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欣门照艳全集下载:關鍵40歲:40歲開始成長的人 40歲停滯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00:32

關鍵40歲:40歲開始成長的人 40歲停滯的人

離開公司後,能依賴的只剩下自己的老婆? 退休回家三個月,家裡連一通電話都沒有?四十歲是決定下半生成長或停滯的關鍵,什麼樣的人可以再造幸福?人在四十幾歲時會面臨人生最重大的十字路口,因為四十幾歲這十年,你所選擇的度過方式,會讓人生的結果截然不同:一種是讓自己從那時候開始,更加速地成長茁壯,變成一個「真正的大人」;另一種則是成長就此打住,人生不再進步……

 

0-1 【導讀】四十,決戰第二回合的幸福
「一路走來,我努力不懈,認真打拚,現在感覺到好像電池快要沒電了。」

人稱四十歲為「不惑」之年。人在四十幾歲時會面臨人生最重大的十字路口,因為這十年,你所選擇的度過方式,會讓人生的結果截然不同:一種是讓自己從那時候開始,更加速地成長茁壯,變成一個「真正的大人」;另一種則是成長就此打住,人生不再進步。即便再如何地忙碌,找出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才是壯年時期最重要的。

男性只要年到四十,任誰看了都會認為已然步入中年,這個時期如果沒有身為「大人」的自覺,五十歲和六十歲的人生絕對是空虛悵然的。換言之,四十幾歲是作為大人的成熟期,經過該階段,五十歲和六十歲才是大人的豐收期。

何謂真正的大人呢?能夠不勉強也不虛度,善加累積經驗,以此生活方式過日子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大人!有人會說:「有足夠智慧和財富的人」才是大人。確實沒錯,擁有足夠的智慧和財富,一定可以成為別人堅實的依靠。

古董車車或中古車? 活力中年,發一隅之光…

所謂「古董車」VS「中古車」的微妙差異絕非短時間形成的吧?應該是經年累月,不同的生命態度與生活理念所累積形成的。在四十幾歲的「人生中場」,不同的身、心、靈態度,將造成第二人生絕大差異的走向。

我們觀察,過著眼神炯亮、步伐沉穩的第二人生者,大抵有幾項特徵:首先,無論他們前半生事業成就如何,他們在四十歲前後,都建立起「興趣主義」的拉丁系人生觀。盡力爭取有興趣的工作與生活休閒機會,「成為一個玩遊戲、玩工作、玩生活、玩樂生命,任何時候都能玩樂的人」。不斷地以「趣味」為主軸淋漓盡嚐人生的各種滋味。

其次是「當下主義」的生活態度。「有些事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了」、「無法享受人生的人,一輩子也享受不了;當下不過聰明的生活,有智慧的人生便永不可得」。總是過著儲蓄以備將來之需的所謂「螞蟻派」,小心失去活在當下的存在感與切身感……

【內容導讀】

四十,決戰第二回合的幸福 ~莊素玉/天下雜誌出版日本館總編輯
離開公司後,能依賴的只剩下自己的老婆?
退休回家三個月,家裡連一通電話都沒有?
四十歲是決定下半生成長或停滯的關鍵,什麼樣的人可以再造幸福?

人在四十幾歲時會面臨人生最重大的十字路口,因為四十幾歲這十年,你所選擇的度過方式,會讓人生的結果截然不同:一種是讓自己從那時候開始,更加速地成長茁壯,變成一個「真正的大人」;另一種則是成長就此打住,人生不再進步。

《關鍵四十歲》一書作者川北義則是位在日本十分受歡迎的散文作家,他總是告訴讀者人生的樂趣何在。本書中,他從「人生.大人.工作.家庭」四方面介紹讓人生能夠快樂又有意義的思考方式。

川北義則在這本出版的新書中指出,人稱四十歲為「不惑」之年。若真能「四十而不惑」,或許羨煞人也,但邁入四十卻毫無困惑者,不是確實有大徹大悟之人,便是十足樂天、不求長進的人吧!畢竟,現實上四十幾歲是最多煩惱的年代。

一般而言,男性四十幾歲正值工作活力旺盛的年代,亦是累積社會經驗,工作上最有幹勁,充滿精力的年代。無論是體力或精神都尚未衰老,可說是人生中最忙碌的時期,但卻也是工作上屢屢需要面對困惑的階段。

能夠克服這些困惑,在步入五十歲甚或是六十歲之後,自然能成為所謂真正的大人。然而這個年代不光除了工作,生活層面上也絕屬不易,例如房屋貸款必須按時繳納,孩子們的教育費也是每年增加。因此大多數人的四十幾歲,都是暗無天日,拚命工作的時期。

然而不論如何地忙碌,找出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才是此時期最重要的。

普遍而論,四十幾歲時找不出花在自己身上時間的人,到了五十歲後,就算試圖努力,往往力不從心。這種人即使年過五十,還是會和四十幾歲時一樣,找不出自己的時間,便退休了。本書中提到的一個人物就是如此,這位任職於知名大廠的上班族一輩子埋首於工作,五十幾歲時提早退休原是美事一樁,但退休後三個月,沒有任何人打過一通電話找他,讓他覺得十分意外。

有人打算到了稍稍悠閒的五十幾歲時,再來建立公司以外的人際關係,作者認為這有點為時已晚,應該盡量在四十幾歲時,多把公司以外的人際關係建立好才對。

五十歲後,在公司的地位理當上升,但其中的人脈幾乎都是基於在公司的職銜才得以維繫。一旦退休後,這樣累積起來的人脈自然瞬間瓦解,這個道理如果那時才察覺,已經後悔莫及。

而且,離開公司後,如果能夠依賴的只剩下自己的老婆,真是太淒涼了。不,正確的情況是:連老婆平常都和她自己的朋友、手帕交出門去吃飯逛街,有時候還會去旅個行呢!

有家旅行社做了份問卷調查,問題是:「退休後的旅行,你想要和誰一起去?」太太們回答「朋友」的佔壓倒性多數,而先生們的回答幾乎都是「老婆」,形成強烈對比。

工作時就要「腳踏兩條船」

人生的輕鬆自在或許的確要到五十幾歲才能獲得,原本扛在肩上的責任和義務都能夠一點一點地放下。如果你想要讓自己的下半輩子更加精采豐富,你必須把握在最忙碌的四十幾歲時即知即行,不管是興趣也好,其他任何事物也罷,甚至於工作時跨足出去「腳踏兩條船」,總之,最好一定要從四十歲這個年代開始。

年過四十,不要認為自己「已經一把年紀了」,倒不如自動減掉十歲,以此心態面對人生如何?如此一來就等於多出了十年份的人生存款,內心裡自然可以多一份輕鬆泰然。無論面對任何事,泰然自若者總是身處優勢。

此外,掌握機遇,讓它成為你的好運氣也很重要。作者認為,能將「偶然」變成「必然」才是大人的真智慧。人生裡有「機緣巧合」,也就是冥冥之中,事物有達成一致的偶然因緣機遇,世人普遍稱之為「運氣」。

有一段時間,企業曾經積極規劃提早退休的優退制度,進行人事精簡,不過這樣下來,反而是讓愈優秀的人才愈先辭職求去,企業因此而一蹶不振。作者的男性友人中就有一位領了加碼的退休金後迅速從容離職,不過馬上就找到了條件更好的工作,現在過著悠然舒適的生活。

也有相反的例子,作者的另一個朋友就在他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公司的景氣愈變愈差,後來不但沒有拿到加碼的退休金,甚至還被裁員了。會被幸運之神眷顧,還是會抽到下下籤,中間只有一線之隔。

