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敏感皮肤的防晒霜: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52:58
  •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
  • 作者:整理    法宝阅读来源:整理    
  • (本文录音见: 宣化上人音频 >> 典籍讲解 >>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
  •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

     一九八五年二月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这一部《证道歌》是中国一位祖师,他作的。这位祖师他是“永嘉”的人,“永嘉”就是个地名,在中国温州(浙江省)永嘉县。他的名字是玄觉。

    温州这个地方讲的话很不容易懂,和福建话、宁波话、广东话,都是大同小异,有他们自己地方的方言,其他地方的人听了就听不懂。所以中国语言不统一,每个地方的言语和音声皆不同。

    这位大师他四岁时,父母就把他送到庙上出家。出家之后是博览群书,读了很多书。因为他四岁就出家,庙上特别请专人来教他读书,所以他的学问非常有基础。

    因为他学问这么好,以后又专门用功修道,于是乎他就开悟了。开悟之后,他不愿意自己独得这种法的利益,于是写成了《证道歌》来启示后人,令后人也懂得怎样修行,怎样认识真正的正法。

    这位大师,他听到有人讲曹溪的命脉——南华寺的六祖大师,禀承了释迦如来以心印心、耳提面命、口授心会,这种以心印心的法门。承受释迦如来所传留下来的衣钵心法。于是乎他也就不远千里来亲近六祖大师,求他给印证自己的见地。

    等他到达南华寺时,六祖大师正在上堂说法。于是永嘉大师穿袍搭衣,手里拿着锡杖,向法座右绕三匝,然后停在六祖大师的前面,振威一喝,大吼一声,也不叩头顶礼。

    六祖大师对他说了:“出家人叫沙门,这沙门哪!必须要有礼貌,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你为什么到这儿来,这么样的粗里粗气的,一点礼貌都没有?”就问他。

    永嘉大师就站那说话了,说什么呢?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意思是说,用功的时间要紧,哪有时间来行礼呢?哪有时间管这些个细节呢?就是没有时间来讲究这个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因为生死事比什么事情都大,这无常鬼不知什么时候就来了,我哪有时间来行礼呢?

    六祖大师就说:“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说你为什么不研究无生法呢?你为什么不要明白这个无常迅速的道理呢?

    永嘉大师说:“体本无生,了亦无速。”体不要去研究,研究也没有一个生死,明白了也没有一个快慢,没有一个无常。

    六祖大师说:“你既然说体无生,了无速,谁当分别?”谁有这个意思来分别呢?

    永嘉大师说:“分别亦非意。”分别也没有一个心念在。

    六祖大师就给他印证:“如是!如是!”

    永嘉大师听到给他印证,于是就大展具,向他顶礼谢法,然后就要告假走了。

    看他到这里来,只说了几句话就要走。六祖大师说:“你为什么要走得这么快?为什么走得这么迅速?”

    永嘉大师说:“本自不动,岂有速乎?”本来我也没有来,没有去,有什么快慢呢?

    六祖大师说:“你真得到无生的意了。”

    永嘉大师说:“无生岂有意乎?”

    六祖大师说:“没有意,谁当分别呢?”谁又在这儿分别呢?

    永嘉大师说:“分别亦非意。”

    六祖大师又给他说:“你是可以了,但是不要走。”  

    永嘉大师是真正明白了,六祖大师就给他印证了。于是在南华寺住了一宿。一般人称这个经过为“一宿觉”,住一宿就开悟了。这是永嘉大师去见六祖,六祖为他印证的一个公案。

    后来有一些人故意表示他“懂”,表示他“明白”,又说《证道歌》是荷泽(神会大师)做的。你看,永嘉大师和荷泽大师二位都过去了,他们自己本身并没有说这个歌是我做的,那个歌不是你做的,从来没有争过。后人就要这么多事,来混淆视听、张冠李戴,弄出一些麻烦。实际上《证道歌》是永嘉大师他做的,因为古人他写出什么东西,也不一定愿意留个名字,所以后人就吹毛求疵,故意扰乱视听,说是荷泽做的。

    永嘉大师的道德学问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他的智慧和辩才也是没有比他再高的了。因此他所作的《证道歌》非常好,讲得也非常的简单明了,令人读诵起来,菩提心是油然而生,这个智慧灯不期然就点起来了。

    我到了美国,我还记得,首先是讲的《金刚经》,没有留下笔记和注解,当时都是中国人听,听过去当然就都没有了。以后我就讲《心经》,每个礼拜讲一句、二句,或三句为一段落,每一段落用这个八句偈颂来注解,就是你们所看到的那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那是我到美国第二次讲的。那时每个礼拜讲一次,因为平时人都忙,也没有人来听。那时我在一个basement(地下室)里住,没有窗户,只有门,地方非常潮湿。也看不见太阳、太阴(月亮)和星星,也没有什么灯光。在那里讲了《金刚经》。以后这个《心经》哪,就是后来搬到萨得街之后讲的。

    等讲完《心经》再就讲的《永嘉大师证道歌》,讲的这《永嘉大师证道歌》的诠释,这一本是第三次讲的,这个《证道歌》也是每个礼拜讲一次,礼拜天。可是这个《心经》和这个《永嘉大师证道歌诠释》这都有注解了,《心经》是我用八句偈颂解释的,这《证道歌》嘛,我是用文言文解释的。当时怎么样的讲法,我把它写出来,然后再讲解。讲解的时候,大家也是听了讲解之后,过去就忘了,以后有人把它写出来,成为《永嘉大师证道歌诠释》,就是保存第三次讲佛法的一个记录。你们现在要想知道我过去所讲的东西,可以看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也可以研究研究《永嘉大师证道歌诠释》。

    谈起那个《证道歌》,我一研究佛法之后,就非常的欢喜它,所以我就把它读到能背得出。以后因为欢喜,也就把它作为我到美国来后第三次的法布施,来给大家讲。洛杉矶这么多学生、这么多的青年人,研究研究《永嘉大师证道歌》,这也是很需要的。

    在昨天有人就打电话给我,问我这两天讲不讲经,大家都着急要听我讲经。唉!我说这个大家真是要我的老命,我讲经——天天都在讲经,以前那个录音带比我现在讲的经,好得不知多少倍。以前精神也充足,身体也没有这么多病痛,讲法的时候也很有毅力,也很有一种创作的这个气派,所以讲出来的东西,都不是那么拖泥带水,或者萎靡不振的样子,讲讲把人讲得睡着了,不是那样,讲得很好。你们为什么还要我讲?我现在精神也没有那么好了,气力也没有那么充足了,为什么一定还要我再另给你们讲?听录音带不是最好吗!

    有了录音带,想偷懒,我现在也体会到有了录音带,我可以懒一点了,可以躲懒偷安了,但是这些弟子还是不愿意饶过我,不愿意让我躲懒偷安,所以又来催。昨天问我,我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讲不讲,真不知道,因为我没有想这个。

    等到今天到这来,坐到座上,我才灵机一动,再讲一讲《永嘉大师证道歌》也好。所以我问了有没有这本书,他们说有。所以今天咱们就开始讲《永嘉大师证道歌》,以后每次来就讲这个好了。讲完了你们大家再学着唱一唱这个《证道歌》,好令人听着也就能开悟。

    “大师”:怎么叫大师呢?“大”,因为他弘范三界,教化众生。“师”,即人天的师表;天人之师,又者,他是以法为师,也叫师,一切的佛法都是他所效仿的,好像对师长一样;他又以法施人,以佛法来布施给一切众生,这也是师字的意思。这个师就是一种榜样、模范、准则,一般人的好榜样,一般人的一个好规矩,一般人都应效仿的,所以叫大师。

    这位大师从四岁出家,时时刻刻都是用功修行,都是寻师访道,所以《证道歌》里说:“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游江海”,就是各处去寻访善知识;“涉山川”,登山爬岭到名山大川,都是为着寻师访道,访友求明,访这个善知识,求明眼人来指导。所以说——“寻师访道为参禅”,就是要了生死,为学参禅这个法门。“自从认得曹溪路”,自从他明白曹溪这个向上一着,这种最后的心印法。“了知生死不相关”,他就明白生死的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现在讲这个“证”:“证”,就是证得,也就是有所证明,证明这个“道”是可以证、可以修的、可以行的。“证”,也是印证,也是证据的证。印证,尤其修道的人开悟了,自己不能给自己印证,必须要找有道的高僧、大善知识,他是过来人,求他来给印证,这才可以算呢!

    不能自己称自己开悟了,证得什么果了;若自己说自己开悟证果了,这叫“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没有证果,他说证果;没有得到真正智慧,他说得到了,这在佛教里犯了大妄语,一定会堕拔舌地狱的。因为这样,所以自己不能自立自己为祖师,必须要由明眼善知识和祖师来给你印证,才可以入祖师位。所以这个“证”就是这样。

    “道”,谈到这个“道”字,韩愈说得很有道理。韩愈说:“由是而至焉是谓道”,从这儿走到另外一个地方,就是一条道路,可是他说的是人行的道路,我们现在讲的道是人修的道路。修这个道路是要在里面修,而不是在外面修,所谓“内圣才能外王”,你内里有聪明睿智,有圣人的智慧了,外面才能教化大兴,才能教化众生。这个“道”哇,是这个道理。

    中国在儒教有仓颉造字,仓颉贤士他造这个中国的文字。仓颉这个人哪,也是菩萨再来。他怎么会造字呢?因为他有天眼通,所以造中国字多数用象形,象形就是写出这个字与形相符合。好像这个“道”字,上边两点就代表一个阴数,一个阳数。这两点要是它一撇一捺,就是个“人”字;要是离开他,把这个一撇和那个一捺中间离开它,这就成一个“八”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那个八字;再要是把这个一撇短一点,那一捺长一点,就变成“入”字。所以道字顶上两点就有这么多变化。

    那么在这里,顶上这两点就代表阴阳,也是代表人。人字分开了,分开为一阴一阳,两点下边再加一个“一”字,这个“一”字是怎么成“一”的呢?无缘无故就有个“一”字吗?不是。“一”字是从“○”字化出来的。“○”字中间断了,把它伸开,本来它是圆的,把它伸直了,伸开来就是“一”。上边那个两点也可说是“○”字断成二段,就变成一阴一阳。这“一”里就包括阴阳,这个“一”字是“○”字变化出来的。那么然后又加上一个自己的“自”,意为修道是在于自己。若和上面两点、一横合在一起这又是一个“首”字。

    “首”,就是我们人生第一件大事。首者头也,像头一样,最重要的是了生脱死的大事。了生脱死这是在自己,而不是到外面去找,不是向外驰求,所以自己要修行;所以啊,在这个首字旁边和下边加个“走”字边,合起来为“道”字。“道”,你必须要修行,你修就必须要去行,去实行,所以用“走”字边,这是“道”的大概意思。

    “道”字,上面两点代表阴阳,也代表人的两个眼目,也代表人的两个耳朵,也代表我们的两个鼻孔,那么这都是一种表法。这些个不论你眼睛、耳朵、鼻子,都是在自己身上,所以不要到外面用功夫,要在里面用功夫。所以这个“道”字合起来,就是这样的。

    所谓“道”,外面有有形的道,里面有无形的道;有形的道就是受生死的道,无形的道是了生死的道。那么这位永嘉大师写的《证道歌》,是了生死的道,这是每个人自性里面所应该修的道。

    “歌”是歌唱,他这篇《证道歌》,不是诗、也不是文章、也不是赋,也不是词,而是用歌的形式写出来,可以用它来唱的。唱这个歌做什么?可以陶冶人的心性,令人启发这种本有的智慧,你能触类旁通,就能因这个歌的音声而悟道,这是永嘉大师的用意在这。

    本来禅宗这个法门是离言说相,没有什么可说的;离心缘相,心里想都想不到;离文字相,也没有什么文字可写。既然是这样子,为什么永嘉大师没有事情愿意找事情来干一干,写出这一首《证道歌》来?这是干什么?这岂不是多余的?不是的,他虽明知禅宗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文字相,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一法不立,可是还要用言语歌词来表露它,以便接引不懂的人,由歌颂上引起他的兴趣,可以说是抛砖引玉,可以说是用心良苦。所以不需要说的,他也说;不需要写作,他也要写出这首歌,来鼓励大家发菩提心,这是他的用意。

    本来修行是连言说都没有的,又怎会有歌呢?既然没有歌,又怎会有歌中的解释、诠释,这岂不是多余的?可是我见永嘉大师不怕麻烦,多此一举来接引众生,我也就不自量力,不想一想自己是孤陋寡闻,以管窥天,用这种少知少见的见解,多造一个赘疣,写出很简单的注解,这是我写《永嘉大师证道歌诠释》的动机。

    这歌唱起来令人有一种开悟的感觉,很顺口的,也很容易念,不论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很容易会念。我头一次遇到这篇歌的时候,我欢喜得不睡觉也不困,不吃饭也不饿,甚至穿没穿衣也不管了。就这样,所以我就天天来唱它、念它,不知不觉地也就能背出来。可是我讲了之后,一般人是不是像我这样的高兴呢?当年在三藩市讲《证道歌》时,没有人那么样子去注意,没有人高兴得不吃饭也不饿了、不睡觉也不困了,没有人高兴成那个样子。由这个就知道,每个人的根性不同,有的人喜欢读这一部经,有人喜欢读那部经;有人就说这部经说得好,那部经说得不好。这都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佛所说的经典,没有哪一部经谓之好,哪一部谓之不好。佛所说的法都是第一义谛,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如果我们能以求世间法的心来求学佛法,那不要这个完全的,就有求世间法的一半的那种诚心就够了。你看我们在世间求名求利的人,天天计算想啊,怎么可以得到名,得到利,怎么可以名利双收,我又怎么可以出风头,又怎么可以令人相信我。求财色名食睡,这五种东西啊!无所不用其极,想尽了千方百计去追求自己所欢喜的这一切世间法。

    你要求出世法,能这样念兹在兹,寤寐思惟来计划,你说怎么会不成道业?你怎么会不成佛?就因为一般人,求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的这个心太恳切了,修行则没有那么恳切,没有那么虔诚。虽然也拜佛、念经、听经,总而言之,没有求世间财色名食睡那么样的诚心,所以我说有一半的诚心已经就是用不了的!

    各位想一想,人们天天去上班,只有万佛圣城的人到OFFICE(办公室)来上班没有代价,是真正的抱着牺牲的精神为佛教服务。世间的人上班,哪一个能不求代价,哪一个人是尽义务上班?找一找!那要是你能求出世间法,有求世间法那种诚心的一半,已经都用不了了,所以我有所感触,这种的情形,向大家说一说。

    “诠释”,即显露出来,把道理说得更浅显一点、说得更清楚一点,令人一看就容易懂,所以这里写个“诠”。并不是什么高谈阔论,只是管窥之见、蠡测之智(好像用竹管子看天,以蚌壳来测度大海的深浅一样),来解释《证道歌》。

    《证道歌》是一个修行的方法,我们若是能依照这个方法去了解、认识,我们也可以证道。这首歌的命题若按天台七种立题而言,是人法立题,永嘉大师是个人,《证道歌》是法,以这个法来证道。

    在中国大丛林里,常常有人打斋供众,打斋就是请大家吃饭。所以在加拿大,或者在洛杉矶,有居士请居士到斋菜馆吃饭。虽然在斋菜馆也是请人吃饭,但没有供佛及僧,在道场里请斋是供佛及僧,在三宝里种福田。供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供法、供僧也都有同样的功德。

    我们学佛法的人不要贪口味,不要贪吃好东西,在中国大丛林里,天天菜饭都是很清淡的,油也不太多,盐也不会浪费,菜蔬更是很简单。平时没有人打斋供众的时候就是这样。吃的东西淡而无味,不贪这个口味,不贪这个美味,要把这个食欲减轻了。

    可是有人打斋供众便不同。打斋供众,有罗汉斋,罗汉斋这是最普通的,就是和大锅菜饭差不多,比平时的菜那个料好一点而已,这是最普通的。再有是就是如意斋,如意斋就是随心如意了,吃得很高兴的,这叫如意斋。这是打斋供众,也就是请大家吃斋,和大家结法缘。

    最上等的就是上堂斋,上堂斋这就要请和尚,就请这个住持,也就是法主上堂说法。这堂佛事,在丛林里非常重要,所有庙上住的这些个四众弟子都要去参加这个仪式。所说的法语,说完了要把它写在一块提示牌上挂出去,给人看看!或者三天、五天,或者半月,或者一星期,或者天天要有人供斋嘛,就天天换。

    上堂说法的时候就会很热闹,道场钟鼓齐鸣,然后给斋主说法——给这个功德主,斋主又叫功德主。那么这一次这个名词和意义说给大家听,因为今天本来有人要供上堂斋。但供上堂斋要多一点人,出家人也要多一点,方丈和尚有拂尘、拄杖,好几种法宝都要带齐,来上堂给大家说法。金轮圣寺从来没有上堂说法过,所以今天也没有预备好,也不能做这堂佛事。等下次来,如果有人还有兴趣,可以举行这个仪式,并且可以把万佛城的出家人带来,多增一些个出家人,好有机会供养他们。

    要解释此歌,必先发愿:

    宣化清净身口意    皈命顶礼佛法僧

    乃至十方三世佛    过去现在未来中

    诸尊菩萨摩诃萨    西方东土历代祖

    古往今来贤圣灯    惟愿三宝垂加护

    启我正觉转法轮    见闻精进证不退

    倒驾慈航救同伦    一切众生皆灭度

    还我本来法性身    觐见威音古慈亲

    这个永嘉大师,四岁就出家了。出家以后,就学习经、律、论三藏,对天台教有深刻的研究。他俗家是姓戴。这位大师是没有染世缘,没有到社会来磨炼过,所以他是很精纯的,纯洁无染。所以做出这个歌词,都是言言真实、字字珠玑,没有好像一般注解或写作,啰啰嗦嗦的,因为他没有染污,所以是纯洁,是清净。

    我在这个三藩市,一九六五年,那时候大约把这个《心经》讲完了。之后呢,就讲的这个《证道歌》,因为这个《证道歌》,既很浅显又很深奥,怎么说它浅显呢?它说出的话,没有多少令人不懂的地方,都很容易明白。可是它这个道理非常奥妙,把佛法大意都给表露出来了。

    在一九六五年的时候,十二月七号那天,开始讲《证道歌》。我就先发了十四句的愿文。这十四句的愿文,就是用这个恳切至诚的心来解释这个歌词。

    第一句就是说:“宣化清净身口意”,我们的人就是身口意所造出来的。身业要不清净,也容易造业;口业不清净,也容易造业;意业不清净,也容易造业。身业容易犯的是——杀盗淫,杀生、偷盗、邪淫这三种的罪业,就是这个身体来造成的。

    意念所犯的就是——贪嗔痴,我们人平时讲是讲非,或者听是听非,或掺杂在是非的场合里,这都叫贪嗔痴。所谓“是非场,绝勿近”,是非的场合绝对不要去接近;“邪僻事,绝勿问”,人家说是是非非的问题,不要去问:怎么回事啊,你说什么?不应该问这个,问这个都是不清净的业造成的,因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天地给我们这么一个身体、灵性,是叫我们做正当的事,不是叫我们到这里尽做些不如法的事。学佛的人应该回光返照,看看自己天天做些什么?天天是不是在佛教里争名争利,争出风头,争第一,争权夺利?是不是这样?要是这样的话,那你就不配做个佛教徒;佛教徒是要卑躬折节,要不和人争、也不贪、也无所求、也不自私、也不自利、也不打妄语,如果我们能做到这六大宗旨,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才是意业清净。 

    口有四恶,口有四个口业,口业就是:绮语、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这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专门挑拨离间、造是造非,专门讲一些个对佛教有害处的语言,令人对佛教徒一点也不佩服。说是“你看他是学佛的,都多少年了,你看他那种态度盛气凌人,那种的不可一世的样子,那学的一个什么佛!”令人就不佩服。

    我们天天学佛法,在这个地方如果不下一番功夫,真是对不起佛教!一定要痛下针砭,自己给自己治一治这种贡高我慢、嫉妒障碍。这种病要不去了,始终在佛教里是个大障碍,不能出离三界,所以身口意三业非常要紧。

    妄言,人人都很容易犯,不知不觉就打妄语,不知不觉就说错话。很容易犯这毛病。恶口,就是骂人,讲粗话,什么话粗鲁,就讲什么话,很毒的,所以叫恶口,就是恶毒之口。两舌,就是一个人有两种面孔,对张三说李四的是非;对李四讲张三的是非,把张三和李四两个人给讲得好像水火一样,互不相容,那么制造出矛盾来,他好像坐山观虎斗,趴桥看水流,看你们鹬蚌相争,他要渔翁得利。所以在讲这个注解之前,我要清净自己的习气毛病,使身也清净,口也清净,意也清净。所以说:“宣化清净身口意”。

    “皈命顶礼佛法僧”:我一心皈命三宝,佛宝、法宝、僧宝;皈命三宝。

    “乃至十方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中”:那么这个三宝啊,不是仅仅现在这个佛、法、僧三宝,三世诸佛,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的诸佛,乃至十方三世诸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这十方三世一切的菩萨,菩萨中的大菩萨,也都皈命顶礼他们。

    “西方东土历代祖”:西方的历代祖师、东方历代祖师,也都是给他们顶礼的。

    “古往今来贤圣灯”:古往今来这一切的圣贤,就像照世明灯似的。

    “惟愿三宝垂加护”:注解这部《证道歌》之前,希望啊,佛法僧三宝,我至诚祈求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无尽常住,一切佛法僧三宝加护我,令我这个有解释《证道歌》的这种智慧。

    “启我正觉转法轮”:开启我正知正见,令我明白《证道歌》的道理。

    “见闻精进证不退”:见到这《证道歌》的,听到《证道歌》的,听到我注解《证道歌》这样的人,他们都能勇猛精进,依法修行,都能证得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这三不退转。

    “倒驾慈航救同伦”:再倒驾慈航,来到这个娑婆世间,救这些个苦难的同胞,苦难的众生。

    “一切众生皆灭度”:使令所有众生皆得灭度,离苦得乐,证得涅槃妙心。

    “还我本来法性身”:返本还原,令我恢复本有的佛之法性身。

    “觐见威音古慈亲”:觐就是朝拜。朝拜,最初的佛啊,是威音王佛,一切众生最古的慈悲之父,让我们大家一起去见威音王佛去。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这个“君”字,就是说的你。说你看见没看见哪!

    “君不见”:就是你看见没看见?

    为什么说是“君”呢?君是称呼之词,就是称呼你,不直接说你看见没看见,说“君看见没看见呢?”是称呼语,也就是一种很礼貌的称呼,也就好像说“先生”,某某先生,先生、先生——先生一样,这个“君”字啊,就是譬如“先生”的一种称呼。

    “不见”,说看见没看见?“不见”呢,就是一种探问的口气,这是试问之词,试探之词。看见没有看见什么呢?

