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梅:义工的春天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25:32
“遵循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令”,这句话语出哲人康德。在几百年 后的今天,它的寓意并没有因为时间和社会形态的变迁而在人们辽远的想象中变得空洞。尽管已过去11年,台湾女记者张平宜依然难忘第一次进入麻风康复村支教 时的情景。与另一位赴广西支教10年的德国青年卢安克一样,他们都一度颠覆了物质社会的普世价值,用最朴素和真诚的方式面对自我,从未放弃过对爱与 希望的践行和努力。事实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人,默默存在。他们是义工,是徘徊在城市“公”与“私”领域间的特殊群体。怀抱着一腔温暖,义工群,该如何让爱 传下去?[网友评论]

台湾美女记者辞高薪 赴四川麻风村支教11年
台 湾女记者张平宜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 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这个朋友们眼里“典型的千金大小姐”,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或是带着医生丈夫每月给的1万元新台币零花钱坐出租车,去 试图说服潜在的资助者。此前从没经历过窘迫生活的女人,一度“咬牙切齿”地说,“下辈子什么都不做,只要做个有钱人。”【详细】


张平宜谈从“中心”到“边缘”的话语权落差
她是记者出身,似乎永远是疲劳又兴致勃勃的样子。她曾经长期报道艾滋病,并因此获得了职业荣誉,可是她 却开始质疑自己工作的价值。她谈到,吸毒和性考验的是人最基本的人性,然而自己的工作于现状的改观并无益处。她说:“我曾经非常失望。我给你讲学校的故 事,绝对比你想象的要来得精彩。”【详细】
柴静:面对卢安克,我土崩瓦解
他四十一岁了,他在广西的农村从青年变成了成年人,他没有家,没有房子,没有孩子,光着脚穿着球鞋,因为那里买不到一双45码的袜子。 他陪着这些孩子长大,现在他们就要离开这所学校了。这些小孩子,一人一句写下他们的歌词组成一首歌,“我孤独站在,这冰冷的窗外……”“好汉不需要面子……”。【详细】

大陆现状:8000多万名志愿者 中国需要他们
“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基本内容的志愿精神在中国大地正在流播。近年来,志愿精神渐渐 深入人心。在世界的很多角落,都响起了对“公民社会”的呼唤。它指向着围绕共同利益、目的和价值出现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在中国也不例外。据中国青年志 愿者协会统计,目前中国有已8000多万名志愿者,约占人口总数的7%。【详细】
512汶川震灾中的志愿者公民行动
这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次志愿者群体亮相,潮水般的人间大爱抚慰着同胞们的血泪悲伤。2008年,是中国的“志愿者元年”。志愿者的崛起,究竟是 遭遇惨痛灾难的短暂激情?还是大陆走向公民社会的关键节点?志愿者的存在,为这个国家带来了何种变化?它是否标志着一种公益意识的集体醒觉?我们相信,当 剧痛渐渐平息,思考和追问“志愿者现象”及其精神遗产,是那次劫难遗留给所有人的一份恒久的纪念。【详细】

到汶川去,到灾区去

2008 中国志愿者元年

将志愿精神进行到底
深冬留守在玉树灾区的志愿者 如果 说,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开启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那么,玉树地震中的志愿者,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继续诠释和 传递。怀揣一颗志愿的心,如擎着信仰的旗帜,重要的是,迅速迈出行动的一步。为弱小的孤儿、为痛苦的母亲,为灾难中,为远方,为身边,为需要帮助的人,投 射出他们人性的光辉。【详细】
走近志愿者

一个汶川灾区志愿者的“战地日记”
林娟告诉我,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她在成都家中彻夜难眠。第二天早上,她直奔成都市红十字会,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当她打电话告诉父母即将奔赴灾区时,虽然得到了曾是军人的父亲的支持,但担忧女儿安全的母亲却在电话那头当场哭了起来。【详细】
难忘汶川地震中做义工的老朋友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常常想起我的老友孙景鑫,在古稀之年,为汶川大地震灾区去做义工,令人肃然起敬。他得知郑州中环制衣厂承接了做一批帐篷,运往灾区供难民居住的任务,就和老伴毋梅荣商量,决定去郑州,夫妇俩一待就是几个月。【详细】