總而言之,第二回合的幸福就從四十歲開始佈局,關鍵就在你的決心與行動力了。



【作者簡介】

川北義則
1935年,生於大阪。1958年,於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畢業後,進入東京體育新聞報社,歷任文化部長、出版部部長。1977年離職,成立日本創造社,目前為出版企劃、生活經濟評論家,並發表文章於報紙、雜誌等,也在各地進行演講,深獲好評。
主要的著作有《人生.發現其樂趣的方法》、《你的時間應該要過得更從容自在》、《現在不被看好,但總有一天會成功的》(PHP文庫出版)、《永遠保持逆向思考》、《最重要的生活態度》(PHP研究所出版)、《人口遞減的時代 熱賣商品 滯銷商品》(以上,鑽石社出版)等。

【目錄】

第1章:「真正的人生」從四十開始
真正的勝負從四十歲開始
人類是「自動目標達成裝置」
遇見的人愈多,人會愈聰明
失去即是獲得
能將「偶然」變成「必然」才是大人的真智慧
「填飽肚子不過是到死之前用來打發時間的」
你想要成為單純的中古車,還是古董車呢?
你具備多少被人信賴的價值?
第二回合的幸福在四十幾歲時決定
「無法享受當下,便無法永久享樂」
 你能善用多少的人生軟體?
正確健全的金錢觀念可以幫助身心發展
快樂地想像自己年老時會變成什麼樣!
用錢買得到的幸福,趕快買下來!
何不盡情地活著像個「拉丁系人」?

第2章:你已經完全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了嗎?
花錢享受自己的人生!
你甘願扮演吃虧的角色到什麼地步?
有時「差不多」反而最好?
先想好人生要怎麼謝幕吧!
中高年面對「分離」要學會堅強
中高年世代有此義務
要做一個與自己年齡相符有「威嚴」的人!
勿以單純的正義感判斷事物
要自己著手準備有樂趣的人生第二回合
「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過日子」
不盲目追求流行才是大人的見地
「服裝之頹廢即內心之頹廢」
希望你不要做個人人口中的「好人」
人類不了解彼此是天經地義的
可有小孩子的天真,但不可有孩子氣

第3章:重新檢視「自己」和「工作」關係的時刻
生在變革的時代,更不要自尋煩惱才能制勝
年過四十「腳踏兩條船」也不壞
男人,你有花錢在提升自己嗎?
若想內心得到撫慰,試著活在現場
你應該可以再任性隨意一點
上班族何不也發表自由球員宣言?
找尋可獨力完成的事業
好奇心也有有效期限
退休前要事先拓展和工作無關的人脈!
還是要讀書
考取證照要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而非「會有幫助的」
第4章 男人在「家庭」裡的責任是什麼?
重視家庭的時代又回來了
牢牢地記住太太的存在
勿認為夫妻能夠彼此相互理解
原諒對方的偷懶也是胸襟開闊的表現
養成和老婆「一起行動」的習慣
如果有人對你說「把太太借給我」,你會怎麼辦?
盡量保有一個人獨處的時間
不要被不負責任的退休資訊牽著走
「如同朋友般的親子關係」讓人作嘔

0-2 【推薦文】永保學習的腳步

~徐重仁/統一超商總經理


這是一本提醒即將邁入四十歲男性們的一本書。雖然書名清楚的區分讀者的族群,但我覺得書中的內容,仍值得不同年齡層的朋友一起來體會閱讀。
作者川北先生是一位生活評論家,經常在報章、雜誌分享許多對於人生的看法,內容涵括工作、家庭、興趣、美學、人生觀等,獨到的見解很受大眾好評。

在這本書中,作者認為男性四十幾歲正值工作活力旺盛的年代,是人生中最忙碌的時期,也是工作上常常須要面對挑戰的年代。每個人度過四十幾歲的方式不同,有的人可以因此成長為「真正的大人」,有的人就此停住,不再成長。所以能夠利用這個人生的黃金時期不斷自我充實、開拓經驗與視野,才是創造下半場幸福人生的不二法門。

回想起自己邁入四十歲以後的生活,由於事業的經營責任,生活中的最佳寫照就是「忙碌」二字。除了7-ELEVEN的本體事業須要投入外,日漸衍生的事業,也像自己的孩子一般,須要花心思去照顧及指導,加上頻繁的差旅、會議,時間幾乎都被佔滿。不過忙碌之中,我還是不忘學習、休閒及健康,因為這些是我工作動力的來源,所以如何兼顧,是我時常提醒自己的重點。

對於學習,我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幾項:一是閱讀,這也是我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我要求自己每天至少閱讀半小時,若今天沒有做到,明天就要累積至一小時,如此來培養自己的習慣;書對於我,就是我解惑的老師,每當我有疑惑或追求新的知識時,都可以在書中發現很多的想法與做法,而我也會即時掌握自己的感想,落實到實務中,去驗證是否為可行的方式,而在這反覆的過程中,去提升自己的經驗與判斷力。

第二個學習方式是觀察各種事物。我想這樣的訓練來自我攝影的興趣,因為透過鏡頭,許多眼前的景象,往往呈現出另一種風貌,甚至培養出見微知著的敏感度,在生活中增加許多樂趣。除了攝影,我很喜歡到處逛街、旅行,看看各式各樣的商店與人們,看大家的活動、興趣、行為,甚至實際去體驗,就能增加自己的視野及經驗。

另一個學習的方式,就是多與不同領域的專家請教,去吸收別人的智慧,也就是所謂的標竿學習,要隨時open mind,去傾聽不同的聲音,看別人的優點,也學習他人的成功之道,並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落實在自己的生活當中,久而久之自己就會不斷地進步。

我常認為,人生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每個階段我們所關注的議題不同,所以要進行不同的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樣的意境。四十歲,代表的是一個心智與經驗成熟的階段,書中給人最大的提醒,就是鼓勵大家開放心胸、積極行動,透過不同層面、不斷地學習,相信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豐富而多彩!




【推薦文2】

四十的「惶惑」  
~黃光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國家講座教授


心理學家為了了解人類的行為,曾經從各種不同的視角,建構出形形色色的理論,這些理論各有不同的功能,也各有不同的適用範疇。本書作者川北義則為了說明人生走到四十歲關卡時,可能遭逢到的問題,引用行動科學中的動機理論,把人類比擬作「自動目標達成裝置」,認為人生只要找到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目標或生存價值,就會朝著目標開始行動。

這是一個很好的比喻,關鍵是如何找到「有意義的生活目標或生存價值」。更清楚地說,要使自己成為健全的「自動目標達成裝置」,一定要經過一段漫長的學習和適應歷程。孔子有一段名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我們不可或忘的是:他在四十之年,能夠感到「不惑」,並確立自己人生的方向,是他從十五歲開始便「志於學」,一生好學深思,博聞強記,「學不厭,誨不倦」,治學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四十歲之後,才能夠變成「知天命」、「耳順」、甚至「從心所欲」的一具「自動目標達成裝置」。

值得強調的是:孔子所要塑造的自我,是「道德自我」(moral self)。當他的「道德人格」完全成熟之後,他的自我感受是能夠有「無入而不自得」的感受,能夠「從心所欲不踰矩」,「我欲仁,斯仁至矣」。在現代的多元社會裡,一個人不僅是要發展自己的「道德自我」,而且還要開發自己多方面的才能,來應付外在世界的挑戰。因此,在個人成長的過程裡,他必須多方面探索,不斷學習,才能知道自己具有那些天賦的潛能。孟子說:「盡心知性以知天」,用在現在社會,其實也十分貼近。

正因為如此,人到四十,並非必然「不惑」。有些人年輕時沒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些人始終不知道自己有那些天賦,有些人則是因為外在環境變化,遭到諸如中年失業之類的危機,讓他學得精熟的能力變得不再有用,這時候,他很可能會面臨「四十的惶惑」。

然而,不要緊,年屆四十而對自己人生目標感到惶惑的人,還有放手一搏的機會。川北義則的這本《關鍵40歲》對中年人提供了許多的建議,教他們如何把握未來的人生,增添自己的附加價值,讓自己變成稀有珍貴的「骨董車」;而不致於自暴自棄,淪落成難以脫手的「中古車」,到老長嘆「他生未卜此生休」!在日語裡,「大人」是「成人」的意思。作者一再強調:在現代社會裡,「有足夠智慧和財富的人」才是大人。在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許多智慧的建議,教中年人如何累積精神和物質的財富,希望每一個讀者都能夠成為年輕人眼中的成人,而有「當成人真好!」的人生感受。有「惶惑」之感的中年人,不妨一讀!




