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阀是常开还是常闭:夏夜话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22:55
夏夜话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绝《秋夕》。以此开篇,只为大家在酷暑夏夜之时增添一丝凉爽之意。扇,古称作“箑”。说文:箑,扇也。古代,箑悬于室,用绳牵荡则凉风生。若行于日中以之障面则避阳光,盖扇之功用有利于暑天而已”。看来这就是较早的扇子的功用了。后来,汉朝班固则把扇子的功用说的更详尽一些:“供诗有度量,异好有团方;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又说:“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扇,又名“便面”。传说,古人路遇不欲见之人,以扇障面,而得其便。因此,颜师古在“《汉书》注”上说:“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不欲见之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时至今日,仍有人称折扇为便面。汉书中所谓“自以便面拊马”大概就是用扇子赶马的意思了。可见,扇子的应用在汉朝时候就较为普遍了。到了魏晋以后,对扇日求简便,而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夏令拂暑物品,而是在扇之上,或书、或画、或稍加淡染、或以素白称世的略带装饰之用品了。扇之书画,唐以前其画多以绣工为主,至唐宋时而兴盛。山水花鸟,绘画颇工;诗文并举,种类繁多。当时的才子佳人、文人墨客,多以扇中诗画为雅。如今,大家通常所使用的折扇则盛行于明,至今尚能见到文(征明)、仇(九洲)、唐(伯虎)、董(文叔)及杨文骢等人的扇面之佳作。也有不少收藏家,将扇面中的诗画,或揭裱装轴悬于厅堂壁室,或装订成册以备收藏。扇面如此,而扇骨也随之考究起来。扇骨以竹制为多,此外还有檀香、紫檀、鸡翅木、乌木、象牙等等。竹制的扇骨耐用,有香妃竹、蘼鹿、凤眼、云片、水磨竹等。水磨竹用素骨,或刻成花纹、书画,或加漆而雕之,或用火笔烫之。至于骨数,自七根至四十根不等,但以十一、十四、十六根最为通用,下端磨圆以适其手。扇,至明清,随着用途的广泛,种类也逐渐繁多,就流行最广的还得称是“折扇”。折扇又名“合欢扇”、“聚头扇”,早在宋已有之,“展之广尺有余,合之止两指许”,只是制作不甚精巧。折扇还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还有一种仿朝鲜的折扇,两层扇骨中间夹以扇面,中间分段绘上诗画。另外还有,如:油扇. 俗称黑扇,以杭州产的为最佳。扇骨细密,有三十六骨至一百二十骨不等,展之半圆,扇面敷以柿漆,泽以黑油。有的以碎金泊贴面,或用金泥诗画于上,此扇多为都市人之所用之。葵扇. 俗称芭蕉扇,有粗细大小不等。或装以彩线色布,或以塑料彩色装饰,在扇面上用火笔烫以书画。此扇多为乡里人偏爱。纨扇. 又称团扇,此扇因在汉、唐时,多为宫中妇女所用,所以亦称“宫扇”。团扇以竹篾作环,形状大小不一,以素绢两面绘其书画,下装彩饰成柄。潮州扇. 是以细竹丝编织成扇形,上敷纸绢并绘上山水人物,此扇异常轻便,深得南方人的喜爱。玉版扇. 剥巨竹,取其里面宽五六寸、长尺许,烤平,两面均刻以书画。古朴、典雅、大方。檀香扇. 是以南方檀木制成,或雕刻、或镶嵌、或以彩笔绘之、或以火笔烫之,玲珑剔透、造型优美,使用起来淡香四溢,深受年轻妇女们的青睐。……其它还有雕翎扇、蒲扇、麦扇等等,后来杭州又出现无骨小铁扇,小巧玲珑,颇受欢迎。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叫“轮扇”,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所记载:“长安巧工,丁媛作七轮扇。以七轮相连,一人运之,则满堂寒颤”。看来这种将若干扇子连在一起,似风车转动而生风,以一人操之,确是现代电扇的一种最古老的雏形吧。总之,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的现代化纳凉工具的出现(如:电扇、空调等等),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纳凉工具“扇子”。但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却是始终替代不了的。她还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特别是她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也倍受人民的钟爱或收藏。她不愧是我们古老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仓上一男   2011.5.30于京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