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玄真人福袋:美的覺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2:36:07

美的覺醒

0-1 【目錄】

序言--004
尋索美,感覺美
說不清楚的美?--008
美學的來源--014
知識不等同感受--020
解脫知識的負擔--026

味覺之美
萌芽較早的感官世界--034
羊大為美?--040
五種味覺反應--047
品酒師的考驗--055
遠離動物層次--062

聽覺之美
聽覺的感動力量--074
找回純粹與美--079
身體是最美的樂器--091
沉澱噪音,昇華心靈--100
自我節制--112
渴望的象徵--117

嗅覺之美
一種奇特的提醒--128
利用嗅覺做判斷--135
美,是一種智慧--148
重新儲存美好記憶--155
不妥協的梅花--159
智慧從領悟得來--167

視覺之美
文字語言一無是處--184
見證生命的存在痕跡--190
變成文化,形成歷史--199
看不見的競爭力--204
辨識形狀--210
三種造型的母型--218

觸覺之美
最強的渴望--232
沉睡的感官重新甦醒--238
勝過千言萬語--250

身心中的五感平衡
生命華美地綻放--262
美:愈分享,擁有愈多--267
無目的才會快樂--275
培養豐美的感官經驗--283

美:無所不在
莊子哲學--292
來到美的現場--299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朵花--308
真正的平等--312

 

0-2 【自序】美的覺醒

廣播是一個有趣的工作。
我坐在播音室裡,一個人,聽到自己的聲音在安靜的空氣裡震盪。
我很享受這樣的感覺,我很珍惜這樣孤獨的時刻。
完全孤獨地與自己的相處。
聲音像潮汐,一波一波,或輕或重,或低沉或飛揚,在空氣裡蕩漾。
我好像「看」得見我的聲音,是一種波浪的起伏迴旋。
我「看」著我的聲音,像潮汐漲退,包圍著我自己。
聲音變成一種安靜的獨白。
也許,有人認為聲音是用來與他人溝通的工具,可是在播音室裡,我覺得聲音首先是自己與自己的獨白。
沒有充足的獨白,「溝通」也許只是虛假的來往。
我們有太多「call in」「call out」,但是,我們缺乏與自己聲音的對話。
沒有聽到自己聲音的迴盪,沒有真實的獨白,太多「call in」「call out」,人其實是最寂寞而空虛的。
我聽到了自己的聲音,我「看」到了自己的聲音。
好像月光下粼粼的水的波紋,一圈一圈,緩緩在空氣中盪開。
我想用線條勾繪下這舒緩的波紋,像孟克(E.Munch)在「吶喊」畫裡記錄下聲音的波浪。
但是聲音的波不只是線條,聲音像一種光,在空氣裡飄飛。
聲音像一種煙,比風還輕的煙,我想用手去承接這煙的重量,一縷一縷,一絲ㄧ絲,我閉著眼睛,感覺煙從指隙間流過,如此柔軟,如此細緻。
聲音可以用手去觸摸嗎?
我不經意聽到電視裡一個政客的叫囂,忽然覺得胸口被尖銳的玻璃刺傷,一陣劇痛。
聲音可以是母親的手,如此溫暖寬厚;聲音也可以是最銳利的狼牙,殘酷噬咬人最柔軟的心靈。
聲音或許是一種修行!
我嘗試把自己的聲音修行成一朵花。
這朵花要開在眾人走過的路邊,有人看到,停下來,看到花的美麗,覺得生命如此珍貴。
有人蹲下來,仔細看,用手輕輕觸碰,感覺花在風裡的微微顫慄。
有人走過,嗅聞到一陣淡淡的香,他四下尋找,沒有發現什麼,但是他開心微笑,因為那看不見的淡淡的香隨他一路走去。
有人聽到過花在靜靜清晨綻放的聲音嗎?
像母親親吻嬰兒的「啵」的一聲!
美的覺醒,其實只是使你「看到」「聽到」「嗅到」「觸摸到」「品味到」生命美好的存在。
有多久你的腳掌沒有感覺泥土與青草的柔軟了?
有多久你不曾聽到鳥的鳴叫啼囀?
有多久你沒有感覺到春天空氣裡初放的花的清香?
有多久你妳看不見暗夜裡天上明亮的星辰?
有多久你不曾在口中回味母親小火煎赤魚宗的香?
有多久你遺忘了愛人靜靜擁抱的溫暖?
有多久你想不起來某一個人身上遺忘不了的氣味?
有多久你不相信你的手握住另一隻手是多麼重要的安慰?
有多久你不曾在沐浴時按摩自己疲倦的肩膀?
愛自己與愛他人都是一種覺醒!
「美的覺醒」是重新「看到」「聽到」「嗅到」「觸摸到」「品味到」,是自身的覺醒,也是眾人的覺醒!
謝謝豫馨,他從東海聽課,十年來有緣整理我的聲音成文字,與眾人分享。
~ 蔣勳 / 2006年11月3日八里記之不忘

0-3 【內容書摘】

【味覺之美】
會喝酒、懂得品酒的朋友,會特別選擇歐洲某一個牌子、某一個年份、或某一個地區的酒類來品味。我在法國讀書的時候,有次看到一場比賽,有人將一位有經驗的品酒師雙眼用布蒙起來,將一點葡萄酒倒在試酒的小杯子裡。

