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测试服有什么用:1《“叶吟学诗速成堂”·下篇:2008年诗词讲记入门详说五讲》之第四讲:一起学习杨载《诗法家数》(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0:49:36

《“叶吟学诗速成堂”·下篇:2008年诗词讲记入门详说五讲》

第四讲:一起学习杨载《诗法家数》(上)

2008年6月8日于讲诗堂QQ群中

为什么在如何写诗的理论文章上,我只推荐了一篇杨载的《诗法家数》?
那是因为这篇是唯一具有可操作性的,几乎就是手把手教。可以简单明了,一揽大要。

而且破除了神秘,总结了一些实战经验。文章也不长,如案头盆景,可以隐括大地山水。

我们今天一边读原文,一边碰上有感想的,就聊聊。
《诗法家数》,网址如下,大家对照着,边看原文,边听讲习,凡是引用处,均用引号标出:
http://www.zhscwz.com/bbs/dispbbs.asp?boardid=94&Id=615



“有主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双起两句,而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有一意作出者;有前六句俱若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

----这个意思很明白。诗词有重点之句,出意之联。但是要有全篇。

全篇,要有架构,比如七律怎么着也得凑合出八句。

所以有各种并不神秘的技法,来导出,或延伸,或比对,或花开两朵,或递进或转折。

要有脉络可寻。最好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怎么写。若是妙手偶得,最后也要整饰一下,或是回头看看是不是暗合诗法,解释得通。

一般来说,往往先得一句或一联。写诗的人,灵感突发,有时会冒出一句。半夜里都起来记下。

或是马上,路上,枕上偶得一意,隐约一句。甚至还不及合律。

有空时准备成诗,就要有思力之功了。象李白式的写法,我们并不知是否背后有刻意之为,总之不值得效仿。学李白,可略学其造意造境与辞汇,无法学其章法。天才没有章法。

所以白诗不可学,杜诗却是人间之路。

比方:大家都知道六祖惠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空宗最高境界。

但是这个境界非人力可致,所以六祖一开始在人间并不得志,倒是上座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种修行观,能为人们所践行,大行于世。

现在,我举自身创作一例,向大家呈示一首律诗,是如何凑出来的,过程:

补记三:昔日叶吟在佛教聊天室自得一联:三生宏誓愿,无量大光明。今凑成一律。

以上表明,诗人得了一联了,想写诗啦。

那么,这一联放在哪里?这是首先要想好的。

一想:五七律出意之联,一般放在第三联。

所以划上平仄谱:

---11,111--。 第一句
?????,?????。

11--1,--11-。 第二句
?????,?????。

---11,111--。 第三句
三生宏誓愿,无量大光明。 此联已有

11--1,--11-。 第四句
?????,?????。

同时翻开平水韵,找出这个明字属哪个韵部的,并把韵字全部找出来,粗看一遍:

下平八庚:庚更[更改]羹盲横[纵横]觥彭亨英烹平枰京惊荆明盟鸣荣莹兵兄卿生甥笙牲擎鲸迎行[行走]衡耕萌甍宏闳茎罂莺樱泓橙争筝清情晴精睛菁晶旌盈楹瀛嬴赢营婴缨贞成盛[盛受]城诚呈程酲声征正[正月]轻名令[使令]并[并州]倾萦琼峥嵘撑粳坑铿撄鹦黥蘅澎膨棚浜坪苹钲伧檠嘤轰铮狰宁狞瞪绷怦璎砰氓鲭侦柽蛏茔赬)茕赓黉瞠

还有,要打开《声韵启蒙》《笠翁对韵》之类,翻到下平八庚一节,粗看一遍。看了还放一边,准备再看,以挑合用词汇:

  深对浅,重对轻,有影对无声。蜂腰对蝶翅,宿醉对余酲。天北缺,日东生,独卧对同行。寒冰三尺厚,秋月十分明。万卷书客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心侈唐玄,厌看霓裳之曲;意骄陈主,饱闻玉树之赓。
  虚对实,送对迎,后甲对先庚。鼓琴对舍瑟,搏虎对骑鲸。金呍眩?癍B琤。玉宇对金茎。花间双粉蝶,柳内几黄莺。贫里每甘藜藿味,醉中厌听管弦声。肠断秋闺,凉吹已侵重被冷;梦惊晓枕,残蟾犹照半窗明。
  渔对猎,钓对耕,玉振对金声。雉城对雁塞,柳枭对葵倾。吹玉笛,弄银笙,阮杖对桓筝。墨呼松处士,纸号楮先生。露浥好花潘岳县,风搓细柳亚夫营,抚动琴弦,遽觉座中风雨至;哦成诗句,应知窗外鬼神惊。(以上出自《声韵启蒙》)

