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丹阳镇:论 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57:49
 

 

  生老病死是生物个体生命的必然发展和规律。大自然中的任何生命,从微生物、植物、动物……一直到人,其个体生命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生物生命在亿万年的发展进化过程中,选择了分裂繁殖后代的方法以延续生命,因而个体生命的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经过长期的生存竞争和机体不断的新陈代谢活动,生命个体终于会磨损消耗而衰弱老化,所以生物在性成熟期,也就是生机最旺盛的时候,分裂生殖出新生的个体生命,新个体又会有新鲜强壮的活力,便能继续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生存竞争,才能实现生命延续的目的。人类生命的延续,就是子孙后代,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个体的死亡既然不可避免,却为甚麽人人都害怕死?没有谁愿意死!死神对于每个人都是一副狰狞恐怖的面孔,人们为它的来临而哭泣哀伤。人的一生既然注定要生老病死,难道痛苦悲伤也是不可避免的吗?从科学和哲理上,从思想感情上,我们究竞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死亡的到来呢?

  纵观古往今来的生生死死,死亡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种是意外伤亡,一种是因病死亡,还有一种是少数的自然死亡,或曰无疾而终。这第三种是人们所期盼的,我国自古有‘五福临门’之说,指的是富、贵、康宁、好德(无亏心事)和善终。善终就是没有痛苦的自然死亡,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从哲理上看,有生无死,有死无生。死是对生的否定,生命活动的结束。而生就是对死亡的抗争过程,没有愿意死亡的生命,祗要一息尚存,生命总是要争取活下去,这是生的天性。生命依靠自身的新陈代谢机能,从环境中获取食物,摄取营养,产生热量,合成蛋白质,并从而发育生长和活动,发挥生命的功能与作用,这一切就是为了生存和延续生命。这种生的过程一旦受到阻碍或损伤,就是病伤问题。倘若衰弱老化,就是机能减退。一旦停止运转,就是对死的抗争失败,生命停止。死是对生的否定,生死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其统一是体现在新生个体取代衰老个体,从而实现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大多数生命的死亡是痛苦的:意外伤亡,本人可能来不及痛苦就死去了,但是造成亲朋好友或战友们的无限悲痛。因病死亡,对病人个体来说,痛苦是无法避免的。有各种各样的病痛,衰弱无力感、眩晕昏迷、头疼脑胀、气喘憋闷、某个部位的剧裂疼痛、绞痛、或虚脱濒死感……直到临终前神志昏迷、渐失知觉才能解脱。我在中年后发生过的一次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时,有过临死前的感受:当时血压已测不出……我仿佛自己忽然掉进一个黑黝黝的无底大深渊而无力自拔,以后就甚麽也不知道了?后来是经过大量输血,抢救三天后才恢复知觉的。我想,人临终时是不是都会有相似的感觉呢?因为很多病死的人临终前,都是在逐渐失去知觉后平静下来的,然后呼吸停止,心脏不再搏动,眼睛瞳孔散大,于是医生便可以宣布病人死亡了。医生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尽量减轻疾病对病人所造成的痛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疗措施和神圣的责任。除了使人的机体不要受病痛的过多折磨,更要从精神上安慰病人心情上的恐惧和痛苦。这就是临终关怀的需求了,近来在我国的医务界逐渐受到重视,各地有兴办临终关怀医院的,医护人员对临终病人也尽量提高护理和抚慰工作的质量。一个人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为群体、为社会、为国家,或多或少都是做过贡献的。如今,他要走了,难道你还要恶颜以待,恶语相送麽?人们对于死去的人,总是怀念着死者生前的好处和亲情而悼念他的,这是人之常情。

  自然死亡一般指的是长寿期(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无疾而终。有一些高僧老道经过修行练功,达到百岁高龄而圆寂或羽化登仙(教门中对死的称谓),这也是一种自然死亡,没有痛苦。至於‘猝死’,病人可能尚未感到痛苦已经死去,却不能算作自然死亡。自然死亡说的是人(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寿限(天年)后自然死去。大象衰老后,它会主动地离开象群,走进深山中的某一处谷穴里安静地死去(很多老象陆续都会自动地找到这里,安静地死去!)自然死亡有两个条件:一是能健康地活到天年,二是身心没有大病,自然衰老而死,所以也不是容易得到的。