品酒師搖一搖試酒杯,用鼻子聞一聞,啜飲一些後,用他的舌尖慢慢地去感覺酒。然後你會發現他沉思了很久,他的感覺是在沉思裡才發生的。

他的動作停了下來,這時蒙住眼睛的布還沒有拿掉,他開始說:

「這是用某一年種在某一個地區的葡萄釀造的酒,已經放了多少年,葡萄是種在向陽還是背陽的山坡……」

他娓娓道來,我記得當時聽到的時候不禁嘆為觀止,因為他每說的一句話全部是對的,非常準確!也許,我們已經不敢相信我們的味覺擁有這麼豐富的記憶,也許我們已經不敢相信,我們的味覺能有這麼準確的判斷。這位被當成奇才異能的品酒師,他的能力是天生的嗎?還是經過後天的訓練?他如何使得自己的味覺,能夠純粹到這麼高的準確度?

這是我在美學的世界裡非常感興趣的一件事情。

我走向前去跟他聊天,他告訴我豐富味覺的體驗:

剛剛開始飲入時,會有各種豐富的味覺在口腔裡變化。這時必須知道舌頭的不同部位所嘗到、感受到的味覺不一樣;例如舌尖可能品嘗到甜味,兩側感覺到酸味,舌根部分苦味,然後會發現到酸、苦、或者澀各種的味覺跟質感,在口腔內發生極其複雜的變化。那位品酒師最後嘆了一口氣,跟我說: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我不知道為什麼,那一剎那我被他打動了。我發現這位品酒師不只在品嘗酒,他在品嘗這麼複雜的生命的滋味。

生命的滋味裡,有過受寵的甜美,有過失敗時嫉妒的辛酸,有過勞苦當中一種像流汗一樣的鹹味,有過非常巨大的、失敗挫折裡的痛苦。

最後也許我們會說,所謂的五味雜陳,是味覺豐富到混雜在一起出現了,我們難以形容它是什麼味道,它是一個這麼豐富的生命的記憶。

這位品酒師給我上了一堂課。他教我的,不只是味覺課程,不只是品酒課程,還包括生命應該去成長,如何去儲蓄豐富的記憶。有一天,這些深藏在心裡的記憶一點一點地被喚醒,透過你的舌尖,舌上每一個小小的味蕾,重新釋放出酸、甜、苦、辣、鹹各種味覺複雜度的時候--

你,開始懂得了生命。

在那個時刻,你不太想找人家講話,你覺得任何的語言都說不清楚。

也許你覺得熱淚盈眶,也許你忽然覺得無言以對。

我相信無言以對、熱淚盈眶,都是生命最美好的時刻,因為你開始懂得:如何去跟自己生命最深處的部分……對話。


【聽覺之美】
在整理我們聽覺記憶的過程裡,我一直希望能夠將很多愛音樂的朋友,從音樂的世界不斷地擴大到整個自然的領域,比如去聽聽潮水的聲音,去聽潮水滲透在沙地裡面,慢慢一點一點消失的那個聲音。

我住在海河交界的地方,朋友們可以從我的窗口聽到漲潮那種壯觀的聲音,因為海水湧進河口的時候,一波接著一波,潮水的聲音十分清晰。

有些跟我很好的朋友,已經知曉不同季節漲潮的大概時間了,會很調皮地在那個時間點打電話給我,明知故問地說:「現在漲潮對不對?我要聽聽潮水的聲音。」於是我將話筒放在窗台上,朋友們的確可以聽到洶湧澎湃的漲潮聲。

可是,退潮的聲音就無法透過電話傳給朋友了,退潮時非常安靜,潮水一邊退離岸邊,一邊滲透進河灘的泥土跟沙地裡去,聲音非常細微。

通常這時候,不管在畫畫或者是寫作,我都會暫停下來,坐在窗台上看著後退的潮水。你會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景象,就是潮線──水面上有一條弧形的線,線的一邊是藍色海水,另一邊是黃色河水,慢慢地慢慢地這根潮線一直退出河面,回到海裡去。當潮水退去河灘地又重新露出來,原本躲在泥洞裡的招潮蟹,也紛紛出現了。那是一種很小的螃蟹,兩個螯一大一小,在退潮時刻,就從泥土洞裡爬出來。接著一隻一隻白色的鷺鷥會靜靜降落在河灘地上覓食,招潮蟹剛好就是牠們的食物。

對我來說,退潮的時刻是一個畫面,也是奇特的記憶。

其實原本我以為退潮是安靜無聲的,可是有一天,我忽然覺得聽到了退潮的聲音,就是水在沙地裡慢慢滲透、退走,一種非常非常安靜的聲音。這時我才感覺到所謂的「潮音」,不論漲潮或退潮,那潮水真的是一種聲音,而這個聲音,也竟然會變成你心靈上的聲音。

許多宗教都認同潮音,覺得潮音可以帶來對心靈的啟發。而當聽覺的世界擴展到大自然這個層面的時候,莊子所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那個記憶,重新回到我們的心上,我們感覺到:原來聲音的力量如此驚人,它真的無所不在。

我看過一篇出生於蘭陽平原作家所撰寫的小說,他說自己的父親是一個老農夫,可以聽到稻子在結穗的聲音。第一次讀到時我很驚訝,心想稻子結穗,怎麼會發出聲音來呢?可是那是一位老農民,他每天最關心的,就是從插秧以後慢慢長大的稻子,所以他才會聽到稻子生長的聲音。

我於是相信:也許我們聽到的,其實是心裡面夢想的聲音!