    “绝学无为闲道人”:“绝学”,也可说是无学,证得无学位了。初果和二果的圣人、三果的圣人都叫有学位,还是有所学习的;四果的阿罗汉,是无学位。“绝学”,绝是断绝,把学习的道路断了,为什么要绝学呢?因为他证得无为的这种智慧,他虽然无为而无不为。在表面上看着他无所事事,可是默默中正在转法轮,教化众生;不过他不着相,不愿意留形迹给人看见,不愿意人对他歌功颂德。所以叫“绝学”。

     “无为”,表面上他是无所作为的。“闲道人”,他很清闲的,很悠然自得的样子,好像什么事情他也不注意似的,闲可是闲着,可是他是个道人。“道”,他就是个得道的人,不是修道的人,得到什么道呢?得到诸佛的心印法门,得到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法门,所以就很自在。“闲道人”,也就包括自在、也是包括快乐的意思,有平安寂静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叫“闲道人”。

    你看他无所事事,对什么事情呀,都不着急了,也没有烦恼,时时都是悠游自在,超然自得,可以说是“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道通天地有形外”,就是大而无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便是小而无内。这种境界不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梦想得到的,所以说他是个“闲道人”。

    也可以说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万物静观皆自得”,万物的表里精粗,他没有不明白的,不用加以思索去研究才能懂,很自然的他就得到了;“四时佳兴与人同”,春夏秋冬四时的美好的光阴,他和所有人都一样,没什么分别,这叫“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因为他已得了道,没有妄想可除,也没有真可证了。妄尽真存,所以“不除妄想”。并不是说他有妄想而不除去;无真可证了,已经证得到极点了,所以“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他以前和我们一般众生也是一样,也是有“无明”的烦恼,可是现在修得变成“佛性”,就返本还原,反迷归觉,根本生死的问题断了,所以“无明实性转成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以前也是“幻化”的,虚妄不实的身体,他现在证得“法身”的理体了。

    “法身觉了无一物”:什么是法身?“法身”,就是实相,就是无形无相。“觉了”,就是他明白了。“无一物”,他一物也不执著,没有任何境界能把他迷住,所以一物也不立了。

    “本源自性天真佛”:这是证得什么境界,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证得他的根本的源流了,根本的佛性了。所以“本源自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天真佛”,这就是本来现成的天真佛,因为这样,所以他就“绝学无为闲道人”。

    五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  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又叫五盖,又叫五阴。为什么叫五蕴?因它是蕴结而成的;为什么叫五盖?因为它盖覆自性,而现不出光明;为什么叫五阴?因它属于阴,隐伏,在那藏着。色,指一切有形有色的,一切的颜色;受,以领纳为义;想,以分别思考为义;行,以念念不停,念念迁流,以不停为义;识,就是以了别为义,明了分别。

    这五种东西呀!色也都会遮盖自性,受也都会遮盖自性,想也会遮盖着自性,行也是遮盖着光明的自性,识更是遮盖这自己本有的智慧。这五种东西都是很强烈的,所以在八苦中有“五阴炽盛苦”。炽盛,就像那火呀,烧得很旺似的,就那么样盛。这个火烧人,可以把人烧死。你真正地找那火的体性呢,它也没有,都是虚妄。因为这个,所以说这个五蕴浮云,就好像浮云似的,在空中去,又空中来,所以空去来。它没有实体。

    譬如说这个青、黄、赤、白、黑这五色,只有颜色而没有实体的形相,它要藉着其它的物体而显出颜色,色的本身并没有什么东西,再显明的一点说,色的本身就是一种微尘变化。微尘经由很多很多聚集在一起,你才能见到它有个形相,有个色;单单要一粒微尘,就很不容易看得见。这五颜色聚集在一起,即是你看见的青、黄、赤、白、黑;要分散开,单单一个青色,你也看不太清楚;单单一个黄色,就像一粒微尘那么大,你也分辨不太清楚;单单红色、白色、黑色也一样,都是这样,不容易分别清楚。如果聚集在一起,它就显现出来。五蕴也是一样,由一点点聚集而成,所以显出来一个色法。

    受,有了色法,就有了纳受、领受;有了领受,就变成想阴。想,就像野马似的跑得很快,妄想钻天入地;行,就有行动的迁流;识,然后又有了分别。这五蕴的法都是没有实体,没有真实的东西在那存在。所以五蕴就像空中的浮云、云雾一般,忽聚忽散,聚而成形,散而无物;聚则有,散则无,在虚空里很自由地来去,所以五蕴,就等于浮云一样的空去来,可是你真要找那个浮云么,你也找不着它。

    “三毒水泡虚出没”:这个“三毒”,就是贪嗔痴,这三毒把我们的法身慧命,都给毒得睡着了,人事不醒了,把我们的法身慧命,几乎都给毒死了。

    贪,贪而无厌,人的贪心不易降伏,尤其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每个人自己想一想,你不贪财,就会贪色;不贪财色,就要贪名;财色名都不贪了,吃又放不下,贪吃好东西;吃也无所谓了,但睡眠不足就受不了了。

    贪睡的人,他一睡着了,你给他什么,他都不要了。你说:“我有一百万块钱,现在你醒一醒,我现在送给你。”他也不醒。他不相信,为什么呢?这大概是做梦吧!不会是真的,所以又睡了,无论有什么事情,也摇不动他这个“睡觉三昧”的定力。说你这个信佛的人哪,你不要睡了,你拜佛,今天哪,佛来了,法驾光临这个道场,你拜拜啦!啊,不行啊,我现在还没睡醒哪!叫他去做早课,睁不开眼睛怎么做?总是舍不得这个睡,也就是贪了。

    嗔,贪着五欲,贪不来就发脾气,为了我的利益被旁人给抢去就发脾气。

    痴,人一生嗔恨心,就无所不为了,什么都做得出来,一些愚痴的事情就发生了。所以称为贪嗔痴三毒。

    三毒把我们的法身慧命都毒得醉得不能觉悟,可是它们虽这么厉害,却好像水里的泡沫一样,自生自灭,你若不随它去转,它也没有办法。就像水泡在水里,现出来的只是假形,没有实质,连个尸首都没有,没有个实质的东西,就像一股云雾一样障着你,所以说三毒像水泡般虚幻出没,它在那儿虚幻而生,又虚幻而灭。

     “证实相无人法”:证得实相理体时,人也空,法也空,人法双亡,法执也破了,人执也没有了。人的执著没有了,就没有人我是非;法的执著没有了,就不会说:“我懂什么什么法了,你也不懂。”这种贡高我慢,轻看旁人的思想都没有了,所以说“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业”读牙,和法字谐音。唱的时候应该唱成一个牙,刹那,是很短的时间,一刹那,很短的时间,就把无间地狱的业灭了。阿鼻是梵语,翻成中文就是无间地狱——就没有间断的地狱,一人也满,多人也满;在地狱,时间也没有间断,总是在那里受苦。有五种无间,在《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我们要想知道五无间地狱,可以研究研究《地藏经》。

    所以“刹那灭却阿鼻业”,刹那就是很快很快的,甚至连一呼吸都不需要,就可以灭却。“灭却”,就是消灭,没有了。阿鼻业,就是五无间地狱的那个罪,都没有了。

    “若将妄语诳众生”:可是我说得这么容易,恐怕有人不相信,以为我打妄语来骗大家。不是的,所以永嘉大师自己发誓说“若将妄语诳众生”,说我要是打妄语欺骗一切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我就愿意自己遭受这个果报,入拔舌地狱,像微尘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大劫,我也愿意在那里受罪。可是我没有骗一切的众生。我是说真语、实语、如语、不打妄语,所以你们各位不要不相信。这是永嘉大师他知道我们众生多疑不信,所以就又叮咛嘱咐,苦口婆心,悲心切切来告诉我们,和我们自己,和每一个人哪!他发这个誓愿来坚固我们的信心。

    各位想想,古来祖师对你、我、他所有的一切众生,是多么关心,多么盼望我们早日反迷归觉,借路归家,这种殷殷期待的苦心,切莫辜负,不要再在外面旅行的不知回家了。我们现在在娑婆世界这是在旅舍之中,不是自己的家庭,应该赶快回我们自己本有的家中,与诸佛菩萨为伴侣,这是要紧的,十方诸佛菩萨、一切历代祖师,都在等着我们,就像父母盼望子女归来是一样的。

    有的人现在生出一种怀疑,永嘉大师叫我们不要怀疑,我们偏偏就要显显自己的本事,要生这种怀疑。怎么说证实相,无人法,就能灭去尘沙劫的罪业呢?灭却阿鼻地狱的罪呢?这是太容易了,没有这个道理,我不相信。

    我现在跟你们多说几句,因为证得实相理体,就好像一个人沐浴过,把身上的污泥都洗干净了。这种污泥就好比阿鼻业、无间罪,你把它洗干净,自然就没有了,可是你要洗,这才能干净。也就说如神秀大师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时候就是走这条证实相无为法这条道路,可是没有到哪!

    六祖大师说:“菩提本无树”,他已经不需要菩提树了;“明镜亦非台”,也不需要明镜台来照了。“本来无一物”,到一念不生全体现的时候;所以“何处惹尘埃”,什么地方又有尘埃呢?尘埃也就是阿鼻业,阿鼻业都空了,但你要往修行那条路上走,才能证得,不是听听说说就好了,一定要念兹在兹的,天天躬行实践修行,或者参禅、或学教、或学戒律、或修种种法门;若是不修行,永远都不会证果的,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所以我希望在座各位,不要三心二意,自弃前程,自己不去修行,生出中道自画,裹足不前的思想,永远到不了宝山。

    顿觉了  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觉了”:这个“顿”字,一般人讲就是“立刻”的意思,由文来看,不能当“立刻”来讲,应该当“即刻”来讲。立刻、即刻有什么分别呢?立刻是无前无后,前也不连,后也不接,立刻就觉悟了,和过去没有什么关联,和未来更没有什么关联,就是现在。即刻,即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语气和“立”就不同,这个“即刻”和前边有一点关联,与后边也有一点关联,不是和前边不接气,和后边也不接气。即刻,就是在这个时候;立刻,就有一点断绝的意思;即刻,就没有断。这是按照字义,有这么个理由在这块。

    一般人讲顿教,都是说很快的就开悟了,这就是立刻的意思。可是要是详细来推敲字义,顿就是走到这个地方,什么时候走?是从前面一步步走来的,不是一步也没走就开悟了,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差之丝毫,谬之千里”,因为一般人的讲法就是立刻开悟,好像以前也没修行,以后也不用修行了,这就够了,不是这样。这个顿就是从前修行过,到这个地方开悟了,之后还要继续往前去修。理是顿悟,事是还要渐修。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们要知道,一切一切都要合理的,世上没有不合理的事。譬如我们见到一棵树很大,它是什么时候生出来的呢?在几百年前生出来的,不是今天才生出来的,今天就能那么大,就那么高。树是这个样子,我们的年龄也是这样,长大了,成人了,这叫弱冠,就是可以戴帽子(古时,男子二十岁,可戴帽子),那弱冠是什么时候开始呢?是从一岁那时候,从出生一岁一岁长大了,慢慢长到二十岁。生后慢慢长大,长大后就叫弱冠,不是一个人一出生就二十岁。

    所以由这个来推测,是从“渐”那儿修来的,才有顿悟的成就,不是没有修,即刻就顿悟了。假如他今生没有修就顿悟,豁然开悟了,可是因为他在前生,在往昔都是修过,所以今生机缘成熟,豁然间开悟了,所以我说这个顿悟是由渐修而来。顿悟了还要渐修而去,所以不能说与前后都没有关联,这叫个“顿”。

    “顿觉了”,觉,就是觉悟了、就是明白,也就是开悟了,开悟也就是理论明白。把这个道理明白了,你还要去修行,你若是不修行,那是一点用也没有。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我们明白造电脑的理论,会造电脑,有软片,怎样可以把电脑装进去,把什么资料也装进去,然后就可以用了。可是我们若只明白道理而不去造电脑,还是没有用的;要明白这个理,然后去造个有形相的电脑,那电脑才会现出来。

    最初没有人发明电脑时,相信很多人早就想到发明电脑,可是想是想到,但是无所措手,谁也不知道怎样发明,就是在那儿想。这是说明白道理,可是不去做,不去实行,还是不能有事实的表现。同样的道理,你开悟了,还要去真真实实地修行,更要努力,所以古人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未明就是还没有开悟的时候。“大事已明,更丧考妣”,大事要是明白了之后,更好像父母死亡的样子,去谨慎从事。所以开悟也是这样,我们明白道理,还要去做,还要实实在在地来用功修行,这才有办法,这样电脑或者神脑才会实现出来。

    “如来禅”:如来,是佛的另外一个名称,佛有十号。这个如来两个字,是佛的十号之一,那么其余九个是什么呢?就是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加上如来则为佛的十号。本来每尊佛有八万四千个名称,但名词太多,人记不住,所以以后就改成一万,以后又改成一千,一千以后又改成一百。以后人还是记不住,单单一位佛就有一百多个名字,把电脑都弄糊涂了,所以改成十号,保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保留这十号,每位佛都一样有这十号,所以佛佛道同,佛佛平等,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也都同具十个名号。

    那么现在这个如来,如,是如如之理,是这个理;来,就是说的事,这是理事无碍的一个表示。如,乘如实之道;来,来成正觉。所以佛本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因为佛的法身是遍满一切处,那么不来不去的。那么这个如来就是佛的十号之一。

    禅,就是梵语禅那,翻译过来为静虑;静——清净,虑——思虑。把你的思虑逐渐减少了,就叫静虑;没有动得那么多,动得多就是妄念;不动就是真念、正念。所以要静虑,把思虑都静下来,没有妄想,就叫静虑,又叫思惟修。静虑,把妄想的想都没有了,又怎么会有思呢?这个思惟是似有似无的,并不一定有,也不一定没有,就是什么呢?就是参禅的参字。那个参字是参话头——参话头,不要参话尾。话头是在言语还没有说出来那个地方,这话语之头,参“那个”,参“那个”有没有一个思虑呢?没有,那只是一个参。

    参就像什么呢?就好像用锥子钻窟窿一样,又好像打井,向下用锥子钻地,把地硬给钻出窟窿来,本来地没有窟窿啊!就是钻出来的,这个钻窟窿的钻就是那个参。那个参是无形的,打井钻窟窿是有形,以有形比喻无形,硬钻——钻不进去还要钻,钻到什么时候给钻透了,那就破本参了,所以这叫参。参什么呢?就是参这个思惟修,所以这叫禅,“如来禅”是没有妄念、邪念、杂念,只有一个正念来参,来钻窟窿。什么时候钻透了,就开悟了,就叫破本参。顿觉了的功夫就是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六度,第一度是布施度、第二度就是持戒度、第三度就是忍辱度、第四度就是精进度、第五度就是禅定度、第六度就是般若度(智慧)。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

    布施度悭贪,我们学佛的人要懂得布施。这个布施啊!不是叫人家来布施给我,而是我时时要布施给人,不是:“你布施啦!你布施啦!”你布施给我,我不布施给你,不是这样。所以行布施,不一定说是要人家来向我化缘,我才布施。

    我看见有什么困难的人,都应该帮助他们,这叫财施;又看人很饥饿,又不懂得佛法,我们应用佛法来布施给他们,令他们明白佛法,这叫法施;或者见人惊恐,无依无靠的时候,我们能帮助他,把他的恐惧给解除了,这叫无畏施。

    所以要知道布施能破除我们的悭贪,我们什么都舍不得,舍不得帮助人,只愿意人帮助你,这就是悭贪。这种悭贪,你若不去行布施,就破不了这个悭贪。你越悭贪嘛,你就越要舍,把这个悭贪就给破了,把它给度了。悭贪就生大惭愧,悭贪鬼就跑了。大约的布施就是这样。

    持戒度毁犯,持戒就是守规矩,也就是叫人规规矩矩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还是和布施差不多,布施是尽量布施给人,就是众善奉行。那么持戒则更要诸恶莫作,你去布施了,然后还去杀人放火呀、还去打劫呀,那也没有用。你若说,我劫富济贫,打劫有钱人来帮助穷人,那还是一样的。

    那么要怎么样呢?诸恶不作,不做一切恶,奉行一切善,要止恶防非,把不对的地方都改了,对的地方尽量去扩展它,令它发扬光大,时时都有一个正念,这是持戒的大略意思。就是这样,持戒就是要守规矩、要守法律,在家庭不要和任何人争吵;在国家社会,也要守秩序,守国家的法律;在世界上不要妨碍其他的人,这就是持戒律。

    忍辱度嗔恚,嗔恚就是我们的脾气,我们发脾气,无明火起三千丈,把初禅天都烧得受不了了,所以我们要修忍辱。这个脾气嗔恚是属火的,忍辱是属水的,水性柔和,火性暴躁。所以就要修忍辱。谈到忍辱,能忍的,那不算,忍不了的,你能忍,那才算;受不了的,你能受,那才是真修忍辱行。你看那弥勒菩萨,肚子大大的,吃得胖胖的,心里什么也没有,他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笑口常开,常是欢欢喜喜的,他就是修忍辱行。我们修忍辱功夫要学弥勒菩萨,不是故意表现出笑,那是奸笑,不是真笑,心里有一种嗔恨,很奸,很狡猾的。明的就装个人,暗的就装鬼。

    我们学佛法的人,这是最要不得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真,不要戴着假面具,这才是佛教徒的本来面目。你尽戴着假面具去欺骗人,结果还是自己吃亏。这在社会上是行得通,因社会上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互相欺骗,你没真心话对我讲,我也没真心话对你讲。那么在佛教里,我们要很坦白很直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对就对,不对就是不对,不能明明不对的,还要狡辩一下,那么总是把过错推到旁人身上,这就错了。

    你肚里摇旗神道天知啊,你不坦白,不真诚,菩萨是不欢喜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拿出真心来,拿出诚心来,时时刻刻都要实实在在,老老实实的,真真实实的,不要有丝毫的虚伪在里边存在。譬如说,我修忍辱,也表示一个欢喜的样子,但这是假的,不是真的,里面气得不得了,忍也忍不住。甚至心想要杀人,面上还是现出很友善的态度,这是错的,这不是忍辱,这是狡猾奸诈。那么忍辱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

    精进度懈怠,这个精进不是说我修行呀,我精进了,我念经了、我念佛了、我拜佛了,常常登报纸表示我怎样修行,不是这样。这个精进是要你自己身也精进,心也精进,时时都不懒惰,时时都不自欺,时时都毕恭毕敬,如对佛天,如临师表,要这样不自欺叫精进。时时都念兹在兹来修行佛法,不是修行佛法时,正在拜佛,一回头就骂人;或者一回头就拿把刀杀人,那不是精进,那还是在那儿尽做一些假的。

    禅定度散乱,为什么我们要修禅定?就是我们太散了,浪费很多精神,很多“汽油”都浪费掉。我们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觉触,意缘法,这都是向外散你那个精神。向外散你的精神,就是散乱,散乱要怎么办呢?就要修禅定。

    禅定就是坐在那个地方把你的心沉静一下,就好像一碗浑水,放在一个地方不动,尘土就沉到底下,从上面一看,就看到底。这样能从上面看到底就是智慧光明现前了;浑浊的时候,就是愚痴,是无明在那儿扰乱得你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们修禅定,就是要生长智慧,你有了定,就发智慧;发慧就得到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就不会做愚痴的事情。为什么人尽做犯法的事呢?就因为他愚痴,所以就不知道往正当的做,我们要是不愚痴,就是有智慧。

    六度简单说明如此,如要详细说,尽未来劫也说不完六度的法门。

    六度在中午,简单的解释已尽,现在讲万行。万行是言其行门之多,实在来讲不止万行,行门有无量无边那么多,万行就是我们修行的法门。我们所修行的善法,不是恶法,善法有很多很多,数不尽、说不完那么多,总括起来说它是万行。也就是我们修道的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种种善事都要去做,种种恶事都不要做,就像持戒那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既然是众善,就不能说出一定的数目,要是说少了也不对;说多了嘛,也不知道多少,所以叫万行。

    “体中圆”,所谓六度万行,不是向外去找,要向里面去找,从你自性里先做,从自性上用功夫。拿布施来说,我们眼睛看东西,不要那么贪而无厌,眼睛看的你不贪了,你又要去布施,就把眼睛这个贼度了。

    鼻子不要尽去贪这个味,贪香与不香。你持盗戒,不偷盗,但你的鼻子很容易偷东西,闻到好味,也不和人打招呼就要闻,闻到一股香味,不能说告诉人一声:“你身上有香水味,我好不好闻一闻呢?”没有人打这个招呼,就是“啊,这个人身上香味很好闻的!”于是乎啊!就不管了,鼻子这个贼,就去偷东西,就不持戒,就犯了盗戒。

    这耳朵欢喜听音乐,欢喜听好的声音,坏的声音啊!听好的声音就生欢喜心;听不好的声音就生嗔恨心,人家骂你一句,你就心里生个嗔恨,没有忍辱的功夫,没有把耳朵的贼度好。

    精进度懒惰,你这个舌头啊!不要在吃东西的时候才用,不吃东西的时候,到讲法时就躲懒偷安,吃东西精进,讲是非也精进,讲正经事,就不愿意讲——这就是懒惰,是邪精进,不是正精进。你若是能正精进,就可以把舌头懒惰的毛病度了,愿意说法。

    身体本来应该常常静的,不应该动,可是你总要东跑西跑,南跑北跑,不定。真正修禅定的功夫,就要把身体多跑的散乱收摄住。

    意念里要是有智慧,就不会做愚痴的事情,把你的愚痴给度了。

    所以六度也可以说是度你的六贼,把眼耳鼻舌身意六贼都度得听话了,那你再也不打妄想,天天什么妄想都没有,便是六度万行圆满了,所以说体中圆。你若真不打妄想,不思善,不思恶,这不就是六度万行体中圆,是什么?

    “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本来是一种虚幻的妄想所现,可是也有真的,有的是鬼神预先来启示你的梦,所以梦也可说是假的,也可说是真的。可是不管假的梦,或真的梦,或预先灵感,都没有什么凭借,你抓也抓不着,你再想看也看不见,拿不来也送不走。有些梦是白天所遭遇的,晚间梦着,也许是你想过的。有的是没有想过的,也没有遇见过,突然梦见这个境界,还很灵验,都是变成事实,这可说是真梦。虽然是真梦,也是取不得,舍不得,拿也拿不到,想把它送走也送不走。

    有预先的灵感,在事情未来之前,或者一年、一个月、一个礼拜之前,你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境界,遇到什么人,做了些什么事,到时候果然就是那样,这是预感,预先的灵感。这种灵感多数也是从前生跟来的,因为前生你修行,有些护法善神帮助你,什么事就给你一个灵感,令你有所觉悟。

    譬如你本来是在家人,做梦梦见出家了,甚至穿着黄袍、搭着主衣,俨然一个大善知识。其实你并不是出家人,怎么梦中自己出家呢?或许你前生是出家人,今生迷了,这些护法善神,默默中指示你,点醒你,叫你明白:“原来我是个出家人”,所以你能继续发菩提心修道,这是很好的。其他种种事情都可以以此类推。

    我们知道做梦是虚幻的,没有做梦之前,是不是醒着呢?其实我告诉你,我们人现在在世界上,没有开悟之前,都是在做梦。可是告诉你,你在做梦,你不相信的。你说:“我怎么会在做梦?我的车是最名贵的,我坐在车上很舒服;我的飞机可以飞得那么高,怎么可以说是在做梦呢?这都是事实啊!我的房子那么漂亮;我的家庭那么圆满,用什么有什么,怎么算是做梦呢?”

