

    除了网上有关传闻外,传统的媒体始终没有给出准确答案。

 

    所有笔画宽度在5-10米间

 

    5月27日,记者在哈密租乘越野车按照“谷歌地球”上所标注的经纬度,在茫茫戈壁滩上果然实地寻找到“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和“毛主席万万岁”等两处巨幅标语。

 

    27日大早,记者和司机驱车出了哈密城,沿着兰(州)新(疆)公路(312国道)往兰州方向,行驶大约50公里便是骆驼圈子收费站,这是新疆和内地间主要公路。继续前行大约15公里,即是“谷歌地球”所显示的标语“为人民服务”的大致位置,我们的越野车随即拐下公路进入戈壁滩。

 

    放眼望去,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平坦戈壁,根本无法找到一处制高点,越野车竟然也能在无路的戈壁上以40公里的时速奔跑。尽管四处都是黑色的戈壁石,但因为空气折射的缘故,人的视觉上也会出现偏差,原本看似远处是河道,但走近却发现依旧还是戈壁滩。

 

    由于记者所携带的民用GPS无法设定经纬度,只能参照“谷歌地球”软件所标注的位置,由司机驾车在隔壁滩上距离312国道约400米平行前行寻找,第一次向北一路开出大约10公里,并没有发现目标,倒是中途发现一长串成堆的建筑垃圾,让人无法确定下面是否就是标语遗迹。

 

    当地司机对以前从未听说的“奇迹”充满了好奇,坚持掉头向南呈S型路线继续寻找。当车子驶过先前走下国道位置大约500米时,司机兴奋地高喊:“看那!快看那!”

 

    记者顺着司机手指的方向看去,似乎没有发现有什么异样。但是很快,随着车子的前行,戈壁黑色的石头表面上果然显现出一排排泛着黄色“道路”,距离大约100米时,司机辨认出前方的字是“利”。

 

    "利"字最后的一勾笔画

 

    果然,可以确定旁边的字就是“胜”,而且从利刀旁收尾那一勾可以断定是宋体字,与“谷歌地球”上所显示的准确无二。

 

    走近再看,发现所有笔画就是将戈壁黑石挖去,露出底下的黄沙,虽然历经多年风雨,但黑石依旧高出黄沙约10厘米,每个笔画的边缘依旧清晰,所有笔画宽度都在5到10米之间。

 

    记者现场看到,距离公路最近的第一个字“排”的第一横的起点已被挖了个大坑,这个细节与“谷歌地球”2004年9月15日所拍摄的卫星图片上相吻合。越野车在标语北侧约100米处缓缓向西平行移动,从车里向南依稀可辨,这是一组完整的“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标语,由东向西排列。

 

    找到这组标语,让我们的信心大增。按照“谷歌地球”所标注的位置,我们离开312国道,继续沿着向沁城的公路前行大约8公里,在公路东侧约2公里处的戈壁滩上找到了标语 “毛主席万万岁!”,同样是50米见方的宋体字。

 

    根据记者事先了解到的大致情况,我们驾车穿过隔壁,来到网文所提及的骆驼圈机场,经询问得知,此处早已在2002年被改为地方的选矿厂。载满矿石的巨型卡车在隔壁滩上掀起一片尘土,有工友指着厂区一排蓝色拱形厂房告诉记者,那就是以前的机库。

 

    骆驼圈机场唯一保存完好的营房--气象台

 

    经在“谷歌地球”上测量,五组所有标语距离机场跑道的直线距离约在9-11公里间。

 

    

 

    上图白线顶端为312国道骆驼圈子收费站,飞机小标处为机场跑道 季臣业老人细说创造奇迹的经过

 

    “有功不居功,君乃不老松;当年行壮举,巧手夺天工;凡是飞行过,无不记心中;至今仍清晰,尤其在高空;国际敌对者,吓得裤子松;专家忙研究,卫星紧跟踪;费了好大劲,不知啥东东;更有好事者,跟着瞎起哄;无知又无畏,胡乱说一通……”

 

    这是“八航校联谊网”主编、当年八航校机务处特设主任刘绍观写的打油诗,诗中的“不老松”,就是这5组地标标语的设计者,当年八航校二团导航主任季臣业。

 