我們那麼渴望一個辛苦的勞動最後能夠有所收穫、我們那麼渴望這個稻子不會碰到旱災、不會被過多的水淹得腐爛了、不會被蝗蟲吃掉,所以我們心裡日日盼望著稻子成長的夢想,竟然會變成一個心靈裡的聲音。那老農說,他連睡覺的時候,都會聽到稻子在生長的聲音;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美好的聲音──竟然是我們自己心裡面的渴望。


【嗅覺之美】
人類的五種感官並非完全被分開,其實彼此之間帶有連貫的關係。像談到味覺時,嗅覺也可能同時發生。

例如我們在喝茶的時候,味覺發生了作用,但嗅覺也同樣在運作。在沒喝下茶湯前,茶的香味有很大一部分就已經在嗅覺裡發生了。喝茶的朋友都知道在喝茶的配備中,有一個比較高而窄長的杯子,叫做聞香杯。泡出的茶湯先倒在聞香杯中,接著才倒進飲用的茶杯裡;拿起清空的聞香杯湊近嗅聞一下,便能感覺到茶葉釋放出來的香味。

很明顯地,我們發現喝茶的程序及形式之所以如此建立,必定是因為泡茶所帶來的並非僅僅味覺上的快樂,同時也包含了嗅覺上的快樂。

嗅覺的記憶並不容易把握,因為它好像存在於空氣當中,又好像一下子飄散開來。我們發現大自然當中充滿了氣味,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都有。

大家都不怎麼喜歡的氣味,可能是發臭的垃圾、排泄物、或一些患病動物身體散發出來的味道。這些氣味似乎會勾起我們久遠以來對於生病、骯髒、腐爛的恐怖回憶,所以通常走過一個地方,忽然聞到一些怪異臭味的刺激時,多半的人會趕緊掩蓋著鼻子快步走開。

嗅覺存在於大自然當中,可以飄散得非常非常的遠,所以我覺得它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提醒。其他感官中,味覺及視覺都需要靠得近才能夠觸及,但嗅覺感應的距離卻能拉得遠遠的;我們有時候會覺得遙遠地方傳來了某一種氣息,然後就可以透過嗅覺去感覺它。

我想嗅覺是一個非常敏銳的存在,而且嗅覺發生時我們會不自覺地閉起眼睛,慢慢的、單純的用嗅覺去感覺氣味。像我就發現很多人拿著聞香杯聞茶香的時候,雙眼是閉著的--這就說明嗅覺的記憶並不需要視覺來提醒,它其實比視覺更強烈。

有時候我覺得嗅覺是人類非常本能的、非常久遠以前的記憶,因為我感覺到自己對母親的許多懷念,好像都停留在嗅覺。當然在視覺上,也有很多與母親相關的記憶與回憶。雖然現在她已過世了,但我腦海中留存了母親的形象,還可以翻看她生前的留影。可是我常常會在看完照片以後,閉起眼睛關掉我的視覺,在我的回憶當中,覺得母親對我來說是一種嗅覺的記憶。

因為小時候吃母奶,好像在還沒有很多理性的記憶以前,我趴伏於母親的胸脯、她給我哺乳的時候,我有好多嗅覺的記憶。這種嗅覺的記憶使我覺得即使走到天涯海角,都有一個讓我安定下來的力量。

不知道為什麼,人們在面臨驚慌、災難、恐懼的時候,常會不自覺地叫出:「媽!」母親對我們而言,成為一種保護,一種最本能的保佑力量;好像再滔天的巨大災難,只要躲到母親的懷中就安全了。我相信這個行為與生命中哺乳的記憶有關,甚至動物的世界也可以見到類似的狀況。

所以嗅覺很像是非常私密的感情,私密到你會記得最親近的人他身體的氣味,你知道這個人就在身邊--他不再是一個形體、不再是一種視覺、也可能不是聽覺--可是他的氣味存在著,他是這麼深的記憶。

特別是親子之間,尤其像我剛剛提到母親與孩子的關係。

哺乳的記憶是非常長久的一種記憶,我從這個面向來思考時,常會覺得嗅覺裡存在的人類情感,應該非常值得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因為嗅覺會是我們心底活動內非常底層的記憶。

只是因為嗅覺不像視覺或味覺,感受到的東西很具體;氣味不容易把握住,很容易在空氣或風中就飄散了,它是非常不具體的一種存在。

可是因為它不具體,反而能無所不在。

它也許是一種領域,是「時間」的領域,也是「空間」的領域。就像現在即使我母親的身體消失了,可是她還停留在我的生命當中,變成我揮之不去的一個纏綿的情感……,我總覺得身邊的母親變成一種氣息了,變成空氣當中無所不在的一種氣味,所以她的肉體還在不在,她的形象還在不在,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希望能夠透過嗅覺的感官,與朋友們做更多一點的探討,一起恢復我們記憶當中許許多多……好像遺忘了、可是又沒有完全消失的那種深層的記憶,也許可以由此呼喚起心裡好一些美好的嗅覺經驗吧!


