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激情5超清观看:屈原的最真实死因是什么?【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18:06

     屈原的临终遗言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关于屈原为什么投江,《屈学问题论》概括了十种说法:愤世说,殉国说,洁身说,尸谏说,谋杀说,救主说,殉道说,政治悲剧说,殉楚文化说……我觉得跟殉国同样悲怆的,是殉自己的理想。屈原也是在殉国,只不过殉的是自己的理想国啊。他理想中的楚国,跟现实中的楚国,肯定不一样。这也正是他伤心透顶的原因。


                                   【傅抱石画《屈原》】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

■ 洪烛

   《楚辞·渔父》诗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形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欲?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根据以上的文字记载,司马迁才在《史记·屈原列传》里,为这位大诗人画了很经典的肖像:“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中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诗人,就这样以“披头士”的形象,满面愁容地出现在文学史里。后世的许多屈原画像,都截取了屈原的这个侧影,因为它是最传神的。这出自于人们对屈原精神的揣测。

   看见这幅肖像,知道我首先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屈原绝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才那么不合群,无法适应环境,听听他在《渔父》中怎么喃喃自语的吧。“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啊。也许所有的理想主义者,精神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洁癖。屈原是病得最重的。宁肯葬身鱼腹,也拒绝藏污纳垢。他果然说到做到了。

   那么多人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人都能做到眼不见为净,为什么屈原做不到?屈原,为什么和现实的关系搞得这么紧张?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是的,屈原能躲得开楚怀王,躲得开楚顷襄王,躲得开嫉贤妒能的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及诸多小人,却绕不过心底铁尺般的原则。道德上的至高至洁,如同严酷律令,使他无法做到普通人轻易就能做到的事情,既然不愿加入庸俗的大合唱,只能让灵魂在荒郊野外独舞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连装醉都不会,连装糊涂都不会。

   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心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活得很累的。你也太爱干净了!瞧瞧这杂乱无章的世界,哪块地方不肮脏?你心里容不下世界,世界也就容不下你呀。三闾大夫,你能听听我的劝吗?虽然我知道自己的劝告,不见得比那位渔父高明到哪里。

   理想主义者是听不进劝的。如果他听见了现实的劝,就不再是理想主义者了。我之所以认定屈原自始至终都是理想主义者,甚至作为理想主义者而死,就因为怎么劝都无法使他回头。回头就是岸啊,他偏偏要往水更深的地方走去。屈原为什么不愿放弃理想,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太爱干净,举世混浊,只有头脑里的理想国是干净的。他死也要做理想的臣民。如果失去了理想,他也就丢了魂,比亡国奴好不到哪里。

   正是这种清洁的精神(一种褒义的“洁癖”),使屈原保持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与纯粹,也使屈原成为屈原,成为我们不得不仰望的对象。

   正是这种对理想的苦守,使屈原超越了现实。

   关于屈原为什么投江,在谭家斌著《屈学问题论》里,概括了十种说法:愤世说,殉国说,洁身说,尸谏说,谋杀说,救主说,殉道说,政治悲剧说,殉楚文化说……我觉得跟殉国同样悲怆的,是殉自己的理想。屈原也是在殉国,只不过殉的是自己的理想国啊。他理想中的楚国,跟现实中的楚国,肯定不一样。这也正是他伤心透顶的原因。他理想中的祖国,跟现实中的楚国甚至是两码事。只不过他自己意识不到罢了。他头脑里有一个乌托邦,这才是他真正的祖国!

   现在,乌托邦破碎了,梦破灭了,玉碎宫倾,他也不想保全自己了。他不想成为理想国的遗老遗少,不愿活在亡国奴般的耻辱里,更不愿向自己憎恶的现象妥协,也只能固执地给内心的原则打了一个死结。理想都死了,心都死了,活着还有什么劲呢?屈原就这样向水更深的地方走去直至大水漫过头顶。大水淹没了这个想入非非的诗人,也淹没了他头脑中的理想国——直至无迹可循。我们怎么也弄不清他有过哪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正是这些想法带给他敢死的力量。

   国王让他伤心了。祖国让他伤心了。那是因为他对国王有太多的幻想,他对祖国有太高的愿望。甚至可以说,他心目中有另一个祖国,有另一个国王。与现实的不一致,造成他心理的落差。与其说现实让他失望了,莫如说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失望了。他把一切,把一切的一切(包括祖国与国王),想得太好了。更悲哀的是,他太希望一切,一切的一切,跟自己想的一模一样。这怎么可能呢?

   屈原是为这种可能而活着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是其生命的动力。屈原,也正是因这种不可能,而死去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有时候更为残酷,让人更无法接受现实,融入现实。极端的理想主义者,都有一块心病,都是因为过于相信完美,过于追求完美,而在这根本不可能完美的世界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与其说屈原是被淹死的,莫如说死于心病,死于心碎。如果说没那么多心事,他原本可以活得好好的。

   理想主义者注定是失败的,屈原开了这样的先例,他的诗篇是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磕磕碰碰留下的伤口。而且他是理想主义者中最不幸的一种:受了致命伤。纵然如此,理想主义者虽败犹荣,这同样也是由屈原最先证明的。他未能避免理想主义者宿命般的失败,却奇迹一样捍卫了失败者的尊严。不仅让悲剧变成一种美,还使失败也变成了一种力量。与这种可以产生久远震撼的失败相比,世俗间林林总总的所谓胜利,反而可能显得疲软。

