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光了摸全身:手表的变迁(我心中的共产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32:56
龚祯熊【福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5月18日   第 04 版)
上世纪50年代,我曾经在《长征回忆录》中看到这样一段小故事:某师主力撤退时,师长对负责断后的连长说:“你们连务必据险坚持到下午5点。”说完,他就把手表交给连长。而连长却摆手说:“这表对于首长肯定重要得多。我们连坚持到太阳下山就足够了。”
在那个时代,某种意义上说,太阳就是表。
记得是60年代初期,我的同窗好友阿广有一块手表,可他不敢堂堂正正地戴出来,而是把它藏在衣袖里。因为那时中学生戴手表就是属于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有一次,我们去万宝山劳动。休息的时候,几个好友便鼓动阿广把手表拿出来玩玩。不一会儿,老师问:“不知现在几点了?”阿广一时忘了禁忌,脱口而出:“4点25分!”老师半信半疑地问:“你怎么知道?”几个知情者先是相视一笑,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70年代的手表与单车、缝纫机、收音机一样是抢手货,而前面三者都凭票供应。票证员常常被亲友索票搅得不得安宁。当时,广为流传“三机一个表”的故事,其大意是:一个漂亮的姑娘在公共汽车上当售票员,每天都有一个上车的小伙子对她说:“一母六十四。”这姑娘很奇怪,以为是特务的接头暗语,便向公安局报案。其实是小伙子爱上了这个姑娘,他告诉她工资64元,家里有一个老母亲。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富裕的家庭。姑娘知道后,再次在车上见到小伙子时便打趣地说:“三机一个表!”
那时,有些农村妇女没见过手表。我的邻居周大娘在割草的路上发现一个圆溜溜的小东西,她捡起来一听,还有“嘀答嘀答”的声音。她吓坏了,赶快把这小东西扔掉。回到家里,还庆幸自己没把这个灾星带回来呢!
改革开放后,由于手表工业迅速发展,手表逐步敞开供应。不久,各种手表就像潮水一样涌进千家万户,尤其是中学生戴手表的日益增多。后来由于电子手表的诞生,小学生戴手表也非常普遍。从90年代开始,机械表的生意逐步萧条。这时,除高档表以外,许多人手表坏了就扔给娃娃当玩具,少有人上钟表店修表了。从90年代中期起,BP机、手机都附设电子表,手表随着通讯工具的普及变换了一种形式走进寻常百姓家。
透过手表的今昔看社会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变,我真心感激共产党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