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网络剧未删减:宁夏苗木基地农户 每人每年可挣3万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0:50:40
2010-06-28  来源:重庆晨报  记者:周睿 杨光毅 摄影:  我要评论( 0)  字号:T | T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转发到新浪微博 转发到网易微博


宁夏白芨滩治沙林场的职工在毛乌素沙地边缘扎草方格。  (资料图片)
本报特派记者
周睿 宁夏报道
“造林防沙,我们不能等”
宁夏人治沙,绕不开王有德。他是全国劳模,宁夏无人不知的“治沙英雄”,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有德担任宁夏灵武白芨滩防风固沙林场场长。
“我在沙漠中长大,在沙漠中找饭吃,现在,我们实现了双赢。”早已习惯媒体长枪短炮的王有德说话底气十足,正是他带领职工们艰苦奋斗了20多年,成就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采访,职工们说:王有德乘坐的丰田越野车上,有两个包,一个是公文包,一个是工具包,办公室还放着劳动服,以便他自己能随时更换干活。
常年和风沙打交道,王有德的手和脸又黑又粗,带着记者在白芨滩林场左右穿梭,他总是能记住一排柠条林里,有多少棵超过20年的针叶树。
“多为后人留些绿荫,少给人生留下遗憾。”自1985年当上林场场长以来,王有德在本子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当时林场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每年15万元的财政拨款,要养活300名职工,还要保证造林育苗等生产任务。治理一亩沙地,成本需要三四百元,而国家每亩只给50元补贴,缺口很大。
眼看着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王有德急在心里,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能等”。他带领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种草种树的同时,兴办沙产业,开发沙地果园,建造规模化苗圃,发展多种经营。
20多年过去了,林场固定资产由40多万元增加到3325万元,林木总价值翻了6倍,职工年收入由几百元增加到几万元,育苗采种每年不仅满足了自身需要,还创收680万元。
中卫治沙 黄沙变绿金
宁夏人治沙,始于中卫市。
从地图上看,绵延的祁连山脉,在中卫与贺兰山脉交会,中间形成一个数十公里的缺口,被称作中国的“西风口”。腾格里、巴丹吉林、罗布泊等多个沙漠生成的沙尘,正是通过这里侵入我国内陆腹地的。
中卫人民和沙漠作战,已摸索出新的模式——政府引导、工程带动、企业介入、社会参与。
在沙漠中建造纸厂的中冶美利纸业集团,从2000年至今累计投入6亿多元,在横跨宁夏、甘肃、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沿线,建设8个林区,种植50万亩规模的速生林,让不可一世的沙漠后退近10多公里。
不仅美利纸业,奋战在沙漠边缘的,还有香山酒业、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他们建立了植树基地和花卉基地,经营规模小的几百亩,大的上千亩,硬生生在沙漠中造出了一个个人工绿洲。
黄沙变绿金,现在成了宁夏一绝。在沙漠里种蔬菜种出了名堂。在中卫市沙漠蔬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沙地上建起的温棚里,蔬菜瓜果枝繁叶茂、长势喜人。“一栋沙漠日光温室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于15亩田。”中卫市农业局负责人自豪地说。
在中卫特色林木工厂化育苗中心,记者看到暴马丁香、探春……一株株有着雅致名字的经济林木幼苗,正在抽出暖人的新绿。进入苗木基地的农户人均一亩苗木,这个中心犹如农民致富的发动机,每年一亩苗木,毛收入可达到3万元。
宁夏治沙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企业目前有60多家,开发治理沙荒地2万多公顷;个体造林治沙户已发展到14.7万户,造林4.32万公顷。
“煤城”增绿 破茧成蝶
石嘴山市是宁夏最北边的一个城市,因盛产煤炭而闻名,煤炭工业曾为这个城市带来一时的繁荣,然而,粗放型的煤炭工业留下诸多后遗症。
5年前,进入石嘴山市市区的大门口是一座垃圾山加上一个污水凼。原本的湿地湖泊被工业污水污染,发电站的煤灰经过20多年的排放堆积成山,旁边的星海湖也以臭闻名,蚊虫肆虐。
“植树造林,防沙固沙,关系城市发展的未来,更关系这个城市的颜面。”原石嘴山市市委书记杨春光如是说。
在石嘴山,栽一棵树并不简单,垃圾山上全是电厂发电后产生的煤灰堆积而成,连草都不会生长。“我们运来了泥土,铺在煤灰上面再种树。”石嘴山市园林局副局长张建华说,针对这座山的特色,在打造公园时从全国各地收罗来了各种奇石形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奇石山。
石嘴山市惠农区林业局副局长花学娟说,上班时间,机关干部带着铁锨和树苗到采煤塌陷区,植树增绿,埋管线做提灌。
如此坚持多年,石嘴山城区外的采煤塌陷区,本是一片荒芜之地,如今变成了处处是奇花异草的“七彩园”。
西行漫谈
宁夏①
“干”出来的一个“塞上江南”
行走在宁夏,常常能见到竖立的巨幅形象广告牌,给这个地处沙漠包围的地方一个水乡般柔美的名字:塞上江南。
这是宁夏林业生态建设的结果,也是“干”出来的成效。
宁夏人是怎么“干”的?
“苦干”。“苦干”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宁夏人把帐篷搭进了大漠深处,就是为了用“苦干”这种“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状态,用更多的汗水将沙漠浇灌出更多的绿洲。
“苦干”当头,亦当与“实干”互动。“实干”是一种可贵的态度,宁夏人用“实干”诠释一个道理:与世间诸事一样,“塞上江南”无法吹出来,也断然唱不出来。“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华而不实,造就不了沙漠中的郁郁葱葱。宁夏人正是靠着“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实干态度,硬是在腾格里沙漠里打造出了25平方公里的“腾格里湿地公园”。
“苦干”让人敬佩,“实干”让人尊重,而“巧干”最让人信服。“苦干”和“实干”只有与“巧干”互生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事半功倍。利用湿地造湖、在沙漠中抢出来的绿洲上种经济林木,都是宁夏人“巧干”的典范。宁夏创出的“塞上江南”,正是“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结果。而这种不用蛮力而使巧劲的观念,也正契合了正大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
文/杨光毅
记者
手记
沙漠上的“巴渝新居”
千年黄沙如锁,宁夏“凤凰”正在突围。
记者最近几日在宁夏高仁村毛乌素沙漠治理项目区看到,沙漠近在咫尺,却再没有流动沙丘进入村庄:一道数公里宽,几十公里长的乔灌草屏障使毛乌素沙漠在这儿停下脚步。
昔日滚滚黄沙如今被花棒、柠条、沙柳等沙生植物覆盖;密密麻麻的麦草方格锁定沙漠深处;靠近村庄的地方,苹果树、枣树等经济林成片。
让记者最为震撼的画面,毫无疑问,当是看到治沙英雄王有德在沙漠中建起的“沙漠新居”。
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小洋楼,整齐排列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每家一部小轿车,每家都有自来水,满脸风霜的老人,在自家庭院里采摘桑葚。
晃眼一看,还以为这是重庆的巴渝新居。
驱车从“沙漠新居”出发,不到20公里之处,那里依然是黄沙遮天的茫茫沙漠,这样的反差,相当强烈。
王有德的感言是,带领当地农民治沙,一靠雄心壮志,二靠经济头脑。
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