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武侠txt:后藏小江南:青山碧水间的樟木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22:37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1年06月01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晓红

樟木镇坐落在中尼交界的半山腰处,对面的高山便属于尼泊尔。 南都记者 方谦华 摄

中尼交通要道318国道修筑在险峻的峭壁上。 南都制图 黄敬

准备进入中国境内的尼泊尔人,正排着长队等候检查通行证。 南都记者 方谦华 摄
北侧冰峰林立,高原苍黄,一转身,南侧却悬崖陡峭,林木森森。在印度洋暖湿气流的长年吹拂下,地处喜马拉雅中段南麓的樟木小镇,就那么终日滋润饱满地悬挂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腰上。
同时,作为西藏交易额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掩映在青山碧水间的樟木镇已有300多年的外贸经营史,如今繁华恬适,俨如后藏地区的小江南。
南都记者 杨晓红 发自西藏
海拔近5000米的通拉山口还飘着冰粒,气温零摄氏度以下。可一旦翻越这个垭口,顺行横切喜马拉雅山脉的波曲河谷,地势便开始陡转而下,一路向大山脚底的加德满都谷地(海拔1350米)直扑下去。
聂拉木,藏语意为“不好的道路”,又译“鬼地方”或者“鬼门关”。而青藏高原最西南端的边陲小镇——樟木镇,就位于距聂拉木县城约30公里的半山腰上。
险28公里公路,牺牲了87名战士
从聂拉木县城到樟木镇,山路虽短,其险与难,却丝毫不逊于大唐李杜时代的蜀道。
一出聂拉木县城,公路骤然收紧、变窄,两旁的山势一起紧逼过来。318国道,如一条细细的白色绸带,软软地缠绕着山体层层盘旋而下。在抵达樟木镇之前的短短28公里内,公路地势已从海拔近4000米,一路陡降至不足2000米,峻峭可以想见。
在樟木原著民夏尔巴人的记忆里,千百年来,被当作“神山”的喜马拉雅山脉冰峰峥嵘,直插云天,连飞鸟都无法穿越。居住在南坡山腰或山谷地带的他们,在公路未通之前,基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那时候人们主要靠放牧、交换山区土特产以及出卖苦力为生,由于山路太过陡峭,不少做苦力的人倒毙途中,周边地区也把聂拉木看成地狱之门”,今年60岁的次仁旺堆老人说,为保证安全,惯于爬山的夏尔巴人至今仍保留着这样的背负方式:用一根粗麻(布)带拴住所要背负的重物,然后将带子紧紧勒在前额,万一遇险,头一摆,重物摔下山崖,人则可侥幸脱脸。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十八军进入西藏。时日喀则军分区陆续派出大量官兵,力图凿通聂拉木至樟木段山路。据聂拉木县志记载:聂拉木至樟木路段,完全是在悬崖峭壁上强行开凿而成。1965年5月,待318国道上这段打通至尼泊尔边界的最后28公里通车之时,已共有87名战士因筑路牺牲。
斜穿樟木镇而过的318国道,当地人又称中尼公路。如今,在樟木镇中心街道一侧的山坡上,还建有一处烈士陵园,陵园内墓碑高下层叠,拾级而设,主要为了纪念当年筑路牺牲的战士。1963年3月23日,中尼公路充堆以南15公里,正在隧道施工的修路部队遭遇塌方,造成20多人伤亡。
公路打通后,樟木与外界的交流大为便捷,但虽经数十年反复拓宽加固,如今从聂拉木进入樟木,一路仍不免提心吊胆:有些路段,一侧脚底是深渊万丈,一侧头顶是峭壁千仞,均云雾缭绕,莫辨东西;有些路段要么突踞于巨岩之上,要么顶悬大石,似稍有风吹草动即可滚落;雨季道路湿滑,尤其难行。在距樟木18公里的德庆堂山崖下,一辆蓝色大货车不知何时翻下山谷,空余骨架。
“冬季大雪封山,或者万一遇上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进出樟木就基本不可能了。”聂拉木县一工作人员称。去年底,来自广东的一支科学考察队,两度计划前往樟木镇所在的珠峰保护区南部核心区调查,皆因小型地震或暴雪天气被迫改变行程。
雨海洋性季风气候,滋养繁华
历一路惊险,靠近樟木镇时,每个初访者便会讶然发现:这个房屋层层叠叠、街区依山而建的小镇,俨然悬挂于318国道盘曲而下的半山壁上。
在雪域高原,崇佛的人们喜欢在山岩峭壁凿石为画,而樟木小镇,就如喜马拉雅南坡的一幅巨型壁画。国道是这个中心街区约1平方公里小镇的最重要街道,也是唯一的街道。它不是常见的单一直线,每一段路面几乎成180度回环,然后层层盘旋而下。
“如果一直下到大山最底处,就是距此120公里外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中尼边境只在半山腰”,当地人介绍,如果站在小镇路侧一处比较高的三楼楼顶,可以望见山下13公里处的中尼友谊桥。
