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浩田简历:中国轻武器博物馆里的外国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36:39

中国轻武器博物馆里面展出的转轮手枪。转轮手枪(Revolver)是一种属手枪类的小型枪械。其转轮一般有5到6个弹巢,亦有高达10个弹巢,子弹安装在弹巢中,可以逐发射击。转轮为了配合多数人使用右手的习惯,多为向左摆出,因此中国人常称为“左轮手枪”。但实际上有的转轮手枪,未必是如此设计,可参见下一张图(郑文浩 摄)

这一张图里面的转轮手枪,就采用上拆开的铰链式设计方式(郑文浩 摄)
      史密斯·韦森M1917型.45口径转轮手枪,美国陆军的二线和后勤部队在一战期间曾经使用此枪。(郑文浩 摄)
        史密斯·韦森.38英寸口径特种转轮手枪。史密斯·韦森公司在上世纪30年代推出这种转轮手枪,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和柯尔特公司生产的.38英寸口径特种转轮手枪来争夺市场。但是在起初,史密斯·韦森的这种武器并不受到欢迎。在经历几次改进后,该枪才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图上的.38英寸口径特种转轮手枪,是使用铝合金制造的。(郑文浩 摄)
      西班牙一家叫做Llama公司仿制史密斯·韦森公司的一种7.65毫米口径转轮手枪,该公司的产品在拉丁美洲有广泛的影响力(郑文浩 摄)
      这把转轮手枪是地地道道的德国产品,枪管上的“Made in Germany”依稀可见。该枪是德国罗姆(Roehm)公司在20世纪初生产的一种6mm转轮手枪,型号笔者推测应该是RG-50.有趣的是,和柯尔特、史密斯·韦森这些轻武器老店不同,罗姆公司早已经不再进行轻武器的生产。现在的罗姆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世界最大的工装夹具制造商之一。(郑文浩 摄)

德国PTB424型9毫米催泪转轮手枪(郑文浩 摄)
    比利时勃朗宁公司生产的一种6.35毫米袖珍型转轮手枪。该枪还没有成年人手掌大。为了充分减少体积,这种枪连扳机护圈都节省了。为避免发生走火,这种枪的扳机可以向前折叠收进枪身。(郑文浩 摄)
  “鲁格”P08,可谓是世界手枪史上最灿烂的一个明星。1893年,美籍德国人雨果·博查(HugoBorchardt)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自动手枪——7.65毫米C93式博查特手枪,该枪外形笨拙不实用。不久,同厂乔治·鲁格又对这种手枪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在1898年定型,1900即获得瑞士采用为制式手枪,是世界上第一把制式军用半自动手枪,口径为7.65x23mm,或为30Luger。鲁格继续进行改良,1904年,新式的鲁格手枪,包括新式的9x19mm子弹,获得德国海军采用,随即在1908年为陆军采用并命名为巴拉贝鲁姆弹08,这就是著名的巴拉贝鲁姆手枪弹。鲁格手枪作为制式自卫武器,在德军服役达30年之久。在美剧《兄弟连》中,很多美国兵都梦想在战场中得到一把鲁格手枪,甚至有人为此送了命。从枪管长度看,P08手枪有标准型(枪管长102mm)、海军型(枪管长 152mm)、炮兵型(枪管长203mm)。其中,炮兵型是P08手枪中的宝中宝,极其珍贵,由德国DWM公司于1914~1918年生产,仅2万支。炮兵型P08手枪是DWM公司于1916年生产的,其射击精度较高,可以100%命中200m处的人像靶。其准星为三角形斜坡准星,可调风偏。带 V形缺口照门的弧形表尺,分划为100m,最大表尺射程800m。这把炮兵型P08“鲁格”手枪应该算是轻武器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了。(新华军事记者郑文浩 摄)

丹麦陆军曾经装备的伯格曼·贝雅德M1910型手枪,生产者是比利时的一家叫做“Anciens Etablissements Pieper”的厂家在1901年生产。后来在1922年到1935年,丹麦自己也生产了这种手枪。您看这种手枪是不是和“毛瑟C96”有点像?其实这种枪曾经和毛瑟C96、鲁格P08、勃朗宁等著名手枪在同时竞争各国军用手枪的选型,但往往以失败告终。那个时代轻武器层出不穷,可谓是大浪淘沙。(新华军事记者郑文浩 摄)