【推薦文3】

古董車車或中古車?活力中年,發一隅之光
~李仁芳/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台灣美學經濟創言學者


常在日本京都街道巷弄行走,如「湯波半」、「平野屋」等職人作坊,或者到伊右衛門堂喝茶、吃早餐,經常看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級的中年男女職人或客人眼睛炯炯有神,穿著談吐不俗。他們總是讓我欽佩其精神力、生命力的充沛。

不像有的人,人到中年,像電池快沒電似地不帶勁兒。好車愈開愈具神韻,不論外觀內在,不斷發射出豐盛的價值感與「古董車」的神采,讓旁人不由自主地為之吸引、屏息注視。相反地,我們也看得到彎腰駝背「中古車型」烤漆脫落、板金鏽化的歐吉桑、歐巴桑。

所謂「古董車」VS「中古車」的微妙差異絕非短時間形成的吧?應該是經年累月,不同的生命態度與生活理念所累積形成的。

在四十幾歲的「人生中場」,不同的身、心、靈態度,將造成第二人生絕大差異的走向。

我們觀察,過著眼神炯亮、步伐沉穩的第二人生者,大抵有幾項特徵:
首先,無論他們前半生事業成就如何,他們在四十歲前後,都建立起「興趣主義」的拉丁系人生觀。盡力爭取有興趣的工作與生活休閒機會,「成為一個玩遊戲、玩工作、玩生活、玩樂生命,任何時候都能玩樂的人」。不斷地以「趣味」為主軸淋漓盡嚐人生的各種滋味。

趣味是生命動力的很大來源,有培養興趣的人一定不會有「自己—工作=0」這樣灰暗的人生。

其次是「當下主義」的生活態度。「有些事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了」、「無法享受人生的人,一輩子也享受不了;當下不過聰明的生活,有智慧的人生便永不可得」。總是過著儲蓄以備將來之需的所謂「螞蟻派」,小心失去活在當下的存在感與切身感。有活力的中年人生第三個特質是不須再把自己視為社會評論家,老是只站在問題的旁邊發表口頭評論。前此年歲較輕時,或因社會經驗歷練不足,或因是社會體制中的非當權邊緣派而人微言輕。但到四十歲以上已經是社
會、家庭各界的責任承擔份子,要有「當事者」的覺悟,進入要批判的問題中,盡一己之力去改善,不再能說自己與這個問題無關。

一千二百多年前,日本天台宗開創者最澄上人,鼓勵人要「發一隅之光」,在自己所在角落盡心盡力,服務身旁人群,他認為具有這樣心力的人便是國家社會的寶貝。活力中年就是要自我期許,無論身在社會那一個角落,總是要「發一隅之光」。而且要發揮「現場主義」,以「造物實作」的精神履行實踐,劍及履及,勿只是如電視名嘴般逞口舌之快。

活力中年也不會是「乖男巧女」。進入人生中場,多少具備一點「創意匪類(creative deviants)」精神。「乖男巧女」者,就是待人處事,誠惶誠恐,一味只想當好人。「所謂的好人,不光是因為想要成為一個好人,才一直努力討好別人做個好人。主要是因為他們除了好人之外,並沒有其他的生存方式,所以才做好人。」王爾德的話也許稍嫌刻薄,至少點出活力中年人無論待人接物,必須有自我的人生風格。不可毫無個性與價值主張。

總之,活力中年的第二人生,不可不及早投資自己的興趣與生活品味。記得除了同事,還有家人;創意工作之外,還得及早培育優質生活的趣味。真正的人生玩家是不會陷入乾枯無味的「中古車」境地的!




【推薦文4】

以燦爛中年迎接明亮老年
~曾端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系教授


「真正的勝負從四十歲開始」對多數人而言,這是一個很新鮮的概念,因為我們所熟知的概念是嬰幼兒階段才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期。本書為讀者提供了獨特的觸角,從四十歲的階段來審視人生發展的議題。也就是作者認為四十歲是人生勝負的啟航點,他說「愈是弱者、愈早下結論」,意味著人們不必過早自我設限,中年以後正是一個人為後段人生準備軟體的重要階段。他主張人們若能在四十幾歲時,花時間在自己身上,則能長大成人,若否,則人生就此打住,不再成長。如何花時間在自己身上?作者從工作、友誼和家庭的面向娓娓道出人到中年如何為老年鋪路。

「你希望成為怎麼樣的老人?」及「人生要怎麼謝幕?」是值得中年人深思的問題。閱讀本書讓我不斷地思考作者所提出的一個觀念——「真正的大人」。作者並沒有對真正的大人給予明確的界定,而是以一些發生在日本社會的事件為例,提示讀者具「幼兒性格」的成人,並未真正蛻變成為大人。作者說具幼兒性格的成年人,在判斷事情的時候,只單憑表象就去評斷是非曲直,往往錯看真相。書上說如果光看表面就可以判斷事情,那小孩子也辦得到,何須大人。

我在助人的經驗中,常有事業成功的中年人(男女性皆然),和配偶及孩子在相處上有惱人的困擾。雖然每個案例有很大的個別差異性,但是概括來說,用「判斷力不足」來形容他們的困擾之源也很恰當。如很多親子間的衝突常常是肇因於父母扮演過多具幼兒性格的成人角色,也就是成人對孩子的所作所為幾乎是未經正確判斷下所出現的「過度保護」子女的行為。真正的大人會做什麼呢?他們應該判斷什麼風險是孩子承擔得起的。孩子承當得起的風險,就該讓孩子自己從經驗中去學習,而不是為孩子避開所有的困難。配偶之間的相處也必須靠正確的判斷,才能擁有幸福的婚姻。書中提出男士應該判斷「養成和太太一起行動的習慣」的重要性,我想這句話對女性依然重要。我們都應該時時省視生活是否失去了正確的判斷,是否已經成為作者所指稱的「大人」。

中年人多數在職場衝刺,書報媒體等亦大肆鼓吹職場成功及致富之道,在衝、衝、衝之餘幾乎無法駐足檢視自己和工作的關係,以及想想友誼和家庭在生活中的位置。書中提醒我們,若在四十歲之後,忽略了這些,則無法有幸福的老年人生。當我們年老之後,是否能成為年輕人的表率,不在於財富本身,而是在於判斷的眼光,是否能得到年輕人的尊敬。

「一路走來,我努力不懈,認真打拚,現在感覺到好像電池快要沒電了。」這是書中的一句話,應也是你我共同的心聲。讀讀本書將可以讓我們有充電之感,為你我的老年開展一個明亮的方向。

0-3 容試讀】】第一章:「真正的人生」從四十開始

(內容部份摘錄)