  人们对死亡不能接受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约有几方面:
    首先是求生的本能,生命活动就是为了生存和延续后代。凡对健康和生存不利的情况,它就会抗争或逃避,要保存自己。应该说,没有不想活下去的生命!生命,生命,就是要生嘛!
    其次,是死将带来的痛苦太多了!病痛的折磨、失去生的欢乐、永远离开了亲朋好友、孤寂地进入一个未知的、黑暗的、空虚的世界?……一切都没有了!
    第三,自己所竭尽心力、为其而奋斗的事业中断了,自己所至爱的亲人分手了,自己积累起来的财富和经验技能用不上了……能够让人心甘情愿麽?
    第四,人都是组织起来的群体的一名成员,你也许担任着很重要的职务,你是大家的领头人,你是家庭、社会、国家的一个重要成员,怎麽能够就死去呢?……    所以,本人和他人都是不愿意死的到来。话说回来,死可不管你愿不愿意,该来的时候它就来了!……於是,惊讶、害怕、着急、无奈、冤屈、绝望……种种心态和反应就产生了,人们对死是恨不得离它远远的!不愿死、不肯死、实在不得不死的时候,或者已经死了,人们就无限悲痛,十分悲哀。生不由己,死不由己,很多人因此而信神信佛,祈求上帝,听天由命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宗教成为抚慰哀伤心灵的最好寄托。神鬼上帝成为安排命运的主宰!这些,是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的产物,不要迷信也不必嘲笑它。

  总之,上述一些大致的分析,是从主、客观两方面讨论和描述了死对人们的影响,引起的思想感情和反应。而本文的目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讨论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它?也就是说,如何建立起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甚麽是正确的生死观?怎样才能做到?这里着重讨论的,是如何对待死?

  一,生命从茫茫宇宙中发生,在大地上生根发展,经过十几亿万年的进化才成为人类。人类才有三百万年的生活史,才有不到一万年的文明史。如今全世界约有五十多亿人口,芸芸众生,一个人的生命在时空和群体中,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弹指一挥间而已。从茫茫太虚而来,回茫茫太虚而去!物质不灭,骨虽成灰,仍在大地和海空中循环往复?自己的生命早已化为新一代的生命而繁荣昌盛,绵衍不绝。这是大自然的真实和规律,自己的生命正是这伟大物质运转过程中一点点组成部份,死正是它的必然发展和变化,是不用悲伤和感叹的。

  二,人不但是一个个体生命,同时又是群体生命的一个组成部份。他赖群体而生,靠群体而活,群体对他爱护保障。我们的父母、家庭、社会和国家,不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麽?因此,个体生命也必然要为群体做工作,作出贡献,必要时还得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个人的生命来卫护群体生命,我们对父母、集体、社会和国家的义务与责任,不就是这样的吗?无数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们,为国为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因而群体生命得以延续发展,国家和社会得以繁荣昌盛,他们的生命是融合在群体生命之中的。群体、社会和国家是不会忘记他们的,他们对死没有丝毫的恐惧。九十八岁高龄的哲学家罗素说:“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应该像一条河~开始涓涓细流,在狭窄的两岸间行进,冲过岩石,跳过瀑布;其后水量变大,两岸后退,流速转急……最后,没有明显的停顿,汇入大海,毫无痛苦的失去自我之躯。人到老年,看到自己的生命历程能像这条河一样,他就不会惧怕死亡,因为他所挂虑的事情将会延续。”一个人真正把自己和群体融为一体,他就不会为个体生命的死亡而感到恐惧和痛苦,他认识到为群体作出牺牲的价值!他知道群体是长存的。夏明翰烈士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自有后来人”正是这麽写出来的。江姐在‘渣滓洞’中牺牲前绣红旗迎接祖国的新生,多麽从容地面对死亡!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都是把自己的生命与全民族和国家人民的生命结合在一起,他们永远活在群体之中,活在大家的心中!死神对他们是无能为力也不可怕的。就是在生物界,我们也能看到很多的类似情况:两种蚁群发生争斗时,死伤累累,却还是前扑后继勇往直前……多麽像人类征战中的情景?一切都是为了群体的利益,谁怕死呢?

