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之路好看:赵玉平:好领导要做“送公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26:39
赵玉平:好领导要做“送公明”

来源于:中山日报 2007年9月24日 第 4634 期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管理便是如何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买菜、做饭、谈恋爱……管理的精神无处不在。”22日上午,“全球通VIP名家大讲堂”第五讲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如期和市民见面,具有多年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赵玉平博士,带着他畅销海内外的《梁山政治》的精髓,以《读〈水浒〉,说管理》为题,间杂幽默诙谐的古代典故,向中山市民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学论坛。
   
管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把我的书取名为《梁山政治》,就有人说我了:年轻人,千万不要和‘政治’沾边,到时候想脱身都脱不开。”22日上午,课堂一开始,赵玉平便带着他浓厚的京味儿,向听众“口若悬河地炫耀”起了他幽默而韵味十足的口才,“但是,管理学上的政治是什么?就是分蛋糕,一种让所有人都可以满足的得到自己所认为应该得到的蛋糕的完美均衡分配。”
    因此,这位在北京邮电大学被学生用网络话语“怒牛”形容的老师认为,管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买菜、做饭、谈恋爱……都涉及管理学的内容,“管理便是要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和智慧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从古到今、从长城的建造到现代化建筑的形成,都蕴含着管理学上的命题,说白了,管理是用来解决伦理问题的。”
   
好领导要做“送公明”
   
    “中华文明的滔滔大河中,管理学上的智慧是无穷尽的,但梁山出英雄,英雄就一定能当好干部吗?好干部必须能管住英雄,梁山这支队伍是如何带的?”赵玉平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课题。当然,《三国》已经被前人研究透了,而《水浒》似乎还是空白。”
    宋江,放在人群中便要消失,在众英雄中并不起眼的角色,是如何当好领导的?赵玉平认为,宋公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送”。《水浒》第22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岗武松打虎》为例,宋江搞定武松这位大英雄用了三招:一为穷困潦倒的武松买了几身漂亮的衣服;二是给武松准备了一笔足以花销的银子;三是处处带着武松,展现他的英雄气概。
    “但从宋江身上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只有‘送’,同时还有‘公’———没有私心,不掺杂私人感情,公义与私情分得相当清楚;‘明’———具有洞察力,明察秋毫。”赵玉平说,管理学上的差异化回报策略用得恰如其分,同时,赏小取信、亲下得人、罚上立威,职场上的上下级关系处理到位,因此108将被管理得服服帖帖。
   
梁山的成功模式
   
    “管理是关于条件的学问。”赵玉平说,在当时的条件下,梁山的成功模式集中来讲就是“积人脉、传名声、拉队伍、闯天下”。
    而梁山的成功模式对于当前的管理者有何启发意义?赵玉平认为,梁山的成功最主要是在用人上的成功。诸葛亮《出师表》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亲贤臣,远小人”,影响着传统的伦理学界,而到了梁山政治里边,其内核没有变,而在方法论上采取了“亲贤臣、治小人”。
    “用小人是水平、用好庸人是号召力,用好身边的人是影响力,”赵玉平说,善于用人,用各种人,用好各种人,用好身边的人才是领导人的素质。“领导的执行力和领导力的实现过程实质上是跨越自卑的过程,远离和冷落任何手下的职员,都是一种‘自卑’的表现。”

 

现场声音:

名家智慧延伸了生命感受

   “智慧是无国界的,其实也是学科的。”这是全球通客户张姨告诉记者的。张姨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扮演着作为一名成功企业家丈夫的女人的角色,她说,“其实,做人的确是要分成功和失败的,而成功与失败后所表现的幸福感和失落感,最容易体现的便是精神上的盈与亏,这个道理无论怎样讲都是正确的。”
    她告诉记者,自今年全球通VIP名家讲堂开办以来,她每场必到,在她看来,这如同上海人每年春天要去南汇看桃花一样,那是一种对于美的恒久的愿望。
    她说,无论是专家还是学者,站在这个讲堂上的人里面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精神的智慧,这种智慧延续了自己的生命感受,而越是离这位专家所研究的课题越远,在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后,这种生命感受就会越强烈。
    “而做企业也一样,盈利或许仅仅是企业迈出的第一步而已,”张姨说,“让企业成为社会公民,承担起社会责任,让企业的生命本质延伸为一种社会价值,也是企业应当追求的。从这一点上,祝愿名家讲堂越办越好!”

与专家对话:

“我是一个关注人心的人”

记者:当前各院校和社会开设的管理学课程多如牛毛,各种管理学培训也不计其数。“全球通VIP名家讲堂”已经举办至第五期,其中有三场管理学的,余世维、章义伍都以著名专家的形象站在了中山的讲堂上,请问您和他们有何本质上的不同?
    赵玉平:不同的是志趣和方向上的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这个道理。每个管理方面的专家由于其成长历程、经验教训、感受方式、所关注的对象不同,造成了其心里事实包括论证的方式和例证都有所差距,这也是很正常的。
    其他的培训专家我无法评述,就我个人来讲,我在研究方向上比较关注人、关注人心、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关注文化和人文背景,这是我最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泱泱的华夏文明照亮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灵,伴我们走过了蒙昧和自卑,给与我们的是自信和自豪。
    而在大的方向上,是差不多的。
    记者:我们看到,“团队、角色、差异化回报……”这些属于现代管理学中的概念被运用到了您的课程中,而您的管理课程却是打着国学文化的“招牌”,那么您是从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构建了您的理论体系,还是用传统的例子来解释已有的话语系统?
    赵玉平:现代的科学理念,传统的实践和智慧。管理是有条件的,但是管理科学的认知基础也是有条件的,理论上的分析交流容易,但是从管理学接受的角度来讲,以近乎数学的态度来对待人的学问,从传统的思维习惯上来讲,这一点对于国人是比较难的。
    因此,用《水浒》以及历史文献中的其他典故来贯串管理科学这一套系统的学问是我的初衷。这些典故,或者这些属于管理学方面的故事,对于受众来讲是耳熟能详的,也符合中国的文化土壤,而蕴含在其中的理论就非常容易被听众接受。
    再则,历史不可以重演,但是规律却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的,管理学这一门学科的习得也会从历史里面找到某些现实的答案。
    记者:您的课程的核心可以说是“人”,但许多人说,国内的管理体系中最欠缺的是制度,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赵玉平:我是赞同这一观点的。就像一个高楼大厦需要强健的地基一样,制度是管理方法和过程之后得到结果的基础。制度的设计以及制度设计之后如何遵守和操作,都是我们当前所应当重视的管理学内容。
    而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人进行的活动,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管理科学,或者简单地说,从人的角度出发,促进当前人们把规则当成习惯,也未必不是管理学上的一大严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