    你不算做梦?你要是真醒着,你前生的事情怎么不记得?说:“有前生吗?”你不信前生,那你信不信有昨天呢?说:“我相信。”那昨天的事情,你是不是都记得呢?你昨天都在做什么?说:“我都记得。”你完全记得吗?不一定,有些就忘了;再说上个月的事,你都记得吗?也不一定;前一年的事情,你都记得吗?也不一定。这一生之中,前几年的事情,你都把它忘了,何况前生?所以你若不是在做梦,是在做什么?

    所以“梦里明明有六趣”,做梦的时候,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有天道、人道、阿修罗三善道;又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叫六趣。这六趣你明明白白晓得它是有的,但没开悟之前你是在梦里头,只是做梦的时候认为它是有的。你要开悟,你就真正明白了。

    “觉后空空无大千”:你真明白了,不要说身体,就六道轮回,就连三千大千世界也都没有,都空了,你就了悟了。所谓“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你要觉悟了,大千世界都没有了,何况自己那么样渺小的一个身体呢?你还执著它干什么?你还那么看不破,放不下做什么?人家说你一句,你也放不下;打你一拳,你更受不了了。你看,为什么你放不下,受不了?就因为你没有觉悟。你若觉悟,“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你看,有什么可以看不破,放不下的?有什么可受不了的?所谓“如鸟行空空无迹,如刀斩水水有痕”,鸟在空中飞,没有鸟飞过的一道痕迹;用刀斩水,水是暂时有那么一点痕迹,一过了也就没有。你觉悟了,什么都没有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四相也空了,你还有什么可执著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可执著的?

    无罪福  无损益  寂灭性中莫问觅

    比来尘镜未曾磨  今日分明须剖析

    “无罪福无损益”:我们本来自性是圆陀陀、光灼灼,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充满虚空,周遍法界,也没有什么叫罪,也没有什么叫福;也没有什么增,也没有什么减,所以才说无罪福,无损益。这就是什么呢?这就是每个人自己的自性,那个自性是寂灭性。所以说:

    “寂灭性中莫问觅”:你不要在这里头再找什么东西,你不要再头上安头,骑驴觅驴,生出种种执著来,所以“寂灭性中莫问觅”,你不要尽在这儿打妄想。

    “比来尘镜未曾磨”:这是个比喻,比喻一个镜子被尘土盖上,没有把它打磨,以现出它的光明。所以“比来尘镜未曾磨”。

    “今日分明须剖析”:现在你知道了,分明就是知道、明白了,明白了就要把它来做一做,用另一种擦抹的功夫,把尘土擦干净。把尘土擦干净了,这就是剖析,你把尘土都擦没有了,它本有的光明就会现出来,那就是剖析。

      谁无念  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  求佛施功早晚成

    “谁无念  谁无生”:谁能没有念头呢?谁要是没有念头,谁就是无心道人。谁能没有生死呢?谁又能以不生了,“谁无生”,没有所生呢?你要是不生,也就不死了。为什么有死?就是因为有生,无生就无死。所以他说,“谁无念,谁无生”,哪一个人能没有念呢?哪一个能无所生呢?你不生这个念,办得到吗?

    “若实无生无不生”:“若实无生”,你要是真能不生妄想,没有杂念了,杂念不生就全体现。你要是真能不生妄想,“无不生”,那就是没有不生了,就是真空里自然就有妙有,妙有里也就有真空。

    “唤取机关木人问”:“唤取机关”,就是说木人问机关怎么开?怎么打破机关?也就是我们怎样断除无明,怎样显出法性来,怎样能把烦恼制住。机关就是消息,你要是想问这个消息,“木人问”,就好像木头人来问似的,木人是无心的,也是无情的。

    “求佛施功早晚成”:你要真能无念无生无不生了,真能不生,那将来一定成佛。“早晚成”,早晚一定会成佛的。我们到无念无生的时候,那就是离佛不远了,你真能无念无生了,那就无不生了,这个生就是妙有来了。可是我们人都是执著有,不明白空理,前面说过“觉后空空无大千”,后面还是说一切诸法空相的空,你要是明白空理,那就没有什么对或不对,好或不好,是和非都没有了,不在形式上用功夫,所以彻法底源,远离诸相。

     放四大  莫把捉  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放四大”:四大是地水火风,地是周遍法界,水也是周遍法界,火也是周遍法界,风也是周遍法界。地、水、火都是有形的,风是无形的。我们人的身体就是四大假合,若四大分离,身体就没有了。那么我们人身上有皮肉、筋骨,坚硬的就是属于地大;涕(鼻涕)、唾(口水)、流眼泪,属于水大;身体有温暖、有热力这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四大和合而成一个身体;四大要分离了就各还本位,地归地大,水归水大,火归火大,风归风大,各有所还,所以说四大假合。既然是四大和合而成为一个身体,与我们每一个个人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要是明白了,与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关系,那为什么还要执著这个身体呢?为什么那么看不破,放不下呢?

    “莫把捉”:就是把执著破了,你不要自己把自己用绳子绑上,得不到自由。莫把捉就是看破放下,放就是把它松弛开,也就是不要绑着它,不要有所执著,就是放开来,不要执著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这四大,不要执著这四大。

    “寂灭性中随饮啄”:寂灭性就是佛性,也就是佛性的另外一个名词。随饮啄,也就是很自然的,不要矫揉造作,饮就是喝水,啄就是吃东西。鸟吃东西叫啄;人吃东西叫吃,不叫啄,随饮啄是说很自然的,很随便的,不要勉强。

    “诸行无常一切空”:这一切诸行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也就是空了,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说一切的行都是无常的,无常就是归于空,都是空的。

    “即是如来大圆觉”:有的本子是“即是诸佛大圆觉”,诸佛和如来是一样的,没有大的分别,比较起来,如来念得顺口一点。因为这是一个歌,是歌咏之词,常常唱着念的。一切空就是十方诸佛圆觉的本性。

    决定说  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叶寻枝我不能

    “决定说”:不是含糊其辞,不是马马虎虎的,不是模棱两可的,而是决定说这个道理。为什么要说这个道理?

    “表真乘”:这个“乘”,就是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唯有一个大乘,并无小乘、二乘,就是个佛乘——成佛。有的本子上说“表真僧”,什么是真僧?你能持戒律,就是真僧;不能持戒律,就不是真僧。杀、盗、淫、妄、酒都不犯,这就是真僧;如果犯了杀、盗、淫、妄、酒,虽然穿着出家人衣服,这不算真僧。

    “有人不肯任情征”:假设有人不同意我所说的道理,那你就来辩论,你用什么道理来辩论,我都可以同你辩。“任情征”,征就是辩论、讨论、研究,你用你的情识,立出理论,立出宗来,我和你来研究、辩论。

    “直截根源佛所印”:我就直截了当,彻底地达到法的源流、源头。佛所印,这是十方诸佛所印证的。

    “摘叶寻枝我不能”:至于你若是舍本逐末,跑到枝叶末梢上用功夫,把根本忘了,尽是迂道而求,我不能,我不能做这种事,我还要找真理,讲真理,说真理,做真的。你要我舍本逐末,舍近求远,舍大求小,我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不能,我不能这样做。

    摩尼珠  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颗圆光色非色

    “摩尼珠”:也就是如意珠。

    “人不识”:可是这颗珠,人不认识,多数是当面错过,交臂失之。为什么?就因为人不认识,如意珠能随心如意,如意珠应变无穷,如意珠其妙用无方,所谓“无入而不自得焉”,角逐东方在东流,角逐西方在西流,千变万化,这种妙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到什么地方去取如意珠呢?

    “如来藏里亲收得”:如意珠要在如来藏里取出来,从那儿接受过来。

    “六般神用空不空”:如意珠有六般神用,亦即六种神通,你若得了如意珠,就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具足这六通。究竟如意珠是什么?如意珠也可以说是你我现前的一念真心,如意珠也可说是你我具足的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这都是如意珠的功用,它有六般神用。“空不空”,你说它空吗?它还不空;你说它有吗?它还不有;真空具足妙有,妙有具足真空;真空也不碍妙有,妙有也不碍真空,圆融无碍,变化无穷。

    “一颗圆光色非色”:为什么说它是大圆镜智?因其“一颗圆光色非色”,你说它有色吗?它又没有色;你若说它没有色,是空的吗?它又不空,所以说“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根  得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  水中捉月争拈得

    “净五根  得五力”:“净五根”,有些本子是“净五眼”,五根是信、进、念、定、慧;五眼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净,是清净,也就是干净没有染污。信根净了,没有怀疑,只有一个信;进根净了,只有进,没有退;念根净了,只有念念不妄的根,没有妄根;定根净了,你要具足定根了,就不散乱;慧根净了,就不愚痴。你信、进、念、定、慧都扎下根了,“净”又可说是在根部加上肥料,令它长得更旺,更有力量。因为扎下根,所以就得到“五力”,五力是信的力量、进的力量、念的力量、定的力量、慧的力量,得到这五种力量。

    “唯证乃知难可测”:五根净了,五力也得到了,这是不是谁都知道?不是的,“唯证乃知”,谁证得这样的境界谁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会各处去卖广告,做宣传。大字标题说:“你知道吗?我已经净了五根了,我已经得到五力了。”没有人这样,这样的人,还是个门外汉,还是那个不懂的人,才这样做,真懂的就不会自我宣传,不会自夸其德,所谓“有麝自来香,何须大风扬”。这个修道是要自己真明白,不是尽向外驰求,叫人家知道自己。不是那样,凡是这个人光芒外露,不能韬光晦迹,四处自我宣传,这都是一瓶子没有满,所以半瓶子在那儿晃。

    那么后边那三个字又说了,说“难可测”,就是旁人不认识,不能知道。谁证得这个境界,谁自己有会心之乐,不是教旁人知道自己,甚至连自己都不教他知道,不是更好吗?又少了一个妄想。难可测,就是你猜测不到的,你测量不透的,因为它是无形无相。所以“唯证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在镜里看见自己的形相,是不困难的一件事。

    “水中捉月争拈得”:可是到水里捞月,怎么把它捞上来?意思是说你见净五根,得五力的人,你看这个人,是与众不同,你可以见一个大概,但你真知道吗?你真得到了?还没有,所以你去推测,就像水中捉月似的。“争拈得”,你没有法子获得月亮,因为它只是个影像。

    常独行  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槃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  貌瘁骨刚人不顾

    这是说修道的人,要常常是要自己一个人,不和人来往,不攀缘,一个人要是住,对修道是最好的。可是这是要在山里住,不是在闹市,在闹市一个人住,接近社会有种种问题,根本不容易立得住,不容易修行。要是独自到山里,住到人到不了的地方,那才是真正修道人的本分。吃东西也不吃好的;穿衣服也不穿漂亮的;睡觉也很简单,不贪舒服,不贪自在、不贪享受,这是真正修道人的本分。所以你们各位要注意这一点,真正修道的人,不愿意和人接近,不愿意和人拉拢关系,去攀缘,所以他要到深山穷谷去,到那个人到不了的地方去修道。

    “常独行”:常常自己一个人在经行。他到什么地方经行呢?经行就是在那儿运动,也就像现在慢跑似的,不过现在的慢跑还是跑;经行不是跑,是慢慢一步一步地走,这也叫“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那么这是“常独行”。

    “常独步”:就是他自己单独一个人打坐,也不怕孤独,也不怕寂寞,也不怕没人谈话。

    “达者同游涅槃路”:和通达的人,通达的人就是开智慧的人,开悟的人,同游涅槃路,一起走到涅槃路上。向那条路上走。

    “调古神清风自高”:他的节操特别清高,没有那种卑鄙下流,和人拉拢关系,投机取巧啊,这种的行为。“调古神清”,没有这种的,很下流的这种行为。所以啊,他的节操高洁。他的态度气质神清气爽,没有一点那种谄媚阿谀的样子。“调古神清风自高”,他这种态度,他这种的行为特别清高。

    “貌瘁骨刚人不顾”:他相貌很瘦,可是有一种刚毅,百折不挠的精神,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人都不敢侵犯他,不敢轻慢他,所谓“有威可畏,有德可敬”,有一种威德,这就是修行人的态度。

    穷释子  口称贫  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穷释子”:穷,就是穷出家人,释子就是出家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口称贫”:常常称呼自己贫僧,不称富僧。

    “实是身贫道不贫”:虽然身看起来好像穷,但是道不贫穷,有道德,他的道德是富贵的。

    “贫则身常披缕褐”:身上常常穿有补丁的衣服,很破的这个衣服。缕就是很破的,褴褛。褐是坏色,那种颜色,一般人都不欢喜。

    “道则心藏无价珍”:要是往道上讲,他心里有无价珍宝,就是如意珠。这颗如意宝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变化无穷,神妙不可思议。

    无价珍  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八解六通心地印

    “无价珍”:就是无价的珍宝,这个无价宝,并不是像我们世间人有形有相的那种珠宝,或者是几十克拉的钻石,几百万两的黄金、多少银子、多少琉璃、玻璃、砗磲、玛瑙、赤珠等七宝,这些都是有形有相的。这无价珍指的也就是我们本有的智慧,它的名字又叫如意珠。

    “用无尽”: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不用去收藏它,就在你的自性里面,本来具足。

    “利物应机终不吝”:利物,利益一切众生。应机,就是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恰到好处。“终不吝”,你不需要舍不得,不需要像人们那么刻薄、很悭吝、很孤寒、很贪。

    “三身四智体中圆”:你若得到这无价珍,就会有“三身”,就是法身——遍一切处;报身——圆满报身光明清净卢舍那佛;化身——就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法身就是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是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是释迦牟尼佛。法、报、化三佛是我们自性里面都具有的,和佛是无二无别。

    “四智”,只有佛有四智,可是我们得到这个无价珍,我们也有四智。

    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

    妙观察智——我们人也有观察智慧,可是不妙。因为不妙,所以只知道有形有相的;无形无相的,或者过去未来的,我们就不知道。这个妙观察智,无论你想要知道过去的事情,只要一观察就知道,想要知道现在的事情,一观察也知道,你想要知道未来的事情,你一观察也知道。

    平等性智——自己体验到,自己深深地领会到,自己和一切万事万物原来是一体,没有什么彼此的分别,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它是无欠无余的,平等的。

    成所作智——就是有一种智慧叫成所作智。就是使眼耳鼻舌身五识,成就其所作,成为普遍的利益于众生之事。

    “八解六通心地印”:无价珍具足三身、四智、八解脱,又有五眼六通。“心地印”,这个无价珍就是我们的心地法门,心地的一个宝印,这个宝印里面包藏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等等的功能。我们恐怕时间不太够,我等一等请恒文法师,和你们各位讲一讲这个八解脱。这个六通,有时间也可以简单的给讲一讲。

    你们各位听到了要注意,这无价珍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宝藏,不要把它丢了。怎么会丢的呢?你贪财,把这个无价珍会丢了;你贪色,会把这个无价珍丢了;你贪名,会把这个无价珍丢了; 你贪吃的 ,也会把这个无价珍丢了; 你再贪睡,都会把这无价珍浪费了,丢了。

    你想要得到这无价珍,就要认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前去修行。不要贪快,不要贪捷径,不要猎等而进,要依照佛所说的法门去修行,不能自己欺骗自己,而又去骗世界。各位要知道,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欺骗自己也就是欺骗别人,所以我们心里不要有内疚,无论做事,什么时候也要真做,修行也要往真的做,这样子,一定会得到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的。

    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上士一决一切了”:“上士”,就是上等之人,即上根利智者,也就是宿世有修持的人,所以他非常的聪明,而且是真正的聪明,不是世间的那个聪明。世间的聪明是世智辩聪,这种人也很聪明,可是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聪明,就帮助自己做了很多的糊涂事,这不算上士。“上士”,就是无上士,是大菩萨乘愿再来,所以一闻千悟,听见道理说出来,他即刻就真正地了解,一切就明了了,所以说上士。“一决”,他有决断,不是优柔寡断。他所见的道理是彻底的,所以一切都了然,一切都明白了,也就像镜子照物一样,一照就了,物来则照,物去则无。成为“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多闻”,有的本子是“多疑”,这个意思是差不多。“多闻”,看了很多书,可是心中有怀疑,认理认得不清楚,所以也生不出信心来。因为这样子,所以“多闻多不信”。他听了很多,可是什么也不相信。就好像听经,没有听的人,偶尔听一次,觉得讲得井井有条,头头是道。可是若是天天听经的,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所以就不注意听。往往听经时,就会睡觉了,如果要打起精神来注意听,天天听,他就不会睡觉了。“多疑多不信”,也就是听得多了就不相信;偶尔听到,印象反而深刻点。

    “但自怀中解垢衣”:修行就像把自己身上的衣服洗干净了一样。

    “谁能向外夸精进”:而不是向人去推销你的货品,推销你的修行,到处向人说:我开悟了,我闭过关了,我又用过什么功了,或我又拜过什么经,我持过什么咒。各处卖广告自我宣传,这就是“向外夸精进”。修道就好像自己洗自己的衣服,把不干净的衣服洗干净就是了,为什么要自己把自己的衣服洗干净,还要对人说一说?“这衣服我洗得多干净!”没有人这样。有人自己把衣服洗干净了,再去向人夸耀,向人去宣传,明理的人听了,一定以为你是疯子,一定是发狂了,要不然为什么说这种狂话呢?

    修道向外自我宣传也是这样的。或者做了什么功德,向外宣传,都是向外夸精进,向外宣传,自我陶醉。修道就是要“时时勤拂拭,休使惹尘埃。”时时把自己的镜子擦干净就对了,什么是自己的镜子?就是自性,自己本有的佛性。就好像一面大圆镜智,也就是我们自性本有的光明,本有的智慧。

    从他谤  任他非  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

    “从他谤  任他非”:“从”,就是随便他;“他”,其他的人;“谤”,就是毁谤;“任”,就是任凭;“非”,就是不正当的一种批评,也就是毁谤。随便他怎么毁谤,任凭他怎么批评我,任凭他给我安上一个过错,说我的不对。

    “把火烧天徒自疲”:拿一把火来烧天,怎么烧也烧不到天,可是拿久了,自己也就疲倦了,甚至火星掉到自己身上,你自己的衣服都会着了。所以“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这个无缘无故他来无理取闹,故意毁谤你,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想尽办法把罪名加在你的头上,来毁谤你,你明明没有做这种事情,他说你做了;你明明是守规矩的,他说你不守规矩,就这么和你的所行所作都是相反,就这样来毁谤你,无缘无故地就来毁谤你。

    他若合理,就不叫毁谤,那就叫公道话,因为他不合理,很突然地没有给你一个准备的时间,他就来毁谤你。这时你就要任凭他毁谤,任他非,任凭他随便怎么说了。这儿有个比喻,比喻什么呢?他无缘无故来毁谤你,来是非你,就像用一把火来烧天似的,“把火烧天徒自疲”,久而久之,自己的手都疲倦了,自己就觉得辛苦了。

    “我闻恰似饮甘露”:我听见他这么说我的不对,来毁谤我,无理取闹,他在这很冤枉我,这就叫什么呢? 我听见这一类的话,就好像喝甘露水那么甜,吃蜜糖这么甜。

    “销融顿入不思议”:“销”,消化、消灭,没有了;“融”,融化、消灭它,也融化了它。消灭了它,也融化了它,“顿入不思议”,顿,就是立刻,得到不可思议解脱的力量,得到不动心的功夫。能以逆来顺受,能以毁誉不动心,无论毁谤我、赞叹我,我心里都不动了,这就是饮甘露了,这就是“销融顿入不思议”了

    观恶言  是功德  此则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怨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观恶言”:观,就是观察、也就是观听,也就是听的意思。那么这个听啊,为什么不叫听?怎么不说闻恶言呢?或者是听恶言呢?为什么要观呢?观是回光返照,返观自性,反求诸己,也就是回光返照的功夫。有恶言的时候,你就要回光返照,用妙观察智来观察它,这个观叫妙观,妙观智就是分析。

    在这四圣这个果位,有没有四智呢?有,是普通的,不是彻底的。就是还有一点妙观察智,那么这个观呢,谁都会观的,谁都有观察的力量,观了以后,就察一察,察什么?观什么?就是恶言。

    “恶言”,就是口的四恶:绮语、妄言、恶口、两舌。恶言也就是恶口的一个别名,出言对人不客气,不合理,无理取闹。

    “是功德”:你要想,这是给我来加肥料,给我来吃维他命,给我来吃补品,这个补品,维他命啊,都有功德的,对我的身体上有好处。你要是这样一想,这就“观恶言,是功德。”

    “此则成吾善知识”:这个人他就是成就我的善知识。我修道不能成就,是他成就我;我做功德,功德不成就,现在他成就我;我所求不能满愿,他现在满我的愿,他能供给我一切我所需要的。我身上没有维他命,他骂我一点哪,就是给我维他命吃,我身上没有功德,他骂一骂我,我有了功德;我身上没有福报,他骂一骂我,我就有福报了。

    你看,你信佛,你有点功德了,可是他还要来考验考验你,看看你受得住考验,受不住考验?所以说“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所以说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这个人,他用恶言来骂我这个人,又是想成就我,他是对我有好处的,这叫反面来找好处,逆来顺受。

    “不因讪谤起怨亲”:要不是因为他来讪笑我、毁谤我……我对他的毁谤我、或者讪笑我,我对他一点也没仇恨的心,一点也没有不满之心,一点也没有憎恨之心。不但没有,我还要感激他,我还是怨亲平等,我也不和他生怨恨之心,也不和他生一种亲近之心,因为我有慈忍力,所以怨亲平等了,没有贪嗔痴三毒在里面。我听见人家骂我,我也不生怨恨心、也不生憎恶心,也不生欢喜心,要是生欢喜心,那还是被境界所摇动,所以欢喜心也不生,就是生一种平等心,像没有听见这话一样。

    “何表无生慈忍力”:要是还未达到这种程度,这种境界,那怎么表达无生法忍,这种慈悲忍耐的力量?所以各位要逆来顺受,要反面找好处。对你的敌人要和解他,不应该有敌人,不应该有仇恨的对象,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才叫真正的明白佛法。

    宗亦通  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  恒沙诸佛体皆同

    “宗亦通  说亦通”:宗,本来在中国佛教有五大宗:禅宗、教宗、律宗、密宗、净土宗。可是这段文所说的宗,只是指禅宗来说的,因他所注重的是禅宗。通,就是通了。说,就是讲说,这个讲说就是说的教宗。

    “定慧圆明不滞空”:定慧是从戒律而生,你要持戒才能生定,有定才能发慧。圆,圆融无碍;明,是光明遍照。滞,是滞碍;空,就是虚空,也就是真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不但是我现在才通达这个法。

    “恒沙诸佛体皆同”: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本体都是一样的。

    怎么说“宗”是禅宗?又怎么说“说”是教宗?因为永嘉大师是禅宗的法匠,所以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本着禅宗的理论来说的。所以他说“宗亦通”,对禅宗的向上一法明白了,也通达无碍了。“说亦通”,讲经说法这一门也通达无碍了。有的参禅批评学教的不对,学教的又批评参禅的不好,正如韩愈所说:“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辅之,出者诬之。”

    为什么“入主出奴,入辅出诬”呢?就因为不通的缘故,宗也不通,说也不通,没能圆融无碍,包罗万象,所以是己非人。因为这个毛病,于是乎啊!就产生入主之见,欢喜哪个宗,就说哪个宗正确,是好的;不欢喜哪个宗,就说哪一宗不正确,是不好的。就妄加批评,固执自己私人的偏见,来批评无上甚深微妙法。

    这一批评不要紧,所谓“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因为没有到圆融无碍的程度上,宗也不通,说也不通,就在那贡高我慢,固执自己私人的偏见,来妄加批评佛所留下来的教法。这一类的人,是很可怜的,谤佛、谤法、谤僧,谤到地狱里头去了,还不知怎么去的!你说这样的人多可怜!

