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奥口红665价格:餐桌新名词折射食品安全堪虞 炒作加剧产业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57:04
2011年05月26日06:39人民网-人民日报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上海市民正在当地一家超市挑选生鲜蔬菜。杨毅摄
转播到腾讯微博

 
山西维尔生物乳制品公司是该省已经通过审核的12家乳制品企业之一,图为该公司的检测员在取样检测牛奶中的重金属含量。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米袋子充实了,菜篮子丰富了,可是,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担心又多起来了——
13亿人的口福怎么保
这是13亿人最有口福的时代,米袋子、菜篮子供给能力空前提高,不分东西南北,不分春夏秋冬,不分贫富高低,琳琅满目的农产品,人们基本都有的吃、随意挑。
然而,尽管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可靠,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8%、99.6%和96.7%,但质量安全问题屡有发生,并不断引起公众的密集关注。
瘦肉精、催熟剂、膨大素……一段时期以来,餐桌上蹦出的一连串新名词,正像个多棱镜,折射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环节的现实状况。
①关键词:瘦肉精
“成长的烦恼”呼唤“快乐的成长”。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既有内在动力,更有民生期待
【新闻回放】今年“3·15”期间,双汇集团被曝“瘦肉精”事件,部分地区产品下架,人们对养猪行业投去怀疑的目光。农业、工信、公安等9部委联手,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以彻底铲除瘦肉精非法生产“黑窝点”。
整治一个“小药”,牵动9大部委,可见政府重典治乱之决心。
“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学名叫β—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很多这类化合物都是人用药,治哮喘病的,临床上广泛使用。
那怎么就喂了猪呢?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发现动物喂盐酸克伦特罗,可提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经济效益好。后来,美国又研究出毒性小、代谢快的替代品——莱克多巴胺,只要严格掌握剂量、执行停药期规定,几乎不会在动物体内残留。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先后批准将莱克多巴胺用于猪、牛、羊等动物养殖。不过,各国也制定了严格的残留限量。
上世纪90年代初,“瘦肉精”引进我国。但后来发现,不当使用“瘦肉精”,残留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盐酸克伦特罗容易引起中毒,会产生头晕、心悸、肌肉震颤、呼吸急促。我国随即对“瘦肉精”说“不”。2002年,农业部会同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瘦肉精禁用目录,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7种物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的量刑依据。
政府从2001年起对畜产品中瘦肉精残留实施例行监测,并以饲料和养殖环节为重点持续开展专项整治。目前,全国生猪瘦肉精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3年稳定在99%以上,今年一季度合格率为99.4%。但是,我国每年出栏生猪6亿头,“问题猪”尽管是很小的比例,绝对量仍然不容忽视。
瘦肉精为何屡禁不绝?利益驱动。饲喂瘦肉精的猪,瘦肉多,颜色红,卖相好。一些屠宰场和猪贩子高价收购,养殖户使用很简便,抓把药面搅进饲料里就得。而且,还有深厚的背景原因:一是生产经营高度分散,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养户,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二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大多围绕增产建立,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瘦肉精的引入、应用到禁止,本身就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轨迹,下一步从源头上根治瘦肉精,希望仍在一个“转”字。
再比如农药兽药残留问题、植物生长调节剂问题,这都是温饱有余之后遇到的新矛盾。“成长的烦恼”呼唤“快乐的成长”——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搞新米袋子、新菜篮子,稳量提质,既有内在动力,更有民生期待。
②关键词:三聚氰胺
防企业道德滑坡,一是惩,让坏人倾家荡产;二是教,让善人津津乐业
【新闻回放】日前,山西、河北两地法院公开宣判了4宗“问题乳粉”案件,依法严惩14名犯罪分子,其中2名犯罪分子被判处无期徒刑。他们明知故犯,销售三聚氰胺超标奶粉。
时隔3年,三聚氰胺再次出现在公众视线。2008年,一场“震中”位于河北三鹿的乳业“大地震”,重创全国乳业,众多儿童受到伤害。三聚氰胺,这个拗口的化学名词,人们却已耳熟能详。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迅猛奔跑的中国奶业,放慢了脚步,探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聚氰胺跟瘦肉精是两码事,瘦肉精是对科学规律逐步提高认识的问题,而三聚氰胺是个不折不扣的道德问题。明知这个东西对人体有害,还恶意添加到奶粉里,甚至无所顾忌到“三聚氰胺里加牛奶”,那就是坏良心、犯罪。食以安为先。食品生产经营者人为造假、恶意添加化学物质,天理不容,法理不容。
然而,非法添加剂、违禁农药仍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环节屡禁不止,客气地说,是生产经营者普遍缺乏法制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不客气地说,是缺德。
防患未然,加强约束。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后,政府集中整顿奶站。目前我国生鲜乳收购站减少1/3,主要由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和奶农合作社三类合法主体开办,在政府部门许可和监管之内经营。生鲜乳收购站机械化挤奶率达到87%,比清理整顿前提高36个百分点,全国7980辆生鲜乳运输车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防道德滑坡,关键是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实施全过程的监管。要杜绝类似三聚氰胺问题再次出现,一是惩,高压严打,重典重拳,让坏人倾家荡产;二是教,宣传培训,弘扬诚信,让善人津津乐业。
