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吊丝虫特效药:张宏良,不要欺人民太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10:31
张宏良,不要欺人民太蠢! 打印 订阅 刷新 cheng_f8848  1级股友   发表于:2008-08-12 15:28   只看该作者 发帖 0    精华:0   注册时间:1970-1-1    发短消息        
1楼 该帖被浏览  296 次,回复 1 次

  
  一、一介草民对张教授的宣战
  最近网络上风靡张宏良先生的一篇长文《不要欺人民太甚!——评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热点问题研讨会》(以下简称张文),许多网友看了留言大声叫好,少数不同意见则几乎掩没在一片叫骂声中!
  张宏良先生何许人也,我用百度和谷歌搜了一下,没法找到官方权威的资料,一说是北京大学教授,另一说是中国民族学院教授,人民网转载的一篇博文中注明是中国民族学院证券研究室主任、教授。我进他博客去看了一下,差不多都是一些宣扬民粹与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的文章,给我的印象一是张先生很会骂人,二是张先生的骂人要么没有任何依据,要么胡乱引用错误的依据,完全没有学者之风,其文章的水平与风格均与当年文革中的红卫兵小将极为相似。
  我乃一介草民,绝对不是张先生文中所指的丧心病狂的流氓、买办、卖国贼、叛徒,甚至连张先生文中所说的奴才、走狗、狗腿子、低等动物都靠不上边;论知识,我自然无法跟张教授相比;论骂人本事,我更是甘拜张先生下风;但我看了张文和网络上的那些留言,就象张先生所说的那样“是可忍,孰不可忍”,忍不住跳出来指着张宏良先生说:张先生,不要欺人民太蠢!您骂够了,也让我这一介草民来说两句。
  张文能在网络世界博得如此压倒性的支持,也是刺激我写下这个帖子的重要原因。因为我素来强烈反对宣扬民粹与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因为在我看来,任由这样一种思潮泛滥与蔓延,真的会把中华民族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虽一介草民,也忍不住跳出来跟张教授做一番理论。
  对张文纯粹骂人、内容空无一物的话,相信理性的读者都能一笑了之,我也不一一加以回敬了。张先生的这些话若能让众多对当局与时政不满的支持者们发泄一下心中的闷气,有得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算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张文篇幅极长,其中引用的数据大部分存在明显的错误,对卖国者的指控事实也居多不实,我不想一一加以反驳。下面我挑选出张文中那些看上去“有理有据”的核心部分加以驳斥。若能找出张文中一些我能认同的观点和事实,我也会同样大声加以肯定,可惜我认真拜读了两遍,连半个我能认同的观点和事实都找不到!
  二、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没有贱卖
  张文的立论是从中资银行贱卖这一依据出发的,并特别提到建设银行的例子来证明。事实真相又是如何?
  5月27日晚,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美国银行以2.42港元低价收购中国建设银行60亿H股,按照目前6.65港元市价计算,美国银行今天当天就获利超过250亿人民币;建行港股IPO时美国银行更以0.94港元入股,获利超过千亿。而建设银行的国内发行价是6.45元,高于对美国银行发行价6倍多。此消息一发布,国内舆论界立即兴起了一股中国银行被贱卖的质疑声!这本是中国政治民主与言论自由的进步,可惜由于恰逢中国股市暴跌,众多股民损失惨重,理性的声音被掩没在一片发泄不满的谩骂声中。
  大约5月30日是,我在某财经网站上写了一个帖子,叫做《强烈驳斥资本市场卖国论》,因为引来骂声一片,管理员不得不将我的帖子很快加以删除。这里我不妨把该文的内容照搬过来。
  2005年,建设银行在“A+H”上市之前,陆续与美国银行与淡马锡建立战略性关系,美国银行除了当时入股建行的投资,还有权在未来的时间中,以不超过2.78港币的价格,继续购买195.8亿股建设银行股份。美国银行当初0.94港元入股建行的价格高出建行净资产25%,现在按当初期权协议入股的价格也高于建行今年一季度每股净资产人民币1.92元。
  这个价格是否合理,要看签署协议当时的交易价格是否公平。事实是,当年国际市场上银行股的平均价格为净资产的130%,考虑到IPO前对私募投资的合理溢价,建行当年并没有被低估。中石油的情况也是这样,2000年4月中石油完成股票全球公开发售,以每股1.28港币的价格共发行17,582,418,000股H股。2005年9月以每股港币6.00元的价格增发了3,196,801,818股H股。当时的发售价均高于国际市场对石油股的平均市盈率与市净率,正是对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预期,国际市场才给予了其较高的价格。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之初,一是正值中国股市极度低迷之时,约15%左右的垃圾股和业绩严重下滑的股票跌破了净资产,甚至象宝钢这样的绩优股股价也一度跌破净资产,当时中国股市所有股票都发不出去,更不说让银行这样的超级大盘股上市;二是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银行业将逐步对外资开放,因此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与通过引资改善其财务状况当时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进行重组,从而满足海外上市的要求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现在过了这么几年,正赶上中国企业处于盈利的高峰期,2006-2007年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价格暴涨。拿人家在最低潮时买入的投资与去年股市疯狂时期的股价相比能说明当初管理层在卖国么?A股市场从沪指998点涨到最高6124多点,指数不也涨了6倍多,复权看看70%以上的股票涨幅都超过了10倍、相当一部分股票涨幅更高达30倍以上!