    为什么说他宗也通,说也通呢?因为定慧圆明,定也具足,慧也具足。怎样才能定慧圆明呢?都是从持戒那儿来,所以修道的人,若不持戒律,就好像很好吃的东西,可是里面掺上狗粪,人人不但不愿吃,而且还得掩鼻而过;也可说好像煮沙欲其成饭是一样的。所以修道人必须要注重戒律,你不持戒律啊,那是误己误人、也是骗己骗人,骗己,自己不能定慧圆明;骗人,令人不生信心。所以“定慧圆明不滞空”。

    滞空,就是停留在空上了,停留在那个空理上了,滞足不前,在那儿欲进不进,欲退不退,叫滞足不前。既不前往,那么后退吗?也不是,就在那儿徘徊于歧路之间,那就是滞空,就是得到一点点的空理,便不往前进步,停留在空理上叫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永嘉大师说,不是单单我明白这个道理而这样说。

    “恒沙诸佛体皆同”: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能够成佛的基础,也都是从这条路来的。而证得诸佛的理体,证得诸佛的法身。

    由这一段歌词来看,虽然没有明显地提出来这个戒律,可是戒律包括在定慧之中,你没有真正的持戒,绝没有真正的定力;没有真正的定力,你也没有真正的慧力;没有真正的慧力,就是会说两句半口头禅,也不实用。所以各位善知识,佛法里丝毫也不能掺杂假的东西,就好像眼里不能掺沙一样的道理,我们一定要躬行实践,不注重“说食数宝”那种口头三昧。

    狮子吼  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

    “狮子吼  无畏说”:狮子是兽中之王,佛说法是无所顾忌,也就像狮子吼,没有什么恐惧,这种法一说出来——

    “百兽闻之皆脑裂”:其他的走兽、飞禽也包括在内,皆脑裂,一听到狮子吼了,脑都被吓破碎了。

    “香象奔波失却威”:象是兽里最大的,庞然大物,很够威风的,可是一听见狮子吼,也吓得魂飞魄散,胆战心惊,他平时那种威风都没有了。

    “天龙寂听生欣悦”:可是天龙八部在默默中听见狮子吼,都欢喜了。

    这里是说,佛说法好像狮子吼,百兽比喻什么呢?他们是旁门左道,邪说异端,这类的宗教。这种天魔外道,就好像百兽一般,听见狮子吼,吓得大小便也不知不觉流出来,就这么厉害,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天魔外道一听佛说正法音,也吓得战战兢兢,恐惧不安。这个“香象”就是外道领袖,他的神通丢了,智慧也都没有了,也让他的徒众不佩服了,所以说失却威。可是天龙八部、护法善神,乃至十方诸佛菩萨,都皆大欢喜——欢喜、踊跃、赞叹。

    所以我们信佛的人,不可以再去参加旁门外道,那些邪说异端都是来诱惑人的,令人生出一种争心、贪心、有所求的心、自私自利的心,一天到晚专门在那儿打妄语,讲假话骗人。这样都像百兽一样,脑都裂了,一闻见正法也都吓得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各位既然走到佛教大乘的门里,不要再误入歧途,走到错路上,信婆罗门教那种欺骗人的宗教,天天都是给自己往脸上贴金,而不看看全身都是在非常邋遢的环境里生活着。

    游江海  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关

    “游江海  涉山川”:这是说古来大德高僧,都是参方访道,不辞山高水深,路途遥远。游江海,这个游啊,不像我们现在的旅游这个游,他们这个游是到处访益友,求明师,到处参访善知识。那么善知识他所住的地方,是人人都不愿住的地方,他去住去,或者在深山穷谷,在岩穴里边。

    这样的人他不能舍本逐末,舍近求远,他是无所求于世人;无所贪于社会;无所争于全人类,所以这样的高人,他常常穴居而野处,登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他住在深山穷谷里,无挂无碍,无拘无束,无人无我,无是无非,在那儿一心办道。所以你要想访这类的善知识,必须要自己不辞跋涉之苦,到处去参访善知识,所以说“游江海,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他就是为了寻访善知识、寻良师益友。到处参方、行脚,行脚不是坐飞机,也不是坐火车、也不是巴士、也不是汽车、也不是骑自行车,就是用脚来行路。有的人说:那真是笨透了!可是他会开悟;你这么聪明,到现在还是那么愚蠢,一窍不通。所以寻师访道就为这个参禅。

    参禅的法门要有相当的功夫,不是一锹就可以挖个井;也不是一步就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修行一分钟,就可以成佛果了。这要参,参就是要专心致志来研究,所以念兹在兹,心无旁鹜。所谓“专一则灵,分驰则弊”,就比如鸡孵蛋,像老母鸡孵鸡蛋一样,天天在那儿趴着,用热气孵着鸡蛋,时候到了,小鸡就生出来。

    参禅也是这样,又如龙养珠,好像龙在那养自己的宝珠一样,也是念兹在兹,时刻不忘的在那养宝珠;又好像猫捕鼠,像猫等着老鼠出来,不出来则已,一出来一爪就把它抓住,它就跑不掉了。要有这种持长耐久的时间,自然就开悟了。所谓“久坐有禅”,你久坐自然就静虑,禅是梵语,翻译为静虑,静虑就是叫你念力停止下来,静止下来。

    “自从认得曹溪路”:可是从认得曹溪的法门,禅宗向上的一着。

    “了知生死不相关”:明白一切诸法,无生无灭,生死也没有什么问题,你真要怎么了生死呢?就是要无漏,怎么会得到无漏?要断欲去爱,那生死也会了,也会得到无漏这种的法。所以佛经上说的无漏法,无漏法就是要去毛病,去染污的念头,而剩下清净的念头。“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

    今天晚上时间要到了,希望这次所讲的这个道理,各位都要用心把它研究研究,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这篇《证道歌》是永嘉大师一生修行的心得,和盘托出来,告诉大家,这也可以说是婆心切切,不保守秘密。我们听到歌词之后,要发心把《证道歌》读熟了,能称颂。背诵如流,每天或者唱它几遍,或者念它几遍,这都是无形中的鞭策,无形中的善知识。各位不要把这一篇歌词忽略了,能背诵如流,那才没有白听这个《证道歌》一场。你念熟了,自然就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若不熟,当然就不会真正了解,所以各位不要把听经的时间都空过了,所听到的,应深深地研究。

    行亦禅  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  假饶毒药也闲闲

    前一段文“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宗”就是禅,“说”就是讲经说法,是说参禅这个心地法门也通达无碍,讲经说教也通达无碍,宗不碍说,说也不碍宗,互相是圆融无碍。现在这段文“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这一段文是说用功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功,行住坐卧都可以参禅。

    “行亦禅  坐亦禅”:“禅”,是半梵语,具足应说禅那,翻译中文是思惟修,又叫静虑。怎么叫思惟?是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不向外去找,思惟修行。怎么又叫静虑?人的虑就是妄想,妄想不容易停止,不容易在那不动。妄想不动就是静,静虑也就是要修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虽然不动,可是明明了了;虽然明明了了,可是不动,动就是以摇动为义。静虑像什么呢?像水里有沙泥,如果不静就不能澄清,沙泥和水在一起混合,就看不清楚。静虑是把沙石泥土沉到底下,也就是把烦恼伏住,停止了。这叫静虑。

    参禅,不是说坐着才能参禅,那样就把功夫用得死板了,不灵活了;要把功夫用活起来,好像生龙活虎似的,可是虽然是生龙活虎,然而他的本体不动,这就是思惟修,也就是静虑,也就是参禅。参禅就是要你那个妄想停止了,把真正的智慧现出来了。这叫行也禅、住也禅、坐也禅、卧也禅,行住坐卧都是在用功,都是在修行。摄持你的心念,都是用这种功夫。用得纯熟了,内里也没有个心了,外边也没有个形了,远处也没有个物了,万事万物都合而为一,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能以一多无碍,一多不二”。

    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内里面没有心?外面没有形?远处也没有一切物质?并不是没有,而是把你的分别识心停止了;你这个分别识心一停止,本有的智慧就现出来。为什么我们分别识心不停止?一天到晚妄想纷飞,犹如海上的波浪那么多,为什么?就是因为没能停止你的妄想,就乱七八糟的东想西想。若能没有妄想了,这时叫“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有的事都办完了,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是参禅的好处,不必再受生死,所以才说“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语,就是言语;默,就是不言语;动,就是行动;静,就是静虑。“体安然”,无论你说话也好,不说话也好,动也好,静也好,那个本体是安然不动,所以说体安然。这个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所以说体安然。达到这个境界时——

    “纵遇锋刀常坦坦”:纵然遇到刀斧临身,白刃斩体的时候,也很坦然自在,并没有什么痛苦。为什么?因为我们有痛苦乃由于执著没有破,如果我们的执著破了,什么痛苦也没有,什么快乐也没有。你快乐吗?你贪快乐是执著;你怕痛苦吗?这都是执著;你忧愁吗?这是执著;你烦恼吗?这是执著。你要是没有执著,就是刀斧临头,也坦然自在,欢欢喜喜的,没有一点的痛苦艰难。

    “假饶毒药也闲闲”:假如你遇着了毒药,这也是等闲事,没有什么大问题,能化毒药为甘露,你就无论遇着什么毒药也若无其事。为什么能这样?就因为没有执著,把我执、法执都破了,毒药也不发生作用了。好像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到了中国,中国人就欺负他,旁门左道妒忌他,于是乎,派“地下工作人员”,用毒药想把他毒死,前前后后有六次那么多,可是始终都不发生作用。这就是“假饶毒药也闲闲”,也像等闲事,没有什么问题,这是个最恰当的证明。

    我师得见然灯佛  多劫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  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  于诸荣辱何忧喜

    “我师”:这是永嘉大师称我师,我师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是所有佛的弟子的师父,所以他才这样亲切地叫我师。

    “得见然灯佛”:曾遇然灯佛,我的师父释迦尼佛,在过去遇见然灯佛,然灯佛就给释迦牟尼佛授记。

    那时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头陀行的时候,有一天走在路上,看见路上有很多泥水,很难走。可是他看见那边有位老比丘走过来,于是他愿意以身布施供养老比丘,就把身体躺在泥堆里,垫在泥水的上面,请这位老比丘走过去。可是走过去,还有一点泥水没有盖到,身体的长度不够,于是他又把头发散开,用这个头发,铺在泥水上面,请这位老比丘从他身上、头发上,走过去。

    这位老比丘就是然灯古佛,然灯佛看他用身体来布施供养他,来给他把路垫上,又布发掩泥,把自己头发展开覆到泥水上,这种诚心很稀有,不可多得;于是然灯佛观察他的因缘,就给他授记做佛,说:“汝于来世当得做佛,号释迦牟尼。”你的佛号叫释迦牟尼佛,生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你在那儿成佛。

    释迦牟尼也是梵语,翻成中文叫能仁、寂默。能仁,是一种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寂默,就是具足常乐我净这四德,能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也就是能慈悲喜舍,令众生得到所应得的法雨。

    “多劫曾为忍辱仙”:释迦牟尼佛是在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怎样叫一劫呢?人世间寿命一增一减叫一个劫,增是从人寿十岁上增,每一百年寿命增加一岁,人的身高增一寸,人在十岁时,身量也不过最多是两尺,每一百年增高一寸,寿命增一岁,增到人的寿命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减,减也是像增一样的,每一百年身量减矮一寸,寿命减一岁,这样再减到人的寿命十岁,这叫一个劫。

    你这样的劫有一千个,这叫一个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我们这个世界成住坏空,成的时候要经过二十个小劫,住的时候也是二十个小劫,空的时候也是二十个小劫,坏的时候也是二十个小劫。所以这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这叫一个大劫。释迦牟尼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梵语,是印度的大数目,叫无量数,三个大无量数叫三大阿僧祇劫。

    在这长远的时间,释迦牟尼佛每秒钟也没有退失过菩提心,都是向前勇猛精进,发大菩提心,每秒钟也没有空过,经过这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福,修他的种种的福报,就是做种种善事;修慧,就是读诵大乘经典;福足了,慧也足了,所以叫两足尊。在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修福修慧,一定遇到很多横逆、不顺利的境界,所以他就修忍辱行。

    修忍辱行就是种相好,修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行好,都是由忍辱而成就的。他在一百个劫中种相好,因为能忍辱,所以他的相貌就庄严;如果一个人脾气大,相貌就丑陋。这个人相貌端正,心地良善,就是在那儿种相好;那个人很丑陋的,声音也不洪亮,讲话都拖拖拉拉,一点也不清楚,那就没有种相好,这叫一善一切善,一恶一切恶;所以一样好,样样好,一样不好,样样都不好。所以我们尽量不要有脾气,尽量要学忍辱,能忍辱,相貌就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着你,都要亲近你,认为你是和蔼可亲,没有那么满身都带着机关枪啊,炸弹之类的,没有武器。

    释迦牟尼佛多劫为忍辱仙人,你们听讲《金刚经》的,都会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啊,做忍辱仙人的时候,在那儿修道。那时候歌利王带着宫娥婇女、妃嫔,到深山打猎。宫娥、婇女见到那有一个老修行,胡子长长的,头发也长长的,不知道是人还是怪物,就怕得不得了。可是又好奇,要看看到底是什么?就往前走,走走走,胆子大的就问:“喂!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我在这儿修道。”“修什么道?”“修忍辱。无论什么事情,我都忍耐。”

    这些宫娥、婇女、妃嫔,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奇怪的人,就把他围上。看他不咬人,也不打人,讲话还是一样讲人话,于是乎就和他接近了,把他团团围住,这个问长,那个问短,这个就问这个,那个就问那个,忍辱仙人因为修忍辱,也就不怕烦琐地答复她们的问题。

    正在这个时候,歌利王打猎回来,看到他的宫娥、婇女、妃嫔都围着头发长长的、胡子长长的这么一个人,不知在干什么?他也就过来,一看,他这些妃嫔、婇女,宫娥对他都黏黏糊糊像对老友似的,他不禁喝起醋来,妒忌,就问:“嘿!你在这儿干什么?”他说:“我在这儿修道,修忍辱。”歌利王就说:“你修什么忍辱?你诱惑我这些妃嫔、宫娥、婇女,你能修什么忍辱?你真忍辱吗?”他说:“我真修忍辱。”“真修忍辱?那好!我来试验你的忍辱功夫怎么样!”

    于是拿出他的宝剑来,拿出这个利剑来,无坚不摧的这个宝剑,就把忍辱仙人的膀臂就剁下一条来,说:“你现在忍辱不忍辱?”忍辱仙人说:“忍辱。”歌利王又拿宝剑把另外一条臂膀又给剁断了,说:“我叫你诱惑我的宫娥、婇女,你在这里还装老实人,你瞒得了我?你现在还能不能忍辱?”忍辱仙还说能忍辱。又把他腿给剁断了一截,还问他能不能忍辱,他说:“我能忍辱。”歌利王又把他两条腿都剁断了,问他:“现在忍辱不忍辱?”忍辱仙人说:“我还是忍辱。”

    他说:“你专门打妄语,讲大话,不老实!你现在看着我有宝剑,所以你不敢说你不忍辱。你要说你不忍辱,恐怕我把你头都给剁下来,所以你就怎么样痛苦也要讲假话。你说你能忍辱,究竟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不是打妄语?”忍辱仙人说:“我如果不是在忍辱的话,我的四肢都会没有了;如果我忍辱,心里不生嗔恨,我的四肢还能恢复如初。”说完这话,果然四肢恢复如初。歌利王还是不信:“你真是妖怪,胳膊腿都断了,还能恢复如初,谁相信你这种邪术、你这种邪法!没人相信。”

    这么样一说的时候,触怒了护法天龙八部,即刻劈雷闪电,要把歌利王劈死。这时忍辱仙人替他求情,叫他们不要把他打死,说:“我将来成佛,我先要度这个人。”于是释迦牟尼佛证果,成佛的时候,首先在鹿野苑度憍陈如。憍陈如就是往昔的歌利王。所以若人发愿,始终会满他的愿。

    金轮寺这么大的一个道场,也是每一天讲两次经。你们晚间没有时间的人,或者怕黑的人,那么中午啊,如果没有什么工作的,可以来听一听经,这是给你们各位一个折中的办法,愿意晚间来听经也好,愿意中午来听经也好,我们免得把这个光阴都空过了,把这么好的一个道场给浪费了,所以你们各位拥护这个道场,应该用尽方法,影响你们的亲戚朋友啊,多来听经,多来学习佛法。

    忍辱仙人是不容易做的,因为一般人有一句话说:“佛都有火了!”所以忍耐心是不容易常常有的。有的时候,忍一次可以;忍二次,马马虎虎;第三次的时候啊,就忍不了了,就要发火了。现在又讲另外一个忍辱的修道人,这个修道人也修忍辱行,可是到时候就忍不住了,所以把全国的人都给杀了,比夜行杀手还更厉害。

    这个因缘是释迦牟尼佛和诸大弟子到外面去游化,走到一个原野的地方,几千里路的地方都没有一个人。弟子便问释迦牟尼佛:“这个地方,土地这样的肥沃,地又广大,一望无边的田地,为什么没有人耕种呢?连一个人也没有呢?”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地方以前有一个人在修忍辱行,在这修道。有一次,这个国家的宰相被皇帝免职为民,就不用他做宰相了。

    这位宰相平时也知道有个老修行,在这儿修忍辱行,很有道德,也很有一些个灵感。于是他就去请教忍辱的老修行说:“现在皇帝不用我做宰相,有什么方法才能令皇帝回心转意?你能不能帮我这个忙?”老修行说:“可以的,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你照着这个方法来做,就可以官复原职,恢复你宰相的地位。”这个免职的宰相就请问说:“那得用什么方法呢?”

    他又说:“你用一把土,吐几口口水,把它和得很邋遢的样子,你把它拿来往我身上一洒,那你就可以官复原职了。”

    这个免职的宰相就照这个样子去做。果然没三天,皇帝又宣诏叫他回去做宰相。这是由没有运气的一个宰相,又恢复他的官运,宰相心里很感激这位老修行。

    不久,正宫娘娘也被皇帝贬入冷宫,她想:宰相前几天被皇帝免职了,他很快又复职了,他一定是有个方法。我去请教他,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令皇帝再回心转意。她便去请教宰相。

    娘娘问:“你前一阵子被皇帝免职,很快又官复原职,又宣你回来做宰相,是怎么回事呢?”宰相说:“因为我去求教一位忍辱的老修行。忍辱老修行叫我弄一些土,掺点口水往他身上一洒,就把不吉祥的运气转给这位老修行,所以皇帝又把我宣回来。”娘娘说:“那你去给我问一问,看看我应怎么做,才能让皇帝回心转意。”宰相就去问,老修行说:“她的身份比你高,她要用一碗水掺上这个泥土,也是洒在我的身上,皇帝就会宣她回去做娘娘。”她也就照办,果然很灵验,皇帝又把她宣回去做娘娘了。

    可是这个时候,国家发生战争,邻国发兵侵略。皇帝派兵抵抗,可是没有法子抵抗,打一仗败一仗,打一仗败一仗,节节失败。

    皇帝这时忽然想到:我以前不要宰相,为什么过几天又把他召回来了呢?娘娘也是一样,本来很讨厌她,以后又觉得她好,这是什么道理?我要问一问他们两位,看看有什么法术!