【視覺之美】
回到美學的本質來,其實人類的感官有很多種不同存在的狀況。有人色弱,也許有人對色彩很敏感,我們叫色強。有人看顏色會有盲點,稱為色盲;也許一般正常人就可以看到很豐富的色彩。

可是這些情況都是相對比較而來。

有時候我會在想:一位天生的盲人,他的視覺感官經驗會是如何?我們常常稱呼盲人朋友為視障,指的是視覺受到障礙,可是我們會發現,視障朋友在很多感官上非常非常地靈敏,譬如說,他們能用聽覺、觸覺去替代自己的視覺。

我碰過一位視障的朋友,他會用皮膚上的感覺去形容月光,當他跟我形容著自己感受時,我大吃一驚,我忽然覺得視覺其實是可以用其他感官來彌補的。那時我回頭反問自己:

「我是一個視覺正常的人,但是不是就因為我的視覺太正常,結果反而變得不敏感了?」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科學家告訴我,我的視網膜可以分析兩千種不同的色彩,可是我發現看到的色彩非常少;相對而言,這不也是一種盲嗎?

空有這一副眼睛,空有正常的視覺,但我的眼睛看到的色彩其實並不多。

很多兒童美術理論,便是因此而希望:從兒童美術去開發孩子在成長過程裡視網膜非常豐富的經驗,讓他們從小能感覺到月光、夕陽的變化,感覺到花在綻放過程中,色彩逐步逐步地改變。孩子於是感覺到是藍色、綠色、紅色這些泛稱不能當做色彩的代表,色彩遠比這些文字、語言要豐富得多。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開發潛能」。

人類的感官潛能其實大部分停留在沉睡狀態,並沒有被喚醒。

所以也許父母、老師都沒有想到,將一個成長的孩子帶到海邊去感受夕陽的變化,他所學到的東西不是文字跟語言可以回答的,也無法去應付考試,現實毫無功能。

可是這般成長的孩子,視覺上的豐富性比一般人來得強,他所看到的夕陽,已變成心靈的庫存,他有一個豐富的倉庫存放著許多色彩的記憶。有一天,他走到不同的行業裡去,他對色彩能夠有非常豐富的反應,他會是一個完整的人,也會是一個成功的人。

所以我們常常說:「美,是看不見的競爭力。」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常常要求孩子分數考高一點,賽跑跑快一點……用分數、用數字來衡量競爭的結果。美,卻是看不見的競爭力。

美,使一個人的生命充滿了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各種不同心靈感受的庫存。

當有一天,孩子長大了,想從心靈庫存裡提領出美的時候,他覺得源源不絕。
我曾經看過一些朋友,在生命最沮喪的時刻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可能用最絕望的方式傷害自己、毀滅自己,我發現在他們的美的庫存裡,空空如也。

當銀行戶頭裡沒有存款,提款機是提不出任何金錢來的;別忽略了:我們的心靈也像一張提款卡。如果庫存餘額是零,有一天,我們提領不出任何愛、恨、歡樂、或悲哀的時候,這一張提款卡,會變成自己非常沉重的負擔。


【觸覺之美】
如果朋友們試著閉起眼睛,將會發現:其實聽覺可以不依靠視覺;也可以閉著眼睛,用手去感覺自己的身體以及外在世界,也能體會到觸覺可以不依靠視覺。所以當人的五種感官裡,視覺變成獨大的時候,觸覺及聽覺可能都會被淹沒了。我很希望大家能夠重新喚醒長期以來沉睡的感覺,讓這些感官重新甦醒。

過去在大學中「藝術概論」的課程裡,我會為學生安排一個練習。

一個學生騎著摩托車,後座載著另一個眼睛被布蒙起來的學生,出去繞了約兩個小時以後回來。後座的學生拿掉蒙眼布後,必須向大家報告剛才經過了哪些地方。

這一個練習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不要用視覺,而開發其他的感官去觀察。譬如說摩托車車經過了稻田、賣魚的市場,後座的學生如果眼睛沒有蒙起來,他東張西望就都「看」到了。可是在視覺被遮住後,發現有稻田、魚市場,是因為聞到了它們的氣味。有一次受測驗的學生甚至說,剛才摩托車曾經經過一條很窄的巷子,兩邊都是高高的牆;那時我想,這種感覺應該不是聽覺或嗅覺,可能是觸覺吧!他的身體感受到的空間忽然改變了,兩邊的風比較窄比較緊,覺得像處在兩旁都是高牆的窄巷裡,吹著所謂的穿堂風……由這些實例可以看出,感覺世界的恢復,感覺記憶的喚醒,我們的確需要做很多的練習。

