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王者 迅雷下载:地方环保部门为何不敢“唱黑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14:40
2011年05月20日 09:56:3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引起足够警惕,别让企业的财大气粗成了'绿色’通行证。 新华社发
环保部日前发出通告,责令天津至秦皇岛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停止建设,在《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中写道,“经我部华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现场调查发现,你公司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项目建设地点部分发生改变,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决定书》责令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项目停止建设,在6月15日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前,不得擅自恢复建设。这是自4月25日,环保部因环境审批问题督促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停止使用后,再次叫停高铁建设的通告。(5月19日《新京报》)
此番环保部连续叫停存在违法行为的重大项目,让人联想到黑脸包公般的严厉、不讲情面。
在现实生活中,同为环保部门,国家环保部与地方环保部门在具体事件中的角色演绎就大相径庭、耐人寻味。今年3月,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139名村民被查出血铅严重超标,而其元凶竟然是被列为重点监控企业的一家蓄电池企业。地方环保部门在事件曝光前进行的多次环保检测中,却从未公布其有检出违规超排的现象。而国家环保部介入事件后的检测结果表明:这家企业违规排水排废,是导致此次铅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不久前,浙江德清海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被曝是当地居民“血铅超标”事件的“祸端”,也出现了类似的地方环保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
现实中一些恶性的环境事件往往是曝光后,公众才知道其实许多隐患与问题地方环保部门并非一无所知,但却没有采取有力的行动,很少愿意主动“唱黑脸”,过于“低调”,甚至热心于“护短”。照理说,地方环保部门本应是地方环境与资源的捍卫者,对于管辖范围内出现的问题、事故应该更及时、更准确地了解与掌握,应该更严格地监管与执法,但却为何频频失职、错位?从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来看,地方环保部门对项目能否通过环评审批具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影响,对于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也有相当大的权力,原本可以理直气壮地公正执法,对违法违规行为“唱黑脸”。但实际情况却是:地方环境保护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部门经费的“票子”由地方发,部门领导的“帽子”由地方管,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客观。
一些地方的税收大户,常常也是地方的污染大户,为了让企业做大做强增加财政税收,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并不希望环保部门过分“认真”“计较”,并错误地认为这是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一“重点项目”,往往是由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争取而来,为了尽可能多上项目、快建项目、早见成效,常暗示或要求环保部门作出有利于规划获得通过的环境审查意见。更有甚者,安徽省怀宁县引发居民“血铅超标”的一个污染项目,居然是当地环保局参与引进的。
也就是说,在当前机构设置架构之下,地方环保部门在人、财、物等诸多方面受制于地方,很难有叫板的实力与底气,因此,许多时候只好选择配合地方政府的“决策”与“部署”,放弃了原来的角色定位,为污染项目放行开绿灯,甚至为排污企业涂脂抹粉,无视、甚至默许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固然,地方环保部门的“绥靖”、失职渎职,说到底还是因为部门私利和个人私利作怪。但根子上,要让地方环保部门敢于“唱黑脸”,必须给予其足够的制度支持,通过深化改革强化地方环保部门的独立性,让地方环保部门不用看地方政府脸色行事,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在环境执法与环境评审等方面受到来自地方的干扰与羁绊,真正扮演好公共环境的守护者角色,震慑、打击各种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国家环保监察体系"对阵"地方保护
作者: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天(12月17日),环境保护部华北督查中心在北京挂牌成立,这是环保部在最近两年内成立的以环境执法为主要任务的第六个派出机构。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今天说,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和陆续成立的华南、西南、东北、西北、华东、华北六大环保督查中心等7个部门已经构成了我国的环保国家监察体系。
