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迦奥特曼双人小游戏:救人、好生之德的善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1:13:31
救人、好生之德的善报

                   

    1、康熙末年,张歌桥有一个叫刘横(读四声)的人,住在河边。

       一天河水暴满,小船重载的往往淹没。刘横偶然看见河水中流有一个妇女,抱着断橹在波浪间浮沉,号呼求救。浪高湍急,大家都不敢前去救援,刘横奋然说:“你们还是男子汉大丈夫吗?哪有见死不救的道理!”

       刘横自己划着小船追了三四里,多次差点在激流中翻船,终于把那个妇女救了。第二天,妇女生下了一个儿子。

       一个多月后,刘横忽然生病了,立即命妻儿治办丧事。当时他还能走,大家都很奇怪。

        刘横叹息着说:“我的病治不好了。我救了那个妇女的当晚,恍惚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官府。吏卒带我进去,官拿着生死簿给我看,说:‘你平生作恶很多,应当是今年某月某日死,死后五世做猪,受屠割之刑。幸好你一天救了两命,有这个大阴功,按照冥律应当延寿两纪(注:一纪12年)。现在销除你延长的寿籍,用来抵你作恶的业报,仍以原先的死日死。因为期限已经快到了,恐怕世人不明白这其中的因果,反会认为你有这么大的善事,反倒促命了。所以把你召来证明,让世人明白其中的因果。你今生已经结束了,来生努力行善吧。’ 醒来后,我对这个梦很忌讳,没有告诉人。现在梦中所说的日子快到了,我果然生病了,哪里还能活呢。”

       后来,刘横果然在说的那个日子死了。这件事可见神理分明,毫厘不差。加减乘除进退,都是数世一起合算。奉劝世人不要因为偶然一事不验,就妄言给自己造口业说天道无知的糊涂话!              

                           与人为善!

 

    2、农夫陈四,夏夜守瓜田。看见不远处的老柳树下,隐隐有数个人影,陈四怀疑他们是来盗瓜的,就假装睡着偷听他们说话。

       只听其中一人说:“不知陈四睡着了吗?”

       又一个人说:“陈四不过数日,就跟我们一样了,怕他干吗?昨天我去土神祠当值,见到城隍的牒文了。”

       第三个人说:“你不知道吗?陈四延寿了。”

       众人问:“什么原因?”

       那人说:“某家丢失了两千文钱,婢女被鞭打数百下也没有承认。婢女的父亲愤然说:‘生了这样的女儿,不如没有。如果钱真是她偷的,我就打死她。’ 婢女说:‘不承认是死,承认还是死!’ 呼天泣地。

       陈四的母亲可怜婢女,暗地里典卖衣服得到两千钱,捧还给主人说:‘老妇糊涂,一时见利取这些钱,心想主人积钱多,未必能算出丢钱。不料连累此婢女,心里实在是惶愧。钱还没有花,冒死来自首,以免结来世冤。老妇也无颜呆在这里了,请求辞工。’ 陈四的母亲认了罪,婢女因此得免。

       土神嘉奖陈四的母亲不惜自污来救人,上达城隍,城隍上达东岳,东岳检视冥籍,发现这个老妇应当老年丧子,冻饿而死。因为这个功德,判陈四借来生的寿命给今生,让他给母亲养老送终。你昨天当值,所以不知道这事。”

       陈四正因为母亲盗钱被逐一事生气,至此才明白其中的因果。过了九年母亲死了,丧葬事刚办完,陈四无疾而逝。

                           母鹿断肠

    3、姜挺这个人,以贩布为业,身边常常带着一只花犬相随。

        一天,姜挺没有带花犬,独自出门办事,途中遇到一个老头儿叫住他。

        姜挺问:“我们素不相识,您为何叫我?”

       老头儿跪下很大声的磕头,说:“我是一只狐狸,前生欠您的命,三天后,您会让您的花犬咬断我的喉咙。冥数已定,我不敢逃死。但我私下想事情已经过了百余年,您转生人道,我堕为狐狸。一定要追杀一只狐狸,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况且您已经不记得被杀的事情,偶然杀一只狐狸,心里也不会有多快乐。我愿意把我的女儿嫁给您赎罪,可以吗?” 

       姜挺说:“我不敢引狐入室,也不想乘人之危劫人女儿。我答应赦免你,然而怎么能防护狗始终不咬你呢?” 

       老头儿说:“您只要手写一贴说:‘某人前生欠债,自愿消除。’ 我拿着去告诉神,这样狗就不会咬我了。冤家债主,解开须在本人,神是不会违背人的意愿的。”

       姜挺刚好带着记账的纸笔,当即写了贴给老头儿。老头儿拿着欢喜雀跃地离开。 

       七八年后,姜挺渡江贩布,突然遇到暴风,帆落不下来,船眼看就要翻了。只见一个人直上桅杆顶,拉断挂帆的绳索,船帆落下。远望好像是那个老头儿,转眼他就消失不见了。

       大家都说:“这个狐狸能报恩。”

       我说:“这个狐狸没有办法自救,怎能救人于千里之外?这是神明因为姜挺有好生之德,所以给他延长了寿命,派遣此狐去救他的。”

                                                                     选自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