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二手车马自达6:金利斌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37:57

媒体反思包头巨商金利斌之死 负债14亿逼其自焚

2011年05月20日01:38中华工商时报我要评论(13) 字号:T|T

 

金利斌 给谁敲响警钟

作者:文雪

抓住一手好牌,打好,不算赢家;抓住一副坏牌,把它打好,才算赢家。这是包头企业家金利斌生前曾说过的一句话。有着如此不服输精神的亿万富翁,面对上亿巨额债务竟然选择自焚这样极端的方式输掉人生,如此结局恐怕出乎所有人意料。金利斌的人生悲剧,难免让人扼腕。

金利斌的身后,除了号称资产逾25个亿的惠龙集团和2000多名员工外,还有约合14个亿的债务,其中,民间高额利息融资高达12.37亿元。

且不论这起轰动全国的事件背后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内幕和隐情,抛开那些或多或少难脱干系的监管体制、外部环境等客观因素不谈,“包头商界神话”金利斌的悲剧都值得同在商海打拼的企业家们思考:究竟是谁为这个亿万富翁打开了地狱之门?企业家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企业?如何稳打人生这副牌?

做好一个企业不容易。在商海里扑腾,哪个企业家没尝过“摸到鱼,也被水呛”的滋味?据报道,出身贫苦的金利斌敢想敢干,也经历过大起大落。近20年的摸爬滚打,他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王国,拥有十几家分公司,集万千荣耀于一身。然而,由于过度扩张导致企业资金紧张,惠龙集团大肆开展民间借贷。据相关媒体报道,若不计复利,按年利计算,金利斌支付的利息高达240%至360%,较存在银行的利息高出上百倍。几年来,惠龙集团平均每年高息融资都在两三个亿,每天需支付的利息就得500万元,坊间则传每月偿还利息须两个亿。

企业家过度负债,甚至不惜借高利贷,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如此举债,令人触目惊心。每天需支付的利息就高达500万元,企业何以为继?惠龙集团的债权人不但自己放贷,而且还“发展下线”,将自己的亲戚朋友纷纷拉拢进来,由此编织出了一张从公务员、餐馆老板、教师到小商小贩几乎囊括包头各个阶层的上千名债权人巨网,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可以肯定的是,金利斌之死引发的金融余震才刚刚开始。那些深陷其中的商业银行、农信社、典当行、担保公司以及上千名普通民众恐怕都难以从金利斌留下的烂泥潭中安全抽身。由于有官员巨额资金参与融资,内蒙古自治区纪检委已经同步介入金利斌自焚案及融资案调查。据称,现在的包头,各种关于有人已经被调查、双规乃至逃跑的传闻满天飞。

还可以肯定的是,国内不止一个金利斌,也不止一个惠龙集团。那些看似强大、风光无限的企业帝国,又有多少正在过度负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巴菲特说过:与其过度举债,毋宁放弃一些机遇。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也曾经警告说,国内企业的通病是浮躁,手上现金流占总资产比例达到1%的企业寥寥无几。而相比之下,香港“四大天王”新世界、恒基、长江实业、新鸿基等的资产负债率却只有20%,高现金流占总资产比例的5%到15%。如果你们问这些老板,他们这么多年来做大做强的秘诀是什么?“他们会告诉你,是保守的心态。”

金利斌的悲剧告诉我们,企业举债一定要量力而行,企业的扩张一定要有前瞻性。一个好的企业并非越大越强,越多元越强。惠龙集团涉足的行业可谓是五花八门,从食品物流到会馆俱乐部、洗浴,从连锁超市到矿业、奶业,再到投资公司,盲目的多元化成为一个陷阱,让企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一个好的企业家无疑应该是一个清醒的掌舵者,既要让船行得快,更要面对风浪捱得住。只有克服浮躁的投机心理,在合理负债的基础上采取稳扎稳打的经营管理思路,才能保持企业基业长青。

  • 1
  • 2
  •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