    皇帝就找到这个宰相:“以前我把你免职,你是不是用什么法术,令我又把你官复原职了?我到今天也不明白这个道理。”又问娘娘。两个人说:“咱们国家有个老修行,是修忍辱行的,什么事他都能忍,并且他能把其他人不吉祥的运气,转到他的身上,别人就吉祥了。我们当初被贬时,都是去找他,所以我们又好了。国王又把我们召回来。”国王说:“那我们的国运也不好,你去请教这位忍辱仙人,看他有没有办法令我们的国家打胜仗。”

    宰相就去和忍辱的老人一商量,忍辱老修行想一想说:“我本来不愿这个管闲事,但是因为我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修行,我也应该报答皇帝的国土之恩,这样好了!你用一桶水掺上泥,然后叫皇帝把这桶水洒在我身上,就把这个不吉祥的国运也都洒在我的身上了,这国家就可以打胜仗,这个军队就可以打胜仗了。”

    国王就如法炮制,也是这样做,果然在前线打仗,打一仗胜一仗,打一仗胜一仗。胜利回来便庆功,国王说:“国家不吉祥的国运,得以转运是因为求助于我们国家的国宝——忍辱的修行者。现在战事胜利,我们要报他的恩。”这一报恩,老百姓都知道这个消息。

    你说怎么样了?所有不吉祥、运气差的老百姓,都跑到忍辱老修行那里求转运,这个吐一口口水,那个抓一把土往他面上扔,把忍辱的老修行弄得全身是土,全身都是老百姓的粘痰、唾沫,污浊邋遢。

    全国一天到晚都来麻烦他。这个要转运,那个也要转运,大家都要发财,中马票。那时没有马票,大概有狗票。大家都想如意吉祥。把忍辱老修行弄得真忍不了了,说:“唉!你们这些人真都该死!”打这一个妄想,生这一个念头,全国人民都死了,所以几千里地,也没有人,一个人也没有了。

    你们想想,虽然是传说,但是修道人有时候也忍不住的,所以才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不要令修道人心里不高兴。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忍辱行,一劫还修不成,不知修了多少大劫,才把忍辱行修成,所以才说“多劫曾为忍辱仙”。

    以前又有这样一个老修行,他修行也修忍,忍耐心,不发火。很久很久不发火,自己就生了一种骄傲心,卖起广告来。他在门前挂了一个招牌,招牌上写“性如灰”,让别人知道他是一个没有脾气,不发火的人。

    挂上这个招牌也不知经过多久,观世音菩萨从这儿走过,看见这块招牌,上面写着“性如灰”。观世音菩萨就化一个要饭的穷人,到这儿来问老修行说:“我看你挂这个东西很好看,又有几个字,那几个字怎样读法呀?请教一教我好不好?”这老修行想:终于有人想要明白什么叫“性如灰”?他便说:“那几个字叫——性如灰,性就好像灰似的,言其这个人一点火气都没有了,炉火纯青了,登峰造极了。无论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没有脾气”。”这个穷要饭的说声:“谢谢你!”就走了。

    走出三步又回来,再问这个忍辱的老修行说:“啊!这三个字怎么读?我忘了!”老修行就告诉他说:“这三个字啊,就叫——性如灰,言其修道人自性里头,都是没有火气了,都变成灰了,这回记得啦!”叫化子说:“好!真是谢谢你!”走了六步远又回来了,回来又问:“唉!我又忘了,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老修行说:“它叫性如灰。”叫化子又走了。

    如是重复了几十次,走几步回来又问,走几步回来又问,总是说忘了,问了大约几十次。这时老修行自性的灰里就生出火了,他大发脾气说:“性如灰!性如灰!你总问!”叫化子说:“哦,原来你的灰里还有一点火呀,那么再见了!”踊身虚空,现出观世音菩萨的圣相。老修行心想:“唉呀!我修行了这么多年,就想和观世音菩萨见一面,想不到性如灰没有修到家,和观世音菩萨见面了,还当面错过,交臂失之,真是太可怜了!”就在那儿痛哭流涕,想不到灰中一点火,烧出了很多火星来,差一点把自己烧死。

    由前一位忍辱修行人来看,我们大家研究研究,为什么宰相请教他的方法,皇帝又能把宰相请回去;娘娘也是依照他的方法,也从冷宫又出来;国家不吉祥的国运也变成吉祥了,这是什么道理?我们要知道,这个修道的人啊,他要是有德行、有功夫、有修行、有道德、有智慧的修道人,为你回向,愿你以后一切如意吉祥,一顺百顺,你即刻就能得到受用。因为他的功德,他的这种道力超过一般人的力量,他只要一动心,想要你好,你就会好。

    甚至这个人应该死,你真把他感动了,他要你活过来,就会活过来,因为他有功德,他能役使鬼神,他支配鬼神做什么,鬼神就会听他的支使。甚至这个人该死,阎罗王请去赴宴,他可以说不要请他,我要把他留下来,那么这个人就会活过来。可是要令这个有修行的道人受感动,若感动不了他是办不到的。无论有什么事情,只要他帮你回向,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能有这种力量。可是你若让他不高兴,他一不高兴,一动念,也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才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也就是这个意思。

    修道人是一点一点修,成就他的道德,成就他的智慧,成就他的慈悲喜舍,所以他只要心念一动,他心想就事成,能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各位努力用功修行要紧,你若真有功德了,甚至能移山倒海,随心变化无穷。看一看这个老修行,动一念说:“你们这班人都该死。”果然这班人不但不能吉祥如意,反而都同归于尽,为什么能这样?就是他平时修行的这种功力,所以他一动念,阎罗王、一切鬼神都照办,都遵照他的意旨去做,所以你们若遇见修行忍辱行的人,切记切记不要得罪他,得罪他,他发火了,就不得了。

    我们修道的人,若能修忍辱,相貌就圆满端正妙好。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都是因为修忍辱所成就的。无论哪一位要愿意相貌英俊美丽,就要修忍辱。打你,你不发脾气;骂你,你也不发脾气,对你怎么样不客气,你也不发脾气,那将来“有容德乃大”啊,你能有容忍之心,就有德行,将来就能有相好庄严身;那么,如果天天发脾气,就变成一个饿鬼,不会好的,所以这一点各位要特别注意。

    几回生  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  于诸荣辱何忧喜

    “几回生  几回死”: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修忍辱,布施生命。所以说,“几回生,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生死”,是很长很长的时间;“无定止”,没有一定的。

    “自从顿悟了无生”:无论哪一位修行,若能顿悟,明白无生法忍,会修这个忍辱了,所以——

    “于诸荣辱何忧喜”:怎么会……人家侮辱你,就忧愁;赞叹你,给你一点光荣,就欢喜。没有这些,毁誉不动于心,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忍辱三昧里,都在忍辱定里用功夫。弥勒菩萨也是修忍辱,所以肚子那么大,容天下人不能容的事;常常笑,看世界人类非常可笑,所以由这一点上,我们要真正明白。

    好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身喂虎,老虎是最恶的,他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给老虎,老虎吃了,才没饿死。鹰是最毒的,最恶的飞禽,饿得不能飞了,他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鹰吃,为了救那只鸽子。因为鹰想要把鸽子抓去吃,他就割肉喂鹰,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喂鹰。你看这种舍身喂虎,割肉喂鹰的这种的功夫,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生命不知有多少次,把身体布施给世界人类不知有多少次。所以才说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粒微尘那么大的地方,不是十方三世诸佛布施生命的地方。每一粒微尘大的地方,都是过去诸佛舍生命处,把生命布施出来,布施给众生。

    我们若懂得这个道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有什么舍不了的?又是那么执著,一天到晚在脑子里算来算去,算去算来,怎样能赚钱?怎样能发财?你要是应该发财的,你不知不觉就发了,不需要那么用心去用计谋。

    入深山  住兰若  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实潇洒

    “入深山  住兰若”:这段歌文就是说,人修行的时候,要到深山穷谷、岩穴之间,住在寂静处。“兰若”,就是寂静处,是梵语,翻译过来叫寂静处。寂,就是没有一切声音;静,没有动的性状。静和动相反,静就是不动,动就是不静。

    在岩穴之间修道,为什么要在深山穷谷,桃源绝世呢?因为在闹市里不容易修道,你刚要得到一点定力,境界一来,把这个定力又打失了,所以要到深山穷谷里边去,隐居在岩穴寂静之间。

    “岑崟幽邃长松下”:“岑崟”,高峻的样子,山是很高的。有些个山岩,奇峰突起,叫“幽邃”。这地方很幽静,没有闹市的喧哗。在苍松翠柏的树下修禅习定,那么得山川这种灵秀之气,和天地的大自然合二为一。

    “优游静坐野僧家”:“优游”,是超然自得,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人无我,所谓超然物外,和一切物不接近,就在高山岩穴修行。野僧,是不为一般人所知道,像野人似的,也不修边幅,胡子长长的,眉毛长长的,头发长长的,手指甲也长长的,身上若长了毛,毛也长长的。可是他是个出家人,在那儿与世无争,也不和人争财、也不和人争色、也不和人争名、也不和人竞争这个饮食,也不贪舒服,天天要睡一睡。

    所谓睡也可以,不睡也可以;有东西吃也可以,没有东西吃也可以;名,更别讲了,根本无声无嗅,无人无我;色,在山里更谈不到什么美丽的颜色;财,根本没有,不需要争。在好像野人似的一个出家人的家里住着。

    “阒寂安居实潇洒”:“阒寂”,一点繁华都没有,一点吵闹声音都没有,没有喧哗,是一个真正清净所在。“潇洒”,也就是自由自在的样子,我也不管你,你也不管我,那么没有一切的烦恼,得到真正的自由。

    这是这段歌文的大意,这里面义理是无穷无尽的,就是叫我们心领神会,看你悟到哪个阶段去,所以每个人要用各人主观的智能,来发掘这座智慧的宝矿,就能达到宝所。

    觉即了  不施功  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

    “觉即了”:佛教所注重的就是觉,这个觉就是觉悟。觉悟了什么呢?觉悟,是把无明破了,就现出光明,也就是把黑暗破了;禅宗叫“黑漆桶”,打破了,现出本有的智慧。这也就好像开智慧矿似的,可是开矿是要用力,用人工去开发。

    “不施功”:这个智慧矿,不要你费什么力量,只要你把染污心放下,提起清净心,回到清净本源,妙真如性,也就是返本还原,明心见性。可是虽然是不施功,但也要念兹在兹,勿忘勿纵,不要揠苗助长。

    所谓: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段文是说列国时代,有个宋国人太聪明了,因为太聪明,所以变成愚痴,怎样太聪明呢?就是想入非非,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想去做;没有机会,他认为就是机会来了,所以举出他来做比喻。

    宋国人这个人啊,可怜他的苗不长,希望它们快点高大,于是就帮他的苗往高里长,怎样帮苗长高呢?揠,就是往高里拔,每一棵禾苗本来一尺高,他就拔二寸出来,让它有一尺二寸高。把每一棵苗啊,都这样拔起来,拔了一天,就累得很疲倦的样子。“茫茫然归”,就是什么也不懂的样子,茫茫然若无所知了,几乎进入昏迷状态,因为帮苗长起来,他太疲倦了。“谓其人曰”,他就对他家人说:“今日病矣!”说我今天累病了,太疲倦了,我要早点休息。

    为什么病了呢?“予助苗长矣”,我帮苗长高了。“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一听,他父亲在什么地方学了这种科技方法呢?来帮苗很快就长高,赶快去看,于是就像现在慢跑似的,跑到田里,一方面是做运动,一方面要去做一个实验,看看他父亲是用什么科学方法来助苗长大。“苗则槁矣”,可是苗都死了,都枯槁了。

    这就是不懂栽培灌溉田稼的方法,他想入非非,以为长慢了,我帮它长快一点,结果把苗都弄死了。宋国人就是这样,现在不但宋国人是这样,恐怕天下不像这样的人就很少了,都是在妙想天开,想要有突出,有奇迹出现,所以我们生在这时代,很容易迷失方向,很容易就误入歧途。

    “觉即了”,什么是觉?就是智慧。觉就是人人本有的智慧,大智慧,不是小智慧。佛成大觉,就是大智慧者,有大智慧者,并不是有什么神奇。

    “不施功”,不假造作,不用揠苗助长。

    “一切有为法不同”:可是有为法和真实的无为法不同,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就是有形有相,也就是令你能觉察得到,能看得见,就都叫有为法。凡是有形有相的,你所做出来的,和有所表现的,这都叫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这个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不同的,无为它是不加造作,无为而无不为。

    “住相布施生天福”:有的人迷到相上,迷到有为法上,愿意发财、愿意当官,愿意有大名声、有大地位、有大权势,这都是着相。听说修五戒十善,可以得到富贵的果报,于是乎就拼命做有为的布施,做着相的功德。

    “布施”,有财施、有法施、有无畏施。

    财施,财是世间一种互通有无的,代替古来以物易物的这种的交换方式,所以叫财施。法施,就是天天给人讲经说法,这是用法来布施给众生。无畏施,正当众生在困苦艰难、颠沛流离,危险的时期,你能安慰他,令他没有这种恐惧的思想,这叫无畏施。这三种布施以法施为最上。所以“诸布施中,法布施最。”

    谈到法布施,你要有正知正见,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才能令众生得到利益;你如果邪知邪见,把众生都引到地狱去,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就算有功德,你要住相做这个布施,只可以升天得到天福。等天福享尽了以后,又要受苦了。

    “犹如仰箭射虚空”:这里有个比喻,好像拿一张弓射箭,可是你不是向东、西、南、北方向射,而是向虚空射。但是你射虚空,终究不能达到目的地,只在虚空里一阵子,暂时能上去,随着又堕落了。

    势力尽  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  顿超直入如来地

    “势力尽”:就是说仰箭射虚空是空费力,举刀斩水水无痕,就是没事找事做,没有麻烦,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射虚空,那个箭势力尽的时候,没有了。

    “箭还坠”:箭就坠落下来。无论什么物质,由上往下坠的时候,都是重的先下来,轻的在上面,换句话说,箭头在下,箭尾在上,要是不小心,可能坠到你的头上,甚至也有生命危险,所以说“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你尽去做有形相的布施,虽然也种福了,可是这种福不是长远的,而是暂时的,转眼的,是不久的,所以是靠不住的。所以“招得来生不如意”。今生能够得到福,来生或者能得到福,再来生就不如意了。要是福尽了又要受苦了,所以在六道轮回里,头出头没,不能了脱生死,不能超出轮回,这就是不如意的事情。

    “争似无为实相门”:这怎么比得上无为的、实相无相的解脱门呢?比不了这种解脱门。所以——

    “顿超直入如来地”:顿超直入,不历僧祇获法身,不历阶梯而证得佛果。

    但得本  莫愁末  如净琉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  莫愁末”:我们修行,学佛法,要认识根本的道理。根本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叫你去欲断爱,就是令人少欲知足,也就是没有益处的妄想不要打那么多。你若得到根本的道理,那个枝末的问题不需要愁了,“莫愁末”就是你不要愁末梢,那个枝叶的小问题了。

    “本”,就是你得到真的,得到真正的智慧,得到真正的果位,得到真如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不动摇的,本来是现成的。这个本,也就是如意珠。所谓如意珠是什么呢?就是大圆镜智。你要是得到大圆镜智,就不会再有这个有漏的思想,所以这叫得本。你不颠倒,你把根本抓住了,所以你末梢就不需要那么注意。

    “如净琉璃含宝月”:这个本是一尘不染,是万虑皆空的,就好像一个纯净的琉璃瓶,里边含容着一轮明亮的宝月一样,里外都是玲珑剔透。它是光明遍照,只有纯阳,而没有阴气,这就叫如意珠。这个如意珠是遂心如意,变化无穷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妙用无方的。

    “既能解此如意珠”:你要是能解就是明白了,这如意珠的作用,它的体性、作用和功能,则——

    “自利利他终不竭”:这个如意珠,你这种大圆镜智的智慧,既能自利,又可以利他。“自利”,自己不颠倒;“利他”,令他也不颠倒。再往浅一点说,自己不糊涂,使令其他的众生也不糊涂,就叫自利利他。“终不竭”,就是没有完的时候,什么时候用它,它的能源总是充足,不会没有的,这叫“自利利他终不竭”。

    江月照  松风吹  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  雾露云霞体上衣

    “江月照”:这是譬如乘船泛江,月光照到江里,这种境界是很自然的。

    “松风吹”:松树被风吹的,这种的风有一种清香,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这都是一种非常天然的境界。

    “永夜清宵何所为”:“永夜”,在长夜里;“清宵”,没有事情可做;可是在这没有事情可做时,虽然无为,可是无不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在这永夜清宵,这种天真野趣、自然活泼的景象里,露出佛性和戒珠。金刚光明宝戒的戒珠,这就是我们的心地印法门,以心印心的法门。

    “雾露云霞体上衣”:好像“雾露云霞”一样,又好像我们身上所穿的衣服一样。

    言其前面所说,“五蕴浮云空去来”,也就是说五蕴好像浮云似的,雾露似的,体上衣,是身上穿的衣服,它不是自己的,是从外面有的“体上衣”。佛性是自己本有的,戒珠也是自己本有的,所以这是以心印心的法门。那么这个五蕴三毒啊,就好像这个雾露似的,就是身上穿的这么一件衣服,只是陪衬而已。那么这个衣服不是自己本有的,所以你不要把这种东西认得太真。

    我们现在生在末法时代,就是佛法即将灭亡的时候,将要没有的时候,这时候魔强法弱,这时候就是邪盛正衰的时候,所以种种邪说都出现了,这种邪说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做出来却会亡国灭种,想令人类同归于尽的一种邪说。

    我们都知道天地间的这个生生不息,化化无穷的这种道理,它有阴有阳,有正有邪,你若违背阴阳、邪正、造化的生理,一定就走到灭亡的途径上去。现在全世界都怕这个“爱死病”(艾滋病),由这个名词就应该觉悟,怎么死呢?就因为乱爱,不守正当的轨道,去做一些违背生理的事情,还到处提倡、到处宣传,把人性都给迷昧了,谁也不知道哪个是正,哪个是邪;哪个是对,哪个是不对,甚至还要合法化。这个东西一旦合法化,那世界就没有真理了。这是什么呢?就是一般人所迷的这种“同性恋”,“爱死病”就因为同性恋而发生的。

    为什么呢?因为呀,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这是《易经》上,讲的这个道理。所谓有昼就有夜,有善就有恶,有逆就有孝,有天就有地,这是很正常的,也是相对的这种道理。因为如此,古来圣人提倡男女居于一室,这是人之大伦,也因此才定了这种礼乐。所谓男子三十而娶,女人二十而嫁,这是很正当的一种伦常,这个伦常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叫五伦;又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应该要本照这五伦八德去做人,从来没有说男人和男人居于一室是人之大伦。

    末法时期,这些妖魔鬼怪都出现于世,公然就提倡这种的灭绝人类、亡国灭种的理论。你们各位想一想,如果人人都搞同性恋,国家就没有人了;国家没有人,世界也没有人了,世界人类也灭绝了。现在天地间恐怕是等不及了,等不及人类自己把自己给毒死,自己把自己给害死了,种也亡了,国也没有了,于是乎就产生“爱死病”。

    这个“爱死病”,也就也可以说是快死病,很快就会死。那么到现在为止,没有研究出对症之药。那么令人身上抵抗力都没有,外面的邪气一进来就会死。这种病就是由同性恋而来,这叫以毒克毒。造出好像原子弹那么厉害的病症,就是这个“爱死病”,现在不容易治。

    我本来不想讲这道理,可是我觉得现在有的人还没有被这种邪说所迷,还有向大家讲一讲的必要。我讲出来,无论什么妖魔鬼怪他会不高兴,我都要说我要说的话。这是今天我对你们各位啊,要说的这是个大灾劫,大危险的时期,我们不能不想法子,那么用什么法子呢?大家一起念“观世音菩萨”,希望挽救这个浩劫。如果观世音菩萨显神通,什么病都会起死回生,“恚怒生欢喜,死者变成活,若言此是虚,诸佛不妄说。”我们大家皈命观世音菩萨,来救这些都要灭亡的人类。

    降龙钵  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

    不是标形虚事持  如来宝杖亲踪迹

    “降龙钵”:出家人用来吃饭的钵,这个钵,不是一种普通的饭碗,它的名字叫“应量器”,就是你吃多少就装多少,也不要不够,也不要多,恰到好处。可是这个钵不是单单用来吃饭,而且也是个宝物,能降伏天魔,制服外道,三千大千世界都能装进钵里。所以古来有用钵来降龙,来给人治病,所以钵的用途是很多的。

    那叫“降龙钵”,龙是隐显莫测的众生,它有神通。可是毒龙很多,是能害人,那么护法的龙呢,它就能利人。这个毒龙它会放毒气,人一闻到这股毒气,就会把生命给夺去了,所以古来的人,用这个钵,降伏一切龙,降伏毒龙,又用这个钵,可以给人治病,降龙钵。

    究竟什么叫龙呢?我们这个人的脾气就像一条龙,你要能使脾气不发作,这也可说把龙降伏了,因为脾气也是忽有忽无的,你叫它有,它就会有;你叫它没有,它就可以没有,来之无踪,去之无影,所以,我们人的脾气也可以叫龙。你能把自己的脾气,不发作了,也就降龙了。

    “解虎锡”:这个锡就是锡杖,出家人行脚时用的。这个锡杖有两钴(就是环),每个环有三个圈;两钴是讲真、俗二谛;每钴有三个圈,两边是六个圈,这是表示六度万行。古来大德用锡杖,能使正在打架斗争的二虎分开,用锡杖把它分开,分开的这个两虎,就老老实实地趴着,不敢再动了,这叫“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鸣历历”,就是很清楚、很显著,这个样子也是好像着相似的,其实不是着相,所以——

    “不是标形虚事持”:不是这么做做样子。

    “如来宝杖亲踪迹”:这是佛的一个宝杖,佛亲手传给弟子,这也是佛门里的一件法宝。出家人三衣、钵、具不离身,也要带锡杖,这是用种种法宝来修行。那么比丘有比丘的样子,比丘尼有比丘尼的样子,出家人一定要躬行实践,脚踏实地地修行,不可以随便,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都要特别注意的。    

    不求真  不断妄  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  即是如来真实相

    “不求真  不断妄”:为什么?就因为得到本了,你要得到本了,就不愁末了。前面一段文又把这段文的意思说明白了。“如净琉璃含宝月”,就好像在净琉璃瓶里含着宝月似的,玲珑剔透。“既能解此如意珠”,你要是明白了这个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自己得到利益,也能利益他人,自利利他,这种力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什么叫本呢?本,就是我们把生死无明破了。无明破了,你就得到本了,既然得到本了,末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因为这样,所以就说“不求真,不断妄”,也不需要求什么真了,因为无真可求了。他已经惑无不尽,真无不存了,没有什么在这个妄,只有一个真,连真的名义也没有。所以说“不求真,不断妄”。

    “了知二法空无相”:因为你明白“真”的没有形相,“假”还是没有形相,真妄都没有形相,有无也没有一个形相。因为自性就好像虚空一样,真的和妄的都在虚空里面,你要是没有迷惑,妄自然就不存在;你要是明白了,真也是显不出来,所以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明白真妄、有无都是虚妄而没有实体,都是个名词而已。空无相,没有形相会令你执著。

    “无相无空无不空”:“无相无空”,没有相,也没有空,你有心缘相还有空,没有个形相,又有什么叫空呢?“无不空”,可是这时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真空不空,所以叫真空;妙有非有,妙有不是有,所以叫妙有。

    “即是如来真实相”:这就是实相理体,就是没有一切的执著,什么执著都破了,这是这段文的意思。

    心镜明  鉴无碍  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  一颗圆光非内外

    “心镜明”:我们的心镜,就是我们这个大圆镜智,你要是得到这个大圆镜智——

    “鉴无碍”:你照什么事,一照即了;你照理,一照即空,所以“鉴无碍”,什么障碍都没有了。

    “廓然莹彻周沙界”:“廓然”,是大的意思,又是光明的意思。“莹彻”,就是玲珑剔透,里面可以看见外面,外面也可以照到里面,互相莹彻,没有障碍。“周沙界”,能以周遍法界,无在无不在。

    “万象森罗影现中”:天地间的森罗万象,房廊屋舍等,“影现中”,都在这里面现出来。

    “一颗圆光非内外”:这个“圆光”,也就是如意珠发出来的。“既能解此如意珠”,你明白这个如意珠的道理。“自利利他终不竭”。如意珠会放光,这种光不是在里面,也不是在外面,这是你自性的光明,本来就有的,可是你不会用它,所以就埋没了很久。现在你得到了,明白了,把大圆镜智也得到了,所以“一颗圆光非内外”。

    研究佛法的人,必须要持长耐久,天天研究,不能间断,你天天在佛教里薰习,就像在水里泡似的。又像用烟来薰一样,你用烟来薰,一天不见得有什么,两天也不觉得怎样,时间久了,就会有黄色现出,就有一种习染。本来是一个很硬的物质,常常在水里泡,泡得时间久了也就会软。即使自性很刚强,常常在佛教的法水里泡,可改变我们的刚强性,刚柔相济了。你本来是什么都不懂,若你常常在佛教里薰习,久而久之,也就懂佛法了。