人稱四十歲為「不惑」之年。若真能「四十而不惑」,或許羨煞人也,但邁入四十卻毫無困惑者,不是確實大徹大悟,便是十足樂天、不求長進的人吧!畢竟,現實上,四十幾歲是最多煩惱的年代。

一般而言,男性四十幾歲正值工作活力旺盛的年代,亦是累積社會經驗,工作上最有幹勁,充滿精力的年代。無論是體力或精神都尚未衰老,可說是人生中最忙碌的時期,但卻也是工作上屢屢須要面對困惑的階段。

能夠克服這些困惑,在步入五十歲甚或是六十歲之後,自然能成為所謂真正的大人。然而這個年代不光是工作,生活層面上也絕屬不易,例如房屋貸款必須按時繳納,孩子們的教育費也是每年增加。因此大多數人的四十幾歲,都是暗無天日,拚命工作的時期。

但是即便再如何忙碌,找出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才是此時期最重要的。

雖然這個階段在公司裡常常忙得不可開交,有時甚至下班後還必須陪同事、上司亦或是部屬飲酒作樂,但是希望你偶爾一定要找出時間來和公司以外的友人聚聚,或讓自己有獨自行動的時間。有了一個人的時間,偶爾看看電影,聽聽音樂享受一下,或在街上走走逛逛,都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回到家後,不要只顧著連聲抱怨:「忙死了!」、「好累啊!」,和顏悅色地傾聽太太的牢騷也是很重要的。小孩子如果夠大了,太太兩個人外出吃個飯也很好啊!不少人在繁忙多事的四十幾歲時都是全心致力於工作,家裡所有的大小事都交由太太全權處理,正是因為如此,夫妻之間的溝通才更顯重要。

不過,很不可思議的是:因為每個人度過四十幾歲的方式不同,有的人可以因此長大成人,有的人則就此打住,不再成長。怪不得四十幾歲是最不好過的一個年代。

普遍而論,四十幾歲時找不出花在自己身上時間的人,到了五十歲後,就算試圖努力,往往力不從心。這種人即使年過五十,還是會和四十幾歲時一樣,找不出自己的時間,然後便退休了。本文中提到的一個人物就是如此,這位任職於知名大廠的上班族一輩子埋首於工作,五十幾歲時提早退休原是美事一樁,但退休後三個月,沒有任何人打過一通電話找他,讓他覺得十分意外。

有人打算到了稍稍悠閒的五十幾歲時,再來建立公司以外的人際關係,我認為這有點為時已晚,應該盡量在四十幾歲時,多把公司以外的人際關係建立好才對。
五十歲後,在公司的地位理當上升,但其中的人脈幾乎都是基於在公司的職銜才得以維繫。一旦退休後,這樣累積起來的人脈自然瞬間瓦解,這個道理如果那時才察覺,已經後悔莫及。

而且,離開公司後,如果能夠依賴的只剩下自己的老婆,真是太悽涼了。不,正確的情況是:連老婆平常都和她自己的朋友、手帕交出門去吃飯逛街,有時候還會去旅個行呢!

有家旅行社做了份問卷調查,問題是:「退休後的旅行,你想要和誰一起去?」太太們回答「朋友」的佔壓倒性多數,而先生們的回答幾乎都是「老婆」,形成強烈對比。

男性只要年到四十,任誰看了都會認為已然步入中年,這個時期如果沒有身為「大人」(成人)的自覺,五十歲和六十歲的人生絕對是空虛悵然的。換言之,四十幾歲是做為大人的成熟期,經過該階段,五十歲和六十歲才是成人的豐收期。

人生的輕鬆自在或許的確要到五十幾歲才能獲得,因為一旦進入此一階段,在公司裡未來可能坐到的位置,大概心裡已經有譜了,房貸的負擔也逐年減少,孩子們應該也差不多要展翅高飛了吧!總之,原本扛在肩上的責任和義務都能夠一點一點地放下。或許這個時期,面對每件事確實都能夠從容不迫、心有餘裕,但是如果你想要讓自己的下半輩子更加精采豐富,你必須把握在最忙碌的四十幾歲時即知即行,不管是興趣也好,其他任何事物也罷,甚至於工作時跨足出去「腳踏兩條船」,總之,最好一定要從四十歲這個年代開始。

一個原本在一流企業積極認真工作的上班族,退休之後整個人馬上變了個樣似地,其中原因應該就是出在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吧!唯有在四十幾歲時努力提升雕琢自己,五、六十歲時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人。

那麼,何謂真正的大人呢?我想,能夠不勉強也不虛度,善加累積經驗,以此生活方式過日子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大人吧!

有人會說「有足夠智慧和財富的人」才是大人。確實沒錯,擁有足夠的智慧和財富,一定可以成為別人堅實的依靠。

事實上,許多年輕人也正在追求與這樣子的熟男熟女相遇的機會。最近年輕人閱讀的雜誌裡常可看到諸如「熟齡的東京導覽」、「熟齡的餐廳」、「熟齡的時尚」等專題報導。

「當成人真好!」希望各位都能成為年輕人眼中嚮往的成人。



遇見的人愈多,人會愈聰明


我有機會遇到各種不同職業類別和領域的人,我認為這對我自己是非常有助益的,真須要「感恩啊」。有人曾說過「遇見的人愈多,人會愈聰明」,年輕時自不待言,即使一直到年屆退休之時,我認為都應該盡量拓展自己的生活圈,遇見更多的人,多聽聽他們的經驗。

這些人當中或許會出現你覺得傷腦筋或不想再見到的人,但我認為盡量不要主動採取類似「我絕對不要和這種人交往」的策略才是明智之舉。因為再也沒有像人際關係這般,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意料之外發展的東西了!

人每老一歲就會愈任性固執一點,而且眾人之所以容許我們有這樣的任性,除了是因為年紀的關係,還可能是地位、身分,甚至於自己的成就所造成的。有些人或許便是意識到了這個現象,因此表示:「我已經活到六十歲啦!所以從現在起,我大可不必和自己討厭的人相處了吧!」

我認為如果是邁入人生的第二階段,這樣做也行,不過若還正在人生的第一階段打拚,不管幾歲,都應該盡量結識更多的人。例如,要是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說出類似「我已經一把年紀了,所以討厭的人我不見囉」的話,應該就得請他辭職下台了吧!因為他已無法勝任知事這份重責大任。

英國作家狄更斯有部作品名為《雙城記》,故事情節簡述如下:地點發生在倫敦,兩個男子同時愛上一個女孩,其中一人是出身法國的貴族,另一人則是平民出身的律師。

女孩後來跟貴族結婚,並且生下孩子,失戀的律師因此每天過著自甘墮落的生活。後來法國大革命爆發,貴族因為責任感和男子氣概使然,不顧危險地冒死重返巴黎,但因其貴族的身分而被宣判死刑。

而在當時,原先自甘墮落的律師卻採取了令人敬佩的行動,為了雖為人妻卻是他最深愛的女子的幸福,他祕密潛入巴黎,代替貴族,上了斷頭台。

律師所採取的行動並不只是因為對該女子的深情,也是因為他完全明白這個貴族值得他捨命相救,兩個人在幾次的見面機緣中,透過實際的接觸,律師對貴族逐漸產生了好感。

這雖然是小說世界裡的故事,可是實際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到底會發生些什麼事,也是完全無法預料的。說不定你在路上幫人撿了條手帕,她就是你未來的妻子,又說不定你第一次見面就跟他大吵一架的人,卻會成為你終生的摰友。

即便是和自己討厭的人相遇,能否有所收穫,還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我認為如果是自然的情境下產生了相遇的機會,就應該採取盡量把握與該人交往的積極態度,因為不管你遇見的是怎樣的人,都不會對你完全沒有幫助。

