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夏天 作文:英语学习的年龄、方法与关键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06:32

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年龄的迷思

 

(1)年龄说:愈早愈好吗?


父母赞成将英语列为幼儿园课程的几项理由中,以「愈早开始学外语成效愈好」这个理由出现比例最高。这个观念,不仅是该研究多数受访父母的信念,也是大多数人对外语学习年龄的迷思。


上述迷思其实都源自大多数人深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语言学习关键时期」(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languages)的存在,也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年龄期间,学语言特别容易,而过了关键期年龄之后再学新的语言,就会显得「吃力而不讨好」。到底有没有语言学习关键期,事实上都还有待讨论。认为有「语言学习关键时期」的研究者认为学语言愈早愈好(younger is better)。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根本没有语言学习关键期这回事。人一生当中没有特别某一个时期不适合学语言。在我们周遭也有不少过了关键期才学第二种语言成功的例证。


(2)口音关键时期与外语教学目标


总结关键期的研究及讨论,惟一比较有定论的是所谓的「口音关键时期」the critical period of accent)。儿童对发音的接受能力最强,有其生理基础。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年龄对未来口语的发音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确切的年龄依然有争论。


在教育政策层面,口音纯正当然也不应该是降低英语学习年龄的唯一考虑。以目前小学英语的实施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有。大多数小学每星期只有二小时的英语课,平均每班至少有30位学生,师资水平城乡差距颇大。基本上只能学些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根本谈不上口音纯正。


就个体学习时间而言,幼教学者比较担心的问题是「排挤效应」。幼儿的认知能力及注意力(attention span)都有限,若是花绝大多数的时间来学英语,就会把原来可以学其他东西的时间和精力排挤掉。


萧愚注:排挤效应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事情,在幼儿阶段,排挤什么也不能排挤母语。因为母语是构筑孩子未来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支柱。


总结以上,追究到底何时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最好并没有定论或太大的实质意义。Snow(2000)指出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the optimal age)并不是如此关键,其实重要的是「最佳配套条件」(the optimal conditions)。Snow认为最佳配套条件包括正确的语言学习及使用观念、适龄适性的教学方法,丰富的语言输入及互动机会,正面的回馈及鼓励等等。


萧愚注:写过一些诸如有效输入的文章,目的只有一个,给大家提个醒:不要为了应对所谓的
关键期而忽视了配套条件。不恰当的学习方式不是说学不好外语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由于
排挤效应而耽误了孩子发展母语,吸收知识的时间。


三、影响语言学习之因素

 

的确,「最佳年龄」并非关键,「最佳配套条件」更为重要。以下部份将分析影响语言学习的各项因素,藉以阐明语言学习之本质,也可提供本地英语教学及课程规划做为参考。根据Snow的看法(2000),影响语言学习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层面﹕


(1)听到多少 (quantity of input)


Snow指出母亲若常和自己的孩子说话,孩子母语习得的速度比较快;反之,母语学习的速度相对地比较慢。幼儿园托儿所老师在园所内和幼儿说话的时间愈多,幼儿语言学习的速度就愈快。因此幼儿语言学习的速度与其有多少机会听到看到所学之语言很有关系。


大多数的台湾幼儿除了在上英语课时听到英语,其他时间要接触到英语的机会较少。若要将英文学好,都需要投注很多的时间及精力。以目前大部分幼儿园的英文课程所分配的时间来看,其实是不够学好英文的。若英语课只是点缀性质,就不能有太高的期望,也要重新思考其教学目标及时间分配。Snow(2000)提议将学英文的时间挪到年龄较大时再加入课程,反而更有效率。她举例说明有一次在国小一年级的教室中观摩英语教学,老师花了四十分钟的时间教了几个动物的英文名称(如bear, tiger, snake等),学生不见得记得住。如果将这四十分钟移到三年级或五年级的课程中,大概只需要花十分钟就能学会,剩下来的三十分钟可以更有效地学习更多不同层次的英语。


萧愚注:这个问题涉及到输入量的问题。有的人请外教上课,如果只是一周几次,每次一小时这样,
实际上效果是很有限的。因为这只是一种“点缀”,效果难以保证。而且如果孩子太小的话,
学习效率低,孩子其实学不到什么。大人只是求得了一个心理安慰而已。


(2)听到什么 (quality of input)