示范园区就是农民家门口的大学堂。据了解,目前已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场)671个,创建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819个、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1555个、水产健康养殖场500个。推广先进的安全优质生产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加强农产品虫害统防统治。这就是告诉农民,务农也有规矩。这是一个可喜的开始。
③关键词:乙烯利
一系列“疑似质量安全事件”说明,消费心态敏感,放大炒作,加剧了产业波动
【新闻回放】4月下旬,南方一家媒体报道:“香蕉催熟药剂含‘乙烯利’成分,可令儿童性早熟,并增加致癌风险”。香蕉价格闻风暴跌,几天之内香蕉收购价格从每斤3.6元迅速下滑至六七毛钱。
专家辟谣:“乙烯利催熟,全世界广泛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为什么要用这种东西呢?香蕉、芒果等水果,要是完全成熟再摘下来,长途流通到市场上,那就坏掉了。因此,采摘青果,用乙烯利诱导催熟,是目前通用的做法。乙烯利的配制溶液浓度一般在30ppm左右,使用后在水果表面能够迅速分解,释放出乙烯,最终残留很小,不会影响人身安全。
又是一场闹剧,可是损失已经造成。海南、广东等地农民连连叫苦,谣言之害猛于台风。
这使人想到几年前的“巴拿马病致癌”。那也是一场重创香蕉产业的谣言。专家解释,香蕉巴拿马病俗称香蕉黄叶病,只会在香蕉生长期发病,危害香蕉树,不会影响到果实,更不会影响人类健康。
类似事件还有2009年的“猪流感”传言,说甲流是猪惹的祸。一时间,谈猪色变,肉价大跌。后来官方为猪正名:人有病,猪没病。猪肉价格又迅速反弹。
这一系列“疑似质量安全事件”说明了什么?在当前农产品总体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背景下,消费者心态更加敏感,个别媒体对“疑似问题”随意、放大炒作,加剧了不必要的产业波动,最终受损失的还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但这也提醒相关部门,现代农业生产所应用的新技术、新物质层出不穷,公众知之甚少。在抓好生产供应的同时,普及科学知识、正确引导消费也非常必要。
今天,人们对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相关问题又屡禁不绝。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可以理解。不过,我们也应当科学、客观地看待食品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为什么“尤其是”?农产品供给“质”和“量”的矛盾将长期并存。不用农药、调节剂,不用反季节手段,不用化肥,不用污染的土壤和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一定最洁净、放心——那是有机食品。可是,如果那样,粮食产量砍掉一半,蔬菜、肉蛋奶产量砍掉一半,怎么养活13亿人?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敢说:告别化学农业、石油农业。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诗意消费,只能在自给自足的田园。否则,一家一户养那几只“溜达鸡”,搞“农家乐”都不够用,怎么保障商品大流通呢?因此,有条件的消费有机食品;次之,绿色食品;再次之,无公害和大众农产品。当然,最基本的要求是,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等各种指标要符合安全标准。
④关键词:对接
质量追溯的关键环节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而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实现利益联动,更利于市场检测监督制度的落实
【新闻回放】5月中旬,安徽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超对接科技示范行动。首批启动4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与农业基地、10家餐饮企业和5家连锁超市及农资经营企业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种放心粮、买放心菜、吃放心肉”。
农超对接,搞了好多年。你下订单,我搞生产。出了问题,谁的责任一目了然。说到底,农超对接,可以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促使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树立市场风险和质量安全意识,加强自律,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可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双约束,农超对接发展缓慢。即便绝对数量增长较快,但相对数量仍然很小。目前农产品超市销售占总销售量不足15%,“对接”的数量就更少了。
不过,商务部、农业部已联手在更高层面推进农超对接,两部门还发布相关的指导意见,创造供需双方信息沟通平台,加强对连锁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指导和扶持,从税收、信贷、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不仅如此,近年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等各种对接迅速发展。这给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和质量追溯体系,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对接背后是“连结”。无论哪一种对接,发展得快与慢、好与差,关键在生产规模。否则,再有名气的超市、再大的企业,和谁接去?千家万户,一人一只手伸过来,你接得住吗?有关方面表示, “十二五”期间,通过对接,农产品直采直销有望达到30%左右。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连结起来有效率。目前农业部对全国140多个大中城市5大类80多种农产品,每年开展4次监测,全国31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也建立了监测制度,定期例行监测。监测机构对市场上的农产品进行抽检,发现问题会及时告知产地管理部门。可是,千家万户收来的东西,质量参差不齐,也没有“户口”。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公司的产品,不仅经过入市前的自检,市场上发现问题也便于定向监督。因此,组织化规模化生产经营,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针对性、有效性大为提高。