    我们人不要那么好奇,你一好奇不要紧,很容易掉到坑里,掉到陷阱里出不来。那些探险的人,各处去探险,往往生命都断送了,这是不是值得呢?这不一定有什么价值。所以我们人应该生出正信来,不要常常走小路,走那些黑暗的路,见不得人的路,或者好奇,喜新好异,这都是佛教徒很容易犯的毛病。结果是什么也没有成就,时间也耽误了,这是很可惜的。

    你常常想学佛法,就是没有时间;但你往各处旁门左道的地方跑,却有时间。可是这很容易就中邪了,现在到处都有鬼上身啊,这一类的。这些很容易把人迷惑住,被迷惑了,将来就做魔王的眷属。他们为什么要迷人呢?也就因为想要好像抓壮丁似的,要抓得多一点眷属去,增加他们的势力。所以各位正信佛教徒不要走偏门,不要投机,不要取巧,要老老实实地来研究佛法,这才是我们的本分。

    豁达空  拨因果  莽莽荡荡招殃祸

    弃有著空病亦然  犹如避溺而投火

    “豁达空”:世界上有一类人,不相信真理,他不相信这个因果,所以他的论调是说一切都是空的,人死了就像灯灭了似的,什么也没有了,他把一切都归空,所以叫“豁达空”。

    “拨因果”:拨无因果,他不信人在世间上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他不相信这个道理。所以他说没有因果,也没有报应,把因果报应的道理他给否定了,可是,因果报应没有办法否定的,它的确是有。因为这样,所以他就变成一个很无知识,很粗鲁的人。

    “莽莽荡荡招殃祸”:“莽莽”,就是很莽撞,莽撞中的莽撞,就是很粗俗,很无知识的。“荡荡”,就是不守规矩的样子,这是很大的不守规矩,不只是小的不守规矩,因为他拨无因果,可以说是错因果。因为错因果,就会招出“殃祸”来,殃就是灾殃,祸是祸患,造出种种罪业,自己还不知道。

    “弃有著空病亦然”:为什么“弃有”?因为他认为什么都没有,执著一个顽空,他说什么都归于空,这个毛病也像拨无因果一样。执著空、执著有,都是落于二边,不是中道了义。

    中道了义是非空非有,你说它空,它有妙有;你说它有,它又有真空,所以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也不碍真空。真空不是一个空的,因为有妙有;可是妙有并不是一个有,它有一种有的成分在里头,可是它不是完全有,所以妙有非有。因为它又非有,所以叫真空,这两个也是二而不二的。

    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空并不是空的,所以它有妙有;妙有它也不是有,所以又叫真空。你若弃妙有而执著真空,这也是错,所以说:“弃有著空病亦然”,你若执著到空理上,这个病也是一样。

    “犹如避溺而投火”:这好像什么呢?好像你怕水,怕被水淹死,所以就投火去了,但火也是一样能烧死人,火烧之死和水淹之死,都是差不多,所以“弃有着空病亦然,犹如避溺而投火”,就好像避水淹,而跳到火堆里一样。

    舍妄心  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  真成认贼将作子

    我们人修道,若不会用功的人,就会生出一种大的执著。这种的大执著也就是头上安一个头,骑驴找驴,没有这个必要。可是自己就这么糊涂,没有择法眼,以为应该——

    “舍妄心”:说我不要这个妄想心,把它舍弃了。其实这个妄想根本是虚妄的,没有一个东西,你有什么可舍的,只要你不打妄想就够了,你还舍什么东西?

    “取真理”:真理不是在外面找,真理在自性里面,你若妄尽,真就现前。你的妄心没有降伏,没有放下,还执著你的妄想心。“取真理”,想找真理,真理不用到外面找去,这是人人本具,各各不无的,所以你也不必取,也不必舍。舍是不要它,取是把它拿回来;不要它也是着相,想把它拿回来也是着相。这个真理也是没有形相的,你怎么可以用取舍之心来修行这个法门?所以前面一开始,歌词上就说“不求真,不断妄”,不求就是真,不断就没有妄;若有所求,就找不到真的,你想断,那就是妄,所以“舍妄心,取真理”,也是这个道理。

    “取舍之心成巧伪”:巧是智慧,伪是愚痴,因为你有一个“取舍之心”,所以就得不到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无智亦无得的,没有形相,也不是取来的。所以你想取舍,都是头上安头,这都叫骑驴觅驴。真理是本地风光,本有的家珍,不用到外面去找,所以成巧伪。就因为你有这个取舍之心,就有一个智慧和愚痴。

    “学人不了用修行”:“学人”,就是修道之人,求学的人,学道的人。“不了”,不明白,不能明了这个道理。“用修行”,一天到晚想“舍妄想,取真理”,在这上面用功夫。

    “真成认贼将作子”:这好像认贼作子一样。这个贼,言其你欲舍这个妄想,就好像有个贼似的,因为你在妄上又生出个妄。妄上又起一个妄。“取真理”,真理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可取,也没有可舍。

    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去骑驴觅驴,骑着这个驴,你还找这个驴,你已经骑着,还找它做什么?头上安头,你一个头觉得不够,要在头上多安一个头,你说这是什么?这都变成妖怪了,修道人不懂得这个,永远也不能与道合一。和这个道,不能合到一起。

    我们各位在这个地方要确实注意来研究,学佛法,要学得有智慧,不要越学越愚痴。怎样学得有智慧呢?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要投机取巧,不要各处占便宜,自己得到利益,那不是佛教徒,那是借着道的名义来发财,想扩张自己的名誉地位,这都是错的。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是以禅门了却心  顿入无生知见力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这是说前面的“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作子。”我们人有一个毛病,这个毛病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太过,一个不及,太过和不及是一样的。我们修道的人,不应用妄想心来修道,应该用本妙明心。本来心是不可思议,无所不明,不用猜测、计度,不用去想;可是往往人不会用功,尽用肉团心,用缘虑心,用计度心,用那个猜测的心,来追求修行的道路。用这种心、这种意、这种分别识,就是因为错用了心意识,没能回到自己本妙明心,性净明体上,所以叫错用心。

    “损法财”:它令你的真法不现前,损伤了。

    “灭功德”:你尽用心意识去做功德,总想要有所得,有一个执著,有一个抓手在那抓着,用这种心意识来修行。

    “莫不由斯心意识”:修行的人,对这种道理不明白,尽在心上用功夫,意上用功夫,在分别识上用功夫,所以说:“学人不了用修行。”不明了,就以这个心意识当做用功的工具,生了大执著,这样修行,越修离道越远。

    “是以禅门了却心”:因为这个,禅门里头有了却心,了却心就是不用心意识,所以说:“谈到无心便是道。”无心、无意、无识,没有心意识,了却心没有了,这个心就是心意识,都在这里头包括着。

    “顿入无生知见力”:这个时候,你就能证得无生法忍,有大智慧现前,得到这种圆融无碍的智慧,这时候就成了一个大丈夫。

    大丈夫  秉慧剑  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  早曾落却天魔胆。

    “大丈夫”:怎样叫大丈夫?大丈夫,在中国孟子所讲的大丈夫是什么样?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富贵的人就多数钱多了,势力大了,就不守规矩了,行为便不检点,就有淫乱的行为,花天酒地,不守规矩了。可是如果你在富贵的地位上还能够不淫乱,还是能够守规矩,老老实实的,不违犯人间的法律,不违背天上的法律,不违背地狱的法律,这样子富贵也不能淫了。淫:迷惑、使昏乱。“富贵不能淫”: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

    贫贱不能移,人若贫贱,就没有志气了,就不择手段,投机取巧,谄富骄贫,种种很卑鄙的行为就现出来。人要一穷了,还能不转移他的志愿,还是要做世间一个最正大光明的这种人,把自己的人格建立得非常正大光明,总要有志气,不去同流合污。

    威武不能屈,威武就是用势力,在什么势力之下也不屈服,不屈服于权力之下、势力之下,不屈服,这就叫大丈夫。这是说的世间的大丈夫。

    我们这一段文所说的是出世的大丈夫。出世的大丈夫,在心目中根本就没有富贵这两个字,没有贫贱两个字,没有富贵、没有贫贱,也没有阶级观念,权力的观念,人我的观念都没有。心里没有这些东西,也没有一个威武和不威武的观念。这些个世间的东西都扫干净了。

    他这时候是顶天立地,通天彻地的人,这种浩气常存,正大光明的态度,是充满宇宙。他也没有一个人我是非,这些问题都没有了,他是不是不懂呢?懂,他什么都懂,可是他也不违背这个道义。这种的大丈夫,凭着什么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心里没有这些渣滓,没有这些邋遢的东西?就是因为——

    “秉慧剑”,他没有情情爱爱,啰啰嗦嗦,这些婆婆妈妈的东西,都没有。为什么没有?就是因为他有智慧剑把一切的葛藤都斩断了,七情六欲不生,财色名食睡也绑不住他了。这种“秉慧剑”拥有像刀刃一般的智慧。

    “般若锋兮金刚焰”:般若的智慧就像刀刃那么锋利,能切金断玉,削铁如泥,能把人的情情爱爱,这些不干净的东西都斩得干干净净。因为这些黑暗没有了,所以就放出金刚的火焰,发出智慧之光。

    你看!有些人生得很聪明,可是他用心用得,面也用得黑黑的,把头发也想得白白的,把腰也弄得弯弯的,头也抬不起来,这都是因为用心意识用的,这就谈不上大丈夫。

    “非但空摧外道心”:不但能把外道的邪气都消灭了。

    “早曾落却天魔胆”:他很早就把天魔的胆都给吓破了,天魔恐怖得毛发尽竖。这是说人要证果成了道业,才是真正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奇男子、大丈夫,不是那种口头上说得好像懂得很多,可是实际上什么也做不到,这就叫口头禅,所以口头禅的人不能成为大丈夫。

    《证道歌》是非常有意义的,你们各位若能把它读的熟了,能背得出来,那么在你有忧愁烦恼的时候,你可以唱一唱,它就把你的烦恼魔给降伏了,能令你的身心都得到清凉快乐,能以每天唱几遍,你的寿命一定很长的,身体一定很健康。那么今天这个歌词,就讲到这为止。

    震法雷  击法鼓  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  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 纯出醍醐我常纳

    你们各位要想研究佛法的人,应该常常来听这个录音带,也和我来讲一样的,不要等着我来才来,我要不来了,你们大家就都不来了。不需要我说太多,我本来有很多不好听的话要说,可是我都不要说了,你们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要是想要对佛教的道理有所得,那就不要那么懒惰。懒惰是得不到的。那么这一段说是“震法雷”。

    “震法雷  击法鼓”:不一定有个雷,这都是一种譬喻,譬喻佛说法像狮子吼,也就是震大法雷,击大法鼓,那么这个时候,佛说法那个声音,那个法音啊,犹如云雷音一样。这个云雷音能惊醒一切的众生,在迷梦之中,听到云雷音,反迷归觉,舍邪归正。

    “布慈云兮洒甘露”:“布”,即分布,分布开这慈悲的法云,洒下甘露的法雨,令一切枯槁的众生,得到这种法音法雨的润泽,使他们的法身慧命都可以复活起来。所以说“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这时法门的龙象,都得到慈云和法雨来润泽,所以“润无边”。有他们这些龙象,再去宣扬法音、雷音,那么令一切众生都得到觉悟,所以说——

    “三乘五性皆醒悟”:“三乘”,指声闻、缘觉和菩萨;“五性”,指善性、恶性、定性、不定性、阐提性,这是包括一切众生的根性,无论上根利智的也好,是下根愚钝的也好,都各得其所,各得他的滋润。不但是五性,也可以说是万性,各得其法的滋润。

    “雪山肥腻更无杂”:雪山有一种草,生得非常肥腻,非常的有营养。

    “纯出醍醐我常纳”:所以大白牛吃了这种草,能产生醍醐来滋润一切的众生。所以说“纯出醍醐我常纳”。“我常纳”,就是永嘉大师他自称,说我常常能饮到醍醐甘露,常常能得到这种好处。所以他也希望每个众生,都可以得到醍醐甘露的滋润,令我们都能反迷归觉,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再不在轮回里打转。

    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性”,是什么性?佛性。“一切性”,是什么性?是众生性。佛性和众生性本来没有分别的,佛性就是众生性,众生性就是佛性。这是二而不二,一而非一;亦一亦二,非一非二。你明白了就是一个,你不明白就是二个;你明白不明白,也不是一个,也不是二个。所以它叫“圆通”,圆通,也就是圆融无碍,圆满菩提。在佛,一性也不增;在凡,一性也不减,它的本性是无欠无余的,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所以“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佛说的法门有八万四千种,每一个法门都和其他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门都是通的,都是互相含容,没有离开。说是八万四千种,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法,一个法本来也没有,所以“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好像“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有一千个水池,就有一千个月光现出来,是不是月的本体有一千个呢?不是的,这也就是“一性圆通一切性”。一轮月光,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它“普现一切水”,一切水就是众生性,众生性不离佛性,佛性不离众生性。我们人觉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

    我们这个也贪,那个也贪;这个也求,那个也求;见到一切的物质就生出自私心来,见到一切的金银财宝就生出自利的心来,于是妄语也就跟着来。这样就是迷了,迷了就是众生,你觉悟了就是佛。

    什么叫觉悟呢?觉悟有个形状吗?没有!觉悟就是觉悟。那有什么表示呢?这也有的!觉悟的人,就是有智慧,彻法底源,明了一切诸法实相,没有一切障碍。那么这个佛性时时都在众生性里,有一众生,就有一佛性,可是众生只用众生性,而不用佛性。

    有人说:“法师,你讲来讲去,我还是不懂,到底什么是佛性?什么是众生性?”方才不是说过了吗?你觉悟了就是佛性,迷惑了就是众生性,就在一念之间,所以“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无论你有多少水,多少池子,多少江河湖海,都是一轮月在那儿照着,摄持着。

    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业

    “诸佛法身入我性”:诸佛的法身投到我的众生性来。

    “我性同共如来合”:我的众生性和佛性就合而为一,二而不二了。

    “一地具足一切地”:你明白一地的道理,其余的地呀!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也都会明白了;你若一地的这种智慧都没有,其余的也都不会有。怎么样做呢?“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这就证了十地的理体了。

    “非色非心非行业”:这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也不属于我们所行、做的这种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三祇劫 

    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

    “弹指圆成八万门”:就是在一弹指的时间里,就能圆成八万四千个法门,就这么快。因为你一悟一切悟,一了一切了,一证一切证,一通一切通。

    “刹那灭却三祇劫”:就在一刹那的功夫,就把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都没有了。

    “一切数句非数句”:无论是什么名相、数句,一切理论都一扫而空,也就是“迷时千卷少,悟后一字多”,这种境界就是“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这种名相,文字般若,和我们的灵明觉性有什么关系?文字般若记得太多,也都是空谈,所以说不可取。

    不可毁  不可赞  体若虚空勿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即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  舍不得  不可得中只么得

    “不可毁  不可赞”:你赞叹这种法门,并没有什么好赞叹的;你要毁谤毁谤它吗?也没有什么可毁谤的,因为它根本没有。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体若虚空勿涯岸”:这个体性就像虚空一样,所以说“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空一切空。”那么“体若虚空勿涯岸”,没有一个边际。你说什么是虚空的边际?虚空没有边际,就是有物质的地方,也都是虚空。虚空并没有坏了一点点,虚空若能坏的话,就不是虚空。

    “不离当处常湛然”;不用到处去找,回头就是,当下就是,所以“不离当处”。“湛然”,是湛然常寂,在这时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什么也没有,空到极点,欲望岂能生?你的欲念没有了,那你的心意识也不能当家做主了。

    “觅即知君不可见”:可是你想找一找吧!永远也找不到,因为它没有丢嘛!你到什么地方去找?本来就是吗!你找什么东西?有什么可找的?所以后面又下一个注解说——

    “取不得”:你想把它拿来吗?拿不来。

    “舍不得”:这个真如佛性,你想把它不要了,也办不到,你没法把这个东西布施给旁人。

    “不可得中只么得”:“不可得中”,在这个不可得里头;“只么得”,什么也没有。

    默时说  说时默  大施门开无壅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  报道摩诃般若力

    “默时说”:你看他没有说法,可是他在那儿说法;你看他在说法,他还没有说法,这是什么道理?这因为说法者无法可说,听法者无法可听;说法者也是在那儿说,听法者也是在那儿听,其中就看你有没有智慧。你若有智慧,“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你若没有智慧,他即使说得“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可是你还是觉得没有什么稀奇,好像没听见一样。

    为什么默时也在说,说时也在默呢?这都是在定中说法,定中在那转法轮呢!那么,定中转法轮,这是“默时说”;

    “说时默”:那么出定了转法轮,还是没有离开那个定,还是由那个定心生出来的这个智慧。所以说时也是默。

    “大施门开无壅塞”:这是说法的人为法忘躯,“诸布施中,法供养最”,他愿意以法来供养,以法来做布施,这是一个大的布施,这是无缘的布施,这是一个无遮的布施,没有分别的布施。“无壅塞”,在这里面一点执著也没有,什么执著也没有。

    那么他因为说法的时候,也不是为了叫听众欢喜,叫听众来供养自己,为了名闻利养,为了想要抛砖引玉,想要得到什么,不是为这个而说法,所以这叫“大施门开无壅塞”,什么执著也没有,“扫一切法,离一切相”。

    “有人问我解何宗”:这时候,或者就有这么个人来问我,说:“这是哪个一宗呢?哪一派呢?”告诉他了——

    “报道摩诃般若力”:告诉他,这就是大般若的智慧,由定中生出来这个智慧。

    或是或非人不识  逆行顺行天莫测

    吾早曾经多劫修  不是等闲相诳惑

    “或是或非人不识”:或者有人说是,或者有人说非,随他去;是也好,非也好,我自己尽了心了,比什么都好,所以“人不识”。

    “逆行顺行天莫测”:真正修道的人,不顺乎人情的;有时也顺乎人情,也通一点人情,可是或者他逆,为的是顺。“人不识”,一般人不能了解,因为一般人的程度不够,就在那儿揣测。揣测到什么时候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也莫测高深。所以各位你若没有真正择法眼,切记不要乱讲话。

    “吾早曾经多劫修”:永嘉大师他自己说:“我知道我自己的事情,我在多生多劫已经就修过了,所以今生就明白这个道理而证道了。”

    “不是等闲相诳惑”:不是像一般普普通通的人,互相你骗骗我,我骗骗你,你赞叹赞叹我,我赞叹赞叹你,互相吹捧,互相宣传,不是这样的。

    建法幢  立宗旨  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  二十八代西天记

    这几句歌词是说身为佛教徒,必须要震大法雷,击大法鼓,竖大法幢。

    “建法幢”:什么叫法幢?也就是道场,建立起一个道场,所谓“建法幢于处处,破疑网于重重”,就是到处建立供人用功修道的道场。能建立道场,道场就是法幢。法幢也就是道场。为什么叫法幢?因为法是庄严这个世界的,犹如大梵天王之网罗幢,是庄严道场的。有法幢就有道场,有道场也就是有法幢,所以道场是为法幢而建立的;法幢因道场而弘扬。

    “立宗旨”:我们立出宗旨来,要以什么为我们的目的,我们的宗旨?好像万佛圣城以“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为宗旨。我们是不是做到呢?现在还没有做到。就是你不争,你对人不争,你对自己还争;对人不贪,对自己还贪;对人无所求,对自己还有所求;对人不自私,对自己还是自私;对人不自利,对自己还有自利;对其他人不打妄语了,自己里面常常还妄想纷飞。

    妄想就是在那儿打妄语,一阵子生出这个念头,一阵子又生出那个念头;一阵子想修道,一阵子又不想修道;一阵子想持戒,一阵子又不想持戒,这都是性没有定,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空。这都叫没有宗旨。

    遇到顺的境界,生了一种欢喜心,这是性不定;遇到逆的境界,生出一种讨厌的心、厌恶的心、烦恼心,这都是未能抱定宗旨,性也不定。性不定,魔就不伏,你性要定了,“纵遇锋刀常坦坦”,就算有人拿刀来杀自己,自己也是很坦然、很自在的,很直心的,中间没有一点委曲、弯曲,委曲求全,弯曲的这种相存在。

    你口头上说不自利,到自己要得到利益的时候,争心就出来。争心一出来,贪心也跟着来。贪心来了这都是在里面,然后向外驰求,到外面去找。这一找,归根究底就归到自私自利上,都是因为这个。也是因为没有立好宗旨,性没有定,魔就不伏,所以说“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

    妄想分别心要是没有了,到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到什么地方去都是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离了这个,便是错过。你若是看到一个出家人,一天到晚和人拉拢关系,这一定不能修行,因为他不会用功,所以才到外面去找;会用功的人,不应说便不说,不应做便不做,时时都在观自己,处处在摄心,这都是立定宗旨。

    万佛圣城的六大宗旨,谁能做到,谁就是真修行人;谁不能做,谁就是假修行人,很清楚的。你看出家人,到处见人就嘻嘻哈哈,和他嬉皮笑脸的,一讲话也点头弯腰的,甚至打问讯叩头,这个人一定就完了,一定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时时都不会现这种没有价值的相。立宗旨,就是要立这个宗旨。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宗旨,比如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不论哪一个法门,你能把它做真了,做到圆满,那八万四千法门也都成就了,这叫“一悟一切悟,一入一切入,一开一切开,一示一切示。”这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你如果一样也不做,一个法门也不能专一实行,那就是把光阴空过,没有什么成就,自己骗自己,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谈到立宗旨,我们要立什么宗旨呢?就是立佛以心印心,拈花微笑这种法门,我们要直心是道场,“建法幢,立宗旨”,就是要直心。

    “明明佛敕曹溪是”:这是说六祖大师不是偶然地成为祖师,在梁朝智药三藏法师从印度来,预先就说下预言了。南华寺是由智药三藏法师开山,他到那个地方时,他用手捧起山溪的水来喝,他一喝这个水,就说道:“这水和印度宝林山的水是一样的味道。在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在此地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传佛心印,度人无量。”

    等到一百七十年以后,果然就是六祖大师在那里大传法要、振宗风,令一般有志于菩提觉道的人,证果开悟。所以在佛经上说在震旦有个宝林山,是传佛心印的一个道场,因为这个所以说“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第一个就是迦叶祖师,做第一代祖师传佛心印。

    “二十八代西天记”:等到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他是在西天做第二十八代祖师。这是由佛拈花微笑,以心印心,这个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传到菩提达摩,为印度的第二十八代祖师(中国禅宗初祖)。