最近能夠實際和人接觸的機會愈來愈少,原因無須多言,乃是手機和網路普及所致。若單就溝通管道而言,我們是比起以前更頻繁地與人交流,可是是否做到了心靈層面的相互溝通,我想是令人質疑的。

我覺得現代人反而變得愈來愈欠缺判斷人的眼光,否則花樣年華的年輕女性怎麼可能會隨便在交友網站就和素不相識的男生約會,實在荒唐。僅限於聲音或文字的溝通,我認為必須規範在最小的範圍內。

如果試著實際和人見面,就可以從對方的長相、服裝、態度、舉止言行,掌握到語言以外的各種資訊,口是心非的言論通常只要見了面就能夠馬上看穿,但是為了要有這樣的功力,必須製造大量和人實際接觸的機會,並且不斷努力修練,現在這種機會實在太少。

其實在工作上也出現相同的傾向。一般大家都用傳真或電子郵件的方式接收對方委託的雜誌原稿,再把寫好的稿子用相同方法寄送回去,只要稿費有匯入自己帳戶,通常根本不需和負責人見面洽談的機會,就可順利進行工作。

以前在出版界有一種習慣叫會前會,大家一般都會相約在咖啡館碰面,目的是在正式會議前先進行磋商,然後再去小酌一番,但現在這種習慣幾乎已經看不到了。我想不光是出版界,所有行業都應該已是類似的景況。

正是因為如此,如果有和人直接面對面的機會,盡量與之交往,努力認識真正的對方,並讓對方也認識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這個時代有人叫它IT時代,也有其他別的稱呼,我是不太懂,可是如果一直故步自封,和人直接接觸的機會勢必愈來愈少,如此一來,大家豈不都要成為「人間音痴」?聽起來滿恐怖的。

(譯者注:日文的「音痴」表示對該事物完全不了解的意思,如「方向音痴」即路痴。)



能將「偶然」變成「必然」才是大人的真智慧  

人生裡有「機緣巧合」,也就是冥冥之中,事物有達成一致的偶然因緣機遇,世人普遍稱之為「運氣」。
英國有位演員名為鮑柏霍金斯,曾以「蒙娜麗莎」一片獲得坎城影展的最佳男主角獎,也曾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是個實力派演員,可是他從影成為演員卻完全出於一場偶然。

有一天他在倫敦一家小小業餘劇場的酒吧裡等著朋友到來,那個朋友要來畫這劇場的舞台背景圖,恰巧這天劇場正在舉辦選秀試鏡。

一個男子朝他走了過來,並說「下一個輪到你上場」,便把劇本交給他,剛開始他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是被人趕鴨子上架進了劇場,然後說了幾句劇本上寫的台詞,可是他竟然因為被人誤認而通過了試鏡。被人錯認後,他第一次站上舞台初試啼聲,恰巧在場的一位女經紀人告訴他說:「你應該要當個職業演員才對!」而他也毫不客氣地回說:

「如果你給我工作的話,要我當個職業演員也成!」

聽說她真的就給了鮑伯一份工作,而且他說:「那時開始就工作不斷,沒有休息過。」如此的偶然之下誕生了一位名演員,這其中有好幾個偶然,不過能夠把這些偶然變成有價值的東西,主要因素還是在他本人身上,他曾這樣說過:

「每個人在各處都存在著一些小小的機會,就好像地上一片還沒排好的拼圖一樣,有事發生就要去因應,再有事發生,再設法去回應。如此走來都是偶然,但是你一定得讓自己意識到必須珍惜這份幸運。如果是適合自己的,無論如何一定要設法變成自己的東西。」

有一段時間,企業曾經積極規劃提早退休的優退制度,以便進行人事精簡,不過這樣下來,反而是讓愈優秀的人才愈先辭職求去,企業因此而一蹶不振。我就有一位領了加碼退休金後,迅速從容離職的男性友人,不過他馬上就找到了條件更好的工作,現在過著悠然舒適的生活。

但是也有相反的例子,我的另一個朋友就在他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公司的景氣愈變愈差,後來不但沒有拿到加碼退休金,甚至還被裁員了。會被幸運之神眷顧,還是會抽到下下籤,中間只有一線之隔。

撰寫記載羅馬人歷史的鹽野七生女士曾說過:「所有事情的進展皆屬必然,此想法為真理;同樣地,歷史乃偶然的堆疊,此想法亦為真理。」

換言之,所謂的歷史就像一塊時間的拼布,是由偶然和必然所交織形成的。在那之中,活出光彩,名留青史的人物都是採取怎樣的生命態度呢?據她所言,能夠在歷史上留名的人物都具備以下的特質:

「能夠將不好的偶然盡速處理並擺脫,而把優質的偶然轉化為必然的能力。」很多人中了彩券後,人生反而搞得一蹋糊塗(據說統計上如此顯示),都是因為欠缺這樣的能力所致。

以前有位拾獲一億日幣而聲名大噪的人,名叫大貫久男,那充滿謎團的一億圓究竟出自何處,在他死後才揭曉,原來這筆錢好像是一家貨運公司企圖做為非法獻金要交到政客手中時,遺漏忘記帶走的其中一部份款項。大貫先生撿到的時候,其實搬運現金的人已經察覺並想要追討回來,可是因為這錢本身就有問題,因此作罷。

要是事情經過稍加改變,那人說出「那錢是我的」,或許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了,所以某種意義下,大貫先生確實可稱得上是個幸運兒,但是,如果手邊有了這麼大一筆錢之後,還繼續認為自己一直都會「運氣很好」,應該就無法過踏實平凡的生活了。

大貫先生只買了間房子,其他都存進銀行,過著十分普通的生活。我想他一定也遭遇了相當的苦頭,可是終究沒有太大的失敗,這應該是因為他早已把偶然之下得到的果實轉化成必然的關係。所謂轉化成必然,大貫先生的情況是,不把它看作「撿來的東西」,而是將它視為自己流汗所賺到的金錢。他終其一生貫徹這樣的態度,我認為這不是吊兒郎當的心態可以做得到的。

以下我介紹幾個成功者所說的運氣活用法。

「要嗅出機會,當你知道機會到來時,要設法將它做大,然後以此為出發點,再試圖挑戰更好或更優異的東西。」(考德威爾,美國小說家,著有《菸草路》等。)

「幸運如果不善加利用,助益並不大。每個人都會有幾次幸運來敲門的機會,重要的是你要能善加利用。」(以撒.艾西莫夫,美國科幻小說代表人物之一。)

「遠比幸運更重要的是,你要有吾有以待之的準備。」(克里斯.克里斯多佛森,美國著名的鄉村歌手。)



用錢買得到的幸福,趕快買下來!