在法國讀書的時候,有一堂課曾經讓我記憶非常深刻。

有位老師在一個布袋裡面裝了許多的物品,他說可能有海綿、石頭、紙張等等。他要我們將手伸進布袋裡觸摸,確定摸到的是什麼東西,而且還要說出這件東西的顏色。

剛開始我委實被嚇到了!想想看,閉起眼睛來摸東西,怎麼會摸得出色彩?不過老師解釋說,如果我摸到了一個東西,很確定那個東西有石頭的質地跟感覺,那我就可以判斷這是個石頭,它可能的顏色會是什麼。摸到了一張紙,如果我覺得這張紙可能還沒有寫過字,我就可以說它是白色。

在那一個小時的課堂當中,我將手放在布袋裡摸著各種東西,從形狀、質感等各種線索在記憶中搜尋,我發現我恢復了我的觸覺。

摸到那海綿,我覺得已經好久好久沒有觸及到這樣一個柔軟,可以吸收水份的質感了,它給我帶來很大的快樂。同時我也在思考老師所出的題目,咦!海綿到底是什麼顏色?是棕黃色嗎?還是有其它的可能?課堂最後,老師告訴我們,猜測物品顏色的對或錯其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在這一個小時裡,你是否真地經由自己的觸覺得到了感受。

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一個考試,答案是不重要的,重要是那個過程!我們常常在考試的最後去核對答案對與錯,而忽略掉過程之中的對與錯。

0-4 【第一章】尋索美,感覺美

說不清楚的美?
我們生活裡常常有機會用到一個字,就是「美」。
「美」是什麼?
在用到這個字的時候,有時候我們用來形容大自然的風景;有時候形容一個人所呈現出來的表情、姿態,或者五官。或是聽到一首樂曲、看到一張畫、讀到一首詩,我們也會用到「美」這個字。如果靜下來稍微想一想,在生活裡使用到「美」這個字的機會,似乎並不是很少。
「美」究竟是什麼?
雖然在生活裡常常用到這個字,可是也許並沒有認真去思考:究竟什麼是「美」?
我在從事「美」的教育工作或介紹美術作品時,會感覺到,「美」常常停留在一種感覺的狀態。所謂的「感覺」是說:
我感受到了!
好比我聽到了一首樂曲,我可能內心激動,我可能熱淚盈眶,那樣的音樂好像觸動了我心裡最深層的什麼部分,可是我說不出來,也描繪不清楚。
有沒有可能--「美」是說不清楚的?
讀到一篇小說、讀完一首詩,我們彷彿被文字或者文學裡某一種非常深刻的東西觸動了生命裡面的一種情懷,心裡覺得激動,可是也往往說不清楚。在現實生活裡,大家習慣用理性的方式思考,慣於將許多事物分析解釋得合理又合乎邏輯──可是「美」竟然說不清楚。
平常擅用理性思考的朋友,這時大概會感覺到有一點不耐煩吧!任何事情不管再複雜,好像都可以透過理性來思考,轉化成清晰簡單的邏輯。可是當多年浸淫「美的領域」的我,試圖跟這些朋友談談這個問題時,會感覺到一種……沮喪吧!我怎麼沒辦法說得清楚!

燈光趕走星辰
我剛剛從這個島嶼的東部回來,在那邊跟一些年輕的朋友露營。夜晚走到海邊,有人忽然抬頭指著滿天的繁星,天上星辰多到所有的人都驚叫起來。這些星星原來就存在著,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都市裡住久了,光害非常嚴重,我們已經無法在黑暗裡去感受天空星辰的美麗!
任何沒有燈的地方,就覺得失去了安全感。
在那樣一個海邊的夜晚,浪濤聲遠遠傳來,天空的繁星密麻如織,所有人的驚叫,其實是一種無法言語、心理層面的感動。
有多久了?我們沒有機會抬頭,面對一個充滿繁星、夏天夜晚的天空?
年輕的朋友指指點點,比劃著那一個區塊,是不是銀河?銀河,其實一群特別密聚的星團所構成的一種光。因為我們把所有手電筒都熄滅了,在那個營區裡,在沒有光的地方,你才感覺到天空上的光是這麼複雜,每一顆星辰的閃爍都辨認得出來。稍微有一點天文學知識、懂得星象的朋友,開始指認哪一個是英仙座,談到英仙座名稱的來源,於是提到古代希臘神話裡英雄仙女的一些故事。還有朋友說,銀河兩側最亮的地方,就可以尋找到牽牛星跟織女星。
幾千年來,甚至比幾千年來更長久更長久,這個天空曾經給人類許許多多神話故事的記憶。可是曾幾何時,因為在都市裡住久了,我們的燈光趕走了星辰。
我們的燈光趕走了星辰。
我想這樣的一句話,也許會讓我們忽然生出警惕:人類創造了文明,也許自豪於發明出電燈;城市的燦亮繁華,好像已經驕傲自大到覺得足可取代天空的繁星。
可是,為什麼當有一天,我們在夏天的夜晚看到天空繁星的時候,卻感覺到一種莫名的辛酸。也許長久以來,人們在大自然的包圍中,懂得了大自然的美,可是我們所有的文明、我們的城市,卻好像鑄造了圍牆,把自然的美隔離在外面,所以「美」才是講不清楚的。
有沒有可能在某一個夜晚、在沒有燈光的地方,我們帶著孩子去看天空的繁星,讓他驚叫出來。
接著,在這樣一個驚叫的經驗之後,開始跟他談:美。