  按张文的逻辑,2005年不买股票的中国人岂不是都是笨蛋!如此一来,管理层最多只是13亿笨蛋中的一员而已,何苦给他们戴上丧心病狂的流氓、买办、卖国贼、叛徒等大帽子!
  至于张文拿今年股民的巨大亏损与外资赚取了巨额利润相比,则是把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摆在一起,就象说美国通用的总裁年薪高达几千万美元,凭什么我们每月只拿几千元一样,完全是混淆视听,对这种煽情的言论本人不做更多的辩驳。
  三、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并未卷走国人一分钱
  张文宣称:“仅仅10多家银行股贱卖一年就流失上万亿财富”, “中国股市……在持续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居然莫名其妙地爆发股灾,短短半年股市就跌去一半,大部分股票跌幅超过三分之二,市值损失18万亿,相当于7年全国工资总和(按2006年计)……全都通过这种贱卖差价落入了外资腰包。”
  天呐,这是多么严重的犯罪!张先生掌握这样的惊天大案,国家司法机关却不为所动,以他的逻辑来看,莫非中国政府从上到下都由丧心病狂的流氓、买办、卖国贼、叛徒们把控了?!
  我不知道张先生所说的10多家银行股贱卖一年就流失上万亿财富从何而来,据我所知,事实上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只是按双方协商一致的由外商出出资获利了中资银行相应的股权,就现金流而言外资并未从中国境内卷走一分、一厘钱!
  外资赚国际资本市场的溢价不等于赚走了中国人的钱,也没有从中国金融体系拿走一分钱。去年底的一份统计表明,美国资本市场上,中国投资不到0.01%,香港市场上中资背景的投资约占21%。很显然,海外资本市场的赚钱与赔钱基本上是外国投资者之间的游戏。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个外国资本市场限制中国人去赚钱!海外市场钱那么好赚,现在有了QDII,您也可以去赚外国人的钱呀。外国投资人买了中国股票赚钱,他们只是赚取了资本市场的溢价,并没有从中国金融体系拿走一分钱,相反他们当初购买股票的投资实实在在地投在了中国!
  当然,我得承认,如果中资银行拖两年再上市,肯定能卖一个更好的价钱。假设股市整体估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是任何一家能维持持续盈利的企业,晚一年上市比早一年上市能卖出更高的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贱买”就永远不要上市,否则任何时候上市过几年再看都被“贱卖”了!关键在于,企业是否需要通过上市来融资壮大实力,是否需要通过上市来进行脱胎换骨的改组和加强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一般说来,符合上市要求的企业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而且未来业绩成长具有巨大的潜力,中国那么多国有与民营企业打破脑袋想早一天上市,尽快实现他们“贱卖”资产的愿望,难道这些企业家都是傻子或雷锋,只有张先生一人会算帐?!
  我不知道张先生所说的A股市场市值损失18万亿的数字从何而来,我的印象是这个数字很不准确。好在数字是否准确,在这里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在于:一是市值损失是否等于股民的亏损;二是中国股民的亏损是否流入了外国人的腰包。
  首先,市值的损失不等于股民的亏损。股市有涨有跌,因此就有人赚有人赔。就市场投资人(机构与股民)而言,一段时间内的损失或盈利=上市公司获利的分红-证券公司收取的交易费-国家征收的证券印花税。上述公式得出的数字为正,说明全体投资人获利,若为负数则是亏损。用市值损失来等同股民投资的亏损,有两个误区:一是可流通的股票只占总市值的很少一部分;二是股市有买就有卖,因此有人赔必定就有人赚。总之,市值损失与股民投资亏损额之间没有任何的换算关系。仅此一点,说明张先生至少对经济学一无所知,说是经济学的文盲也不过分。
  其次,中国股民的亏损没有流入外国人的腰包。A股市场的暴跌,无论如何看不出与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有任何关系,正常人也无法理解外资入股中资银行赚得的利润与中国股民的亏损有任何关系。如果张先生有点知识的话,完全可以拿QFII这几年在A股市场赚取了多少利润来说事,就说QFII和盈利全是中国股民的血汗,虽然这同样不符合事实——QFII在A股市场的比例很少而且目前持仓比例比国内许多机构和大部分散户还要高,但倒也比较容易起到混淆视听的效果。
  矛盾之处还在于,既然张先生中国A股市场上的股票如此便宜,不知道张先生到底是同意外资企业大规模到A股市场来上市贱卖他们的资产,让中国人民掌控更多的外国企业呢,还是开放更多的QFII来救市解放亏损中的股民?