    季臣业的女儿季晓云说,如今父亲已是76岁的老人,从吉林省通化市公安干校校长岗位退休以后,还坚持按时去老年大学学习,如今老人的记忆里和听力非常好,经常会怀念起过去很多往事。

 

    “你也是八航校的吗?” 5月31日,当季晓云把电话话筒交给父亲时,季臣业老人急切地这样问到。当得到否定的答复时,老人话语里明显流露出失望:“哦,我还以为我们是战友呢……”

 

    向老人说起这5组地标标语后,老人思路非常清晰地介绍了这5组标语的由来:

 

    1954年我从通化煤矿学校毕业,分配在通化矿务局设计科工作。1956年空军大发展,开始从地方青年中“选飞”,我是第一批从地方选拔的空军飞行员。在这之前,飞行员都是从陆军中选拔的,因为我飞得好,所以留校当飞行教员。

 

    1966年春天,组织安排我们进疆组建第八航校。1968年4月,八航校二团在骆驼圈(此处读“juan”)机场正式开训,那时我刚30出头,担任团领航主任,在飞行训练中发现,大部分空域都没有明显地标,不便于保持空域位置,因此我就建议用标语做人工地标,受到航校领导和教官的支持。

 

    当时正是文革初期,我们出于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还有“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的宗旨,还因为戈壁滩条件非常荒凉、艰苦,我们不能束手无策,所以要“向斗争中学习”,不能被困难所畏惧,要“只争朝夕”地“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于是最后选定“毛主席万万岁!”、“为人民服务”、“向斗争中学习”、“只争朝夕”、“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作为标语内容,这些语句选择都是我们心里的话。

 

    正因为季臣业老人当年担任团导航主任,为飞行学院提供导航地标也属于他的工作职责范围,加上他参加空军之前学习过地质测量,又热爱书画,这些看似巧合的条件加在一起,产生这样的世界奇迹便也顺理成章。据季臣业老人回忆,当年并没有现代卫星定位系统,只能通过经纬仪的测量,定出空域的准确范围,然后分别确定地标位置。

 

    季臣业老人有着地质勘测和书法的双重功底,他事先在坐标纸上画好标语小样,然后带领着八航校二团官兵来到戈壁滩。

 

    “确定好地标位置后,先是利用皮尺确定出各字大小为50米,确定各个字的间隔距离,然后参照坐标纸计算出每个笔画间的距离,我目测后用木棍画出字的轮廓,由战友们利用铁锹将笔画内的戈壁石挖开,再用木板把里面戈壁石推出去,露出底下的碱土。”老前辈说,每次由团里出动卡车拉着几十名战士,辗转在戈壁滩奋战了几个多月,最后终于完成了这5组地标标语。

 

    八航校老战友陆锡明说,骆驼圈机场的标语地标对飞行教、学员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那难以辨别方位的戈壁荒滩上空,通过观察航图上标记,利用人工修建的标语地标定位完成飞行教学任务,创造了在那么艰苦环境下培养飞行员的奇迹。标语地标定的功劳功不可灭。

 

    航天英雄杨利伟曾在此受训

 

    在“谷歌地球”上发现地标标语者是有心人,一不小心就翻开了一段历史。

 

    记者在查询这5组地标标语由来的过程中,除了这5组标语带来的震撼外,更被当年那些军人的智慧及精神所感动。当得知航天英雄杨利伟、汶川抗震英雄邱光华烈士都曾经是八航校学员时,自然也就理解这5组堪称世界奇迹的地标标语绝不是偶然。

 

    杨利伟的简历显示,杨利伟的飞行启蒙始于第八航校。凑巧的是,杨利伟入选航天员之前,担任空军驻渝某部领航主任,与季臣业当年创造地标奇迹时担任同样的职务。

 

    “在八航校受训的学员,没有谁对这些标语地标视而不见的。”陕西籍的八航校战友李占生说,他是八航校建立后的第一批留教的学员,日前他向记者证实,在他担任第八航校一团一大队大队长时,航天英雄杨利伟曾在其大队受训。由于初教机的技术停飞率很高,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员必须改行,所以学员们即使在星期天也很少休息,都在拿着飞机模型练习飞行程序及特技动作,

 