美學的來源
現代學科裡,設有一個學科被稱為「美學」。
依照我的瞭解,現在大學裡可能會設立「美學」這門課程的,首先是哲學系;第二是美術系、或者跟藝術相關的某些科系;新聞或者傳播的科系裡,也有設美學課程的例子。事實上,不同科系所教授的美學課程,內容約略不同。
美學在哲學的系統裡是蠻重要的一環,因為美是一種判斷,美是研究我們生命裡面所有複雜感覺的一個學科。對於學美術學藝術的朋友來講,不論畫畫、作曲、演奏樂器、寫詩等,都很可能牽涉到審美觀,所以美學課有其必要。至於在大眾傳播或者新聞科系裡上美學課,當然是覺得傳播這個學科,負有對大眾教育的責任,所以也試圖把審美觀放進去。
我自己在大學裡開過美學課程,也剛好曾跨足哲學系、大眾傳播系、及美術系三個不同的領域,當時自己備課時,也感覺到面對不同的科系談「美」這個字的時候,會有一些不同的傾向和態度。

整理我們的感覺
「美學」這個名詞,其實是透過日文翻譯出來的漢字。
大概在十八世紀左右,德國哲學界有一個系統,希望能夠整理人類身體裡所有面對感覺的一種學問。因為,感覺如果一直停留在一種曖昧不清楚、不夠邏輯、不夠理性的狀態,就無法被納入科學。所以當時德國的哲學界,希望能夠針對「感覺」作一些研究、探討。例如最早開創美學的人物波卡頓(Alexander Baumgarten ,1714-1762),以及後來知名度很高的康德等,都在哲學的領域裡做過很多「什麼是感覺」的探討。
這個學科原來德文源自拉丁語系,稱作Esthetica,直接翻譯過來的意義應該是「感覺學」,也就是說把一種科學整理出來,用來研究我們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及觸覺到底是什麼,這樣的一門學科我們叫做「感覺學」。這門學科傳到日本以後,日本人翻譯成漢字,就定名為「美學」。
為什麼用「美」來替代「感覺」?
因為,不論是聽音樂、看繪畫,都是在動用我們的感官。
看到一張畫覺得很美,是因為視覺上喜歡這張畫裡的色彩、線條或者造型。由此可以大概瞭解到「美」,是我們感覺裡被人類判斷認為是舒服的、感覺美好的,這樣的感覺我們把它保留了下來。
美學所研究的範圍不只是藝術,當然也包含了在大自然當中,我們可能看到的美和醜。
例如談到所謂音樂,是說這些聲音找到了和諧、找到了秩序,我們的聽覺系統接收到時,感覺到有一種情緒上的安靜、祥和、舒暢,這個時候我們稱它為是音樂,因為它是美好的聲音。可是如果我們走在街頭,聽到一些高音貝的聲音、吵架的聲音、一些衝突、沒有秩序的聲音,我們就說它是噪音,所以噪音就是不美好的、還沒有找到秩序的聲音。
我們就瞭解到,美學的研究,是希望能夠經由科學的方法,對人類的感覺、感官做非常細密的研究,也希望經過這樣細密的研究以後,人類能夠多瞭解自己的感覺世界、自己的感官世界。這樣一來,感覺,不只是停留在一種有一點神秘、有一點直覺的曖昧狀態,就像我前面提到,看到滿天繁星那種身體上的感受使你熱淚盈眶,可是你卻說不出來、說不清楚自己的感覺。
我想德國人希望在哲學裡面找到一個非常理性的思考過程,能夠把這種說不清楚的東西稍微整理出秩序,那麼這樣的學科,也就成為現在大學裡所說的「美學」這個字一個最早的來源。

美學的難題
美學實在還是一門年輕的學問,不過才發展幾百年的歷史。而美學,是不是真的幫助我們把感覺學整理出來?把我們的感覺,整理得清清楚楚了?
我想,當然還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
我自己有一個經驗。
在大學裡教授美學課程頗有些時日,我已界定了教學內容,希望一位大學生修習美學學分時,受到基本的訓練,像波卡頓、黑格爾、康德這些人的理論都會涵括進去。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當我在課堂上講述這些可能聽起來蠻理性、甚至有一點枯燥無味的美學內容時,就在教室的窗外,有一大片的繁花盛放著。
我發現學生沒有辦法專心聽我講課,他們常常轉頭過去,貪看外面從空中一朵一朵緩緩飄落下來的花朵。那時我矛盾極了,我是不是應該將沉醉中的學生叫醒,說:
「你不要看外面的落花,你應該聽我講美學。」
美學是一種分析、是一種理性,可是我相信這些學生此刻分心了,因為他的視覺陶醉在觀賞春天那一大片盛放的花朵。他們在花裡,究竟看到了什麼?
春天盛放的花朵中,有哪些部分比我所談及的美學更吸引他呢?
我想,這也許就是美學的矛盾所在吧!

