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降头师未删节17:中国和苏联崛起中的异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20:37
                                                                                     中国改革的历史对比与未来战略


                                                                                      ——苏联模式的突破与超级大国的崛起


                                                                               (哈佛大学 肯尼迪政府学院 企业与政府研究中心)


        通过历史对比与分析,研究中国与前苏联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共性,发现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历程并没有走出苏联模式,但是目前正突破苏联模式。如同苏联一样,中国将因资本私有化而面临发展性危机。研究表明,前苏联早在1954年就已经开始一系列的经济与政 治 改 革;而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与前苏联所提出的思想理念、采取的改革措施、导致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阶段等,几乎完全相似,仅仅比苏联相应改革迟30年。

 
评论:中国改革已有三十年了。作者陈晋说,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历程并没有走出苏联模式。这岂不是发人深省的吗?在当今中国,我们已然看到强大的官僚资本的出现,看到了强大的私人资本与权力的融合,这种改革前景究竟值得不值得我们反思呢?为什么一提反思,有些人就暴跳如雷呢?本来,反思是一个纯哲学概念,意在对既往的历史,包括观念、思想、实践等进行系统性的清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总结经验教训,以获得新的认识、新的更健壮的世界观。很明显的,中国目前正直迅速的资本主义化。作者陈晋所言,中国迄至目前,并未逃出前苏联的模式,确乎石破天惊的高论!)

        历史比较说明,中国与前苏联的改革路线基本相同,在经济私有化和政治民主化过程中,中国和前苏联的改革开放都存在路径依赖:沿着资产公私合营、到完全国有、然后部分私有、最后私有与国有双强发展的路径进行。中国和苏联在改革过程中,都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在这过程中,同样面对收入差距增加、民族分裂势力抬头等可能造成社会瓦解的严重社会问题。中国国情与苏联不同,面对的国际环境与苏联不同,而且处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将导致中国加速进行政 治 体 制 改 革。

        从本文的研究结论看来,所谓中国经济之谜,或者中国奇迹,或者中国目前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几乎完全与前苏联几十年历程相同,是前苏联经济奇迹或者说是苏联模式的重复:不可避免的资本集中趋势。

评论:这个结论是对的,现在房产业也好,钢铁业也好,电信业也好,电力业也好,都处在急剧的资本集中过程。但这种集中以官僚资本为其特征,不仅产生政治上的特权阶层,更产生经济上的特权阶层,进一步,还产生了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高度结构的特权阶层。)

        当资本存在巨大的政治诉求时,特别需要预防发生类似苏联的国家危机,在战略上特别需要掌控制资本集中速度、以及民主改革节奏,以缓和国内矛盾、防范独立势力,避免或减轻未来十到十五年社会动荡的风险。中国需要警惕苏联模式后期所发生的问题,激进的改革只符合西方资本的利益,最终损害的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民主改革是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个阶级的内在要求,目前问题不是要不要民主,而是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民主模式、维持什么样的步调,这才是迫切需要探讨的课题。

(评论:资本强大后,当然也要诉诸政治权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岂有拥有强大资本实力而不进入政治进而掌控政治的事情?历史经验表明,从未有过。但国家在其中起什么作用,政府在其中起什么作用?人民在其中起什么作用?我们有无清晰的政治性定义?我们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是否有能力在发展资本优势的同时遏制资本势力对公共生活的侵夺?这个问题并没有在理论上、实践上得到妥善解决。单靠经济增长能够自行解决这个问题吗?回答是否定的。如果资本所产生的自然权力不能在法律上、在政治上、在社会关系面前得到有效的制衡,那么随着经济越增长,社会阶层的差距将变得越为巨大,整个社会的失衡将越为加剧,社会不稳定性程度将越为加大。这在改革三十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所有这些问题能不清醒地对待吗?那些一味高唱赞歌的学者应该拿出精力来研究这些问题,但前提是他们的研究立场应该是公正独立的,应该持有人民的立场而不仅仅是资本的立场。)


中国改革,苏联模式,未来战略


一、历史事件概览


苏联1917年建国(中国1949);


苏联1917开始进行国有化(中国1949);


苏联1929年反右倾(中国1959反右倾);


苏联1928-33大饥荒;仅乌克兰饿死一千万(中国1957-60大饥荒);


苏联1928-38以阶级斗争为纲与并进行大清洗(中国1966-76无产阶级文化大**);


苏联1954年从农场私人承包开始经济改革(中国1978开始,随后提出分田到户);


苏联1954年提出两种制度和平共处(中国1978提出一国两制);


苏联1958出现资产阶级解冻思潮(中国1988年前后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苏联1958开始大量引进外资(中国1978);


苏联1955-1957建立105个经济特区(中国1980);


苏联1962提出经济效率为主(中国1992);


苏联1963提出并实施市场经济(中国1993提出市场经济);


苏联1969推出以国有控股为核心的股份制(中国1990);


苏联1966提出科学技术是核心生产力(中国1992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苏联1970提出“两个全民”即苏联与苏共代表全体人民(中国1996提出“三 个 代 表”);


苏联1965大规模裁减国企员工(中国1992开始国企员工大规模下岗);


苏联1972贫富差距已经超过沙皇时代(中国2002基尼系数达到0.45);


苏联1980因为经济高速增长而出现集约化问题(中国2007);


苏联1955-85经济增长速度世界领先被称为苏联奇迹(中国1978至今被称为中国奇迹);


苏联1980年提出要扩大党内民主和政治公开性(中国2007提出加强党内民主);


苏联1991因为社会利益冲突导致激进民主改革,最后出现解体危机(中国?)


