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王国1完整在线看:乡野中的“瓶隐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43:04
乡野中的“瓶隐庐”

王琪森


  在虞山西麓、尚湖北岸,有一座粉墙黛瓦、古朴典雅的“瓶隐庐”。四周是纵横的阡陌、青绿的田野和明净的小溪。两代帝师翁同龢的晚年就隐居在此。正值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时,我们来此踏访,那“溪添半桥绿,山可一窗青”的景色,使人倍增缅怀之情。

  “瓶隐庐”者,寓意守口如瓶而隐匿于世矣,内中交织着多少无奈凄凉而又忧患惆怅。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失败后的第六天,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即将翁同龢开缺贬回原籍。一位67岁的老人,踏着琴川湿润的土地,在此结庐小筑,远离尘世,清贫自守。管在常熟城里翁家还有老宅“彩衣堂”,但为了避嫌自律,翁同龢只是偶尔去小住一二天,“瓶隐庐”是他朝夕相守的退思终老之地。

  小院风情宜人,一个圆镜似的池塘倒影着天光云影,小巧的六角亭内,似乎留存着主人当年吟诗的回声。在用鹅卵石铺成的小径上,有一座翁同龢拄杖伫立的雕塑,使他的身影永驻小院的四季。据陪同我们参观的常熟市文史专家钱老介绍,这池塘和小亭都是旧物,因而内蕴着原汁原味的情韵。

  “瓶隐庐”共有三进院落,第一进是翁氏祠堂,供奉着翁氏先祖的画像,两边的对联为:无渐三世德,莫负百年身。此处原是翁氏家族供后人上坟祭祀的暂住之所,翁同龢却把它改建为隐居之地,可见其心如止水,大悲无言。

  二进院落稍大些,但也仅是平房二间。翁同龢不仅是两代帝师,而且担任过刑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要职。一个权倾朝野的一品高官,他的养老之所竟是如此简朴,最后几年还不得不靠门生接济,他为历史留下的是一个高风亮节的背影。正中朝南的是书房,上挂横匾是他自书的“紫芝白龟之室”。当年翁同龢喜得紫色灵芝和白龟,十分钟爱,遂以题为斋名。

  “此院有二宝,一是叩石,二是渫井。”听了钱老的介绍,我们在青砖铺地的院中央果然找到了一块正方形的白石板。翁同龢每逢同治帝忌日、光绪帝生辰都要跪在此石上面北遥叩,以示不二之心、忠贞之志。在书房右侧有一间矮小的起居室,紧挨着有一扇小门通外,就在门外即是一口水井,老人自题为“渫井”。熟谙宫廷内幕、太后手段的翁同龢知道,维新失败后有不少开缺回乡的老臣,不是被追杀,就是被赐死。为此,老人也作好了应急准备,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老人就跳井自裁。

  穿过一道圆形的月洞门,便是三进中的主体建筑“瓶隐庐”。这是翁返乡后在老房宅基地上新建的,并挂“瓶隐庐”匾于正中,这似乎是种姿态和独白。并自订五条约悬挂于壁间:不赴宴会,不管闲事,不应笔墨,不作荐书,不见生客僧道。老人自称“五不居士”,1907年7月,74岁的老人在归道山前,向身边的亲属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与尔曹弹。”并口授遗疏:深望光绪帝励精图治,振兴中国,委托门生张謇代书陈奏。

  如今的“瓶隐庐”尚未对外开放,依然静默低调地隐没于此的原生态,这也许更符合结庐者的本意。青山隐隐,绿水迢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