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体验服资格申请9月:张桥村:苏州最“原始”的山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37:39

               张桥村:苏州最“原始”的山村

(2009-05-05 12:45:50) 标签:

杂谈

记者○杨江波

这里曾经有熊猫“出没”

这里还是原始的山坞

这里还有养在深闺的“原始”茶

在说张桥村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15年前那次轰动一时的白雪公主出逃事件。

1994年9月,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请来了陕西大熊猫“白雪公主”。可能是由于笼子不太牢,白雪公主竟从笼子的顶上爬出,逃得没有了踪影。当时整个苏州城,武警、军人、老百姓都发动了起来,寻找“白雪公主”。直到82天之后,白雪公主跑到横泾太湖边喝水,才被渔民抓住。抓住了之后,专业人员给白雪公主做了个体检,发现白雪公主不仅体重没有减,而且体质还健壮了不少。国家林业局熊猫办工作人员说,苏州虽然不是熊猫的原产地,但熊猫办的历史上却曾记载过苏州,就是因为这么一件事。

苏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蒋小弟介绍,大熊猫对生存环境很挑剔,要有山有水,还要有竹子,一只大熊猫在野外自然生存82天,这些条件哪一样都不能缺,符合这些条件的,非张桥村莫属,它能够存活得那么好,肯定来过张桥村。蒋所说的张桥村,坐落在七子山南麓,越溪街道西2公里处,紧邻苏州最美的山村——旺山村,吴中大道穿梭而过,全村面积达6平方公里,12个自然村,在册人口720户,2780人。张桥离发现“白雪公主”的地点不远,村里的山地树木茂盛,毛竹连片,山泉阵阵,恰好都符合大熊猫的生存条件。据说,大熊猫之后,又有一批猕猴也出逃到了这一带,林业局人员笑言,大概是因为生态环境太好了,动物们全都“慕名”逃来了。

 

最原始的山坞

有熊猫出没,就必定有竹子。张桥素有“山村”之誉,由七子山的东坡、吴山岭的南坡和清明山的西南坡构成了三面环山、南临平原的畚箕状地形。张桥村共有4500亩山地,其中毛竹林占地1000亩,是苏州现存连片面积最大的竹林,毛竹林所在山坞松毛坞,也是苏州到目前为止最原始状态的山坞,包括1000亩松林,以及1000亩阔叶林,还有绿化花木1000亩。据农林局人员称,这里还有苏州目前最大的松树,生态资源真的相当丰富。

有山还要有水,才能吸引动物们过来。张桥村的水,也是远近闻名的,其中以泉水最为著名。半山之间有一处画眉泉,传说是西施画眉梳妆的地方。村里人介绍说,因为这里专门盛产画眉鸟,所以才得此名称。清代名医徐大椿晚年隐居在张桥村,在他的《画眉泉记》中,对这个晚年隐居之地有过这样的描述:“日澹风和,鸟语深从,花香盈室,白云封户,翠霭迷空”,当年这位名医所发的感叹“不信在人间”的石刻,至今还在张桥村山地的半山腰上。

 

山村里的“原始”茶

到张桥村,村里人会热情地为你捧上一杯茶,张桥树多,茶也多。上面是树下面是茶,是张桥村山地的一大特点。20年前,原本是为了做防火隔离带,怎么样既能防止火势蔓延,还能产生经济效益?林业人员于是想到了种茶这个主意,这一种,就是20几年,并且从原先的30亩发展到今天的320亩。

张桥村的茶叶虽然养在深闺,没有多少人认识,但只要品一口,没有人会拒绝这等好茶的味道,馨香的茶叶入口后只有香甜,没有丝毫苦涩味。林业站人员分析说,张桥村的茶之所以没有苦涩味,也许是因为这里生态环境好,并且山区土质厚,加上村里的茶农又有几十年的种茶经验,味道当然好。村书记仲文友却道出了另一番苦衷:我们张桥村的茶叶一直没有品牌,所以销售做得不是很好,无形中就使得茶农们不求产量,反正种得多也卖不掉,也就无所谓产量了,茶农们种茶从肥料、土壤、种植到采摘都非常原始,就拿肥料来说,用的都是粪肥,村民们觉得没必要用化肥来增加产量。

为了捧出更好的茶,2008年张桥村林场经营由个人承包转向集体管理,并且成立了林场场部,实行对张桥茶叶的统一整治。统一施肥,引进先进制茶设备,进一步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增加了茶叶的产值,2008年张桥村出产碧螺春茶叶800公斤,炒青茶叶1800公斤,机制茶叶650公斤,总产值约150万元。