勃朗宁M1906袖珍手枪。1904年,勃朗宁以M1903为基础,开发出了第一支袖珍型(Pocket Model)自动手枪——M1906。M1906的成功设计使之成为后来大多数袖珍自动手枪的“典范”和“模板”。该枪尺寸较小,全枪长仅114mm(4.5英寸),比成年男性的手掌要短得多,即使握在手中也不引人注目,故解放前在我国被称为“四寸勃朗宁小手枪”或“掌心雷”,也有称其为“对面笑”的,取其隐蔽性好,可以攻敌不备之意。枪身宽约25mm,体积只比一包香烟略大,紧急情况下在衣袋内即可直接射击。该枪质量较轻,空枪质量350g,带一个实弹匣质量仅400g,因此还颇受上流社会淑女的青睐。该枪在细节设计上独具匠心。全枪外形比较平滑,没有凸出的棱角,固定式缺口和准星全部隐藏在套筒顶端长槽内,扳机也采用平板状,不会因钩住衣袋衬里而影响出枪速度。该枪的另一特点是非常重视安全性,设有三重保险,在膛内有弹的情况下携行也十分安全。(新华军事记者郑文浩 摄)

美国M1911A1型手枪分解状态。该型手枪的原设计者是约翰·摩西·勃朗宁,初期产品是M1911型,并成为美军军官的制式手枪。1922年至23年之间进行了部分的改良工作,定型为M1911A1型手枪。其主要改进,从外观上来说,最明显的就是握把背部设计弓形拱起,表面增加防滑纹,使射手握持更牢固。M1911A1的特色,则在于它那特大的口径。该型于枪采用了0.45ACP(自动柯尔特手枪)子弹来作为弹药,这一种子弹的口径有11.43MM,可以说是一种又大又重的子弹。1911年3月29日,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0.45英寸自动手枪被选为美军制式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M1911 0.45英寸自动手枪”。并于1912年4月开始装备部队,成为美军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M1911A1型手枪在美军中服役时间超过70年。1985年,美军决定以伯莱塔公司生产的9mm口径M9自动手枪代替M1911A1。当国会命令颁布时,遭到美国海军陆战队激烈反对,而美国海陆空三军内许多特种部队仍然继续使用M1911手枪作为辅助武器,仍然有许多人相信M1911手枪是最好的战斗手枪。(新华军事记者郑文浩 摄)

淮南为桔,淮北为枳。日本仿照鲁格手枪而研制的南部十四式半自动手枪,被称为是二战中最差的手枪,在中国则被称为“王八盒子”。日本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仿制十分拙劣,撞针硬度不够且较脆,击发无力,容易折断,美国大兵认为甚至连自杀也无法保证。卡壳频繁,由于弹匣卡笋设计上的失误导致射击时弹夹易脱落,容易走火。距离一远子弹就乱飞,穿透力极差,连厚一点的木板门都无法击穿。抗战中,即使八路军没有枪没有炮,也不愿使用这垃圾货。(新华军事记者郑文浩 摄)

P9S型9毫米式手枪是德国著名的赫克勒-科赫有限公司(H.K)生产的新型自动手枪。P9S是P9手枪的一种改进型,P9S中的“S”是德语“Spannabzug”,翻译为英语即为“double action trigger”,而中文就是指“双动扳机”。P9为单动击发,而P9S则为双动击发。对于单动的定义就是扣压扳机只推开阻铁来释放击锤,双动的定义是扣扳机先推动击锤后移然后再推开阻铁释放击锤。(新华军事记者郑文浩 摄)

德国瓦尔特PPK7.65毫米手枪。1929年,德国著名的卡尔·瓦尔特兵工厂推出了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自动手枪,这就是众所周知的PP手枪。PP即是Polizei Pistole的缩写,意即“警用手枪”。据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型手枪的设计初衷。PP手枪的结构,与先前出品的各型手枪都不同,其革命性创新,在于它的设计者成功地把转轮手枪的双动发射机构,与自动手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划时代的历史性跨越。自此,这种结构理念体现在几乎所有的现代自动手枪上。迄今为止,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推广应用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一项科技成果! 1931年,卡尔·瓦尔特兵工厂为满足高级官员和秘密特工以及刑事侦探人员的需求,又推出了PP手枪的变型枪,这就是同样著名的PPK(Polizei Pistole Kriminal)手枪。与它的“兄长”相比,PPK战技性能不减,“体形”却更轻便小巧,隐蔽携带更为方便,同时,在使用安全性上的考虑也更为周到,如在握把底面后端增加了背带环等。因此,PPK手枪似乎更为受人宠爱。PPK手枪的问世,事实上与PP手枪构成了一个适合于特殊工作需要的自卫手枪族。PPK 手枪的结构极为简单,零件总数只有39件。时至今日,PP/PPK手枪仍在欧美乃至世界各地广泛使用。为了便于握枪,弹匣的下部突出一个尖角,这PPK显著的特征,但是博物馆中收藏这把枪这部分有损坏,看不出来。PPK手枪在中国也有仿制品,就是国产1952年式7.65mm手枪。(新华军事记者郑文浩 摄)

