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电源:天机史露--之“诏下而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7:49:47
天机史露--之“诏下而雨” 2011-05-31 15:33

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如今即将进入仲夏,原本水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次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及洞庭湖变成“草原”,详见下图:

       

(湖泊变草原:左为洞庭湖 右为鄱阳湖)

        2010年3月,因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中国西南五省的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饮水困难人数2212万人,耕地受旱面积1.11亿亩,部分旱区旱情持续时间近5个月。

        2009年2月,降水异常偏少和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导致的气象干旱已波及中国12个省份,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一度达到特旱。

        ........

        对于几年来连年出现时间长、面积大、灾情严重的大旱,专家们对于原因各有解读,各有说法,我倒是想起了《清史稿》中的一句话“诏下而雨”。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是《清史》的未定稿。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到了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经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把各卷刊印出版,以《清史稿》的名称刊行,以示其为未定本。因史料丰富,价值仍不可忽视,不少学者将其列为“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之一。

        “诏下而雨”这句话出自《清史稿·卷356·洪亮吉传》,说的是一段真实而令人称奇的史实。

        洪亮吉生于1746年10月17日,是清代经学家、文学家,今江苏常州市人。洪亮吉自幼丧父,刻苦读书,以词章考据闻名,尤其擅长地理,却多年屡试不中,直到乾隆五十五年他44岁时才终于考中榜眼,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后来外放到贵州当官,直到嘉庆元年才回京供职于上书房,教授皇曾孙奕纯读书。嘉庆三年,皇帝以“征邪教疏为题”命令翰林和詹事上疏献策,洪亮吉著文,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史书上说“为时所忌”,想是触怒了嘉庆皇帝也吓坏了不少胆小的大臣,后来就以弟弟过世为由辞职回家,不干了。

        嘉庆四年(1799)为大学士朱圭起用,参与编修《高宗实录》。这大学士朱圭也不可小觑,居然还敢起用洪老先生这个“愣头青”,实在也是令人佩服!不信你看,没多久洪老先生就又洋洋洒洒数千言写了篇《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上书成亲王(嘉庆皇帝的哥哥、军机大臣),转交嘉庆皇帝。《清史稿》介绍洪亮吉“长身火色,性豪迈,喜论当世事。”果不其然,正气凛然、有识更有胆、没把当官当回事!你想想,好不容易熬到44岁才考上当了官,以时下时髦的理念应该是好好享受享受公务员的待遇,捞回几十年来的投资,何必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然而洪亮吉的气节、为人真没的说。洪亮吉与黄景仁是从小的同学、知交,黄景仁一生怀才不遇、科举无门、穷困潦倒。洪亮吉自身条件也不好,但黄景仁在世时,洪亮吉无论当官前还是当官后,对好友始终不渝,尽力支持。黄景仁去世后,洪亮吉没有“人走茶凉”,不仅千里奔波为好友料理后事,还“炎天走千里,素车白马送君归”将好友灵柩运回常州安葬,而且后来黄景仁的遗稿整理、老母妻儿的安顿、黄景仁子女的婚嫁,都由洪亮吉一手操办。

        对母亲守寡几十年辛辛苦苦的养育之恩,洪亮吉的表现也非常人能及。他在外地工作,听说母亲病了,就急忙请假赶回家。路上听到母亲已经去世,不禁五内俱焚、昏昏沉沉,竟掉落桥下。被救回到家中,抚摸母亲的棺椁,五天不吃不喝。丧事期间他不吃肉不入内室白衣白冠,睡眠也不脱衣服。尔后的30年,每逢母亲的忌日他都整天不吃不喝!

        洪亮吉之心,天地也为之感动了!可见他敢“批逆鳞”犯言直谏,视死如归倒是不奇怪了。

        不过这回触犯龙颜,可差点就掉脑袋了。嘉庆皇帝看到洪亮吉的上书后,那真是龙颜震怒,发下去三堂会审,被判死刑。这嘉庆皇帝也算仁慈,也可以说是脑袋还没坏掉,觉得就这样判死刑太过分了,就改判流放到新疆伊犁。

        洪亮吉面对死却谈笑自若,反而安慰来狱中探望的亲友们,并口占一绝“......丈夫自信头颅好,须为朝廷吃一刀"。他潇洒离开北京奔赴伊犁,可北京的雨却慢慢的停了。《清史稿》说:“明年,京师旱,上祷雨未应,命清狱囚,释久戍”。

        这个旱情不小,持续的时间估计也不短。首先,并不是太阳一出来雨一停我们就说大旱了,一般得个把月吧,持续没雨,水源断了、地干了、快误了农时或庄稼快死了,这才发现大旱就在眼前,开始害怕得想办法了。其次,并不是一旦出现大旱的苗头,就皇帝亲自出马求雨,这既有违常理,也不符合封建礼法的规定。再次,“上祷雨未应,命清狱囚,释久戍”是皇帝求雨,没求到,然后下令大赦放了囚犯并让常年驻守边关的士兵(或被发配的犯人)回家。这也需要大旱确实是时间不短,危害很大,皇帝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要知道嘉庆时代那是100%的农业社会,一旦粮食没有收成,那“维稳”的代价是相当相当巨大的!

        所以,到这种程度还是求不到雨,皇帝想到与洪亮吉被流放的冤案或许有关,这就顺理成章了。因为中国自董仲舒以来,“天人合一”的观念就已经深入人心了,大旱的原因一般都会让人联想到没人敢说真话、没有言论自由、冤案太多等朝野隔阂、官民对立等“人”的不平、愤恨之气导致天气无法下降、地气无法上升(即《易》中天地否的卦象),不能交汇成云,更别说下雨了。

        尔后,嘉庆皇帝勇敢的下了“罪己诏”:“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於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下情复壅,为害甚钜。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勤政远佞,警省朕躬。今特宣示亮吉原书,使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为可与言之君。诸臣遇可与言之君而不与言,负朕求治苦心”。诏书中是明确提出了因为洪亮吉上书获罪后,朝廷鸦雀无声的现象以及因此而造成“朕不闻过,下情复壅”的巨大的危害。如果说做检讨,嘉庆皇帝的这份检讨应该是坦诚而深刻的,后来,嘉庆皇帝还亲笔抄写了这份已经由大臣写好的诏书,可见他的检讨是发展肺腑的,“真心”难得!

        由于嘉庆皇帝的坦诚、深刻、真心,闰四月初三日午刻,嘉庆帝朱笔亲书谕旨交军机处颁发中外后,下午即彤云密布落下甘霖。就出现了“诏下而雨”这段令人称奇的史实。嘉庆皇帝的御制诗纪事中,记载了他的感慨:“本日亲书谕旨,夜子时甘霖大沛。天鉴捷於呼吸,益可感畏”——老天爷在看着你,赏罚之快就像在呼吸之间,实在太可怕了。

        也有人因此而认为嘉庆皇帝是编造个故事,以体现自己是“天子”——与天地息息相关;表现自己“爱民”——爱护大臣、心系民生,总之,无非封建皇权的阴谋而已。首先,《清史稿》是民国时所编撰,并非清王朝自己写的;其次,一个小小的官员或者只是平民百姓的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认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出口即是金口玉言、巍巍皇权下唯我独尊、没有错也不能有错的帝王,有必要为了一场“雨”而在亿兆百姓面前、中外友邦面前如此忏悔、认错、响亮地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我不姓爱新觉罗,也不为嘉庆皇帝歌功颂德,天地悠悠,但愿此事对我们的人生、社会、国家会有点启示,至于阴谋论者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