在中央各部门都被紧缩编制的情况下,环保部的六大督查中心在过去两年内却获得了200多个编制。张力军今天在解释中央政府为什么花大力气搭建国家环保监察平台时说,过去由于国家监管能力有限,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在层层传递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衰减,有时甚至出现“链条”中断,建立超脱于地方管辖的区域环保督查机构有助于国家的监管一竿子插到底。
中央的环保意志在地方保护中衰减
环保部的一位官员说,中央环保意志衰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前中央提的要求是“保增长、调结构、利民生”,可是在最近的调研中,环保部门发现个别地方就只剩下“保增长”了,结构调整和民生被甩到一边。
张力军说,国家环保意志在个别地方难以落实,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个别地方确实有重经济、轻环保的态度,为了GDP保护污染;另一方面,环保部虽然是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但对地方却缺乏有效地监督。
业界对这个问题还有第三种说法:现行体制下,地方环保局长由当地政府任命,这就出现了地方环保局长“立得住的管不住,管得住的立不住”的现象。一些基层环保工作人员说,他们有三个“不敢查”:开发区不敢查,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的不敢查。还有的说,领导不批示的不查,媒体不曝光的不查。
针对存在基层环保执法力度弱的问题,环保部从2006年就开始酝酿成立区域督查机构,这样的机构能代表环保部在地方履行环境监查职能,有权威性和超脱地方利益之外的独立性,可以在不受地方干预的情况下,督促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履行其环保责任。
除了一竿子插到底的督查外,区域环保督查机构还被赋予协调跨界污染纠纷的职能。现行的体制下,国家对跨界污染直接监管的能力较弱,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也只限于本行政区,一些污染纠纷由于协调处理难度大,长期得不到解决。张力军说,六大派出机构的设立,将增强国家层面的监管和协调能力,对跨界的环境问题形成上下游定期会商、联合执法、联合监测的模式。
主要污染物在2010年末期要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消减10%,是“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一些地区已经把这个指标的完成情况和地方官员的乌纱帽挂钩,所以这个数字会不会被注水已被公众密切关注。根据环保部的安排,六大区域中心当前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对地方上报的污染减排数字进行核查。张力军说,六大中心要保证对减排数据的核查来不得半点松懈和虚假。
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将成监管重点
六大督查中心会把他们的触角伸向哪里?除了传统的监管企业外,这类派出机构将更多地着力于对地方政府和地方环保部门督查。
环保部门掌握的事实是,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的环境容量已经严重差负荷,但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还在出台土政策阻碍环境保护。比如说,一些地方设立企业清净日,一段时期内环保部门不得对企业进行检查,还有一些地方对污染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没有市长的条子,任何人不得对企业进行检查。
张力军说,环保部的派出机构就是要对地方政府庇护污染企业的行为进行督查。另外,还要督查地方政府有没有兑现自己向中央保证的环保承诺。
尽管都是吃环保这碗饭,但环保督查中心被赋予监督地方环保部门的责任。据介绍,华北督查中心在揭牌之前已经开始运作,最近他们对辖区内的6个省区市的200多家污染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或多或少都有各类违法问题。该中心主任熊跃辉说,屡禁不止的企业违法现象其实折射出的是,部分地方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中依然存在不足,致使部分企业有恃无恐地违法排污。
张力军说,正是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就更需要一支相对独立的队伍对地方环保部门的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进行督查,对环境监管中的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进行督查。
环保部门岂是地方政府的“家丁”?
蚌埠伊诺华轮胎有限公司在未进行环评的情况下,私自上马了一个锅炉项目。安徽省固镇县环保局副局长许振海立即带领4名执法人员赶去检查。检查中,执法人员还发现,这家企业在缴纳排污费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违反了排污费征收相关条例。5月28日,固镇县委组织部突然下发通知,对固镇县环保局6名工作人员予以集体停职。这6名人员,包括之前去“伊诺华”的5名执法人员,还有局长乔振稳。(《新安晚报》6月18日)
环保局检查未经环评违规上马的项目,在今天提倡“低碳”时代,这种执法精神理应受到表彰,固镇县县委不但不给予表彰,反而以“影响了发展环境和招商环境”为由,对合法的执法行为进行打击。这明显表明了地方党政领导为追求经济发展而罔顾环境的观念,但是,为什么像固镇县委违反法律干扰执法的现象会在许多地方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呢?