西班牙“星”牌7.63毫米长枪管型手枪。(新华军事记者郑文浩 摄)

比利时FN M1900型7.65毫米手枪。1896年,著名的M1896毛瑟半自动手枪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实用的自动装填手枪。但是以毛瑟手枪为代表的第一代自动手枪结构复杂、体积和质量都较大,要设计更加紧凑的自动手枪,就必须突破这种设计的局限性。1896年,勃朗宁终于想出了最简单的设计方案:套筒结构。这种结构几乎影响了之后所有自动手枪的设计,在这之后,套筒结构成为了自动手枪的标志性结构。因此套筒结构可以说是勃朗宁一个划时代的创造。1897年,FN公司同勃朗宁签订了一份合同,买断了勃朗宁自动手枪在欧洲的生产权,于1899年开始批量生产,新枪最后正式定名为M1900半自动手枪。由于M1900手枪体积小、质量轻,加上前卫的外形,投产没多久就成为了畅销产品风靡欧洲,而且该枪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厚度很薄,可以很服帖地藏在大衣口袋内不被发现,因此成了欧洲各国便衣警察侦探的最爱。1910年,同样是勃朗宁设计的M1910手枪开始投产,M1900随即停产,在十年时间内,M1900手枪共生产了724490支,可见其影响之大。从品相上来说,轻武器博物馆里面的这支M1900比上海公安博物馆中收藏的勃朗宁M1900手枪要差一些。(新华军事记者郑文浩 摄)

西班牙BH(Beistegui Hermanos)M19型7.65毫米手枪。BH公司在上世纪20年代转行改作自行车。现在BH公司已经是西班牙规模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并且也是欧洲首屈一指的高档自行车品牌。(新华军事记者郑文浩 摄)

奥利里斯太尔M1912型9毫米手枪。斯太尔M1912手枪的设计师是捷克的伽列·科恩卡,他曾在数家轻武器公司工作过,参与设计了多种武器,积累了大量的设计经验。1912年,科恩卡设计的改进型M1907手枪就被奥匈帝国军队采纳了,军用型定型为M1912型8毫米手枪并开始生产,直到1918年生产结束,共生产了25万支。1938年,在奥地利被德国法西斯吞并后,该枪又被德国法西斯警察机构定为制式武器使用。由于德军当时的主用手枪弹是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因此在1940年,法西斯当局决定对6万支M1912手枪进行改造,换装新枪管,以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细品斯太尔M1912半自动手枪,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结构都相当不错。首先,它的造型流畅,并且颇具现代气息;其次,该枪的尺寸较早期自动装填手枪而言堪称轻薄紧凑,握持舒适且便于携行。其威力与可靠性也在两次大战中得到了认可。但是,与同一时期的另一款名枪——美国柯尔特M1911A1手枪的光彩夺目相比,M1912手枪仍是黯淡与短寿的。(新华军事记者郑文浩 摄)

奥利里斯太尔M1907型8毫米手枪。前面说的斯太尔M1912型手枪就是基于它来改进设计。斯太尔手枪与其说是枪的问题,还不如说是倒霉在少见的8毫米子弹上(见手枪旁边的弹药)(新华军事记者郑文浩 摄)
      再也没有一种外国手枪,像毛瑟C96(收藏者一般称为毛瑟M1896)这样在中国如此有名。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盒子炮”“驳壳枪”“镜面匣子”成了一种标志甚至图腾。原来的电影《小兵张嘎》,张嘎子最初也就是缴获了一把普通手枪。如果张嘎子能得到一把“盒子炮”,估计就得美疯了。毛瑟C96型7.63毫米手枪生产于1896年,其后各种衍生型号一直生产到1937年。在中国和西班牙内战中,大量的毛瑟自动手枪及其仿制品被使用。毛瑟C96手枪的特点是子弹初速高、穿透力强。特别是中国人还发明了横握射击的方法,有效避免了毛瑟C96枪口上跳的毛病,反而增加了杀伤面积。(郑文浩 摄)

    毛瑟M1932型自动手枪零件分解,从中也能看出德国枪械制造的精密(郑文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