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森林可以5人联机吗: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26:13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

——浅谈家庭教育中的儿童品德教育

●学林博语

(一)

如果你去问如今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思想品德重要不重要?恐怕没有一个家长说不重要。然而,据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所作的一项调查,尽管有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最为重要,但在一系列选择性项目中,家长的回答却清楚地显示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分数等智育的方面问题。这一结果表明家长在这一问题上存在严重的认识与行为的脱节,品德教育仅仅成为家长头脑中的一个理性的概念,而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实际上呈现单一化的格局。

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的单一导向主要源于家长望子成龙的功利心态,同时也有教育体制的原因。由于现在的教育体制问题,学校教育比较僵化,从孩子入学开始,大量的学习内容压给孩子,这些压力又大多转嫁到家长身上,家长成了课外辅导员,无暇顾及孩子学习以外的品德教育等。由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支配的重智轻德的单一导向,不仅给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而且对此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势必将影响一代人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国家的长久发展。

家庭教育的单一导向,首先导致孩子心目中价值目标的单一化,即将来成为“人上人”,要成名成家成强人,人格倾向化明显。据报载,一位语文老师以“2010年的我”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写篇作文,结果总经理、董事长、市长、省长比比皆是,甚至还出现了国际顶级科学家、明星、球星和国家总理等,老师开玩笑似的对同学们说:“你们这个班我都有点不敢带了,大人物太多。”然而全班仅有的一个“小人物”饱含真诚地书写了自己平凡、坎坷的奋斗历程,老师在课堂上赞扬了这位同学平凡而真实的美丽。其次家庭教育的单一化导向使得家庭教育内容单一、片面,教育方式简单、机械、粗暴,使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整天奔波在各种补习班、提高班和兴趣特长班之中,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也牺牲了孩子本就应该天真快乐的时光,而且极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第三,家庭教育的单一化导向必然是品德教育被挤压、侵蚀和弱化,导致孩子道德品质的整体滑坡、综合素质下降。在一个国际航班上,一位外国中年妇女带着一个六七岁大的女儿,在十多个小时的跨洋航程中,她没有搂抱女儿的行动,也没有“宝宝”、“乖乖”的叫唤,只有必要的指点和提醒,一切由孩子“自力更生”如上厕所、向空姐要饮料等,洒在活动板上的面包屑、黄瓜皮拣起来吃掉,用餐后自己用纸巾抹嘴、擦手,并把塑料饭盒、废纸、一次性杯子等扫进垃圾袋,这一切井井有条,反映出孩子的节俭精神、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而邻座的一位中国妇女也带着一个同龄男孩,不过与外国妇女截然不同的是,她对孩子亲热得不得了,撒尿陪着,吃饭抱着,又哄又喂,致使孩子无礼、任性、讨人嫌。这不仅反映出文明的差异,更反映出孩子素质的差距。

一个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满腹经纶,能力非凡,也许只能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不可能有胸怀天下服务大众的抱负。孩子既是父母生命和希望的延续,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物质利益甚嚣尘上、价值文化多元的今天,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十分紧迫,在这方面家庭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二)

人的一生要接受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关于人生阶段的划分,目前为学界普遍接受的是六阶段说,即分为婴幼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和老年。婴幼儿期是指从出生到上学前的这一阶段。童年是指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阶段。儿童阶段未涉身社会,因此主要就是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Family education)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和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指儿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四有新人”。但由于各自的特殊性决定了二者又各有侧重,只有相互配合、彼此互补,才能共同担负起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坚持德为上智为本的宗旨,即坚持智育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并把学生的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但学校教育的根本是智育,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是学校之所以为学校的特殊规定性,如果学校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当然不只是知识)就不成其为学校。因此儿童文化知识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教师是接受过系统而良好教育的专家,是从事具体教学实践的行家里手,既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任何一个从事非教育事业的家长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在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道、受业、解惑上是父母所无法替代的。父母文化知识偏低自不必说,即使父母文化知识和学识涵养很高往往也顶不上老师的权威,老师一句顶家长十句。从理论上讲,没有愚钝的学生,只有愚笨的先生,教师教书育人如同医生医治病人一样是其神圣的天职。

