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西游三猪八戒视频:还原高铁十字路口之争:引进成主流 国产被封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20:16

还原高铁十字路口之争:引进成主流 国产被封杀

2011年06月05日09:29央视网我要评论(5) 字号:T|T

  中国高铁发展史上真正的自主研发机车“中华之星”,在国家立项支持、重金投入、各方倾力打造下,却最终遭遇“封杀”并弃用,与此命运相似的还有一大串国产机车名单。在“跨越式发展”旗帜下,直接合资引进消化成为主流,而国产机车被铁道部无限期封存。为何至此?“中华之星”总设计师等官员、专家向记者独家还原这段被封存的历史。

  2011年5月22日,中国电力机车制造重镇湖南株洲。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让这座正深陷旱热的城市凉爽如秋。

  刘友梅坐在酒店小会议室的沙发上,眉宇舒展,这位“中华之星”高铁机车的总设计师、年过七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心情沉重了。

  “好些人说我现在可以仰天大笑了,这是胡说,我什么时候仰天大笑过。”刘友梅笑着对记者说。

  自2001年4月,铁道部下达“270km/h高速列车设计任务书”,任命刘友梅为该项目的总设计师以来,已是10个年头过去了。

  “中华之星”从“怀胎”、“出世”到最后“夭折”,可谓命运多舛。刘友梅的心情也随之而焦虑、欢欣、忧愁。如今,刘友梅已经完全释然了。

  “ 中华之星 已成历史,虽然它是我一手设计的,也凝聚了我们团队大量的心血,但不得不承认,如今的高铁制造技术与 中华之星 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想让 中华之星 起死回生,重新上线,是不现实的。”刘友梅显得颇为理性。

  但他称,“中华之星”虽已殒化流星,但当年研发中华之星的那条路子不能断,中国的高铁装备技术必须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否则处处受制于国外厂商,流弊甚大。

  “中华之星”的厄运之始

  当今世人也许对“中华之星”早已没有多少概念了,然而,当年,它却是中国铁路机车中的明星,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在铁道部亲自立项之后,该项目集合了南、北车集团旗下的四大铁路机车车辆企业(株洲电力机车厂、大同机车厂、长春客车厂、四方机车车辆厂)、四大科研院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四方车辆研究所、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和两个高等院校(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涉及设计开发人员多达几百号人。

  2002年11月27日,“中华之星”驶上了命运的顶点,在秦沈客运专线的冲刺试验中达到321.5公里的最高时速,创造了我国铁路试验速度的最高纪录。

  不知是否应验了“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这两句宿命式的谶语,满载中国自主研发希望的“中华之星”,其第二天“不合时宜”的表现却为它埋下了日后道路的伏笔。

  2002年11月28日,时任铁道部部长带领几位副部长来到秦沈客运专线上,预备试乘“中华之星”。

  然而在试验正式开始前的空跑阶段,中华之星“掉链子”了,安装在车上的转向架故障诊断系统出现报警。

  这套故障诊断系统原本用于诊断军用航空发动机的故障,由航空集团“608所”开发并转化民用。车子回到基地后,查出是B动力车有一个根轴的托架轴承座冒烟。

  继续试验还是停止?铁道部领导让刘友梅当即决断。

  刘友梅认为,应该相信这套报警系统,随即做出决定停止试验。

  故障转向架被马上拉回大同厂解体,检查发现是进口轴承质量问题。在与国外制造商协调后,轴承得到退换。

  “ 中华之星 是新生事物,试验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本属正常,但这件事日后被人拿来大做文章。说成是 中华之星 差点要了四位部长的命。但我却认为这恰恰体现了 中华之星 的报警系统非常灵敏准确。同样一件事,看你怎么说。”

  虽然已是不止一次谈及于此,刘友梅仍旧显出些许愤慨。

  2003年7月1日,秦沈客专正式开通,“中华之星”并没有如期进入载客试运营。

  事实上,从2002年11月19日正式被拉到山海关以来,“中华之星”一直处于试验运行状态,运行的里程由常规的10万公里,到30万公里,再到50万公里。

  而原本设计时速270公里的“中华之星”在试运行过程中,一直被要求以200公里和160公里的时速运行。负责车辆制造的南车和北车集团曾经一再建议,把试验时速提高到250公里。然而,铁道部一直没有提速的打算。

  2004年2月12日至13日,铁道部科技司主持秦沈客运专线动车组运行考核工作会议,会议决定,“中华之星”动车组运行考核区间为皇姑屯至山海关,皇姑屯至锦州南限速为160km/h,锦州南至山海关限速为200km/h,列车加装砂袋模拟全载荷状态。

  在此后的运行过程中,铁道部不断要求整改。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