今年,张桥村打算进一步对现有320亩茶树加强管理,制定产品从原料生产、加工、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进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以集中优势,扩大产品规模和批量。在2008年2月底,张桥村在牛角坞新辟的生物隔离带和茶果间作地种植了浙江安吉白茶20亩、10万株,目前长势良好。此外,张桥村还投资40万元种植了白茶50亩,力争将牛角坞建设成为上规模的优质茶叶基地。酒香终怕巷子深,为了努力打响品牌,拓展产销渠道,张桥村在重点推出打造优势品牌的工作中,对新上市的茶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优质品牌的宣传、推介、尝新、鉴赏,以扩大张桥碧螺春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青山绿水钓鱼台

背倚着七子山,有一个将近60亩水面的湖,一条休闲长廊从湖中穿过,延伸到山中,垂钓者怡然自乐地坐在长廊边等待鱼儿上钩,这里就是张桥村的“钓鱼台”。仲文友介绍,很多钓鱼人都说这里是苏州钓鱼最好的地方,但他们不知道,其实这是我们村“废物利用”的结果。鱼池原先是开山采石的石场,上世纪70年代的开山大潮,青山都变成了白山,开采石头还留下来一个大坑。2006年底,张桥村依托旺山生态园的辐射优势,在与旺山交界处,把这个采石场做了一番整治,变成了养鱼的地方,据介绍,这个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到了2008年全年销售已达150万元,年接待游客20000多人次。村书记介绍说,鱼塘里的水是由山上的水直接汇流而成的,钓鱼的人看着七子山上满目苍翠,鱼塘边又有油菜花,休息时候农家乐里还有可口的农副产品吃,所以一到周末,钓鱼台上到处都是人。

张桥“拾”景:张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以及生态景观,在张桥俯拾即是。

 

道教城隍山

道教旅游胜地城隍山,在张桥村东。它将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道教文化品味与亭台楼阁的苏州园林古典品味融为一体,独具风格,构思巧妙。道院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兴于清乾隆时期,毁于民初,主要供奉太乙真人、玉皇大帝、三清天尊和清代名医徐大椿等。2002年6月开始恢复修建,现为吴中区道教协会办公培训基地和道教活动中心,是江南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

 

画眉泉

“画眉泉”在七子山南的半山腰,传说西施到过这里画眉梳妆。它依北朝南,石壁上刻满题词,崖石上鲜苔丛生,点点清泉从石缝中滋出。泉池已经被乱石湮没,正上方有“古画眉泉”几个大字,落款是洄溪老人,是隐居在此的徐灵胎本人所写,字迹浑厚有力、洒脱豪放。众多石刻碑文一字排开,参差不齐。石刻以阳文为多,也有少数阴文。碑文字体各异,笔峰苍劲,颇有古朴风韵。

 

回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总计有25处之多,这么多石刻题词集中一处,在苏州地区是不多见的。题字者除徐大椿父子外,比较著名的有袁枚、王昶等名士,还有皇亲的题词及僧人题词。从碑文内容上分,描写景致的有:仙境、云根、迹留千古、云壑、别有天、人地相宜、翠滴春山、环翠、小匡庐、栖迟空谷等;描写意境的有:梦游处、画壁忘机、妙境依空、不信在人间、满饮上池、涤烦等;描写泉水之胜的有:我爱其清、可以濯我心、悬崖滴乳、荡饮玉池、人静泉清、治水源头、上池琼液、云霞泡影、波撼云泉、活泼泼等。

 

世说“村”语

钓鱼者说:钓鱼台是苏州钓鱼最好的地方,干脆把边上的农家乐改成“钓鱼台国宾馆”算了。

品茶者说:这里的茶虽然没有名气,但似乎比其他名茶更香甜,喝进嘴里,只有甘甜,没有苦涩味。

tips

徐大椿,即徐灵胎(1693-1771),讳大椿,更名大业,晚号洄溪道人,江苏吴江人。他工文辞,通晓音律、水利诸学,尤精医学。曾两次奉诏进京为重臣、中贵诊病,效验如神,深得乾隆皇帝嘉许。徐氏一生著述甚多,有医学著作七种。他还评注过叶天士《临症医案指南》,并著有《洄溪医案》一卷。徐灵胎晚年在吴山七子墩下一个小桥流水,松竹纷铺,奇峰林立,面对浩翰太湖的幽静之地——画眉泉,筑室百椽,名曰“半松书屋”,以作静养终老之处。他在此闭户著书,著名的《兰台轨范》、徐评注叶天士《临症医案指南》等书便是在此完成。徐氏在此生活了十年时光,平日里与大名家袁枚、尤怡、王大猷以及僧人相往来,并和陈圣泉、潘文虎等相唱和,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