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边防总队官网:养生图书:请多一些人文关怀 //谁为养生负责?真正的专家都只写"天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3:01:05
《长江日报》刊载《“畅销书神医”纷纷倒下,“养生”还能看什么》的文化报道说:近日,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对“畅销书神医”张悟本的各种理论进行了批驳。然而,不少的大众读者的人家中仍在阅读那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震惊之余,更多的读者不知所措,“养生路上,我们还能看什么?”
这可说代表了现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随着媒体对社会上的一些所谓养生专家、明星虚假身份的曝光及其对虚假养生学说的揭露,我们对目前“全民养生”热开始冷静思考,一些大众读者对如何养生,如何看待养生类的畅销图书,如何接受和辨别一些养生学说、理论和知识,也的确存在着一些困惑、迷惘的想法。对读者大众出现的这种困惑、迷惘,我们的养生图书亟需多一些人文关怀。
养生类的文化图书,它的作者最重要,这关乎到一本养生图书的内容质量、传播方式。但从现在披露的一些情况来看,一些号称“养生专家”、“养生世家”、“养生大国医”等等的养生专家,其不小的身份和名头,大多是虚假的、骗人的。许多大众读者就是因为不明就里,纷纷中招,被养生专家的虚假身份、不实宣传和无度炒作所欺骗。对于那些号称“世家”、“太医”的人,我们的大众怎样才能辨别这些人的身份是否属实,我们的读者怎么能够避免“上当”?一般来说,养生内容可信度比较高的,往往是系统学习了中医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一些中医专家。中医在养生防病、维护生命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许多的方法,应该加以推广。所以,现在一些媒体呼吁,对于不具备鉴别某些健康、养生知识真伪的能力的大众,为了避免误导读者,一定要让有水平、有资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医专家,来做中医的科普工作,为大众提
供和传授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普知识、养生知识。对于这些中医专家学者来说,他们除了要具有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之外,更需要这些专家对大众读者的生命、健康抱着高度负责的精神。
“如今,但凡有点中医常识的人就敢谈养生”。这句话从侧面折射出如今养生文化图书出版的乱象。从众多的养生保健类图书来看,其主要弊病表现在这样几方面:有很多观点貌似科学,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事实根据,诸多虚假、错误、矛盾观点屡见不鲜,甚至盲目夸大某些药材在不同使用方法下的作用。误导读者,宣扬有病自己治,鼓动读者不去医院,使得很多读者“按书索病”,照书治病,“对症下药”,但却忽略了书中所说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虚假的,结果越治越严重。养生观点偏颇,缺乏客观性。
在前不久举行的“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北京论坛”上,一些专家学者也大都论及了目前的养生类文化图书出版混乱现象,指出“健康科学仍存在许多未知世界,健康科普工作者应提供给公众最可靠的信息,获得公众的信任,不能将科技界尚无定论的观点贸然推销给公众”。许多事实,无论是养生热中的乱象,还是养生文化图书中的混乱内容,告诉我们,无论是我们的养生专家也好,还是科普作家也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对大众读者来说,不仅需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对科学的信仰,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人文关怀。这种人文思想和精神,在传播过程中,不仅体现在关注人,把养生知识以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传播给受众,还要有道德层面的东西,通过科普工作给予大众人文精神的塑造,揭示生命规律,表达对生命意识的尊重,提供消除心理紧张的方法,给予解除生命焦虑的心灵慰藉,破除迷信所惑,相信科学的力量,建立人类理性的信仰,提供更多的生命的勇气、力量和智慧,让科学的、符合客观事实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养生科普知识,成为生命知识大厦的一部分。
然而,现状是,我们在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和传播健康的养生知识方面,做得并不充分,这仍须努力,否则,那些养生“神医”辈出,虚假养生学说泛滥,商业化、娱乐化式的“养生”热高烧不退的乱象,仍然难免……(许民彤)
随着神话破灭,最近一段时间“养生大师”张悟本的著作已迅速从各大书店下架。而有意思的是,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以“揭秘”为卖点的书正在加紧炮制中,书中不仅会曝光事件背后利益链,还将通过介绍正统科学养生知识以正视听,预计最快的月内可以上市,名字也想好了,《张悟本怎么了?》。
这不由让人忆起,去年4月末,世界卫生组织刚刚拉响流感爆发警报,到5月12日中国出版社就已推出了13种有关甲型H1N1流感的图书,前后不到半个月。当时就有专家指出,“一本严谨的科学普及类图书,从立项到编写完成,前后少说也要半年时间。” 应对社会热点固然需要及时,但既然名为科普图书,却能做到上市速度如此之快,不由让人心生担忧。究竟是谁在写这些所谓科普的书籍?
不久前的“六一”儿童节,已经51岁的《十万个为什么》再次成为最热销的书籍之一。作为中国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固然令人感叹经典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目前科普类图书后继无力的局面。后继无力,反映在人才上,是科普队伍的老龄化:拥有2000多名会员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60%的会员在50岁以上;科学普及出版社对78位多产科普作家的统计表明,60岁以下的只有9人;后继无力,也同样反映在心态上,一种以向大众传播科学为己任的重视心和责任心正在缺失。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透露,当年为修订此书,曾集合了全国科普作家和教育家的才智,共花费了整整1年时间。而如今,不论从人员质量和策划时间上来说,此情此景恐难再现。
一方面,真正的科技工作者常常只是事后感慨,指出书市上科普畅销书内容如何漏洞百出,不过是会制造噱头吸引大家的兴趣,但另一方面,反观科技工作者自身,却无心或者说也无力涉猎科普领域。目前对于科技工作者评价、评奖的主要依据是有没有在科技前沿取得突破、有没有创新,而科普成就所占分量则相对较轻,政策引导之下,科学家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论文、科研、职称评定上面,实在是太忙了。一位中医就曾直言:“我著书立传,只为评职称,读者都是同行,倘若不旁征博引、运用术语,会让业内人士看笑话”,如此一来,其晦涩艰深的专业书自然是严肃性、理论性有余,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专家的书无疑是一本难以亲近的“天书”。
据悉每年国家发行科普图书达2000多万册,从数量上说,我们似乎不缺科普图书,但是缺能贴近百姓实际生活和关注点的科普图书,缺具有文化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图书、缺兼具科学知识同时又通俗易懂的科普图书。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日益关注如何科学地生活,对科普的需求好比一个不断变大的花园,如果良木名卉不能种植其中,那么杂草野树自然会滋长侵占这一园地。这次大动干戈除去了“吃泥鳅健身”的野草,下一次春风吹又生的会是谁?(沈轶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