但是学校教育的知识灌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做人问题,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而且能够塑造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首先,儿童品德教育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马卡连柯说过:“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活着、成长着——这是人生的主要快乐。”他还在《儿童教育讲座》中告诫父母说,生儿育女不仅仅是父母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要担负培养未来公民、事业家、战士的责任,如果教育无方,“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所得的苦痛,不仅是你们的,而且是许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其次,儿童品德教育家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从时间上讲比任何一个老师要长,从空间上看比任何一个老师要广。家长与子女的特殊关系,家长在家庭的特殊地位以及家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家庭教育在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上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氛围,都对孩子进行着直接或间接的、公开或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和熏陶,家长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培养着孩子、塑造着孩子。孩子的行为和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父母意识”的反映。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秀传统,“孟母择邻”、“岳母刺字”就是千年不朽的佳话。再次,家庭教育的中心应转移到儿童品德教育上来。由于家长知识素质千差万别,大多缺乏系统的教育训练,因此家长在智育上最多只能起到课外辅导员的作用。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快速增长,知识老化步伐的加快,而家长又没有多少精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种辅导作用随着孩子教育的前进而呈现弱化的趋势,明显感觉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因此,学业问题应主要靠学校,家庭教育的重心应转移到德育上来。

(三)

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塑造孩子孝敬父母、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勇敢坚毅等良好品质。首先,要弘扬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萌发对祖国的热爱。孝,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孔子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因此,家长要从孩子幼小就开始教育孩子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要记住父母的生日并适时送去祝福和问候,努力给母亲、父亲、祖母、祖父等带来欢乐,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大人的病痛,有好吃的要让爷爷、奶奶、父母和亲人们先吃。由对父母长辈的爱逐步推及到对祖国母亲的爱。可以通过参观、旅游等让孩子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通过资料、图片、故事等让孩子明白祖国辽阔的疆域、丰富的宝藏、悠久灿烂的文化、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人民,通过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人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提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孩子对祖国的美好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其次,要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父母一定要从小就要求孩子不骂人,不讲脏话,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讲到长辈、亲戚、熟人、同学等热情打招呼,出门进门都要和父母家人打招呼,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在别人家做客时不能随便动人家的东西,更不能随意带走,吃饭要有规矩等。

再次,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自强自立的好品质。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也不论是对是错都要敢于承认而不撒谎,不夸大自己的成绩,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尊重客观事实。要教育孩子狼来了并不可怕,失去了诚信才是最可怕最危险的,要努力践行自己的诺言、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自己既定的计划或理想。还要通过劳动培养孩子勤劳简朴的品格和生活自理的能力,教导孩子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一定尽力去做独立完成,不可依赖父母,自己能够做得更好的不能随便降低要求不能打折扣。还可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比如洗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整理房间物品、帮妈妈捡菜、到附近商店卖生活用品等,并要求孩子注意节约,不浪费水、电、食品等。通过劳动增强孩子的劳动观念、参与意识、独立意识,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养成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生活节俭的好品德。

第四,培养孩子乐观进取、勇敢坚毅的性格。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有成功的心态,使孩子具有一个成功的心态,比之智力开发和其他能力锻炼更为重要,是孩子在今后的人生征途中战胜困难最终取得胜利和成功的最可靠保障。成功的心态就是在心理上是健全的,在处世上是积极的,在遇到挫折时能够保持乐观,在遇到机遇时能够牢牢把握,关键是对人生价值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和执着的追求。当然对于儿童来讲,这可能有些深奥,但可以通过历史名人、科学巨匠、英雄人物、伟人领袖的成长故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打下只有不畏艰难甚至牺牲、勇敢坚毅矢志不渝不轻言放弃才能取得成功和胜利的烙印。另外可以引导孩子在陌生的人群和场合勇敢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运动竞技、智力游戏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孩子面对黑暗、雷暴以及突发灾难时不要恐惧不要慌张要冷静沉着,靠自己的勇敢、努力和智慧走出恐惧和灾难的境地。