张文指责中资企业贱卖给外资却以10倍的高价卖给国人,则是缺乏起码的经济常识。同一家公司在同一时间海内外发行股票,IPO价格最好当然是同股同价,否则就有一方占另一方便宜的问题。事实上目前也是这么做的,根本不存在卖国的问题。至于不同时期发行的股票,价格当然不同,因为市场环境与公司盈利规模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以中石油为例,当年它到香港上市的时候,每股利润才0.08元人民币,发行价当然高不了,就那么低的价格当年还差一点发不出去呢。可是当它返回国内A股上市的时候,预期当年每股收益高达1元以上,发行价才有16.7元,申购的中签率还不到1%,上市首日就炒作到48元。一些人以为中石油高开是机构的阴谋,事实上后来披露的资料显示,机构都是只卖不买,全是散户在接盘。就象这两天天认购权证,大盘暴跌它暴涨,这样的博傻行为能责怪政府么?
  至于张文一再危言耸听地宣称中国已失去众多银行的控制权,外资掌控了中国金融体系,则完全是不顾事实的胡说八道(本来我想说得客气一些可还是对不住也骂了)。据我所知,没有任何一家外资掌握中国银行30%的股权,没有任何一家中资银行的董事会中外国人拥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席位。张先生当然可以说,中国的董事们早已经被外国人收买,所有中国已经失去了对这些银行的控制。只是如果张先生拿不出任何的证据,我还是只能说他是胡说八道而已!
  四、改革开放才是中国强国之路
  张文把中国的所有改革开放措施都说成是卖国、堕落,并说美国构筑了强大的金融壁垒,避免中国财富流失的悲剧在美国重演。
  既然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就可能让外国人赚钱(外国人赔钱的例子也很多,只是那是活该,不提也罢!),而让外国企业到中国来上市,更是直接让外国人到中国来圈钱。按张文作者的逻辑,中国唯有闭关自守,才能不给外国人赚钱的机会。这就是中国要不要对外开放的问题。
  极左主义者,一直反对中国对外开放,理由无非就两条:一是要保持中国的纯洁性,免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二是不能让外国人赚走中国人的钱。这样闭关锁国的思想近百年来受到无数仁人志士的批驳,就不需要我在这里多费口舌了。
  就资本市场而言,不要说中国股市弱不禁风的2005年以前,即使现在市场承受力已经大大增强,如果让海外上市企业全部海归,股市立马就回再跌一半!更不必说还有大量排队等待上市的公司。国内市场接受不了,又不让企业到海外去融资,企业不能发展,到底对谁有利?难道非得等几十年,让子孙有钱了,中国股市可能承受了,我们再来慢慢壮大企业、发展经济?!
  全球资源是有限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时不我待。张先生口口声声地要保卫中国的资源、中国的企业、中国的银行,张先生是否知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与粮食消费大国,未来大部分能源和相当一部分粮食必须依赖进口才能解决?中国若不能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能永远落在世界强国的后面。
  说到市场开放程度,事实上,美国是世界上市场最开放的国家,而中国的贸易保持政策即使不是WTO成员中最多的那一个,但绝对是前十位(详见世界银行每年公开发行的国家市场开放综述)。单以金融与资本市场而言,中国可以到美国开银行并享受国民待遇,中国还做不到;中国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到美国上市,中国却不可以;美国不限制美国公民到中国买股票,也不限制中国公民到美国买股票,中国既不准美国人随便购买中国股票(只能通过QFII),更不准中国人去买美国股票(外汇管制)。我阐述上述事实,只是说明张文作者论据之荒唐,绝不表示我主张中国应当盲目对外开放。相反,我认为管理层在对外开放的时机与节奏上把握十分得当,目前中国政府是历史上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最好的。认为我们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管理层会卖国,完全是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危言耸听!
  张文一再宣称中国人民已经被叛徒、买办们逼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散布、煽动官逼民反的言论。我想对张先生说,或许您对官场的痛骂能赢得很多对现实不满者的喝采,但你若认为大多数人相信你胡说八道的指控,未免把中国人民看得太蠢!中国要不是坚持改革开放,今天中国人民还生活在朝鲜那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没有任何言论自由的社会,还有您如今上网对官场这样胡乱指控的机会么?
  我痛恨中国官场的腐败,我也渴望中国加速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但我同样强烈反对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狭隘民族主义主张。一个开放、自由、民主的中国,才是永葆中国民富国强的正确选择。
  在本文结束之前,我很想对张宏良教授说:“张先生,看了您写的那些大作,建议您以后就不要再以您一向鄙视的教授自居了,干脆就宣称我是流氓我怕谁,我是泼妇就要骂!这样一来反而会赢得更多的支持与掌声。”
  5月21日,我跟论坛网友们讨论两岸关系与“三通”概念股问题时,写下这样一段留言:“不管是在两岸问题上,还是在对美、对日事务中,我一向反对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我认为,近年来网络上盛行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言论,虽然听起来很爽很爱国,其实很傻很天真,如果任其蔓延、泛滥开来,势必误国误民、害人害己!”谨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