   茫茫人海,胜利者永远是有限的,失败者居多,人的一生中,不如意的时光也大于满意的时光,屈原的挫折,却不只是借助大众的共鸣或同情心而扭亏为赢,而是他赴死的果断,被证明为一种勇气,而不是懦弱。

   正如其绝命诗《怀沙》所述,他准备抱一块大石头自沉于汩罗江,紧紧地抱着,而不是撒手,这需要的不只是力气。怀沙,怀沙,石头是重的,身体是轻的。我觉得他抱着的不是石头,而是硕果仅存的理想。他要与不忍舍弃的破碎梦想同归于尽。怀沙,怀沙,理想是重的,现实是轻的。

   屈原是残酷现实的牺牲品?我不同意这样的结论。但我尝试着换一种说法:屈原,自愿地成为完美理想的祭品,再没有别的礼物了,他只能用自身来献祭!他选择的祭坛在水上。他正在一步步地走上去……不,只要他能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就在瞬间改变了自己;普遍的人性变成了超脱的神性。

   屈原,就这样离人更远了,离人群更远了,却开始向神靠近。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也是在向神致敬。这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失败(是失败,而不是失利),必将给那勇于承担失败代价的人, 赢得同样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荣誉。

   屈原的命运是一个样板,预告了极端的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必败,但虽败犹荣。因为如果没有对完美的憧憬,就根本不可能使不完美的世界产生丝毫改变。不,就根本无法打破世间的种种丑陋。我们可以诚实地表示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但不能对有这种超常愿望的人失去敬意。否则,我们也将构成俗世中丑陋的一部分,构成屈原以死反抗的对象。我们或许没有勇气成为理想主义者,但同样也不应成为理想主义的敌人。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站在岸上,遥望水深火热的屈原,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呼唤“魂兮归来”?那是因为人们尊重这样的灵魂,希望他永久存在,而不堪忍受其缺失。是的,理想主义者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上众多看客的心灵,并通过自己感染过的更多的心灵,去合力使世界变得美好。

 

   屈原并不热爱无限的自由,他热爱的是有限的自由。无限的自由反倒使他空虚,令他忧愁。

   屈原被放逐,其实并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如果说确实失去了什么,失去的也只是回到首都的自由。

   楚王疏远了屈原,屈原却没意识到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我行我素的自由,自弹自唱的自由。他宁愿承受伴君如伴虎的风险,也不想要这天高皇帝远的自由。

   屈原怀念郢都,就像一只鸟怀念着笼子。这只被赶出笼子的鸟,并不认识笼子外面的自由,还以为笼子里面才有幸福。这只鸟受到的最大伤害,是自己被笼子赶出来了。他的自尊心受伤了?

   离开了笼子,他反而觉得一无所有。他爱的是笼子里面那少得可怜的自由。他爱的并不是天空,他爱的是笼子。

   这能怪他吗?只能说他太爱这只笼子,甚至忘掉了自己的翅膀是做什么用的。

   他把笼子当成家,当成祖国,当成故乡来爱了。不仅能容忍笼子里面的不自由,还原谅了笼子的无情。离骚,离骚,咏叹着一只鸟离开笼子后的哀愁。

   屈原并不是圈养动物一样的宫廷诗人。他舍不得离开笼子,并不是为了奴颜婢膝地歌功颂德,换取几粒米、一杯水的奖赏。他舍不得离开笼子,还因为笼子里住着许多跟自己一样的鸟。他舍不得离开笼子里的那些亲人。他与笼子里的那些人血脉相连,也就与这只笼子荣辱与共了。

   笼子里面有他的根啊,他才觉得笼子外面空空荡荡。笼子里面才有他歌唱的对象,他生命的价值在笼子里面、在同伴面前才能实现。

   他之所以不稀罕笼子外面那几乎无限的自由,因为笼子外面没有他热爱的听众。

   屈原是因为没有听众才感到寂寞的。屈原是因为寂寞才死的。他的歌唱失去了意义,他的生命就失去意义。他的歌唱结束了,他的生命也就结束。

   我们又怎能埋怨屈原离不开那只笼子?要知道,那只笼子是他的故乡、他的祖国啊。即使笼子无情,鸟还是有情的。诗人被笼子赶出来了,哪怕再伤心,也不会恨这只笼子。外面的天空再大,也不如家乡的屋顶。

   诗人,就该是一只在祖国屋檐下啁啾的鸟啊。哪怕祖国不要他了,他也不会不要祖国的。

   秦将白起攻占楚国的郢都,屈原在远方写下《哀郢》。这只鸟被笼子拒之门外,可当笼子里失火的时候,他远远地看见了,还是会哭。

   屈原以投水的方式殉国,殉那只玉碎宫倾的笼子。他这一辈子,心甘情愿成为笼子的牺牲品。

   他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离得再远,仍然是笼子的一部分,是祖国的一部分。

   我们都以为笼中鸟是悲伤的,不自由的,却不知道,失去了笼子的鸟更悲伤,更不自由。

   屈原并不是一只抛弃了笼子的鸟,他是被笼子抛弃了。即使被抛弃,仍然牵肠挂肚地想那只笼子,欲生欲死地爱那只笼子。笼子是鸟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