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家一带一路:封民之口并不能维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18:53

近日,长沙市社区环境整治工程争议不断。先是有媒体报道称该工程是面子工程,后有长沙市原市委副书记朱尚同发表公开信,批评该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劳民伤财”。对此,长沙市新闻中心解释称,改造工程并非面子工程,而是民生工程,反对者是极少数被取缔的业主。(《新京报》5月23日)


人们常说:“退休干部两头真”,也就是说那些退休干部在参加工作之初,满腔理想主义热情,敢说真话,等到一定职位了,反而谨小慎微了,但是,当他们退休后,与权力远离了,与既得利益疏远了,反而看得更清楚,更敢于仗义执言了。比如去年媒体广为报道的,89岁高龄的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坐着政府专配用车,为12名失地农民代表开道,带其到云南省政协反映问题。现在,长沙市原市委副书记朱尚同也对长沙市社区环境整治工程发表公开信,批评其“劳民伤财”。


  从具体事件上讲,长沙市社区环境整治工程到底是不是“劳民伤财”,政府机关完全可以进行信息公开,组织媒体和公民现场调查和察看,提供相应的平台,让公民和民间团体进行辩论,真理是越辩越明,如果不是“劳民伤财”,那么,在意见的公开市场下,“劳民伤财”之说自然会烟消云散。从长远的政府治理讲上,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要解决人民的怨气,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只有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而要创造这个条件,最低限度要首先实现让体制内的人敢于批评与监督,让退休干部率先站出来监督敢于站出来监督。因为退休干部敢于监督了,带头监督了,普通民众才敢于跟着进行批评与监督。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看见的是长沙有关方面,一方面在报纸上进行所谓的反驳,但私底下干着封民之口的事情。朱尚同说:“(长沙市)芙蓉区区长李蔚找到我,他希望我否认网上的公开信,说那不是我写的。我直接拒绝了。自己写的东西怎么能否认呢?从道德上来讲不行,否认就害了那个最初发布的网友。”这封公开信是朱尚同的,后来他寄给北京的老同志,北京的老同志转给了一个网友,被网友发在了网上。如果让朱尚同否定公开信是自己写的,即便公开信是朱尚同写的,即使公开信所说的内容时真实的,都无关紧要了。只要能诱使到朱尚同的否定,那么上传公开信到网上的的网友就可以当作捏造事实,有关部门也就可以用“诽谤罪”、“诬告谄害罪”之类对网民立案,进而对网民进行“跨市追捕”、“跨省追捕”,这种设想的情形已经为以往的无数事实所验证。如果果真如此的话,有关部门就可以在长沙市社区环境整治工程之事上占据舆论高地,让其他人都不敢说话,真相已经不是重要的了,重要的是无人反对了,政府就可以放心大胆地“集中力量办大事”。


朱尚同的公开信出来了,有关部门本应从公开信所提及的内容进行检讨和反思,自身到底有无不足之处,对于不足之处则加以改正,不实之处则加以信息公开。从有关部门试图让朱尚同改口称公开信不是他写的行为,可以看出,有关部门对于民众的回应,不是积极回应,也不是积极创造条件让退休干部站起来监督,继而让更多的人站起来监督,而是试图封锁退休干部的口,进而嫁祸于民众。


很显然,试图封杀朱尚同之口的做法,反映了某些官员的长期以来的固有思维,他们把政府之事看作是个别人和少数官员之事,而不是“众人之事”。因此,政府在办事时,不容许他们发出异议之声,如果发出异议之声,就会被当作“不稳定”分子甚至是“敌对势力”。所以,他们要对异议之声进行“维稳”,要千方百计封杀异议之声,那怕这只是体制内发出的无比善意的声音。


  可惜,真相无法用封杀来遮掩的,稳定也不是靠高压能实现的。相反,在一个公共服务交由民众讨论和决定的地方,一个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环境宽松的地方,虽然貌似有着不同的声音,叽叽喳喳吵个不停,实际上,由于政府能听取民意,民众的意见能在公开平台等到尊重,这样的社会是稳定的。一个连退休老干部的批评都不能接受的地方,花再大力气“维稳”,恐怕社会也不会像官员新闻通稿所说的那样“稳定”。  秒   临 catong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