    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杨利伟回忆在新疆哈密的八航校是“一段最为艰苦的岁月”,“白天穿背心,晚上穿皮袄,水土不服,饭也吃不下。”“合格飞行员一般要过两关:抗过载和高速翻滚。我的身体素质不错,适应过载不难。可第一次上天,翻滚中感到头昏。当时部队正精简,飞行学员93%的淘汰率。要过这关没窍门,只有练。除训练外,休息时更是采取土办法——左手捏右耳、右手捏左耳原地打圈。”

 

    李占生介绍说,1985年夏天,杨利伟在一次跳伞训练中,与5名学员编成一组,杨利伟第4个跳离飞机几乎同时,第5名学员跳下来,两把没打开的伞叠在一起,好像石头一样拉着他们飞快向下落。杨利伟在险情中没有慌张,他和同学向相反的方向使劲拉伞绳,使两个伞及时分开,化解了险情。

 

    根据公开的报道,杨利伟1987年从第八航校毕业后,曾在驻陕西某强击航空兵团担任飞行员。在母亲同事的介绍下与同县姑娘张玉梅相识相恋,1990年两人冬喜结良缘。当时部队规定飞行员结婚后其家属可以马上随军,婚后张玉梅即随同杨利伟到西安。

 

    女护士从中南海来到了戈壁滩

 

    在八航校联谊网上,有一张周恩来总理、朱德元帅与十多名工作人员在中南海的合影,八航校教官王清华的妻子曹菊站在总理的后排。

 

    在摄于1989年的纪录片《戈壁魂—空军第八飞行学院艰苦奋斗纪实》中介绍,1966年10月,曹菊毅然决然,打点行装,领着孩子来到了戈壁滩,来到了丈夫的身边。

 

    “那都没有什么,我们在当年都是服从组织的安排。”5月31日,说起当年从北京中南海调到新疆戈壁滩,曹菊在电话另一端的口气非常平缓。

 

    曹菊回忆说,1955年,她毕业于济南护士学校,分配在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担任护士,1959年经同学介绍,与空军飞行员王清华结婚,此时的王清华远在东北锦州,每年只有春节时才有短暂机会相聚。1960年3月,经过组织严格考察,曹菊被调入中南海门诊部,成为5名护士中的一员。1962年大儿子王军出生,之后的四年多时间里,一家三口人也是聚少离多,直到1966年10月,组织上动员曹菊去新疆与丈夫团圆。

 

    此时的丈夫王清华已被组织派往新疆组建第八航校担任教官,由于航校刚刚组建,师资力量不足,训练任务重,每年如果按照规定探家,会影响到训练任务的完成。曹菊也是担心丈夫万一有个头痛脑热身边没有人照顾,于是在1966年10月,曹菊毅告别中南海的姐妹,带着孩子来到戈壁滩与丈夫团聚。

 

    当时王清华所在的一团驻扎在柳树泉机场,曹菊则被安排在地方煤矿医院工作。

 

    “来新疆之前,我做好一切思想准备,可到了医院之后,比我想象得还好,有电灯、有自来水冬天还有暖气。”曹菊说,那时部队上要求都很严格,家属区距离营区不远,即使飞行员住在营房也不可以随意回家,只有星期六晚上可以回家,但到了星期天晚上必须赶回部队。

 

    很快,王清华被调往骆驼圈机场,而骆驼圈与柳树泉相距400公里。曹菊所在的工作矿区医院距离柳树泉机场营区有17公里,平时只好将儿子长托在柳树泉机场幼儿园,自己住在医院,每周往返营区一次

 

    当初她从北京中南海来到戈壁滩只为一家人能够团圆,但结果一家三口却还是三个家。直到后来他们两口退休回到济南,当年出生在北京的大儿子王军已在哈密成家,至今仍在在哈密工作生活。

 

    “人嘛,到了哪里就得适应哪里嘛,那个年代都是革命的螺丝钉。人的一生都是这样,经受磨练和困难也好。一生还是平平安安,孩子家庭也都很和睦,你要往高里去比比肯定都会不平衡,只要身体好、心态好,那就一切都好。” 回忆起往事,话筒那端的曹菊语气始终平静:“你要是在那个年代也会这样做的,那时的环境就是这样单纯,谁都是这样过来的。”

 

    (感谢三原县委新闻中心程翔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