八 庚

形对貌,色对声。夏邑对周京。江云对涧树,玉罄对银筝。人老老,我卿卿。晓燕对春莺。玄霜春玉杵,白露贮金茎。贾客君山秋弄笛,仙人缑岭夜吹笙。帝业独兴,尽道汉高能用将;父书空读,谁言赵括善知兵。
功对业,性对情。月上对云行。乘龙对附骥,阆苑对蓬瀛。春秋笔,月旦评。东作对西成。隋珠光照乘,和璧价连城。三箭三人唐将勇,一琴一鹤赵公清。汉帝求贤,诏访严滩逢故旧;宋廷优老,年尊洛社重耆英。
昏对旦,晦对明。久雨对新晴。蓼湾对花港,竹友对梅兄。黄石叟,丹丘生。犬吠对鸡鸣。暮山云外断,新水月中平。半榻清风宜午梦,一犁好雨趁春耕。王旦登庸,误我十年迟作相;刘贲不第,愧他多士早成名。(以上出自《笠翁对韵》)

下一步,一般围绕主题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但是往往是机缘附会,已有想表达之物,有了缘起,所以构成骨架词汇并不难了,难在整饰加合律。

但是第一联,第二联,第三联,第四联,总要有章法脉络的。

现出示如下,是一般规律,并非不可打破:

第一联:说缘起是最常规的,不会错。(上句起一个意思;下句承,继续说一些)
第二联:应有形象描写。又要有承接之功,又铺陈得淋漓尽致最好。
第三联,出意。当然诗是形象,不可硬加议论,越感性越好。
第四联:收结出不尽之意。(上句转意;下句收合)

五七律最难在中间两联,所以往往先出来中间,或是大体出来,等会再修改。

主题:诗友以曼陀天雨为名,当以咏曼陀罗花为主题,最好嵌入此四字;另外,先翻阅和联想关于此花的一些前因后果。

---11,111--。 第一句
?????,?????。

11--1,--11-。 第二句
朴质藏灵惑,孽因空妙情。 已凑出

---11,111--。 第三句
三生宏誓愿,无量大光明。 已有了

11--1,--11-。 第四句
?????,?????。



---11,111--。 第一句
曼陀天雨白,六瓣向人倾。 起句也凑出来了

11--1,--11-。 第二句
朴质藏灵惑,孽因空妙情。 已凑出

---11,111--。 第三句
三生宏誓愿,无量大光明。 已有了

11--1,--11-。 第四句
?????,?????。

第二联以当以描写铺排为主,易于成联。

起句来源其实也容易,因为总有想写的东西,有缘起的。如果不足,先去查,去想。比如我的来源是查出来的:

补记一:据载,曼陀罗有白红紫三种,其中一种原产印度,花开六瓣,状如牵牛而大。《妙法莲华经》中记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当是白曼陀罗。曼陀罗花是史上著名的麻药,有种种神乎其神的传说、妙用。有人撰文,说是“这花骨子里颇有些妖冶的感觉”,有“至朴、至纯的诱惑,一如西藏。”,又说:“云南的蝴蝶泉公园里,漫步走在湖边,忽然见一株开着很大的白色的花的植物,大大的花朵呈喇叭状,懒懒地倒垂着,旁边的牌子上写着“曼陀罗”,感觉这看上去至朴,至纯,丝毫不张扬的花朵,骨子里面却是透着诱惑的,配得上这美丽的名字”。