上面说的是从孩子的角度要求培养和塑造孩子的良好道德素养。家庭教育是双面的,从家长的角度看,每个父母都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家长,培养品学兼优的孩子是每一个家长的良好愿望。父母既然生下孩子,就要生而养之,养而教之,不过关键是教而适当。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对于家长来说除了爱心和责任心以外,一是要认识到做父母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因为孩子在不断地成长,问题也不断地出现,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因此做父母的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做出表率,不断摸索和积累培养孩子的方法和经验。二是要调适亲子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既有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子女必须听从父母的教诲,必须接收父母的约束和家庭规范,必须尊重父母的权威,但做父母的也应该摒弃陈旧落后的亲子观,克服中心意识、权威意识和家长作风,从管教与被管教、压制和被压制、居高临下绝对服从的关系转变为民主、宽松、和谐、平等的家庭亲子关系。父母只是家庭中的一个角色代码,亲子关系之外也应该是一种朋友关系,因此必须在家庭中建立起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机制。亲子沟通是亲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孩子有什么问题和想法,要敢于勤于和父母交流沟通,父母也应以平等的姿态接受孩子的想法和观点,感受孩子的感受,尊重、理解和相信孩子,要敢于向孩子解剖自己坦承自己的过错检讨自己的失误。三是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做孩子的心灵导师。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一页地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却非易事。比如一些家长总为孩子的撒谎而伤神,却不知道分析个中的缘由,孩子只有做错了事情的时候才撒谎,因为他怕父母的责骂和体罚。因此做父母的必须以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份理解,在心里保持一颗童心,从一开始就和孩子一起成长,走进孩子的心灵,做孩子心灵的导师。

(四)

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父母关爱子女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也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甚至放任自流,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会贻误孩子终身,因此家长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现实生活中每家的孩子都是独生子,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甚至捧为“小皇帝”,把对孩子的爱变成了一种溺爱,一味地娇惯孩子偏爱孩子迁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不良品行不指出不批评不教育甚至包庇护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自私任性、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不良道德习惯,如果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溺爱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结果是相同的,那就是坑害孩子、危害社会和国家。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有理智要有分寸,既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挚的爱和家庭的温暖,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和动力,又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锻炼,培养孩子劳动观念和集体意识。对孩子的需求也应具体分析,要以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对孩子合理的要求,比如购买课外书籍和学习必需品应尽量予以满足。不加分析地过分地满足孩子需求容易诱发孩子过高的欲望,养成得寸进尺、挥霍无度、越来越贪婪的恶习。对孩子不仅要关爱适度,更要严格要求。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范(比如订立家规)是必要的,但也要适度,即严而不厉、松紧适度,这种适度就是说要符合孩子成长实际,是具体的、明确的、合理的、适当的,是通过努力可以而且必须做到的。值得注意的是严格要求不能动辄打骂体罚孩子,这既达不到教育效果,又伤害孩子的感情和自尊,滋生对立情绪叛逆心理。正如推行赏识教育的周弘先生所言,让孩子在家长的巴掌下学会服从,这只能培养出两种孩子,即任人宰割的奴才和个性叛逆的斗士。

二是身教与言教相统一的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善于说理,讲明要怎么样做该怎么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给不明是非的孩子以指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有生硬的说理、枯燥的说教、简单的告诫还不够,也难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儿童期孩子的耐心有限,不可能安心听家长经常性重复性的空洞说教,因而常常是“东边耳朵进,西边耳朵出。”应该用实际行动告诫孩子影响孩子。因为父母与孩子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父母的行为举止都是活生生的,是孩子眼睛看得到的具体的形象,而且孩子的模仿性特别强,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要注重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在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上为孩子做出表率。比如,孩子和父母长辈一起用餐,母亲告诉孩子愿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他,这是言教;母亲把最好吃的东西挑给孩子,这是身教,但这还不够,应该告诉孩子而且亲自把最好吃的东西送给爷爷、奶奶吃。在寒冷的冬天端一盆热气腾腾的热水亲自送给爷爷、奶奶洗脚等。当家人亲友遭遇不幸或者病痛时,父母关切的问候是言教,并抓住时机让孩子向病人表达由衷的关切和体贴,则是重要的身教。父母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是寓教于实践活动的原则。有人说家庭是第一个染缸,学校是第二个染缸,社会是第三个染缸。这第一个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着色,是在底色的基础上着色,所以家庭这第一道着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长必须特别注意把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实践活动的乐趣中。如前面说过的在家庭生活中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物品和学习用具等,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观念。又如,陪孩子上街或者逛公园时,提醒孩子不要摘花、践踏草坪、不乱扔垃圾、果皮、纸屑、废旧电池等,培养孩子爱护花草、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如此等等,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劳动和快乐中认识环境、适应生活、学习知识、明白事理、增长才干、锤炼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