这个原因在于,某些地方党政领导把下属的执法部门当成是他们当“家丁”,而且事实上也能将他们当“家丁”使用。像环保局的人事、财、物都在他们领导之下,这些领导对于环保局予取予夺,而对他们权力的监督又是少之又少,弱之又弱,环保局被“家丁化”就在所难免了。
在现代社会,科层官僚结构决定了在行政系统,上级机关领导下级机关,下级服从上级,但是,在一些西方法治国家,我们看到,尽管上级领导下级,但上级极少敢于强令下级从事违法的事情,或者违法对下级作出处罚,因为上级的权力也必须在法治内运行,上级的权力同样受到监督和制约。
在我们这里,也强调权力对权力的监督,但这只是上级权力对于下级权力的监督。比如,固镇县环保局一干人受到县委违法停职、免职,他们只能向固镇县委的上级党委和政府申诉。上级的监督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监督往往“太远”,对情况了解不够深入,作出的判断难免有出入;更重要的是,这种上级监督是一种同体监督,上下级都是工作联系紧密的机关,要让上级作出公正处理很难。另外,在我们这里,一旦遇到地方党政干扰正常执法时,就呼吁将该执法部门人财物权力上收,过去工商、税务、质监、国土部门都是上收到省里,现在又呼吁审计、环保等部门上收。权力向上收当然简单,但权力上收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只要这些部门还在本地生活,地方政府在各个方面仍然能卡到他们的脖子;同时,上收的执法部门又缺少了监督,自身腐败问题却频频暴露。
我们唯独仍没有尽全力在权力的横向监督与制约上下功夫。比如对地方党政的人大监督、司法监督。事实上,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上,横向监督是最少成本、信息最灵通,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权力分属不同部门,制约起来更公正;权力同属一地,他们信息灵通,作出的监督更为到位。在固镇县的这一问题上,如果能有更为有效的权力横向监督,那么环保部门被“家丁化”的程度就能大大减少。比如,当环保执法人员无端被撤可以向司法求助,由司法对政府的任免行为可以进行合法性审查;人大可以对政府提交的任免名单进行审查,不批准违法免职的决定,或者对党政的行为启动特定问题调查程序,还环保执法人员一个清白。
目前,我们制度设计上,权力的横向监督最为薄弱,司法同样受制于地方党政,无法起到监督作用,而人大也是“官员代表”偏多,人大的权力也没有真正行使。可想而知,如果权力的横向监督继续弱化,那么,不仅环保部门,其他在地方党政领导下的执法部门被“家丁化”就不可避免,而执法上的逆淘汰就会加剧,违法贯彻领导意图的人高居上位,而严格执法的人则不断被排挤出局,这将与法治的目标背道而驰。(杨 涛 原题:强化横向监督才能改变环保部门的“家丁”地位)
切断"环评"背后的利益链条
2011-04-19   作者:记者 张松/整理
4月11日,《经济参考报》刊发题为《环评遭遇信任危机 亟待回归独立公正》的报道。文章指出,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实阻止了不少污染项目的上马,但随着紫金矿业、安庆博瑞电源有限公司等一些污染事故及相关环评造假事件的发生,这一制度也正遭遇着越来越严重的信任危机。报道刊发后,引起网民热议。有网民认为,环评作假背后难逃利益黑手,必须大力整顿、追责。一些网民则呼吁,在环评中增加公众参与,以协商提升环评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环评过关”企业频发污染事故
据报道,近年来,“环评过关”企业频发污染事故。如,2010年7月3日,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废水渗漏事故,约9100立方米的含铜酸水外渗引发汀江流域污染。事件发生后,公众在声讨企业的同时,也在质疑如此污染企业的环评报告究竟是怎么出炉的。去年底今年初,安徽怀宁高河镇发生了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经查,此次事件是由安庆博瑞电源有限公司非法生产、县有关部门违规审批、监管不力、环评单位造假等因素所致。
有网民表示,作为政府控制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本该为环境严格把关的环评制度却不断遭遇信任危机,这一现象必须高度重视。
还有网民认为,现在的环保核查制度缺乏硬约束,尤其存在后督察环节缺失的问题,应该有溯源机制:环评报告出于哪个机构?哪些专家参与评审?是谁批了项目?诸如此类的责任人,都要一并追究。
警惕环评背后的利益链条
一位新华网网民则表示,显然,随着建设项目数量的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人盯上“环评”这块大蛋糕,已经催生了一条包括项目业主、环评机构、地方政府部门等在内,利益交织、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还有网民表示,我国不少环评编制单位还往往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存在利益关系。
署名高福生的文章表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对环保工作可说是重视有加,但少数地方政府却并没有与中央“合拍”,在对干部的政绩考核中,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环境保护当作“软指标”,甚至连人人诟病的污染也成了GDP增长点。政绩观一中毒,在招商引资上便会“饥不择食”,在监管上便会“蜻蜓点水”,在处理上便会“疲软无力”,其结果必定是“屡禁不止”、“屡关不停”。
署名侯文学的文章表示,加强环境保护,环保部门负有特殊责任,应该成为“清洁能源”,绝不能被“污染”。然而,随着近年来环保部门权力的强化,环评审批权力寻租问题日渐突出,腐败案件频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需增加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
署名谭浩俊的文章表示,首先,要改变目前的政绩评价机制,真正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政府考核、政绩评价、干部任用机制之中,对不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不重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其次,要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否决权和监督权,扩大政府决策的信息公开和披露范围。对涉及环境影响的项目和决策,公开征求广大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以此来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众认可度和社会接受度,有效遏制地方政府政绩冲动对环评新政的影响。
署名练洪洋的评论认为,某些地方政府的GDP崇拜一时之间难以退出舞台,在这种现实情势下,在环评中增进公众参与,以协商提升环评的科学性、公正性与民主性,不失为补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