花开六瓣,

倒垂着,

骨干词汇和练意二者,均可从中而出。

至少可以因之凑出一句二句。

为了写这首诗,我还真找到了曼陀罗花的照片,有所感性认识。

有人写菊:一枝一叶柔柔质,经雨经霜赫赫开。我谓:此联当是去自家花园里看菊看来的。

有看来的,也有抄来的,总之得是那么回事,不要把菊花写成了梅花。

最后一联,在《诗法家数》中,叫“收拾”。收要收得住,不要让人读了总觉得下面还有没写的句子,一下子就刹了车。但是又要有不尽之意为佳。看似矛盾,但是我们不难分别。

---11,111--。 第一句
曼陀天雨白,六瓣向人倾。 起句也凑出来了

11--1,--11-。 第二句
朴质藏灵惑,孽因空妙情。 已凑出

---11,111--。 第三句
三生宏誓愿,无量大光明。 已有了

11--1,--11-。 第四句
度断学成日,世间疏梵声。 最后凑出来

“什么什么日(或后),然后什么什么”,这是文章句子的一种写法、套路,有递进,又易于收住。

另外,古人讲究:“无一字无来历”。似是江西诗派,也是以学杜为路子走下来的。

杜诗锤练之胜,古今比匹。可为无天才者之路。因为我们不可能自命是天才,不可能人人是天才,可是我们一样可以写诗。

这个“无一字无来历”并不神秘,

书读得多了,总要炫学,所以在学者那里,来历是古人书,

也可是以来自个人生活,或是自然观察,还有各种混合,等等。

总之,要有“来历”,总不会错。诗的来历,会构成诗的深厚,背后有文化背景或是特别内容的依托。

你作者就算是凑的,读者也会依自己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去生发联想,有所感受,最终会从作者的诗篇中有所发现,会认为这是一首好诗。

所以我这首诗,走的是这种路子,尽量把各种意象和辞汇有组织地浓缩进来。

比如这最后一句,浓缩是的什么?

要有来历的。要有内容的。切情切景,外延内涵。不管是哪一联。

度断学成日,世间疏梵声。
---来历: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继续讲习《诗法家数》:

“诗之戒有十:曰不可硬碍人口,曰陈烂不新,曰差错不贯串,曰直置不宛转,曰妄诞事不实,曰绮靡不典重,曰蹈袭不识使,曰秽浊不清新,曰砌合不纯粹,曰俳徊而劣弱。”

----字面意思很明白的,大家可一句一句对照自己的诗,诗友的诗,是不是有这些毛病。

我挑几处讲讲:

蹈袭不识使----其意思,和下文的用事用典不可着迹,正相反。

直接说破,就是抄得太硬,没有化到自己诗中。

硬碍人口----这是第一关,很多诗友还没有做到。造语太硬,读不通。不是诗,甚至都不叫文章句子。叫病句。

秽浊不清新----这种诗病,是普通人易犯的。古诗流传下来的,一般都是不凡之人,同时也会自己删掉不好的,所以我们读得到的,全是好诗,可是自己写的就不然了。

我们,往往有很多不那么伟大的思想和情感,或是造境奇差,搞些个人卑下的意绪。这些,总不能说是对的,不能说是好的。

其他诗病就不一一说了。

“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结句要不著迹;曰承句要稳健;曰下字要有金石声;曰上下相生;曰首尾相应;曰转摺要不著力,曰占地步,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地步一狭,譬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

----这段锐于揭秘,说得很好啊,点破了诗词具体成篇的一些招数。

我们把上面八法归纳一下:

一是说起承转合四联的。
二是说中间的递进关系等等的。

1、起句要高远
2、承句要稳健
3、转折要不著力
4、结句要不著迹

1、下字要有金石声;
2、上下相生;首尾相应;
3、占地步,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

其中意思有混杂,杨载总结得还不算清晰,不过字面意思挺明白,我们一个个理解就好了。

其总的意思有二:

第一,换成我们从小学就学的西方文法来说,无非就是要连贯。不要东拉西扯,要有各种办法把全诗串起来。

第二,特别强调了首二句。要高远,要起得开阔,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太指实了,太窄了,或是上来就发议论,说总结论点,免得下面导不出来。

不过我们在实战的时候,可能想不到这么多,那么就老实点,起句就是起句,只是缘起,描写发起就好了。

比如《红楼梦》中联诗,不大识字的凤姐儿起了第一句“一夜北风紧”,大家都称赞不已,说是“不见底下的”,起得好。就是这个意思。

继续:

“诗之六义,而实则三体。风、雅、颂者,诗之体;赋、比、兴者,诗之法。”

----我看这里只有两类很实在:

