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最高深的武功:董永亮:屈原的魅力风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7:54:36

董永亮:屈原的魅力风范

《东周列国》云:“峨峨庙貌立江旁,万火争趋忠烈王。佞骨不知何处朽,龙舟岁岁吊沧浪。”

回味着清新质朴溢满乡土气息的节日歌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划船喜洋洋”,搅拌着厚重深沉勃发历史情怀的文化典籍,再一次将你我那善于感古论今的思绪神经拨动,飞越饱蘸民族精神情结的时光隧道,停落驻留在二千多年前以雄浑大气、惊心动魄挥写泼墨的战国画卷里。

李太白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一位散发跣足、行吟泽畔的老人,正从博大凄楚的落日余晖处缓缓走来。他正是人民的诗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人屈原。触摸解读屈原的力道,领略到的总是魂牵梦萦、隽永精深的故国原乡味道。蓦然回首,那久违亲切的力道正从端午遗梦和诗篇遗风中折射飘出,泽被潇湘荆楚。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正是有了那次令后来者嗟讶慨叹的流放,才有了迁客骚人杜鹃啼血、万古流芳的不朽文章。满眼河山、一腔热血,力透纸背在连绵悠长、恢弘磅礴的字里行间。诗人意有所郁结而不得其解,故“述往事,思来者”,却在不经意间锤炼成就了一段“无韵之离骚”的文学传奇,开启创造了一个诗经楚辞双峰并峙、璀璨夺目的神话年代。诗人的笔下,氤氲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精魂。心系黎民冷暖、牵记苍生疾苦的悲天悯人,诠释着“古之为政,爱民为大”的至言真谛;诗人的胸襟,盛满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刚健理念。自强不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迈芬芳中,阐述着天道酬勤、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诗人的意境里,弥漫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文化底蕴。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的无言大爱中,飞扬着学达性天、天人合一的人文风范。屈原的思想文化力道,泽被世间万物,普照芸芸苍生,成为这个文明国度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动力源泉。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史记》传载:屈平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生活沉浮的年月,正是诸子百家纵横捭阖、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视野背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少年时代的屈原,便怀揣匡时济世、以天下为己任的宏愿抱负,抒发精忠报国、厚德载物的雄心志气;当上楚国三闾大夫的屈原,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远见卓识,亲民明德、废旧立新,谱写了一首内圣外王、指点江山的理政赞歌;屈大夫卓尔不群、洁身自好,在奢浊之风登峰造极的楚国官场上,演绎了一曲“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浩然正气;屈大夫安贫乐道、志趣高雅,于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东周列国时期,延绵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本真家传。即使身遭排挤陷害,我们的屈大夫依旧置个人荣辱于身后,表现了高风亮节。刘禹锡有诗为证:“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屈原虽然魂归汨罗,但他的魅力风范,启迪前朝,激励当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看,粽子和龙舟中,早已散发出不朽永恒的真理光芒。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生命是存在和思想的结合,魅力风范则是思想文化和人格情操的统一。屈原的魅力风范,被以端午节日的载体形式传承,已经融入到我们的常态生活和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张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