知識不等同感受
美學系統希望經由理性、科學的方法,把美當成可以分析、可以解剖的學問,希望美不要停留在感覺狀態,只是一種朦朧的、心情上的陶醉。可是我們提到:美本身是一種感覺,一旦開始嚴格理性地分析這個感覺時,是不是已經破壞到美的本身了?
一個在春天無法專心上課,被窗外盛放繁花吸引過去的年輕人,他在看花的時候,是不是從一朵一朵盛放的花朵裡,感覺到他自己也是一個青春綻放的生命?
他所感動到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這可是一個在教美學的老師--我--有能力去理解分析的?
到目前為止,我都還得不到確切的答案。
我是不是應該打擾他,告訴他說:「你可不可以專心聽我講美學?」還是,我應該鼓勵他,去沉醉在他自己的視覺與花的直接對話裡?

比知識還高
當我們帶著孩子去觀賞一朵花的綻放時,可能教導他很多植物的知識,例如說這朵花叫做紫薇、它是紫色的、每一個花蒂有六個像星星一樣的尖角,每一個尖角會有一片紫色的花瓣伸展出來;它幾月會開花,在植物的分類是什麼什麼。
當我們這樣跟孩子談話的時候,其實是在傳遞和分析知識,在植物學上為這朵花作科學的定位。也許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只要去翻開植物辭典或花卉辭典,就能尋著相關的知識;可是當一個孩子在還沒有受到很多知識跟教育之前,就會看一朵花看到發呆的狀態,我相信當時那種發呆的狀態,確是屬於美學的,它並不是知識。
美並不是一種知識,美可能是比知識還要高的心靈上的感受。
只是也許近代為了讓教育變成可供證明的東西,我們不得不加以分析整理,演變成可以傳達的知識。
朋友們能夠瞭解我的矛盾了吧!
事實上,美學並不等於美;美的學問並不等於美的本身,美的知識也並不等於美的本身。我用再多的分析,再多的論證,再多的邏輯,都無法感受到夏夜的那一天,你猛然看到滿天繁星時心情上的激動跟複雜的變化。
我一直相信美學有它存在的理由,它的理性、它的分析,可以使美變成一個被研究的學科。可是我們也應該認清:
美有限制,美學有限制,美學無法真正取代美的本身。

別為美打分數
在長時期教授美學課程的過程裡,我自己有很多的反省和調整,也得到許多領悟。過去在課堂上放一首樂曲,譬如說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我們會研究這是什麼樣的交響曲,裡面包含了多少樂曲,最後的合唱是何種對位法,貝多芬在哪一年完成,他跟浪漫主義音樂之間的關係……師生之間查索很多很多的資料,將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所有相關的知識都搜尋齊了。當美學考試時,有些學生可以得到高分,甚至接近滿分,他們能夠融合所有相關知識,作出詳盡的解答。
可是還是會有奇特的狀況發生。
有一位學生在考卷上並沒有寫下太多答案,得到的分數較低。
可是我記得非常非常清楚,當我在課堂裡放出這首樂曲最後一個樂章,當所有人聲的合唱達到一個豐富狀態的時候,那位學生一言不發地坐著,淚水從他的眼睛裡流出來,滿臉都是淚水,他一點也不害怕別人看到他這個時候在音樂裡面得到了感動。
我不知道為什麼他無法在自己的考卷上寫出這種感動,他也無法回答。我的意思是說,美學課堂上,有一個能考到九十分的學生,可是我不能確定他在美的感受上,是不是拿得到同樣的高分?而美學課堂上,也有一個人可能只考了六十分,甚至更低的分數,可是我記得:他曾經在音樂裡熱淚盈眶。或許他的美學分數並不高,可是他在美的感受上,卻是一個高分的學生。
也許,美,根本無法被打分數。
在我們的生命裡充滿了必須被打分數、排名次的邏輯與分析,可是只有美這個領域,也許是使我們逃開了現實世界裡所有的排名次跟分數吧!我還是覺得,我希望有一天帶很多的青年B友在夏天的夜晚,到海邊看滿天的繁星;或者在春天,去看滿山盛放的花朵……
那個時候,我們都不要為美打分數吧!

解脫知識的負擔
在長期從事美的工作教育裡,其實慢慢開始知道美的工作如此艱難。美的工作如此艱難的原因,其實不在於我們要把美變成非常繁複的知識,不斷讓每一個成長的孩子、青年人身上去記憶許多音樂知識、美術知識、文學知識,不是在他們已經非常沉重的教育負擔裡再多加些負擔。有時候我很大膽地在想:「美,可不可能是一種負擔的解脫?」
如果這個學生、這個青年人在他生命成長的過程中,在每一個專業的學科裡,都要負擔這麼沉重的知識的壓力,美,有沒有可能幫助拿掉壓力,使他們在美的世界當中,感覺到生命本元的一種熱情、生命本元的一種渴望和追尋?
抬頭看到夏天夜晚滿天的繁星,其實是不需要負擔什麼的,我們在那個時刻,如果感覺到生命好像飛揚起來的一種快樂,是因為沉重的東西已經被拿掉了。
在音樂裡,我們不是聽過「乘著歌聲的翅膀」這麼美麗的句子嗎?如果能乘著歌聲的翅膀,如果美好的歌聲、美好的音樂,像鳥的翅膀一樣帶著我們飛翔起來,那我相信美不是給人壓力的,美也不應該只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和知識,美反而是一種知識的解脫。
採用這種方式來思考美,很可能在今天的學院裡,會被認為與主流系統背道而馳。
如果帶著學生到繁花盛放的草地上去看花的飄落、帶學生到夏天夜晚去看滿天的繁星,這種美的教育,最後會不會使得嚴格的美學知識,反而受到了傷害?作為教授美學的老師,我當然會有這樣的矛盾。只是我不知道像美學這樣年輕的學科,是否還不足夠涵括人類對美的所有認識和瞭解。