从古到今说诗之六义,最好还是分成两类三义为好。

风、雅、颂者,诗之体;----意思是说:风、雅、颂,是诗的三大内容或主题。

赋、比、兴者,诗之法。----意思是说:赋、比、兴,是诗的三大写作技法。

今天我们不谈主题风雅颂,只谈写法赋比兴。

赋比兴:赋是直写,比是作比喻,兴是起兴。

其中最基础是直写,没办法,不想直写,大多数也是直写。不讲。

按我个人的感受,比是不好操作的。比容易落入“用硬事”,或是为比而比,为凑篇而比,或是用前人用烂了的比方。

唯有兴最好。

诗本是感味兴发,高山有涯,林木有枝。(因此,我)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摇荡性情

外物感发内心

所以我们要多用兴法。兴法可不着迹。比法一不小心就着了迹。

兴法要是着迹了,你就解释成赋好了。

赋与兴,本难分清。赋中本要有兴,因为,你写的东西必要和你想表达的情感相一致,或有罗辑关系。

大家继续看下去,看原文:

从“○作诗准绳 ”起

谈到了立意、练句、琢对、写景、写意,等等,都是很好的总结。

“△琢对

要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其大意,当是不要为对仗而对仗,写诗不是写对联。

要以达意为主,并且只要大结构对得差不多就行了。

“△写景

景中含意,事中瞰景,”

----这个好理解,不要为写景而写景,或是写到与主题意境无关的景。写景时,本身就是写意,要挑与意有关的景。


“△写意

要意中带景,议论发明。 ”

----这个前四字的意思是:诗是形象思维,最好少直接议论。

后四字的发明二字,是生发阐明之意。要用意象去表达。

如果说意象二字太神秘,那么我们写诗时,图景鲜明就好了,直接描写就好了,不要太多议论,多用形象内容本身去说话。


“△用事

陈古讽今,因彼证此,不可著迹,只使影子可也。虽死事亦当活用。”

----用事,就是用典。

其意谓:用典,或是引说古人古事古句,要化得好,成为自己的东西,古之事典,应当只是影子,不可成为实体。

事典成为实体,成了本身就是内容的东西,那就是死事,是事情本身,除非你就是咏怀此事本身,都是不好的。

初用,有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不拘”,只是借以兴起而已,马上荡开,或是只是从旁映证一下,甚至只是借其词汇而已。


“△押韵

押韵稳健,则一句有精神,如柱磉欲其坚牢也。”

----这个很重要!什么叫稳健?就是说一句七字,能一口气念得下来,通顺,不然就是凑韵。

至少后三字一定要组词组得自然,能念通。


下面还说说“○律诗要法 ”,今天就结束了

要法总是那四个字:起承转合。


“△破题

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破题就是起兴,就是起联。

起句要高远,要“不见底下的”,不可太弱,要不下面不能更高一步,启动不了,全诗会成了窜上跳下,不平稳。

但是初学者,也宜戒起句太高,象唱歌一样起调太高,后面唱不上去,变成哑声嘶声了

除非你后面有更高的调调,不然,起句还是不要太高,只要开阔一点就好了。


“△颔联

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这第二联,一要承住第一联,要抱紧了,不要上一联说那个,你突然说这个去了

二,是可以写些什么,上面有说。重点在:初学者不宜在第二联就大发议论。老老实实描写或铺赋就好


“△颈联

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第三联,并不很强调承接,至少在字面上。当然内在涵意越相关越好。

内容和第二联并不不同,只是强调二点:

一要变化,要相避,不要第二联写景,这里还是写景。

句式,内容,都要相避,最好,是更上一层楼,琢对更精,意思更强。

在七绝里,第三句是转折为主,怎么承住上二句,导出下一句,是关键。

在七律略有不同:

第三联也可以是转,但要点在点题出意

最重要的内容和意思,尽量放在第三联

第三联,是七律的重心!

强调的第二点就是:第三联,要“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重心主题,或惊人之意,或精心句式,或新鲜意象,都在此表达。

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如受雷击,大叫好诗啊好诗,你就成功了,呵呵。


“△结句

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四联关键在结。“必放一句作散场”,比如记游就说自己睡不着,下次还想来就好了。

至于言有尽意无穷,是高端要求,是内生的,难以用形式强致。

好了兄弟们,今天讲到这里:)

兄弟姐妹们多读原文也好。自有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