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而言,所需要听到的语言内容是不同的。必需要配合幼儿所能了解的程度以及他/她们的兴趣。当听不懂某种语言时,不论是其内容或形式,对学习那种语言的帮助是有限的。反观台湾儿童学习英语的环境,在语言程度及内容上并没有细心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认知发展阶段。像许多幼儿园英文课或儿童美语补习班老师上课所用的教材有些直接从国外进口,无论是实际生活层面或文化内涵并不见得适合台湾的儿童。


萧愚注:我不知道谁发明了一个词叫灌耳朵。就是孩子听不懂也让孩子在那里起劲灌。
好像孩子的脑袋是个超大硬盘,可以容纳无尽的信息,而且想用的时候随时提取。
这种想法实在是过于想当然了。如果把这股劲头放在孩子的母语学习上来,让孩子
多听一些他能听懂的故事和语言,这对孩子的智力与语言发展都会很有帮助的。


(3)倾听的重要


小孩通常要历经很长的过程才能将母语说好。成人在课堂上学外语时,老师注重的是词汇语句的意义和立即的表现,这与孩子学母语,从语言输入开始,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说出第一个字的过程大不相同。 Tabors (1997)发现年龄较小的孩子所经过的沉默期要比年龄较大的孩子长。但是在台湾,幼儿英语学习的环境却无法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让孩子聆听英文,为后面的语言学习阶段做准备。在谈及如何创造最佳语言学习环境时,Snow认为语言环境很重要,应该尽量创造必需使用外语的各种机会及情境。她也提到倾听的重要。不必一开始就急着要说外语,有一段时间倾听其实对外语学习是必要的,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外语语音的辨识能力,要能辨识出外语中不同的语音才有可能正确发出这些音。

 

萧愚注:这里的听是什么?是那种漫无目的的“灌耳朵”吗?显然不是,
“灌耳朵”是没有办法培养出辨识语音的能力的。只有通过对比,比较,
重复听,才能逐渐培养起语音辨识能力。

 

(4)语言学习对象


孩子学习母语的主要对象,大部分是和自己亲近的人,像是朝夕相处的父母,亲人或保姆。但是孩子学外语时,学习的主要对象往往不是自己的亲人,因而可能会影响孩子学习外语的动机和成效。事实上对幼儿而言,他们在幼儿园或托儿所需要一个能带给他/她稳定感的老师。但是台湾幼儿园和托儿所教英文的老师多半不是原带班老师,而是外聘的兼任老师,也有外籍教师。兼任及外籍老师来来去去,无法与幼儿建立稳定的情感。先不论幼儿英语教师资历如何,他/她们与幼儿的师生关系没有稳定性,比较不利于幼儿阶段的学习及心理需求。


(5)母语读写能力(literacy)与外语学习


事实上,母语的读写能力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外语。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外语,可以学得更有效率。另一方面,母语的读写能力可以保护孩子的母语能力,避免母语能力的退步或失去。

 

如果孩子年龄很小,还没有母语的读写能力时就学外语,不但外语学习的效率不高,还会影响原有的母语能力。反之,年龄较大的孩子或成人若已有母语的读写能力基础再来学外语,会有加乘的效果,更可以避免外语的学习影响母语的能力。因此孩子母语读写能力的培养远比外语学习重要。

 

四、结语


许月贵(1999)的研究中谈到有些父母对幼儿园的学童期望过深,小孩子回家之后还帮忙复习英文,如此常会造成幼儿语文压力。好不容易回到家可以讲中文的小孩,对不是外国人的妈妈硬是要以不熟悉的语言沟通当然会反弹。但比较让人忧心的是这个现象背后对亲子关系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自我、文化认同的问题。试问连妈妈自己都不对孩子说「妈妈说的话」(即mother tongue or native language)了,母语的地位及随附着母语的特殊亲子沟通模式及文化情感又如何维系。


父母及教师还是应该回归语言学习的本质,使幼儿在语言学习的路上充满好奇及乐趣,以能自主且自如地运用另一种语言为学习目标。但不应该让英语学习有过份的现实考虑,或注入过多的价值观,毕竟他/她们只是稚龄幼儿,不该承接成人交付下来如此沉重却不必要的负担。


萧愚注:对某些儿童期取得的英语成果,不要夸张,要知道,学习是一个整体,如果英语成果的取得是
建立在其他学科甚至母语的牺牲基础上,则这种成果的取得便不值得夸耀,反而有丢西瓜,捡芝麻之嫌。

当然,少部分家庭由于家长的英语能力很强,有意把英语作文孩子的特长甚至终身职业,则也许这种做法有一定合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