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套制作设备厂:建议恢复科举选官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27:34

科举选官制,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他对世界文明作起得作用,有着积极的作用,完全不亚于所谓四大发明。


魏晋以来,中国实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实际上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上品完全由封建世袭贵族把持,下品则由举孝廉秀才等“民意”推荐。这虽然有利于新生王朝的稳固,但不利于王朝的长期稳定和进步。南北朝时期混乱的王朝更迭,与此制度有紧密关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隋唐开始科举取第,其公正公开透明的选官制度,使得受过教育的微寒士绅有机会进入社会管理阶层。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也使得官僚团队得以老树换新枝,不断充盈新鲜血液。


民国以来,虽然在形式上废除了科举制,但还是保留了科举制的一套做法,比如,设立考试院等。


而今,我们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大倒退,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到了九品中正制!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的要求,当前选官程序主要环节如下:民主推荐,领导集体研究,组织考察(考察内容是“德、能、勤、绩、廉方面” ),个别谈话,征求同僚意见,党委酝酿,上级备案,民主协商,人选公示 ,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而且被推荐干部必须满足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和经过党校等培训等基本条件。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1,既然能民主推荐,为什么不搞公开票投?正当然与国人素质低下有关。但是“民主”过程,却值得大为推敲。而且这个隐秘“推荐”做法,有三老“乡议”的成分在里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2,所谓领导集体研究,早就变味了,竟是少数人说了算,其结果,是少数人决定了高级领导,进而决定了多数普通群众的命运。本质上是一种门阀研讨机制。

3,组织考察的内容,就是九品中正制的举孝廉。察举制的成本高昂,这不是廉洁政府所能承受之重。因为他要求对考察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一支专门考察干部的小组,挑选政治素质过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德高望重、没有私心的干部进入到考察小组。因此这些考察干部,更像是所谓 “中正”。

4,个别谈话,像是阁部大员训诫门生,不可避免的存在“你保我位子,我保你顶戴”的交易因素。

5,征求同僚意见。关起门来,一小撮人评价另一小撮人,极易导致官官相护,或者党同伐异。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官僚就在几个大姓门阀中间产生,尔虞我诈,互相利用,又互为排挤,终于覆灭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

6,党委酝酿,似乎他们就是“中正官”。九品中正制就是绕不开“谁来监督最高监督者”的死命题,才寿终正寝的。

7,民主协商,就是乡议,或称清议,是九品中正制的特色。协商成本十分低廉,中国自古有类似的民间制度,其实践成本也很低,很容易操作。其结果本质,就是政治利益分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8,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由于三国时政治军事上的需要,曹魏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于是众多英雄脱颖而出。但到了王朝后期,也讲选拔,但终于流于形式。


可以说,现在的选官制度,正是九品中正制的改良翻版。各种名目虽好,但终究缺乏公正透明的操作性。正因为操作性差,于是出来个五坚持、五不准:坚持任人唯贤、不准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不准搞团团伙伙;坚持公道正派,不准拉关系、徇私情;坚持集体讨论,不能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坚持按程序办事,不准临时动议”。这五坚持、五不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选官制度弊端丛生,回天乏术。


总之,当前的选官制度,是由少部分人利用合法权力,依照模糊而不明确的条例规定,任意的选拔产生,是改良过的九品中正选官制。


于是,我们不得不考虑重新恢复科举选官制。


科举始于隋文帝时期,它不分出身和民族,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选拔国家官员。考试录用规则严密,组织体系完善。通过科举选官,产生了唐宋八大家,产生了柳宗元,王安石,张居正,张之洞,曾国藩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对科举这么一个选拔了中国从隋唐到明清大部分政治家、大部分文学家和大部分著名学者的制度,对一个与 1300年间几乎所有知识分子、几乎所有地区和绝大部分书籍都有关的制度,对一个中国发明的被西方国家所借鉴的制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恢复他?范进中举的故事,为人所诟病,但是,正是公正而不含歧视的考试制度,才有六十岁的范进中举的奇迹。


试问,除了票选制,还能有另外一种选官制度,能比科举制更为公正客观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既然中国人素质低下,不能引入西方民主票选制,我们何妨不能考虑恢复科举制?它应该是当前体制下选官过程唯一公正客观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