不管是在泡沫經濟的榮景中,或是不景氣的環境下,名牌永遠都深獲眾人的青睞、人氣不墜。設點在銀座的外資高級名牌店面,總是開店前就大排長龍、爭先恐後的搶購盛況,使得業績不斷攀升,這些景象都透過電視或報紙大幅地報導,呈現在我們眼前。

聽到這個話題,有人會說:「什麼人玩什麼鳥嘛!」不過這種解讀略顯淺薄,當然,有錢人也會上門光顧,但讓這些名牌成為暢銷的主力,背後最重要的支持者卻是一般的上班女郎。

或許這些上班女郎裡也有購物狂或瘋名牌的人,但大多數女性的動機都是出於因為大家都有,所以我也想要一個的單純心態,而把自己僅有的那一點錢都掏了出來。因此,買得起的頂多只有錢包、手提包之類,但代價肯是在家只能吃泡麵度日。再不然,就是有些男生被女孩子百般央求,再加上自己別有用心,才會花錢購買的吧!名牌景氣便是在這多重的購買者支持下形成的。

話雖如此,我對於購買名牌貨的人沒有輕蔑之意,而且不但沒有,我反倒覺得這樣很好。因為重點在購買名牌貨的心,他們是為了得到「擁有名牌貨」的幸福感而買的,而這不是商品原本擁有的功能。

人們常說「幸福是無法用錢買的」或「能夠用錢買到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等等,這些人口中的幸福,一定就是具備那樣性質的東西吧!但我認為有的幸福是可以用錢買到的。追求這樣幸福的人,只要盡力花錢去買就可以。

基本上,生性好儲蓄的日本人對於使用金錢一事多會舉棋不定,對於儉樸、節約則大加讚揚。最近颳起了一陣小小的節約風潮,很多人都用極誇張的方式,公開自己如何利用吐司麵包的邊,或怎樣才能做個超市裝袋達人。但是,那麼辛苦存錢,目的是什麼呢?有句名言說:「愚笨的人因為要抱著錢死去,所以才過著貧困的生活。」日本人現在是不是正在應驗這句話呢?

日本是個國民總金融資產多達一千四百兆日圓,只要不太偷懶,想要餓死、窮死都很困難的一個國家,但舉國上下卻不時擺出一副頹喪抑鬱的神色:「現在不景氣,又失業,擔心老了之後該怎麼辦。」要是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南美的智利或巴西,應該從早到晚都在飲酒作樂,笙歌鼎沸吧!

人生如果不趁活著的時候好好享受就沒有意義,人死了之後,縱使把生前存的錢一起放到棺材裡,骨灰也不會因此變得比較閃亮耀眼。有人習慣把錢存放在自己家中,就像當作是興趣一樣樂在其中,但是如果大家都起而傚尤,經濟可是會出問題。

我之所以會這麼說,乃是因為小氣病和儲蓄病已經超乎我們預期,廣泛地滲透到各年齡層,現在年齡在五十五歲以上的人,由於都有為金錢所苦的經驗,因此心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傾向也是勢所難免。

但是,二十幾歲和三十幾歲的年輕族群多是在不太理解缺錢有多麼痛苦的環境下長大的,我原本以為他們對於金錢的使用應該是非常豪邁爽快,沒想到前些天有一位月薪三十萬日圓,年約二十七、八的單身上班女郎,竟投保每月要繳納六萬圓的保險當作「儲蓄」,我聽了非常意外。

就連專家都指出這金額「太多了」,而且如果全世界都是這樣的人,經濟可活絡不起來,實在有必要請人好好開導他們。

省錢狂的主婦也是如此,一天二十四小時裡老想著省錢,有什麼樂趣可言?要是她回答「我就是喜歡」,我就無話可說,但我倒寧願她把時間多花在其他事情上,而不要成天想著這個。

我有個年輕的牙醫朋友,他工作非常認真,可是卻超愛上酒店,為此他和老婆一年到頭吵個不休,他告訴我:

「牙醫真的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如果下班直接回家,我實在不能調整自己的情緒,到酒店去,是因為在那裡我可以裝傻,順便喘一口氣,隔天又可打起精神,繼續工作。」

有句話說「金錢是鑄造出來的自由」。年輕牙醫在酒店尋得從工作和家庭解放的片刻,要是剝奪了他這個機會,他會找到其他的方法嗎?還是會因此形成壓力,引發別的問題呢?想到這些後果,所以他和他的家人才會用金錢購買幸福。

說起來,這種幸福感層次不高。錢永遠都只能用在低層次的事情上嗎?

也不盡然。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說過:「金錢乃引導一個無足輕重、默默無名的人走向第一地位的唯一路徑。」

意思是說:有時候金錢也會讓人長大,杜斯妥也夫斯基自己在繼承父母的遺產時,也是不知節制、縱情浪費的,他甚至還去賭博,可是透過親身經歷,他學到了使用金錢可以讓人成長的道理。

一味地存錢而不使用,錢不過是一個數字,數字的大小,本身並不是沒有意義,但錢要用了才有存在的價值。如果不在中、高年時期培養某種程度使用金錢的習慣,之後,要會使用也很難。而且到時才覺悟已後悔莫及。對擁有錢的人來說,那時候的錢已過了賞味期限,只能委由他人之手代為處理了。



何不盡情地活著像個「拉丁系人」?

常上電視露臉的經濟評論家和學者們所說的天啟聖言,大概都以負面思考且沉重晦暗的言論居多,但是其中有個人大放異彩、與眾不同,他是森永卓郎先生。森永所說的話十分正向,有時甚至常讓人覺得:「這人講話怎麼可以這麼悠哉!」

大家只要聽森永先生講話,整個人都會開朗起來。我很清楚,對於現在的日本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開朗」,而森永先生在電視上總是不負責任地順便規勸大家要「當拉丁系人」。

眾所周知,以義大利人為代表的拉丁民族給人普遍的印象就是很開朗,森永先生說:「飲酒、吃飯、唱歌、跳舞、談戀愛,這樣的人生就非常快樂了!」而這樣的生活方式就是拉丁系。身處於現在的日本,如果選擇上述的生活方式,人們大概會對你顰眉蹙額,認為你是在「自暴自棄」,但是森永先生卻不以為然:
「日本人的生活風格一直到明治時代中期都是拉丁系的。」

如果你也感到質疑,試想一下落語(日本傳統藝術,類似於中國的單口相聲)便可得到應證。當然,兩國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日本人雖然不像義大利人那麼直來直往,一根腸子通到底,但還是可以找到類似的故事。

一個貧窮武士百般懇求收破銅爛鐵的業者回收他的破神像,結果以「兩百文錢」成交。有一天回收業者帶著破神像經過豪華的武士宅邸前,剛好走出了一位年輕的武士,並以「三百文錢」買了這個神像。隔了幾天,年輕的武士告訴他:「神像裡頭有五十兩。」

「我買的是你的神像,所以裡面的五十兩不是我的東西,你去幫我還給之前的主人!」

於是回收業者拿著五十兩到貧窮武士的住所,但武士回說:「這神像我已經賣了,所以裡面不管有什麼,我都不能收。」左右為難的回收業者心生一計,他拿了一只貧窮武士的舊碗,然後把它賣給年輕武士,讓他把錢給收下。

沒想到這個碗來頭不小,是個極品,年輕武士的主公又用三百兩買下了它,於是年輕武士再度拜託回收業者將其中的一百五十兩拿去給貧窮的武士,結果他當然還是表示「不能收」,不過這次換成貧窮武士又想出一妙計。

「如果你願意接受我的女兒,我就把這錢當作是聘金收下。」

因為貧窮武士的女兒長得花容月貌,舉手投足都落落大方、無從挑剔,最後年輕武士歡歡喜喜地迎娶新娘,真是個美好的結局。這個故事乍聽之下好像講的是「道德」,其實你仔細聆聽,會發現故事中的每個人物都沒有被金錢所束縛迷惑,並且可以感受到他們真的是胸襟開闊,盡情地享受人生。

以「阿八、阿熊」(江戶東京落語裡出現的人物姓名,本為八五郎和熊五郎)為代表的大雜院故事裡,其中的人物角色可說是百分之百的拉丁系,我認為這點森永先生的指正是對的。話雖如此,各位讀者或許目前仍舊找不到一個方向,讓自己活得像個拉丁系,因此我現在介紹幾種森永先生推薦的生活方式給大家做參考。

◆每年都休完所有的有薪假——「如果一直休假,會惹老闆不高興」,你要跟這樣的失敗主義說再見。反正不管你休還是不休,會被裁員的人還是會被裁,不會被裁的就是會留下來。就算是因為休假過多會成為引爆點,但其實這種人早晚還是會因為其他的理由被解雇。與其每天活得戰戰兢兢,改變態度,正面面對反而會有好結果。

◆即使年收入減少也不要悶悶不樂——就算年收入減少了,只要把它當成是人生的一次際遇,千萬不要就此煩惱傷神,如果煩惱就可以讓「薪水變多」,那自然另當別論,但我想不可能有這種事,所以煩惱到傷透腦筋實在太不值得。沒有零用錢可花,留在家裡躺著看電視也可以啊!