  更有甚者,像雄螳螂交尾后,让雌螳螂吃掉自己,使后代得以发育成长。有一种昆虫,母虫产卵孵育出幼虫后,安静地躺着,让许多幼虫把它的躯体吃光,以助后代的发育成长。……这些,都说明了个体生命为延续后代,绵衍群体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是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客观现象。个体之死在群体的生之长河中,是很自然和必要的。

  三,当一个人,他有执着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或者是深情的爱,无限的关怀和爱心时,诸如革命者爱国忧民的奋斗,宗教徒对天主的真诚崇拜,父母对子女的无比热爱,恋人们的真心相爱,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对研究项目和作品的孜孜追求等等,都会使人达到忘我的思想感情境界,这时,困难和辛劳、病痛和死亡就都不在话下了!倘若是一个面对着敌人的战士,面对着有深仇大恨的仇人,或者是祗有奋起自卫拼杀才能保全自己或他人的时候,大多数进入战斗状态的人是不怕死的。

  四,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活在人间苦海中,功名利禄到头来四大皆空,死却是一种解脱?凡人死后轮回转世,行善者能赴西天乐土,行恶者下地狱报应受罪。东汉时它从印度传入中国,顺应当时百性穷困和人间战乱之苦,为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信仰,流传至今近两千年了。信徒们把佛奉为解救危困普度众生的象征,祈求它的保佑,念经斋戒,积德行善,做了不少好事。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心神平静,有所寄托,对死的恐惧减轻负担,身心由于修行锻练,更趋于平稳康健。所以有道高僧,能达高寿而圆寂(自然死亡)。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信仰,信奉老庄哲理,法于自然,清静无为,摆脱世间烦扰,修身养性并且研究炼丹和养生之道。所以自古医道同源,道家在医药、化学和养生学方面是很有贡献的。不少老道士登高寿而羽化升天(自然死亡)。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都有一定的教义教规,相信人死后升天,善行济世者为天主所接引?教徒们对死的困惑便比较超脱。他们都是用主观的想象和虔诚的信念,摆脱了死的威胁和压力。

  五,死对于劳苦大众、贫穷的人和文化知识较低的人,并没有那麽多的忧虑和压力。生活艰难困苦,衣食不得温饱,找工作寻活路不容易,生死线上正在挣扎着,也顾不上想得那麽多了!能活下去就死不了。住在山野林泉的农民和老百姓,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生活淡泊无求,他们对于死看得比较轻,欲求很少,反而寿长无疾。不像荣华富贵人家,山珍海味,娇妻儿女,为权财奔忙,庸庸碌碌,贪生怕死,死却偏偏来得快!秦始皇派徐福飘洋过海寻觅长生不老药,汉武帝铸铜人承甘露,饮日月之精华?……如今,有些富裕起来的人,不知养生之道,也忙着找各种各样的营养品和保健药吃,寻医问药,精神紧张,这是会促使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病发生率升高的,同样是不懂科学,而有可能死得更早!所以,一个人应该把死看开一些,它就不会成为精神上的负担,影响身心健康。同时要学会做到提高知识,锻练养生,却可以争取延寿而不早死。

  六,“安乐死”是许多人见到死者临终前的极度痛苦,或者是病人多年缠绵病榻,饱受折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加上家属亲人的无限伤心难受,医疗护理工作无效而沉重的负担,提出来用人为的手段(停止治疗或用药物致死)帮助病人从痛苦中解脱。但是,它看来合乎情理却做不到!为甚麽?医生说:我们的职责是‘祗要病人尚有一口气,也得千方百计地把他救活’。病人和他的亲人中,祗要有一个人不同意,谁也不敢表示‘安乐死’的愿望。何况,还有法律上的责任、遗产、遗愿、人事上的复杂关系与纠纷……种种问题难以理顺解决。所以时至今日,世界上祗有极少数的国家从法律上允许‘安乐死’,施行前是要经过十分严格的鉴定和法律手续的。一个人快死了,让他不要过于痛苦,能够平静安祥地死去是完全应该做到的。我们相信,当人类在科学上认识清楚死的本质,伦理道德上有了更高的境界,‘安乐死’将来会在一部分绝症的临终病人中实现的,这是一种真正的关怀和负责任的积极态度。

  七,古人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认为,这才是最积极的生死观,生命就是为了生存,生活得更好!生命的延续就是子孙后代,养育和教育子孙后代是生命的天性和天职。有人说:“人生好比演一场戏,戏散了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们说:“对人类群体而言,戏是演不完的,戏要演得好也不容易!但是一场好戏会永远常存人们的记忆中。” 我们热爱生活,就是热爱生命。热爱群体和子孙后代,就是为了生命的绵延不绝,长生不老。我们努力创造新生活,丰富多彩快乐美满的新生活!为个人、为社会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就是生命对死的抗争的胜利,是生命延续发展的凯歌!

  最后,让我们引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悼念他的好友贝索去世时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现在,他虽然比我早一点离开了这离奇的世界,但这并没有甚麽,我们相信物理学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祗不过是一种顽固坚持着的幻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