中国不缺志愿者 缺的是志愿精神和制度
中国不缺少志愿者,缺乏的是志愿精神和志愿者制度。中国有很多的“草根NGO”队伍,他们都在不同援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面临难以注册,而没有合规身份又无法接受援助的困境,他们需要的不是特别批示,而是制度。【详细】
义工组织者:“义工服务”概念还需普及
记者走访发 现,很多群众的想法是每天工作十分的忙,自己的事情还没处理好,有时间还想多赚点钱养家,哪有时间去帮助别人。或者认为有时间去游泳或旅游,不会去做那些 费力不讨好的活。学者认为志愿精神反映了个人对生命价值和人生观的积极态度,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不愿意帮助别人正是由于缺乏责任感产生的。【详细】

错位的内地慈善:富人不愿捐与“慈善秀”泛滥
需要转变 的,不仅仅是富人,更重要的是平民的慈善观念。“相对于最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富人。”邓国胜表示,每个人都应参与慈善。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 配套法规亦走上修法之路。法制的进步,或可预期。然而,在民政部官员看来,中国慈善发展更重要的一环,是慈善理念的转变。【详细】
中国义工现状

大陆民间公益组织达300万个
数据显示内地有各类合法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38.1万个,大部分有官方背景,没有注册的民间自发组织,学者估计已超过300万。【详细】
中国社区志愿服务面临三大突出问题
社区志愿者数量少,成员相对单一。社区志愿者技能水平低、志愿服务项目领域狭窄等问题。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等问题突出。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有二:其一是激励机制,二是保障机制。【详细】

香港义工活动近十年来倍增 相等于四万多份全职工作
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公布,单2009年一年,香港义工的总服务时数8700万小时,比2001年增长逾一倍。义工局发布的《香港义务工作研究》调查报 告显示,该年香港义工个人服务平均时数为87.4小时,比2001年的34.8小时增加逾一倍;逾50%受访者全年从事超过30小时的义务工作。调查也发 现,英国及加拿大等已发展国家的义工比率达到4成至5成,香港的义工比率只为19%。负责调查的香港大学认为,香港的义工比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详细】
融入香港血脉中的义工文化
香港义工黄福荣在玉树地震中舍己救人的义举,以及他多年来默默付出的义工经历,深深感动着香港社会,并再度激发义工精神在这座城市 薪火相传。事实上,经过长年发展,特别是非典疫情、金融风暴等困难的洗涤,义工文化如今已融入香港的血脉,为社会大众或弱势群体提供义务工作成为众多香港 市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详细】

英模VS义工 差异在哪

香港义工成规模

台湾义工团助阵生育关怀行动
隔海相望:在台湾的义工印象
胡适生前曾说过,台湾的义工,“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重要”,这个业余活动,即是指做义工。何以如此?感性一点说,就是义 工在台湾很受社会尊重。一些台湾朋友告诉我们,台湾受外来文化影响比较深,但中华传统文化仍有非常深厚的基础。台湾有政治动荡、经济萧条、人心不稳的时 候,但台湾的义工不计报酬,服务社会,扬起了一种美。【详细】
海外观点

美首位华裔市长黄锦波力挺义工
很多中国人不懂得做义工的意义。如果现在开始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20年后中国做义工的数量将会是全世界第一。义工是大部份美国人的一种精神与文化,他们从内心深处自发做事情,去为人服务,是义务也是荣誉。【详细】
讲述:华人在美做义工的施与得
据美国《世界周刊》报道,美国人做义工不分年龄、种族和贫富。美国遍地义工。是什么原因让美国人愿意无偿付出?他们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义工精神对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何种影响?
【详细】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狂热向来没有,这是事实。相较于香港和台湾一脉相承的义工文化和趋于规范、成熟的配套制度,大陆义工更频繁体会到的似乎是一种心意寥落的边缘化。更多是依靠个人的执意坚持,才成就了一个个壮举的典型。但在他们的内心,存在着温暖中国的力量,这种温度的保持,也会需要必要的温室。最大的遗憾,是令这股温暖最终搁浅为柏拉图的涂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