莊子的哲思
我有時候在東方一些哲學裡讀到對美的一些看法、一些類似於非常抒情的一種表白,反而給我很大的感動。譬如說,我一直非常喜歡的一位東方哲學家--莊子,他在《莊子?知北遊》裡曾經說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有一天,在莊子的哲學裡讀到這句話,我忽然被感動了,他的意思是說:
「這麼遼闊的一個世界,這麼遼闊的一個大自然,天下裡面到處都是美--可是這個美是不會講話的,它不會表達,它也不會給你壓力,它也不是知識。」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反反覆覆地去思考這一句話,覺得這句話好像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兩千年前,一位喜愛大自然的哲學家,他會去聆聽整個山谷裡面風的聲音,他會去觀看水裡面所有魚兒的游動,他會去欣賞所有百花的盛放,這位哲學家感受到了美,留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句話。
他並不像近代西方某些哲學家,這麼急著要將「美」變成一種知識或者一種學科;他也不像我在大學裡教授美學時,這麼急著要將美變成可以考試的一種學問或者知識。莊子,第一個關心的是生命本身,他關心一個人有一天站在黑暗夏天的夜晚,還有沒有機會抬頭去看滿天的繁星,還有沒有機會在看到滿天的繁星的時候,會從心裡面驚叫出來……。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承擔了生命裡太多的壓力,承擔了太多知識的負擔,我們把一切的知識,都變成分數、和可以排出一、二、三名名次的一種壓力,那麼有一天,我們的生命會不會悲哀到--即使看著滿天的繁星,可能連驚叫的狂喜都沒有?
如果生命中,對於在你面前所發生的所有的美,連驚叫的狂喜都沒有,這個生命還會保有豐富的創造力嗎?
我相信莊子所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中隱含著非常深刻的意義,也許今天,我們可以用比較真實的方法去理解這個意義--他覺得美是比知識更高的。我們看到在莊子的哲學裡,這個哲學家常常跟喜歡辯論的人提到:也許有一種邏輯是比辯論還要高的邏輯,也許有一種分析是比分析還要高的分析,也許有一種理性是比我們平常所說的理性還要高的理性,也許那樣的東西存在於感覺的豐富倉庫裡。
所謂感覺的倉庫是說,我們的視覺可以儲存非常非常多美的記憶。
對於花瓣的色彩,如果你帶你的孩子去看一朵花,你可能會說:
「孩子!這朵花是紫色的。」
可是我們發現,「紫色」聽起來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詞。如果把紅色、藍色調在一起,就是紫色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看,將不同份量的紅色跟藍色配製在一起:多一點紅少一點藍,多一點藍少一點紅,就可以組合成千千萬萬種不同的紫色出來。
事實上,對視網膜的研究科學告訴我們,人類的視覺是所有的動物都趕不上的。一隻家裡豢養的寵物狗,牠的視覺只能感受到一些比較強烈的,譬如紅、黑這些色彩。可是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視網膜,足足可以分析出兩千種色彩。
所以提到「紫色」,我們只用兩個字去形容,會不會太簡單?我們看到晚霞,從黃昏直到入夜,那個紫色一層一層的變化,色調一直在變動,沒有一位畫家能夠描畫出這麼豐富的色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位畫家,能把兩千種視網膜上的紫色畫到這麼豐富,所以人類還在繼續地創造。
也許美的意義就在這裡。
美,將我們的生命擴大到極其豐富的狀態。
我們先要讓自己的視覺儲存這樣的記憶,有一天你在你的生命當中,才可以將這樣的儲存拿出來用。如果我們的視覺裡面只有一種單一的、非常僵死的紫色,就無法擴大成兩千種豐富的色彩。

不再粗糙
不妨給你的朋友們一個美的功課,去思考看看。譬如說,一朵花是白色的,可是,白是什麼?
白是一種顏色。如果大家仔細觀察花朵的白,如果你家裡有種過花,你注意一下所有白色的花,白的色調並不一致。
含笑的白看過嗎?玉蘭花的白、茉莉的白、七里香的白,其實我現在只提到四種白顏色的花;或者再加第五種──百合的白,如果將這五種白色的花放在一起,顯出的白色是完全不一樣的。於是我們因此發現,一些比較細膩的文學家已經開始用象牙白、甜白、米白、月白……各種東西去形容這白的豐富,我們的美是從這裡開始的。
我們的美使我們不再粗糙,我們的美,使我們的生命不斷地有更多更多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