樟木“一日三雨”,每年雨季到来,这个小镇便整日笼罩在云气氤氲之中。清晨还是阳光明媚,不到午后马上阴云密布。原来从南亚三角洲平原远途而来的暖湿气流,开始攀爬屹立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带来了丰富的地形雨。
丰润的雨水,滋长出茂密的原始森林、以及山间众多的飞瀑流泉,令樟木风光旖旎。当地人说,在崖边酒楼吃饭,除了隔窗欣赏山谷对面的尼泊尔山景,不时还可看到成群的大嘴乌鸦或黄(猕)猴在崖坡下觅食,人鸟(兽)两不惊。如今,除了一座小水电站,樟木镇并无其他工业存在。
独特优越的气候条件及地理位置,使樟木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就因边境贸易显得相对富庶安逸。县志载,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樟木已是聂拉木雪巴(相当于县级行政机构)下辖的一个庄园,称为樟木庄园,管辖9个部落,其主要原著民仍为夏尔巴人。
“因为与尼泊尔交界,樟木人很早就开始做生意。”在次仁旺堆老人的记忆里,以前樟木人用于边贸的货物,主要是羊、羊毛、盐巴等,直接交换产自尼泊尔平原的大米、炒米、煤油、火柴等日用品,交易额一般很小。而作为民间自发兴起的边境口岸市场,则更早可追溯至1643年。
聂拉木县工作人员介绍,从历史上看,至1792年,樟木已初具规模,从贸易点成长为青藏高原一个比较大的商贸集镇。“1960年,中国和尼泊尔边界勘定,那时樟木与同属西南陆地口岸的吉隆、亚东、普兰、日屋等相比,对外贸易额还不算特别拔尖,但此后1962年随着中印亚东口岸关闭以及中尼公路通车,这里开始逐渐繁荣起来”。
今天走进小镇,街道两旁均是密集的房屋或各式商铺。建筑大多高两三层,以彩色铁皮覆顶,屋顶之上多建有小花园,还飘扬着各种寓意吉祥如意的彩色风马旗、运气树。由于地处峭坡,难寻平地,为了建住宅或停车场,人们纷纷向国道两侧的山坡延伸,因此建筑高低错落,别有风味。
贸西藏90%以上边贸在樟木
小镇狭窄的街道勉强可容两辆车相向而行,沿途随处可见花花绿绿的尼泊尔载重大货车,长龙般蜿蜒停靠。
每年5-9月的雨季,是樟木镇贸易的黄金期。身着鲜艳南亚服饰的尼泊尔人、印度人,以及英国人、内地人一起涌入小镇,镇街人车混杂,旅店爆满。几乎每天下午,小镇旧海关口岸与友谊桥间的迪斯岗地区,日益活跃的边境自由贸易,让318国道变成了一个停车场。
当地人称“TATA”的尼泊尔大货车,除车厢一律密封,其鲜艳的红黄条纹、风格夸张的装饰画,右置的英式方向盘,在车阵里一眼可辨。堵车是难免的,态度和蔼的尼泊尔司机,往往会直接下车打手势,指挥倒车,直到道路完全疏通,秩序倒也还算井然。
“他们不会在樟木住宿,万不得已就睡驾驶室”,镇街上一旅馆老板说,平时等待过海关,无论要排多久的队,从未见这些尼泊尔司机在当地住宿。“跟桥对面最近的尼泊尔集镇达都巴尼比,樟木就好比西藏的小香港,他们轻易消费不起”,“多的时候每天排队120-130辆,少也有二三十辆。”
一份樟木口岸规划显示,近几年该镇人流高峰期可达到每天5万人,已成为除拉萨机场外西藏最大的境外人流通道。
“从源头上讲,来自尼泊尔的夏尔巴人跟我们都是亲戚,所以彼此友好”,次仁旺堆老人记得,“文革”期间,樟木不少富裕的夏尔巴人都逃到了尼泊尔,仅有少量贫苦人留在当地。“改革开放后,政府鼓励进行边境贸易,刚开始人们都很犹豫害怕,不敢跟对岸的尼泊尔人做生意”,而直到80年代初,西藏小税则出台,对许多商品实行减免税,樟木的边境贸易才重新热闹起来,不少夏尔巴人陆续回迁。
退休前,次仁旺堆曾在当地唯一一家电厂上班。这些年,他自己相继在樟木建起了两套楼房出租,一为酒楼,一为旅店,租金一年可达10万-20万元。2002年,为了方便乡亲们过河前往当地唯一的天葬台,老人出资11万修建了一座简易铁索桥和一座白塔。6年后,一次夏季大洪水冲毁了铁索桥。今年,老人再次筹资16万,重新原址建桥。“人生享受了就要回报,夏尔巴人都这样”,老人很淡然。
1983年,樟木口岸经国家批准为一类通商口岸。经过数十年商贸发展,如今小镇已建齐了边检、海关、银行、工商、国检、公安等管理机构,成为我国西南边境机构最齐全的陆路公路口岸。但因尼泊尔币汇率波动太大,至今镇上银行还未开通人民币与尼币汇兑,走在街上,常有妇女低声询问:换尼币不?
据统计,2009年,樟木口岸进出口总贸易额2.73亿美元,其中出口2.66亿美元。跟前些年一样,进口额平均大约不到出口额的5%,基本是连年顺差。珠峰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说起一个小故事:一名尼泊尔人骑了五六小时的摩托车,从加德满都赶到了樟木,只为了买一双鞋。
“目前西藏90%以上的边境贸易、2/3以上对外贸易和全国80%以上的对尼贸易,都是通过樟木进行的。”聂拉木县副县长杨小战说,眼下出口尼泊尔的产品除绵羊毛、皮张、活畜、耕牛、轻纺产品、民族用品等传统产品外,轻工产品、家用电器、农用机械等产品也增长迅速。
夜幕悄然降临,白天南腔北调的喧嚣暂歇,这个眼下发电量仍属紧张的边境小镇仍灯火璀璨。18岁的保护区护林员扎西·多布杰,兴致勃勃赶往镇街上的蓝马迪斯科舞厅。在整个樟木雨季,这样鼓点激越、铿锵有力的咚咚鼓声,会一直持续到凌晨三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