◆不要勉強買房子——如果是在泡沫經濟的時代,即使是勉為其難買下的房子,由於有升值的空間,所以還有些財產價值;可是現在除了用來居住以外,沒有一點好處。如果你有現金,那倒無所謂,若沒有,實在沒有必要借錢去買房子。

◆從會的事情開始享樂起——請你想一想你的童年時光。你一定有想過「要玩什麼」的經驗吧!而且應該會拚命地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玩樂享受,然後玩得很高興。讓我們重新回想起:人類的本質本來就是玩樂之人吧!

「我想要成為一個玩遊戲、玩工作、玩生活、玩樂生命,任何時候都能玩樂的人。」
建築師濱野安宏的座右銘就是如此,由於他把所有的事情都視為玩樂遊戲,所以不但能夠在其中找到樂趣,還能夠發揮全力,即使辛苦也不感到壓力沉重。雖然他不會太執著於結果的成敗,但通常都是好結果收場。

人生的祕訣或許就在「把所有事情都視為遊戲,並且盡情享受」。要追求這樣的人生,第一要具備拉丁氣質,如果我們能了解這件事,進而享受現在所處的境遇,景氣一定會立即恢復,我想這就是森永先生所要表達的真意。

0-4 容試讀】】第二章:花錢享受自己的人生!

(內容部份摘錄)


現在憂鬱症正流行。以前,要去精神科看醫生,大家總是躡手躡腳、不敢聲張,可是如今不同了,大家甚至可以告訴彼此:「我得了憂鬱症喔!」、「啊!我也是耶!」精神疾病已然普遍存在於我們身邊周遭,成為大家不再忌諱的疾病。

對於疾病的偏見逐漸消失淡化是件好事,但是憂鬱症增加的事實卻絕不是個可喜的現象,再加上最近幾年自殺人數急速增加,日本說不定是整個社會都得了憂鬱症呢。

大概所有的人都覺得這該歸咎於長期的不景氣吧!如此的不景氣之下,日本的社會結構產生了巨幅的變化,現在四十五歲以上到五十幾歲的人,當他們剛從學校畢業步入社會時,有多少人能夠想像現在的日本會變成這個樣子呢!

原本大家認為,只要在一個穩健的企業上班,應該都付得起和大家差不多的房屋貸款和小孩子的教育費,而且如果沒有太大的差錯,自己的身分可以平穩地維持直到退休,然後用領到的退休金和年金,年老生活應該大致無虞,原本大家應該都是在這大前提之下規劃自己的人生的。

可是現實又是如何呢?如大家所知,生活中不斷有裁員、破產、減薪等意想不到的試煉襲來。就算遭遇還沒有那麼慘的人,工作也出現了空檔,不用再那麼忙碌,人家還會告訴他:「別加班了,快回家吧!」所以,當然每個人對於未來都懷抱著不安。

但是,還是有意見認為:這種不景氣的感覺是「錯誤」的,雖然人數不多。大眾傳媒幾乎很少報導這些鼓勵規勸大家的想法:「日本現在沒有什麼須要特別煩惱的事情,大家應該拿出更多的自信來享受自己的人生!」而我贊成此一想法。

有一個男學生以前總是一臉愁容,但當他從東南亞旅行回國之後,整個人變得開朗了起來,笑容滿面地好似告訴大家:「我很幸福。」原來,歷經了一趟住一晚只要區區一百或二百日圓的旅行,他鉅細靡遺地觀察到東南亞國家的貧窮景況,也因此讓他知道了「日本是個富庶到不行的國家」。

物價便宜到花個一百或二百日圓就可以住一晚,這代表什麼意義?會感覺便宜?那是因為你是日本人,對他們而言,可是一點也不便宜。就連如此簡單的道理,如果沒有實際體驗一番,也是很難理解的。

我有個朋友常常必須往來於日本和泰國之間,所以他在曼谷租了個房子,房租是六萬日圓,要是在日本的大都市,這點錢連要租間單人套房都很困難,可是他在曼谷的房子卻是個四房,又有客廳、廚房的豪華大樓。要在物價昂貴的日本生活,一個月得花上三十萬到四十萬,但是我朋友說若在泰國,連同房租在內,十萬日圓還有得找。想來也是如此,因為在泰國如果能夠月領三萬到四萬日圓的薪水,就是高所得了。

換句話說,只要去了泰國,原本在日本過著勉強湊合的生活的人,也可以開始過著極為悠然自在的生活。怪不得最近在泰國,他們不斷向退休的日本人揮手招攬著:「歡迎來泰國住!」

但是,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是:有現職工作的人無法搬到泰國過生活。那麼,就算東南亞國家再怎麼適合人居住,也是沒有意義的事情嗎?其實不然,只要它能讓我們像剛才那位學生一樣,自覺出「我們是富裕的」,然後更積極地運用金錢,便有其價值。

「本來把現在和以前動輒有八%甚至是一○%的經濟成長時代來比較就是不對的,那時候只要買股票,每天股價都漲,即使是笨兒子也進得了大學,畢業之後也找得到工作。但現在若要持續做這樣的事,本身就是錯誤的。」日下先生說:現在日本處於試圖將過去的錯誤正常化的過渡期,大眾傳媒或是評論家都把該現象簡單地歸於「不景氣」一句話,然後恐嚇大家:

「完蛋了,不行了!」難怪百姓們聞言莫不驚慌,根本不敢使用金錢。我認為這才是導致不景氣的最大原因。失業率的確升高,薪水也實質縮水,大家好像都認為要打開這個僵局是「政府的責任」,但其實這是我們國民的工作,日下先生斷言:只要國民願意花更多的錢,好好享受生活,「日本的經濟一定會復活。」

雖然日下先生苦口婆心地倡導,可是,要長期以來一直被灌輸負面晦暗思想的普通老百姓一下子相信,應該不太可能,但是這十年來政府做了各種挽救方案,狀況卻一點兒也沒有改變,所以何不趁此機會,乾脆採取日下先生等人的少數意見!



你甘願扮演吃虧的角色到什麼地

NHK播送過一部紀錄片節目,主角是山一證券的總經理,他在破產記者會上聲淚俱下地表示:「我的員工沒有錯,錯的是我們。」紀錄片中繼續追蹤他在記者會之後做了那些事,看過之後,我稍受感動,因為我從報導中得知,他現在仍舊在為原本是山一證券的員工們四處奔走,幫他們找尋工作機會。

這樣的義行可不是可有可無的半調子心態做得到的,看到他在記者會上流淚時,我本以為:「男人竟在這種場面掉眼淚,真夠懦弱的!」可是事實上他應該是個相當有大丈夫氣概的人物。人活到了一定的年紀,要是遇到了像他那樣,必須負起應有責任的狀況時,我真希望能夠像他一樣啊!