    法东流  入此土  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  后人得道何穷数

    传到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时,他从印度航海到广州,所以中国广州有个西来初地。他又从广州到南京,从南京又到河南。菩提达摩是抱着一种大慈大悲的心来中国教化众生的,想不到中国人当时也很歧视印度人。中国最初没有佛法,从“姚秦”时佛法才从印度传到中国,到南北朝梁武帝时,这个期间,中国的佛教也就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没有真正依照佛教戒律去做。(编者注:“姚秦”为上人故意讲错,见后面文。)

    那么这个时候,菩提达摩到了中国的时候,中国佛教人士不欢迎他,因为他不懂中国话,言语不通,所以讲起话来也没有人听得懂,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冷冷清清的,对人也没有什么人缘。等到在南京被神光法师用铁念珠把他的牙打掉两颗之后,这位祖师就灰心丧气了。于是乎,就跑到嵩山面壁去,对着石头来说法,这就是“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面壁九年。

    你们各位想一想,这种忍耐心,如果没有功夫的人,像现在的名利鬼,求名利的人,到某一个地方就想要一举成名,闻名世界。菩提达摩,论道德,论智慧,论神通都超过一切,然而他能韬光晦迹,藏器待时,在嵩山前,对这一个石头这么坐着,你说这要没有忍耐心,没有法忍,怎能办得到呢?不要说有功夫、智慧、道德、神通的人,想要光芒外露,现在就连一瓶都不满,半瓶又在那儿摇晃的,也都想露一手,叫大家知道我是了不起的人。你说比起古来的祖师,这多可怜啊,这一类的人,多不自量力。所谓“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无人防”,众生就是这么颠倒。

    所以菩提达摩在嵩山坐了九年,二祖神光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就在他旁边跪了九年。你看看,一个坐了九年,一个跪了九年,我们现在的人想一想,我们不要说九年,跪九天就受不了,甚至九个钟头也跪不了,坐九天就觉得真了不起,我的功夫到家了,就自满得不得了。

    “法东流”:就是佛的心印法门到震旦来了,震旦就是传到中国了。“入此土”,此土就是中国。

    “菩提达摩为初祖”:菩提达摩是西天第二十八祖,在中国为禅宗第一代祖师。第一代祖师又怎样?这都是假名而已,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真正的祖师不在名上,是在他的道德上,在他的智慧上,在他的这种忍耐,六度万行的功夫都到家了。

    身无长物,什么宝贝也没有,就是已经布施了;既然什么东西都没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圆满,戒波罗蜜成就了;他能等着的时候在那忍着,就是忍辱波罗蜜可以说做到了;他常坐不卧九年,这是精进波罗蜜圆满;他坐在那儿,不是坐着东张西望的,他常常入定,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禅定波罗蜜也圆满了。他为什么能这样?就是他有般若的智慧,他有这个大智大慧,才能做到人家做不到的事情,他把六波罗蜜都圆满了。所以菩提达摩就做我们中国的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他把心印法门传给二祖神光(慧可),二祖传给三祖僧璨,三祖传给四祖道信,四祖又传给了五祖弘忍,五祖弘忍大师又把这种心印法门的衣钵传给六祖,所以说“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那么传给六祖大师了,五祖就吩咐了,说是为这个衣,出家人也在那争,每个人都想得到以心印心,传佛心印的衣钵,甚至想不择手段抢衣钵。好像在五祖座下那些徒众,神秀之类的,大家听说,法已南行,法往南边走去了,他们就去追,想要把衣钵抢回来。难怪现在很多出家人,都是勾心斗角。

    在唐朝那时候,为了争这个衣钵都不择手段,强抢,所以五祖大师告诉六祖:“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说衣钵是大家争夺的开端,从你这儿就不要再传下去了,所以从六祖大师,就不传了。据说这衣钵被武则天抢去,她就拿来当宝,她想她也可以承受衣钵。当宝以后,“多藏必后亡”,她藏了以后就丢了,就失落了,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说——

    “六代传衣天下闻”:第六代传佛的衣钵,在中国,第六祖,天下都知道这个事情。那时候人到处都想去抢这个衣钵。天下都知道。

    “后人得道何穷数”:六祖后不传衣钵了,但传佛心印法门的祖师可是有很多,所以说“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在这个从六祖大师之后就分又是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这五大宗,传出五个派。那么这五派依佛法修行,得证果成道的人,不知有多少。

    我所讲的道理,我不知道是不是对的,那么你们各位听的,如果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咱们说一说。我有什么地方讲错了,你们都可以提出来,咱们把它更正一下。不要拘束,有什么觉得我今天晚上,讲得有什么不合理的。可以很直心的告诉我,因为圆顿教,没有人情可说的,“圆顿教无人情,有一不觉知实证,不是三生成忍辱,修行恐落断常坑。”所以我有什么地方讲得不对的,你们各位提出来。

    如果你们提不出来,我就知道你们完全没有注意,我所讲的,你们根本就在那个地方,没有注意听,所以才不知道,我讲得是对呀还是不对,不知道。所以也没有人敢说话。这个我们对研究佛法啊,没有人情可讲的。大家都不敢讲,或者都没听出来我什么地方讲错的……这也不是问题,这都不是问题。

    我讲的时候,我开个门,我看你们谁从那个门钻进来,所以我今天晚间要问你们,我那个门你们要是找着,你们就会打进来,要是找不着,那就是无门可入了。听不出来,我开开这个门,也证明你们也是没有注意,你们都睡着了,所以我讲得对不对都不知道,都是莫名其妙。

    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们,你们听见没听见,或者在这里看似在睡觉,所以也找不着这个门了。我当时讲的,我说:“佛法从姚秦时候传到中国,这是不正确,佛法是从汉明帝的时候传到中国的。你们各位,对这一点,也找不出来。我讲的这个时间的问题,你们都听不出来,所以这个时候我就观察你们。

    真不立  妄本空  有无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门元不著  一性如来体自同

    咱们人哪!迷真逐妄,认贼作子,染苦为乐,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欺骗人,或刻薄悭吝,是占便宜了,其实是吃大亏。你看那些做鸡、做鸭、做牛、做马,尤其是做猪的,多可怜呀!为什么他们做牛、做马、做猪、做鸡、做鸭呢?就因为他们一天到晚都是迷真逐妄,染苦为乐,认贼作子,一天到晚想要占便宜,甚至到道场上也想得到便宜。

    我们到道场里要拥护道场,要有物出物,有力出力,量力而为,你不能跑到道场里,尽想得到利益,而自己一点力都不出,一点心也不发,这样子将来就是会做牛、马、猪、鸡、鸭去还债。

    尤其是跑到道场,专门想要得到什么,在这啊以为什么事情啊,就自己得到利益,到了道场还贪,还是在那啊,处处算怎样能找到便宜,这将来是很危险的。本来迷真逐妄,认贼作子,染苦为乐,可是自己还以为这是对的。

    “真不立  妄本空”:其实真也不立,妄也本空,可是你就是把那个真迷了,去找那个妄。本来真没有,妄也没有,可是你就是认贼作子,染苦为乐,以为这是便宜,其实真是吃了大亏。对世间人也是这样,交个朋友也想在朋友上得到利益、得到好处,能利益自己,这样将来都是很危险很危险的,这都是错因果的地方。

    “有无俱遣不空空”:有和没有本来“俱遣”,都不要,丢了它。也不落于空,也不落于有;也不落于无,也不落于有,“有无俱遣”。“不空”,也要把它空了。

    “二十空门元不著”:二十空门本来都是名词,不但二十个不需要着住,连一个空也不要着住。二十空:有内空、外空、不内外空、内外空、空空、那么有大空、小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等等的有二十个,那么等一等翻译的时候,给大家都解释解释这个啊,那么因为时间啊,是很宝贵的,那么你们各位都等一等啊,注意听,这二十空门都不执著,连空也不空了,把一切一切都不执著了。

    “一性如来体自同”:我们都是具足如来藏性的,都是和佛那个性是无二无别的,本体是和佛一样的,不过佛是已成的佛,他修成了;我们是没成的佛,因为没修,所以我们要是明白修的法,我们和佛是无二无别的。我们来怎么修呢?首先不要迷真逐妄,不要认贼作子,不要染苦为乐。

    心是根  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属内的是内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属外的是外空。眼不为色尘所转,耳不为声尘所转,鼻不为香尘所转,舌不为味尘所转,身不为触尘所转,意不为法尘所转,本来这都是假名词,没有一个什么实体。内里眼耳鼻舌身意皆空了,外边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了,也都是空了,也只有假名,都无实义。

    这是六根空了,六尘也空了,由根尘引起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六根空,六尘空,六识也是不存在的,都是“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假名词而已。我们若把这些都不执著了,便不会眼睛观色,耳朵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就觉触,意就缘法,这些问题都没有了,所以内外都空。

    六根、六尘、六识既然都空了,那么又有大空,大乘法也空;小空,小乘法也空。把空的法也空了,连法相也空了,空也空了。空也空了,叫法相空,胜义也空,一切都空了。你能把这个空了,所以就没有执著,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人也空了,法也空了。没有执著,就是无论有多少个空,也都是名词。连空也空了,那怎么会还有二十空呢?所以“元不著”,就是不执著。你不执著了——

    “心是根,法是尘”:心是属于根,法是属于尘,根、尘都没有了。

    “两种犹如镜上痕”:这两个好像镜子上面的灰尘,镜上的本体是光明的,像我们的佛性是光明的;心和法,根尘相对,就好像镜子上面有尘土,有了痕迹,所以“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你要是把这种尘都除掉了,肮脏的东西都擦去了,光就露出来。

    “心法双忘性即真”:你也不执著心的根,也不执著法的尘上,根尘都空了,所以自己本有的佛性,就好像镜子的光明露出来,那个大圆镜智也现出来了。

    嗟末法  恶时世  众生福薄难调制

    去圣远兮邪见深  魔强法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  恨不灭除令瓦碎

    作在心  殃在身  不须怨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法轮

    “嗟末法”:“嗟”,是感叹词。嗟叹,无可奈何,叹口气:“唉!末法时代,真不容易弘扬佛法呀!”真很难的。

    “恶时世”:这个时候是很恶的,有很多在佛教里的人,吃佛教的饭,向佛教的饭锅里来大便。所谓“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就是在佛教里破坏佛教,又说佛教这样不好啦,又说佛教那样对不起他。好像上次万佛圣城十周年纪念,就有从洛杉矶来的居士,到我们万佛城,又说菜饭不好,又说住的地方怎样怎样,这些人到这里不但不拥护道场,反而还想尽办法来破坏道场。

    你们各位要知道,万佛圣城是刚成立,成立这个万佛圣城,是在万苦千辛里建立起来的。到今天为止,它的本身也非常脆弱,就等于一个人健康还都不够,因为平时过穷日子过惯了,所以没有健康。你们到了万佛圣城,应该拥护万佛圣城,出你一分力量。

    所以有很多居士到万佛圣城,就拿万佛圣城的工作,当自己的工作来做,负起责任,很热心的;有的到这儿,居然专门找麻烦,专门来批评万佛圣城,怎么样对不起他,专门捣乱。专门捣乱的这一类人,这根本就不是佛教徒,可以说是魔子魔孙,魔在那儿支持他,叫他到道场里搅闹。

    你走遍世界,你再找一个像万佛圣城这么样修道的地方,你可以说没有。走遍全世界,也没有哪个地方,是出家人是吃一餐的。最修行、最有道行的地方都是吃二餐,早上也吃,中午也吃,晚上不吃。没有哪个地方的出家人是吃一餐的。没有哪一个地方像万佛圣城那样,一天到晚,人人都做自己的工作,不懈怠、不休息地为了弘扬佛法。我们在那儿埋头苦干,没有向哪一位告艰难。

    万佛圣城新成立,时时都需要你们的支持,你们到万佛圣城应该拿出自己的力量,拿出自己的精神来支持万佛圣城才对。居然尽想跑到万佛圣城来找便宜,你说这种人可不可怜?谁是这样子呢?谁想要在道场里找便宜,谁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大家有过则改,无则加勉。以后记得不要跑到道场里调皮、捣乱,在这个地方讲是讲非,弄得人心不安,这样的人自己应该知道惭愧的。既然不拥护道场,还专门错因果,来破坏道场,这就是末法,就是“恶时世”。

    “众生福薄难调制”:“众生福薄”,现在众生都没有福,不晓得种福,到了庙上,到了道场里边,还是在那做了很多令大家麻烦的事,你们想一想这样的人怎么许可他存在?你们谁自己心里有鬼的,我不怕人破坏,可是,这是你们自己种做牛、做马、做猪、做鸡、做鸭的这个因。

    你看猪为什么做猪?就因为到各处找便宜,一天到晚专门想吃人家的,不吃自己的,所以就做猪了,天天有人给它东西吃,可是吃肥之后,就会被人杀了吃肉。你看这到底是吃亏还是占便宜?所以今天我一开始啊,我就讲这个猪,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你们大家要对这一类的人深恶痛绝,不要和他做朋友,你们谁和他来往,都沾上一股猪的味道。沾到这股猪的味道,不是说将来我吃这个猪肉,不一定是那样的,或者也借这个光了,因为你和猪是朋友嘛,那么将来也就做这个猪的狐朋狗友了。

    我对你们说这话,是用我最慈悲的心来告诉你们,不然,你们迷迷糊糊的以为好得意,这是不行的。所以讲末法是“恶时世”,这个时候的“众生福薄”。而且“难调制”,就是不容易教化。你教他不要错因果,他偏要错因果给你看一看。

    “去圣远兮邪见深”:为什么这样?就因为去佛已远,所以邪知邪见太深。

    “魔强法弱多怨害”:在末法时期是魔强盛,什么都不知道,就去凑热闹,其实都在那儿种地狱之因,他们自己还不知道,将来受果报时,后悔已经晚了。

    那么各位要注意这点,我要提醒你们,我不能不对你们说真话,我要是不说真话,你们到地狱时说:“师父,那时候你明明知道也不告诉我一声,我今天到地狱来,怎么办呢?”那时我也没有办法,所谓爱莫能助。

    现在邪魔鬼怪、天魔外道很盛行,他们的眷属也多,拥护的人也多;真有道的都是不受欢迎,拥护的人不多。为什么呢?世间真的少,假的多;好的少,坏的多,由这种哲理你们就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好像林某,去听他讲道一次,就要付二百元(美金),我们金轮圣寺连二元都不收,但是没人来。

    这个世界的人就是认假不认真。你若骗他,他就高兴得不得了;若不骗他,你讲真话,他觉得一点也没意思。讲来讲去,叫人去除贪嗔痴,讲来讲去都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又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这我全都明白得不得了,我听你那一套干什么?你明白是明白了,可是你没有做到呢!你没有做到,我就不能不说;等你做到了,我也就不需要说了。

    所以说:“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因为众生都没有福,都想种下地狱的因,不想栽培菩提果。“去圣远兮邪见深”,正法已经过去了,距离佛在世,更为遥远,众生习染邪见很深,难于拔除。“魔强法弱多怨害”,他还想法子把正的、真的毁灭,变着方法来毁谤它。

    “闻说如来顿教门”:听说佛的立地成佛这个法门,是见性成佛,是顿教的法门。  

    “恨不灭除令瓦碎”:就好像仇敌似的,把这个正法一定要给它灭了,一定要给它破了,变着方法说它不对,变着方法来毁谤它。“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令它好像一块瓦,把它摔碎了,他心里就高兴了。可是——

    “作在心  殃在身”:你心里造出这个孽,将来受果报,做牛、做马、做猪、做羊、做鸡、做鸭等来还报。

    你看鸡一叫,它就说“过大!过大!”就因为它毁谤三宝过大了,所以就去做鸡了,这都是前因后果的。所以“殃在身”啊,他将来堕地狱啊,转恶鬼啊,转畜生啊,都要受这种果报的。

    “不须怨诉更尤人”:你受果报时,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各处去叫人同情。和人家讲是讲非。所以这一类的人,真是可怜得很啊!

    “欲得不招无间业”:你想要不堕落无间地狱——

    “莫谤如来正法轮”:你不要毁谤三宝,不要毁谤佛正法的道场,你毁谤佛正法的道场,将来一定堕地狱。大家应该知道这个厉害。所以你们应该都详细来注意这件事。

    栴檀林  无杂树  郁密森沉狮子住

    境静林间独自游  走兽飞禽皆远去

    “栴檀林”:牛头栴檀是香里最香的,点着一铢这种香,可以香遍四十里,所以这种香是一种宝香。出产这种香的树也是非常名贵的树,这名贵的树林里边,所住的也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是狮子。

    “栴檀林  无杂树”:就是没有其他的树。

    “郁密森沉狮子住”:这里面树叶很茂密,枝叶很多,它在里边住,外面也不容易看到。于是乎这狮子就在里边住了下来。

    “境静林间独自游”:这个狮子在栴檀林里常常各处游走。

    “走兽飞禽皆远去”:它这一游走啊,其他的走兽、飞禽都畏其威而远去。都跑了。

    这栴檀林就是贤圣僧所住的一个殊胜的境界,它这里的道气是非常盛的,所以“郁密森沉”。因为道气盛,所以这里就出了法门的龙象,犹如狮子一样。

    这法门龙象是在最殊胜用功办道的丛林里住,不用功办道的人,就不能到那儿去,也到不了,因为没有道心,在那儿住也觉得不热闹。就好像有道心的人,就能在万佛圣城留下来;没有道心的人,在万佛圣城是住不住的。万佛圣城是给想要真正修道的人停留的,所以其余的天魔外道都存在不住的,纵使在那儿住一阵子,终究也是要离开。

    修道——向上一法,就是犹如栴檀那么香,是非常稀有。能在这种殊胜的道场修行,都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住,这都是在无量百千万亿佛的时候,所种下的善根。现在能到万佛圣城来用功修行,来弘扬佛法,若是邪魔外道就会畏而远之,他都不敢再来了。所以有的人说:到万佛城只吃一餐,我们都吃三餐,我们怎么敢去,就不敢去了。所以这十多年来,万佛圣城犹如在沙里澄金,慢慢地澄出用功修行的人,慢慢的增加一个人,慢慢的增加一个人,所以增加的速度不是那么快的。

    狮子儿  众随后  三岁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  百年妖怪虚开口

    “狮子儿  众随后”:“狮子儿”,虽然是小狮子,可是它有威风,一出生,百兽都被它的威风所降摄;所以无论什么兽类,都是在它后面走,所以说“众随后”。

    “三岁便能大哮吼”:狮子虽然年纪轻,三岁时就能大声吼叫,它这一吼,百兽皆惧。它是无所畏的,什么禽兽都不怕,所以说:“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三岁便能大哮吼”,它这一吼,就能摄服一切群兽,它一吼,能摄伏一切禽兽。

    “若是野干逐法王”:“野干”,就是一种类似狐狸之类的,它很狡猾,很不守规矩。

    “百年妖怪虚开口”:野干虽然有它的本领,可是就和妖怪一样。不是大乘根性的人,追随法王,只是百年之妖怪,虚自开口,绝无其他的技能。

    圆顿教  勿人情  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  修行恐落断常坑

    这个修行,讲到法,尤其向上一法,就是禅宗的心地法门,向上一法是只向上走,不向后退。

    “圆顿教”:“圆”,是圆满的;“顿”,是立刻就开悟。在《法华经》所讲是圆教,顿教是立地成佛的法门,所以叫顿悟。

    “勿人情”:在圆顿教里“勿人情”,没有人情可讲的,不讲人情面子,不讲徇私,不讲任何虚伪的话,讲的话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一切都没有人情可说,也没有什么面子可给的。

    “有疑不决直须争”:要有什么怀疑,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大家辩论、讨论一下,好把真理显露出来。争就是辩论,是用理来辩,是争理,而不是争是争非像一般世俗之人那样自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不是我这个住山的和尚想来争强论胜,想要我自己胜利,旁人就输了,不是这个。不是争是、争非、争强、争胜,为什么呢?

    “修行恐落断常坑”:修行要行中道,修了义的法,不要修不了义的法。不要执著断灭相,不要执著常住相。你执断就落于空,执常就落于有;着空、着有都是边见,都是二边,不是中道。所以我们要是堕落邪见里头,执断、执常,就好像跑到坑里,不容易出来一样。

    《证道歌》就讲到这一段文上,今天我要和你们各位说几句话,学佛法必须要把它看重,不要随声附和,不要凑热闹。在道场里天天讲经说法,各位在百忙中要来听经闻法,不要等我来,你们才来;我走了,你们也走了。金轮圣寺在洛杉矶是个法轮常转的地方,你们各位要护法,护持这转法轮的道场。转法轮它是常转,不是一个礼拜转一天,休息六天。

    我们天天都在研究佛法,天天就像在法的水里,来泡似的。泡的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懂佛法了。你要把研究佛法这个问题,比去找钱、找饭吃,比那个看得更重。你若没有法食,那是你慧命里便饥饿得不得了。你想给肉体安乐、自在、舒服,找钱来养它,这不过是皮毛的事,你内在真正的不饥饿了才算,你那自性不要饥饿,不要贫穷,那才算。

    你若不明白佛法,单单皈依,等我来,你就来;我走,你也走,对佛教一点责任也不负,这是得不到佛法的相应。我不愿说得到利益,因为说利益,又有贪心了。相应是你自己的感觉,你常常在法水里泡,自然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迎刃而解,不会那么烦恼,那么忧愁,也不会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坐也觉得不好,站也觉得不对,到处都觉得不好。你要是明白佛法,就觉得“Everything is OKNo Problem。”

    非不非  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千里

    是则龙女顿成佛  非则善星生陷坠

    这一段文是接着前面一段,“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非不非  是不是”:非也不一定是非,是也不一定是是,所以说“非不非,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千里”:可是就在这境界上,你还是不能差,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这个是非,你若差一点点,就是背道而驰,与道就不相应。一开始就那么毫厘之差,等到归根结底的时候,就距离千里那么远,就差那么远,所以修道要明辨是非,要有大智慧。 

    “是则龙女顿成佛”:女人本来不能成佛的,女人是五漏之身,有这五漏,是不容易修的。可是龙女用她的宝珠献给佛后,即刻就成佛,这就是对的。她能以舍她所不能舍的,龙最舍不得的就是宝珠,她能把宝珠来供养佛。所以人做布施,要做真正的布施。

    什么叫真正的布施?就是我们不能舍的,而把它舍了,就是真正布施。不能舍就不舍,等你能舍才肯舍,这不是真正布施,悭贪还在里面存在。龙女以她自己视若生命的宝珠献给佛,所以感应道交,即刻就成佛。

    “非则善星生陷坠”:你若做得不对,因果大错。从前有位善星比丘,因为错因果,所以生陷地狱,就在活着时陷入地狱。所以才说差一点,差到最后就错了。

    善星比丘当初他也布施,但他没有舍他不能舍的,因为不舍,以后虽然做比丘,罪业还是找他来了,所以活着堕地狱。

    活着怎么堕地狱?你看看现在世界上常常有人怪病缠身,不好也不死,就等于在地狱里一样。那些生了癌症、爱死病(艾滋病)等奇奇怪怪的病,你若不相信地狱,看看活人受罪就知道,那就好像在地狱里一样,等到了地狱受罪后才知道后悔,那就来不及了。

    吾早年来积学问  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吾早年来积学问”:这是永嘉大师说,我在早先也走了一些冤枉路,不知道怎么用功,对向上一法也不了解。所以在我很年轻时,就研究天台、贤首等经教,要充实自己的学问,读书来学习文字般若。

    “亦曾讨疏寻经论”:在那时候是学教典,讨论佛典的注疏,也曾科判教,分五科十八教来下功夫。“寻经论”,经律论都研究过。

    “分别名相不知休”:在这个时候学教,教里边有很多的名词,很多的教相,也有很多的术语,这种学问研究了很久很久,研究这个教法。“分别名相不知休”,我来分别种种名相,分别分藏、通、别、圆、顿、渐、密、不定。什么是在华严时说的经教?什么经教是在阿含时说的?什么经教是在方等时说的?什么经教是在般若时说的?什么经教是在法华涅槃时候说的?我学习这些名相,不知休止,没有止境地研究,执著到学无止境上面,所以天天都在埋头学习经教。

    这就好像分别教相的名词,犹如大海的沙那么多。你什么时候能把大海里的沙数得清楚?这是没有办法能把海里的沙算清楚,这也就好像学习经教名词一样。经教名词也像海里的沙一样那么多,所以你尽在这里用功夫,就好像——

    “入海算沙徒自困”:就好像到大海里,想把海里的沙算出个数目,那什么时候也算不出来的。

    却被如来苦诃责  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  多年枉作风尘客

    “却被如来苦诃责”:那么因为在海里算沙这种工作,也可以说是愚痴到极点,对自性的向上一法没有一点关系,所以被佛陀诃斥、责怪。怎样诃斥?怎样责怪呢?