终点又回到起点。质量追溯、农超对接、产业化经营,关键环节是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这样才有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才能实现生产者、消费者利益联动,共同推进农业和谐发展,使人们吃得更安全、更放心。(本报记者 张毅)
餐桌安全从“心”抓起
吃得更安全,生产者的敬畏之心不可少,监管者的责任之心不可丢,消费者的维权之心不可缺
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俨然成了中国老百姓的一块“心病”。特别是最近,染色馒头、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接连曝光,更加深了人们的忧虑。很多人不禁感叹: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
食品安全关乎民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食品合格率已达到96%,总体上不合格食品的比例较低,事实并没有那么糟。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的个案频发,也提醒所有相关方面,要彻底根除食品安全的“心病”,必须对症下药,从“心”抓起。
吃得更安全,生产者的敬畏之心不可少。回顾近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难发现,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一些生产者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不顾产品质量,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是问题多发的主要原因。敬畏之心的缺失,既源自道德的滑坡,又因为违法成本过低。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对违法企业的罚款并不能真正让其伤筋动骨,一些违法企业即便被吊销许可证,也能换个地方重新变脸开张。因此,要想真正让生产者对食品安全充满敬畏之心,就必须在加强诚信和道德建设的同时,重典治乱重拳出击,形成强大威慑力,真正从源头上管住食品质量。
吃得更安全,监管者的责任之心不可丢。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是否安全,政府的严格监管责无旁贷。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发现,造假者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与部分监管部门和人员的监管缺位或低效密不可分。诚然,食品领域的多头管理体制,是造成监管边界不清、监管重复或空白的主因,但是,部分职能界定清楚的监管部门及人员责任心淡薄,打着人手短缺、经费紧张的旗号,让“在办公室看样品”成为“监管习惯”、将能不能创收作为管不管的取舍标准,同样应引起重视。因为,什么事都要靠人去做,如果做事的人责任心不强,又如何能做好呢?眼下,食品安全监管任务依然繁重,各相关部门、人员必须齐心协力,充满责任心地去抓,筑牢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吃得更安全,消费者的维权之心不可缺。食品安全问题年年谈,但年年都有个案发生,这说明仅靠制定一部法律、出台一些标准,并不能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利益相关方,消费者同样需要勇敢地站出来。在我国,很多消费者仍然缺乏维权意识,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因不知道如何维权或感到“心有余力不足”而选择沉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制假造假行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关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还需继续加强,同时,政府也应积极为消费者维权提供良好的保障,解决好消费者维权投诉无门、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偏高等问题。
只有规范经营、政府监管与百姓维权三管齐下,我们的餐桌才会更加安全。
买馒头,有讲究
专家表示:选馒头不必选很白的,略发黄的才正常
在北京市京客隆超市松榆里店,50多岁的付大妈不知道该怎么选馒头了。5月1日起,面粉中禁止使用增白剂。超市里的馒头,好像都不白了!她以前老是选白馒头,也不担心“染色馒头”,如今却为选馒头犯了难。
到底该如何挑选馒头呢?“选馒头不必选很白的,略发黄的才正常。”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说,挑选馒头要注意以下五点:
第一看标志。食品包装袋上的QS标志,是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由“质量安全”英文(QualitySafety)字头QS和“质量安全”中文字样组成。按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必须按规定程序获取《食品生产许可证》,产品出厂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加印(贴)食品市场准入标志。没有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QS标志是购买放心食品的一道最基本的门槛。
第二看标签。包装袋标签上面会写着配料。范志红说,比如选全麦馒头,看有多大比例的杂粮、全麦等。如果什么都没有标,就是“小麦粉”;如果第一位是“小麦粉”,第二位是“全麦粉”或其他粗粮粉,就是在白面粉里加了一些其他粗粮杂粮,白面粉还是主体。对于添加剂,估计只有“食用碱”,但用量不会过多,因为过多不好吃。
第三看颜色。如果颜色是均匀的,很可能是染色。因为杂粮面食总是能看出杂粮的细小颗粒,颜色不可能是均匀分布的。紫米面食的色素来自花青素,它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掰开加一滴醋,颜色会变红;加小苏打,颜色会变蓝紫。绿色的面食颜色来自叶绿素,把它揉碎加点醋,颜色会变暗,变成橄榄绿。如果不变色,就是染出来的。
第四闻香气。选择馒头,香气比较重要,自然的发酵香气,自然的面粉香气,都是很难造假的。
第五品口感。玉米香气可以用香精来假造,全麦面粉也可以撒点麦麸来化妆,但食品的质地是没法伪造的。如果玉米馒头的质地细腻得和白面馒头一样,全麦馒头有点麦麸但口感和普通馒头一样,吃起来没有粗的感觉,口感和精白面粉做出来的产品完全一样,那就很有可能是假冒产品。
范志红认为,人们不愿意天天自己发面做馒头,馒头也像面包一样,逐渐成为包装食品。今后相关部门可以考虑给馒头制定一个标准,让大家放心地吃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