一個人是否能夠欣然地接受自己扮演吃虧的角色,不但可以判斷他做為一個人的素質和成熟度,同時也可以判別他在人生旅途中是否會成功。通常被稱為成功者的人都接受了會讓自己吃虧的角色。

追究其原因,我們發現這和動機的問題有關,只要是人類,大家都有欲望,而社會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一九○八~一九七○,美國心理學家,以需求層次理論Need Hierarchy Theory最為人熟悉)將人類的欲望加以分類,讓我們容易理解。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種:
所有人最初懷抱的需求乃「生理的需求」,例如食慾、睡眠需求等,任何人如果被剝奪了食慾或睡眠需求,便無法對其他事物產生需求欲望。

第二個是「安全的需求」,沒有了吃和睡的憂慮,就會開始尋求安全。然後接著是「社會性需求」:唯有在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皆得到滿足之後,人類才會思考加入社會,表現自我,也就是說,發展到這個需求階段,和人之間的關係才首次出現。

之後形成的是「自尊心的需求」:吃得飽,安全獲得保障,被大家承認為社會的一份子,這些還不足以滿足一個人的需求,人類這時會產生希望別人能夠認同自己存在價值的心理。

接著最後第五個出現的是「自我實現的需求」:發展到這個階段,人類已經不再在意別人的評價,而是把興趣轉移到尋求「自己到底有多滿足」、「何謂人生」、「人類究竟是什麼」等問題上,並且努力提升自我,這也是人類需求中層次最高的部份。

而所謂的成功者或是深受眾人讚賞的人,就是到達了自尊心需求或自我實現需求層級的人。那位山一證券的總經理也是到達了這種需求的層次,如果發展到這種層次,應該可以從容泰然地吃虧。

現在這個時代,大家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有受到保障,有工作的人、有家族的人等等的社會需求也得到滿足,因此左右人類價值取決於自尊心或自我實現需求的層次,也就是說重點在如何表現自我。

但是,社會上還是有頗多自私的人,他們只會思考自己的利益。評論家日下公人說過:日本生意人所共同擁有的人生態度中有三個缺點,第一個缺點是:「雖然他們積極勇敢地從社會和周遭追求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這點不錯,但是他們卻不知道用這樣的方式活著,最後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

以生意人為例,自然會以當老闆為目標。當了老闆之後,便會以大企業為目標,經營成了大企業之後,更會努力讓自己在老闆的位置上坐久一點。

如此戰果輝煌、功績彪炳,或許自己可以滿足,但問題是「這些究竟是什麼」,因為「如果這個人的人生就是如此,那麼他就陷入了把手段目的化的錯誤」。

第二個缺點是:「陷入努力至上主義,不能坦率承認現實生活裡,其實『運氣』是會產生相當影響力的要素。」如果能夠承認有「運氣」的因素存在,就不會有自以為了不起的驕傲意識,而能夠單純地高興自己「真是走運啊」。唯有貫徹此一態度,始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第三個缺點是:「陷入自己單獨思考幸福的個人主義。」幸福是和伙伴共處時存在的,這個概念早已形成於遺傳基因和頭腦的思路裡,所以採取背道而行的人生態度是不會產生幸福感的。日下先生說:戰後的日本選擇了發展經濟做為讓日本幸福的第一階段的方法,這點無可厚非,但現在如果還不做個了結,即使物質上富裕了,也無法得到幸福。

那麼,究竟該採取怎樣的人生態度才好呢?日下先生舉出美國的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一八三五~一九一九,二十世紀初的世界鋼鐵大王,生於蘇格蘭)為理想的模範。卡內基在他有生之年打造了世界最大的鋼鐵公司,並且坐擁萬貫家產,但他卻說:「人帶著錢死去是一件極為不名譽的事情。」因此只留了一點小錢給自己的親人,其他的全部都捐了出來。

雖然我們跟富甲一方根本是八竿子打不著,但我們同樣能夠欣然地接受自己扮演吃虧的角色。身處已然生活富庶的日本,大多數的人卻不太能感受到充實感和幸福感,應該可以說是因為達到自尊心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層次的人太少的緣故。老實說,這是一件丟臉的事,你如果想要得到幸福,就該自己挺身而出,扛下吃虧的角色。



有時「差不多」反而最好?

一旦邁入中、高年期,每個人都會開始關心「年老的生活」,特別是身處裁員、破產、減薪都已不足為奇的時代,許多人對於未來更是深感不安,如果你也是其中一人,我建議你聽聽以下這句話:

「人都還不確定能否活到那個時候,就已經在害怕自己會變老這件事!」

這句話出自法國的警語家拉布呂耶爾(法國道德家。以《品格論》一書著稱於世)。雖然時至今日,大多數人能夠迎接老年的到來已是相當明確了,但是大家反而因此擔心起年老的生活該怎麼辦。我認為以結果來看,上面那句話也適用於現代人。
由於大眾傳媒也常討論這樣的題材,因此大家會被影響自是在所難免,不過其中實在很難說沒有自尋煩惱、杞人憂天的成分,由上班族轉行為漫畫家的弘兼憲先生就明確指出過:

「我始終主張『富庶的老年生活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年紀大了,腳力必定大不如前,所以沒有必要住大房子,有一間或兩間六個榻榻米大的房子就足夠了。而且縱使你曾經擁有足以顯耀自己的地位或學經歷,到頭來進了養老院,每個人還不都在同樣的空間裡生活,所以那些東西都沒有意義。我認為只要內心是充實富裕的,即使金錢物質上不富裕也無所謂。」

或許有人持反對意見,不過總而言之,他所倡議的是:先不要把年老之後的事情想得太嚴重,事有輕重緩急,這事等到中、高年時再來傷腦筋也不遲。所以站在這樣的角度思考也不壞,特別是常常把事情想得太認真的人,我覺得用這種方式思考,反而對自己的精神衛生比較好。

但是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差不多的想法不足以應付人生」,我想說這話的人,他心裡想的「差不多」這個字代表著「荒唐胡來」、「不負責任」和「半途而廢」,可是我的「差不多」意思是正面的,各位只要試想洗澡時,大家都會把水溫調到適合自己差不多的溫度,就可以明白我的意思。

換言之,所謂的差不多也就是「適可而止」的意思,日本人是個勤奮的民族,所以一直以來大家都孜孜矻矻地辛勤工作,現在年屆中、高年的長輩們,當他們剛進社會開始工作時,應該都有受到終身雇用和依年資敘薪制的保障。

然而走到今天,卻被迫必須面對裁員、減薪、破產等殘酷的現實,甚至還被迫置身於連年金都有可能拿不到的危機之中。因此,現在局勢已幡然巨變,被人反駁:「不擔心的人才有問題呢!」也是理所當然,不過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有必要在此時此刻改變視野角度。

聽說同為漫畫家的藤子不二雄A先生近年的座右銘是「能夠拖到明天做的事情就不要今天做」。如果你是上班族,特別是退休後,這句話更受用。

但是師長從小教導我們的是「今日事,今日畢」,所以這是和我們的常識相
反的想法。據說這句話的出處是美國電影「非洲皇后」裡的男主角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所講的一句台詞。藤子先生和弘兼先生同樣皆為暢銷漫畫家,想必每天都過著極為忙碌的日子。

毫無疑問的,他們所處的環境和這句話完全背道而馳,因此對於這樣的兩個人在中、高年期竟有志一同地產生類似的想法,我深感好奇。藤子先生說:「一路走來,我努力不懈、認真打拚,現在感覺到好像電池快要沒電了,所以,我決定從今天起要輕輕鬆鬆地過生活。」我想這不就是幾乎所有的上班族共同的心聲嗎!

如果太過於努力或擔心,就會像電池一樣最後電力耗盡,到時才想挽救便太遲了,所以大家何不試著這樣想:反正就算再怎麼拚命,也不會再有泡沫經濟期時的榮景,何不乾脆斷了這個念頭,稍微隨性放縱地過日子!卸下肩上的重擔,身體放鬆後,意想不到的眼界便會呈現在你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