    “数他珍宝有何益”:这好比说食数宝,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你尽给人家数钱,好像在银行里天天给人数钱,数来数去都是旁人的,不是自己的。又像在饭馆里当跑堂,一天到晚说什么菜好吃,只是说食,说食品的名字;替人数钱,有什么益处?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佛就这样诃斥,现在自己才觉悟知道——

    “从来蹭蹬觉虚行”:从出家修行,不知修行向上一法,只知道在皮毛上用功夫,说食数宝,入海算沙,在这上面钻研,所以“蹭蹬”,把光阴空过了;“虚行”,没有价值地把生命都过去了,宝贵的时间都过去了。

    “多年枉作风尘客”:从出家修道以来,我很冤枉地在风尘里,仆仆风尘,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这真是太可惜、太可怜了。“风尘”,就是忙忙碌碌,没有做出有用的事情。

    我们学佛的人听到这里,都应回光返照,永嘉大师在那研究经教特别专心,特别用功,也不到外面交际、联络、拉拢社会关系,也不攀缘,就在那儿专心致志研究来经教,最后都知道这是错了,光阴都空过了,他所说的话都是肺腑之言,都是金玉良言。

    我们研究佛法,有没有像永嘉大师研究经教那么专一呢?没有!这儿有天天讲经转法轮的道场,我们是不是天天来参加?护持这个道场,护持这个转法轮的道场?我们是不是天天又去上班下班,专门为了几个金钱做奴隶,为了一点生活就忙忙碌碌。我们是为法呢?是为食呢?是为法呢?还是为利呢?这都要自己问一问。

    所以你们各位皈依我的弟子,我希望你们早日成佛,希望你们把凡间的事情放下一点,把时间省下来学习佛法,不要等我来你们就来,我不来你们就不来。离着太远,那是没有法子,开车要三个钟头或两个钟头,你这两个钟头,在路上可以念佛、可以背你的经典,也可以温习你所学的佛法。

    到这儿听经闻法,是很稀有的一个机会,你现在到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个道场天天讲经说法,不管有人听、没有人听,都讲经说法,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要把佛教转法轮的工作來做好,我们尽到我们弘扬佛法的心。你们各位愿意学习佛法,不愿意学习佛法,那是你们自己的权利。虽然是你的权利,但你们若皈依三宝,就应该拿出力量,拿出你的时间来研究佛法,不要空闲时就休息睡觉。你多研究佛法,那是你法身的食粮,能增加你的智慧,你就不会那么颠倒了,这是很要紧的。

    以后,我对你们各位说真话,因为我年纪老,多病了,所以不一定什么时候来一次,我来也不通知大家,走也不通知大家,你们要是常常不来呢,那么我也不再请你们了,你们要是天天来听经,那我是欢迎的。我十多年前讲的录音带,那时都是特别用功夫来讲的,你们没听过,应有始有终把它听一听,不要觉得这是很平常的,其实这是很难遭难遇。“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要把光阴都空过了,少打一点麻将,少看看戏,少冲壳子(说闲话的意思),能把时间放在听经闻法上,是再好也不过了。

    种性邪  错知解  不达如来圆顿制

    二乘精进没道心  外道聪明无智慧

    “种性邪”:这段文是说人的种子邪,也就是他的根不正。

    “错知解”:所以他的知见也不会正的,也就具足邪知邪见。

    “不达如来圆顿制”:因为他邪知邪见,所以不明白佛所说的圆顿的教法。圆,圆融无碍;顿,顿超三界。这种邪知邪见的人,不懂这种道理,所以落于空、有二边;不是着于空,就是着于有,不明白佛所立的教体是圆融无碍,所以他“错知解”。

    “二乘精进没道心”:二乘人(声闻、缘觉)精进,可是也不在中道上精进,不能发大乘的心,他做自了汉,所以没有真正上求佛道的这种思想。他是中道自画,得少为足,所以没有发大乘菩提道心。

    “外道聪明无智慧”:有的外道也很聪明,可是聪明是聪明,他只是世智辩聪,都是在有漏上用功夫,不明白无漏的境界。

    亦愚痴  亦小騃  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月枉施功  根境法中虚捏怪

    “亦愚痴  亦小騃”:这一类人也可以说是很愚痴的,也可以说少少的有点智慧,因他没有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聪明,所以说他愚痴,就是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亦小騃”:世间的智慧他有,出世的智慧则没有,因此他不明白中道了义。

    “空拳指上生实解”:好像佛看见一个小孩就要堕落到井里,便对小孩说:“快回来,我有一块糖给你吃。”他手里攒着拳头,说手里有糖。本来手里没有糖,可是他想救小孩,就要设这个方便法门,这是权巧方便。可是愚痴的人就认真了,或者认为佛手里有糖,这是“生实解”。或者他知道没有糖,说佛这是打妄语,这都是因为不明白这是佛设的方便法门。

    “执指为月枉施功”:有人用指头指月亮,愚痴的人就以为手指头就是月,他不但不认识月亮,连自己的手指头都不认识了,所以“执指为月枉施功”。这样子,用功到什么时候也不会有成就的,不会相应的。为什么呢?他在——

    “根境法中虚捏怪”: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境,外面的六尘境界上——色声香味触法。在六根门头,和六尘的境界上用功夫,这岂不是很奇怪吗?

    不见一法即如来  方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夙债

    “不见一法即如来”:你若真是明白了,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忍可于心,这是得到无生法忍,一法都不立了,那还有什么呢?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一法不立;何处惹尘埃,那还有什么麻烦?还有什么问题呢?所以“不见一法即如来”,你要是明白一法不立,万念俱空了——

    “方得名为观自在”:这才真正的叫做观自在菩萨。因为你没有跑,你是做得主了,你没有向外驰求,你没有在六根门头上颠倒,所以这叫“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你若明白了,真开悟了,这叫“刹那灭却阿鼻业”,阿鼻——无间地狱的罪,也都灭了;你若是不明白呢?

    “未了应须还夙债”:你要是没有了悟的话,还要还你往昔所造的业,要去还债去。吃饭要还饭钱,穿衣要还衣钱,吃肉要还肉钱,喝血要还血钱,血债血还。你没有明白,就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互相借贷,你借我的,等一等又要还;我借你的,等一等也要还,互相讨债还债。你就拿吃肉来说,你吃的时候,觉得很好吃,等你还肉的时候,就觉得痛苦得很,一样的道理,所以“未了应须还夙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  病遇医王争得瘥

    在欲行禅知见力  火里生莲终不坏

    勇施犯重悟无生  早时成佛于今在

    “饥逢王膳不能餐”:这是说穷人虽然饿得很厉害,可是遇到国王所吃的饭,却不敢吃了。

    “病遇医王争得瘥”:因为他又穷又病,遇到医王,他也不敢相信医王给他的药,所以你说他的病怎么会好呢?不会好的。

    贫穷人看见那么好吃的东西,吓得不敢吃了,因为恐惧,把饿也忘了,所以吃不下去;有病的人应该相信医生,现在遇到医王却不信,所以病也不会好。这就是说我们人人自性与佛同体,遇到大乘法,你不相信大乘法,不敢学习大乘法,那么你那种法的饥饿,如果你不明白法的境界,怎能令它不饥饿呢?你若是愚痴钝根的人,遇到大医王也不相信(这大医王就是佛),遇到佛,你也不相信,你那八万四千种病怎么会好?

    “在欲行禅知见力”:“欲”,是由无明生出来,也就是莫名其妙。你不知道它怎么来的,可是你能够在染污中而仍然清净,这就是“在欲行禅”,“但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你若真无心了——这不能自己骗自己,没有到这程度,你说你无心了,你不要紧了,你超过这个境界了,这是掩耳盗铃。你能在染污中仍然清净,这就是“在欲行禅”。好像傅大士、居士、鸠摩罗什法师,这都是“在欲行禅知见力”,他有一种定力,有一种真知灼见。

    “火里生莲终不坏”:就好像火里生莲花似的,终不坏。火里不能生莲,可是你“在欲行禅”就等于火里生莲一样,不可能的事情,你能做到;办不到的事情,你能忍,这都是“火里生莲终不坏”。

    “勇施犯重悟无生”:以前有个比丘名勇施,他犯了很重的罪,可是他后来忏悔改过,所以——

    “早时成佛于今在”:虽然他犯了重罪,但能真正忏悔,也一样可以成佛,且现在已经成佛了。所以人不怕有过,就怕不能改过,如果能把过错改了,那离成佛道就不会很远。

    狮子吼 无畏说 深嗟懵懂顽皮靼 

    只知犯重障菩提 不见如来开秘诀

    狮子吼”:狮子为兽中之王,所以它一吼叫,百兽皆惧。

    “无畏说”:佛说法好像狮子吼一样,一般的旁门外道,听到这种无畏之说,都恐怖得毛发尽竖。

    “深嗟懵懂顽皮靼”:“深嗟”,就是深深地叹息。“懵懂”,不明白的人。“顽皮靼”,就是像牛皮那样的粗厚顽硬不懂事情。

    “只知犯重障菩提”:人只知犯重罪,障碍菩提道,障碍觉道。比如犯杀、盗、淫、妄、酒,这是不通忏悔的罪,障修道的路。

    “不见如来开秘诀”:可是你不明白戒里有犯、有遮,有开遮、止持、作持。犯罪,如果你要是无心的是无罪,要有心那才是犯罪,无心那是无罪的,所以这是佛开的秘诀。佛说法是最平等,最公平的,丝毫也不偏袒,所以他是公平又正直。所以说:“狮子吼,无畏说。”在前面也提过“狮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这都是说狮子的威风,佛说法就像狮子吼一样。

    有二比丘犯淫杀 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 犹如赫日销霜雪 

    “有二比丘犯淫杀”:从前有两个比丘在一起住,一个比丘犯了淫戒,一个比丘就犯了杀戒。怎样犯淫戒呢?这两个比丘在山里住,一天,其中一位比丘就下山去办事情,这时候就来了一个樵女,见在山里住的比丘睡着了,这个女人就生了染污的心,于是就把这个比丘强奸了。

    这时下山的比丘回来,就看见这女人把他的同参给伤害了,于是这女人就跑,这个比丘就追她,这个女人一不小心,她便跌到山涧,跌死了。一位比丘,因与女人行不净行,就认为犯淫戒,另一位把女人追到山涧跌死了,就认为自己犯杀戒。

    “波离萤光增罪结”:于是就到优波离尊者那里去求忏悔,问问这怎么办?优波离说这二人都是犯下无间地狱之罪,不通忏悔,没有法子解脱他们的罪。这两个比丘就起了怀疑心,他们自己想:犯淫戒也不是自己愿意犯的,犯杀戒也不是自己愿意犯的,这都是出于无心。如果这就犯戒了,犯罪了,好像不公平。

    “维摩大士顿除疑”:于是去请教维摩居士,维摩居士就对他们说:“无心无罪。”说你没有心犯罪,这是没有罪的。那么这是“维摩大士顿除疑”,就把他们的怀疑除去了。

    “犹如赫日销霜雪”:就好像很强烈的太阳,这阳光一照,就把那个霜雪融化了。这两个比丘一个认为犯了淫戒,一个认为犯了杀戒,不通忏悔,这将来下地狱。可是维摩大士给他这么一说,说你无心无罪。于是乎啊,他们两个人哪!就好像很强烈的太阳光把这个霜雪都照化了,这叫不可思议解脱的力量。

    不思议 解脱力 妙用恒沙也无极 

    四事供养敢辞劳 万两黄金亦消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 一句了然超百亿 

    “不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

    “解脱力”:这种解脱的力量。

    “妙用恒沙也无极”:这种妙用,恒河沙数也数不完那么多的功德。

    “四事供养敢辞劳”:所以就要用四事供养。四事,是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以这四事资具来供养三宝,不敢推辞劳苦。

    “万两黄金亦消得”:这种不可思议,解脱的力量,就是你供养万两黄金,也可以消受得了。

    “粉骨碎身未足酬”:你若明白佛法的奥妙处,就是粉骨碎身也报不完佛的恩典,也报不完法的恩典,也报不完师的恩典。所以叫——

    “一句了然超百亿”:你要是明白了,一句就超过百万阿僧祇劫,无量数那么多的阿僧祇劫,那么长的时间都超过去了。

    法中王 最高胜 恒沙如来同共证 

    我今解此如意珠 信受之者皆相应 

    “法中王”:这个永嘉大师所做的这个歌词,可以说是法中之王。  

    “最高胜”:也最高,最殊胜的。

    “恒沙如来同共证”:过去的恒河沙数诸佛,现在的恒河沙数诸佛,未来的恒河沙数诸佛,都是得到这个法中王,证得如来的果位。  

    “我今解此如意珠”:我现在明白了这个如意宝珠,是随心如意的,是变化无穷的,也就是这个“法中王,最高胜”的。那么我现在明了这个如意宝珠了,我现了解觉悟这个法,好像如意珠一样,包含一切诸法。

    “信受之者皆相应”:以后的人,如果有人相信这个“法中王,最高胜”如意宝珠这种的法,信受奉行,必定都能得到相应,都能证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身理体。

    了了见 无一物 亦无人 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 一切圣贤如电拂

    假使铁轮顶上旋 定慧圆明终不失

    “了了见  无一物”:这种法你要是真明白了,无一物,就没有一物,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也没有。

    “亦无人  亦无佛”:人也没有,佛也没有了,所谓“一法不立,万象皆空”。

    “大千沙界海中沤”:三千大千世界在这个空里,就像大海里一个水泡一样,很渺小的,不要以为三千大千世界就很大。所以《楞严经》上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空在大觉觉性里,就像海里的水泡一样,那么渺小。所以“大千沙界海中沤。”

    “一切圣贤如电拂”:那么这个时候,返本还原,一切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了。

    “假使铁轮顶上旋”:假使用热火轮在头上旋转,这时怎么样也烧不坏定慧的这种功力,所以说——

    “定慧圆明终不失”:你要是明白如意珠,你有定,有慧了,得到“定慧圆明”是怎样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就是火烧也烧不坏,水淹也淹不坏。

    日可冷 月可热 众魔不能坏真说 

    象驾峥嵘慢进途 谁见螳螂能拒辙 

    “日可冷”:那么譬如我说这种法,假使太阳可以冷,太阳本来是热的,什么时候也不会冷,假如它会冷。

    “月可热”:月亮本来是凉的,不会热,那么它也会热,这个事情都是不可能的,假如不可能的也变成可能了。

    “众魔不能坏真说”:这一切天魔外道,也不能破坏我这个法中王,最高胜,和如意宝珠这种的妙法,他没有法子破坏得了。所以众魔不能坏真说,我这个真实之说,谁也破不了,也坏不了的。

    “象驾峥嵘慢进途”:大象驾的车,你看它好像走得很慢,老老实实地在那走,可是它最有力量,其实也走得最快,你看着像慢,实际上是快。

    “谁见螳螂能拒辙”:螳螂那么样的一个小动物,它怎么可以挡得住象驾的车辙呢?是挡不住的。所以真正的正法,天魔外道是没有办法来破坏的。

    大象不游于兔径 大悟不拘于小节 

    莫将管见谤苍苍 未了吾今为君诀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象不走小兔子所走的道路,它所走的是大道路。

    “大悟不拘于小节”: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他是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人无我的,不拘小节的。你看大彻大悟的人,有时候也骂人,有时候也打人。照理说一个修道人,怎么可以骂人呀?怎么可以打人呀?可是因为他开悟,他观机,他看应该打的,就打一顿,应该骂的他骂一顿,不拘小节,不在斯文绉绉,好像很礼仪绉绉上用功夫,他什么也不管。

    “莫将管见谤苍苍”:你不要看见像济公那样的人就毁谤他,说他吃狗肉,喝烧酒不对;志公祖师每天吃两只鸽子,可是两只鸽子煮熟被他吃了之后,吐出又可以活过来。所以你不能用你凡夫的知见来窥测圣人的这个智慧,所以“莫将管见谤苍苍”,不要用竹管子看天,以为天就是那么大,你谤毁这个天,说天是很小的,那是不对的。

    “未了吾今为君诀”:假如你还有不明白的话,我现在就写这首歌诀,给你多读几遍,你就会明白了。

    我们学佛法,听一句就要行一句,不要只管听,而忘了行。就刚才我所说的话,你知道得少,你行得多,好过你知道得多,行得少。所以我们要是真想要学佛法,就要注重实行,注重身体力行,不要净做一些个口头禅,你要净有口头禅哪!那是得不到利益的。那么怎么叫实行呢?实行就是你真正能布施、真正能持戒、真正能忍辱、真正能精进、真正能修禅定、真正能习学般若。

    讲到这啊,我因为记起来前几天香港,有一个人就给我打电话了,他告诉我,以前他在家里,常常是吵架的。那么到了万佛城啊,受了四戒,他不敢受杀生戒,只受偷盗啊,邪淫啊,妄语啊,饮酒这四戒,他受了。回去嘛,他就尽量学忍辱。这一忍辱,家里的人就问他了,说:“你现在怎么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没有脾气了,你怎么搞的。”他说:“我因为到了万佛城受了四戒,我师父告诉我什么时候不要和任何人吵架,这就是佛法。”

    那么他回去就记得这一句话,回去就不吵架了,那么现在啊,他们全家的人,差不离的都相信佛法了。说你这个师父真是个好师父。我不是叫你们赞叹我是个好师父,叫你们小草包,像面包那么软,可是啊,这是真理,你要能以不生气,不发脾气,到任何的场合,在社会上,在家庭里头,这都是令人会佩服你的。

    佩服你,就会问你为什么能这样子?你要告诉他,我因为学佛,所以我要学忍辱,没有脾气,那人人都会相信佛法的,都会相信佛教的。为什么人不相信佛教?就是佛教徒不能忍辱啊,不能修这个真正的六度啊,要能真正的修六度啊,谁都会对佛教五体投地的。

    我知道到这个讲堂里的人,都是想要把佛法研究明白了。可是你单单研究明白了,还是不够的,你必须要一边在研究,一边就躬行实践。我们所知道的佛法,都要会把他运用起来。在什么地方用呢?就是在我们每一天所行所做,所说所讲的上边来用上它。不是说学了很多,就是不会用,你学再多,你不用等于没有学一样的。

    如果我们不把佛法,来运用到我们每一天的这个环境里边,这种生活里边,那么就不需要来研究佛法了。所以研究佛法的人啊,一定要即知即行。你即知即行那才是真知,你知而不行,那只是个假知;行而不查,那也是一个半知;你知道的还不够,所以我们一定要设身处地,躬行实践这个佛教的道理。

    实践佛教的道理要怎么样的呢?首先要学着忍辱,吃亏,不占便宜,好事与他人,不好的事自己留着。就是对人有利益的事情,要去做去;对人有害处的事情,不要去做去;对自己有利益的事情,少做一点儿;对自己有损害的地方,不妨受多一点,这样子才能感化众人。

    所以以身作则,做众人的榜样,做众人的一个法则,那么才能令人心悦诚服。由这一点啊,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要以德行服人,所以啊这个出家人一定要给旁人啊,作出一个好榜样。那么在家人需不需要这样子?你不明白佛法,那是不需要的;你要明白佛法了,也应该给人做个好榜样,好叫一般人对佛法明白更深一点。

    那么学佛法的人,先要把这个食欲看得淡一点,不要那么注重这个吃的问题,这是很要紧、很要紧的!你们各位,不知道听我所说的这个话,有没有一点印象,不过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其实嘛,佛法没有一个重要,没有一个不重要。你要认为有一个重要,也不合佛法,你要认为有一个不重要,还是不合佛法。不在这个重要、不重要这两边,也重要也不重要,看你怎么样想法,怎么样用法。所以我对你们说,给你们讲重要的法,是骗你们。这是老老实实的给你们讲坦白的话,并不是说我自己自谦,或者这么样讲,不是。

    这个佛法就是佛法,没有一个重要,没有一个不重要。可是一般人哪!只是欢喜这个重要的,不欢喜这个不重要的。你要说要紧的事情啊,他就注意了,你要说是很平凡的事情,他就不注意了,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说给你们讲重要的佛法,那个真实的义理,就是在等于空拳度子一样的。

    那么究竟我说不说呢?说是要说的,不过你们听不听呢?那我就不管了。你们现在大可以啊,把眼睛闭上,沉沉入睡,不要来听,因为我讲不重要的嘛!所以啊你就不要注意了。可是我方才没说嘛,这个法啊,是在重要、不重要之间。你有用就是重要,你没有用就是不重要了,重要不重要是在你那看,不是在我这看,所以我今天哪,先向你们说这个理论。

     

    无相大师行状

    翰林学士朝散大夫行左司谏知制诰同

    修国史判史判馆事柱国南阳郡开国侯

    食邑一千一百户赐紫金鱼袋杨亿 述

    温州永嘉玄觉禅师者,永嘉人也。姓戴氏,丱岁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旨,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初到振锡携瓶,绕祖三匝。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云:”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矣。策公乃留师,翌日下山回温州。学者辐凑,号真觉大师。著禅宗悟修圆旨,自浅至深。庆州刺史魏静,缉而成十篇,目为《永嘉集》,及《证道歌》一首。并盛行于世云尔。

     

  • 上一个法宝阅读: 永嘉大师证道歌诠释
  • 下一个法宝阅读: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