(评论:民主是什么?既有程序民主,也有实质民主。程序民主是说一切政治过程与经济过程应该透明有序,应该得到广大群众的监督。民主过程复杂而多变,但一旦程序化了,就容易让整个民主的运行由“定性过程”迈向了“定量过程”。所有的问题,政治问题也好,经济问题也好,只有变得可以观察、可以测度的情况下,才能够接受真正的群众监督。程序民主的实质就在这里。如果不能够观察、不能够测度,那么政治活动也好,经济活动也好,就无法向外发布公开的、有效的、有价值的、清晰的信息,从而人民,包括社会各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就无从弄清楚政治过程或经济过程的目的,也无从评价这些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或者说政府的各类决策,企业的各项行为,是否真正能够为大家带来社会福祉,是否真正能够实现市场经济的公平、公开的竞争。当着所有这一切都无从观察与“发现”的话,那就意味着一切社会的关于政治的、经济的委托-代理行为的失败。只有人民,只有老百姓是委托者,而一切官僚只能是代理人。代理人要接受委托人的监督,就只有依靠民主的程序,必须确保程序的透明、公正、公开、有序与有效。

        实质民主的含义其实也很简单。实质民主所要追求的是,人民真正的当家作主。人民的意愿应该成为所有政治经济活动所关注的中心。民生问题是所有民主问题的第一首要的问题,是民主的要义。人民群众应该拥有生存权、就业权与发展权,是人民的意愿,而不是什么精英的意愿应该成为政治决策的基本的前提。精英之所以是精英,只是他们能够汲取人民的智慧,能够将人民的意愿上升到理论判断,再根据这种理论判断作为实施决策的可靠手段。

        在转轨过程中,中国式的政治过程走进了一个误区,即以为精英的意愿就是人民的意愿,精英的政治意志可以代替人民的政治意志。人民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由千万、万万的社会各阶层的成员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的政治意志并非各个单个的成员的日常偏好、日常观念的“加总”,不是的,人民的意志不过是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动机、社会权利、生存意愿、发展意图以及对他人的不忍人之心的总的“概括”与“提炼”。 它反映的是社会公德、社会成员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公平观、正义观与基本的价值取向。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对自身的尊严、自身的“生命价值”、自身的安全、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对未来的向往的一种总的观念。所有这一切,都是实质民主的基本内容。

        程序民主加上实质民主,才能确保改革策略与公众信念严格地保持一致,也只有这样,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不断持续下去。 程序民主也好,实质民主也好,它们理应整合在“宪法”的原则之下,才能确保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路径下进一步实现统一与发展的双重目标。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第一条,就是维护宪法的尊严,确保国家的统一,没有统一,就没有真正的民主。)

        大部分中国学者认为,苏联的改革发生在其解体之后,很多国外学者也持同样的观点。根据一般的观点,苏联的改革开放时间是在1992年,中国是1979年[1][1]。有部分文章对中国与俄罗斯(前苏联)的改革历程进行对比,普遍结论认为,中国目前的改革与经济发展趋势优于俄罗斯。但是本文在进行简单对比后发现,苏联的改革实质上开始于1954年。从集体农庄允许私人副业开始,进行了一些列政治经济改革。所以,当时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在评价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时,有过这样的评论:“修正主义上台,就是资本主义上台。” “现在的苏联是资产阶级专政,是大资产阶级专政,德国法西斯的专政,希特勒的专政”。

        重新审视苏联的改革历程,对分析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前苏联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所产生的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三十年世界第一,这使得前苏联迅速成为世界第二政治军事强国。前苏联的成就可以成称为苏联奇迹,这在当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不能仅仅用中国目前的经济成与苏联后来的失误相比较,也不能简单地用中国的今天与俄罗斯或东欧的昨天相比较,而应该与苏联相同的改革阶段的成就相比,也就是和三十年前的苏联作对比。中国现在的情况和苏联三十年前相似,在某些情况下还比不上苏联当时的改革成效。苏联在改革中创造出的经济奇迹,使其跃升为世界第二强国,这一点中国确实还没有达到。

        本文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和苏联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二者关键因素之间仅仅相差30年,这恰恰是两国建国的时差。问题是,这种相似是必然还是巧合?其内在推动力是什么?本文研究认为,生产力发展是内在推动力,而生产力发展的最突出表现形式是资本的集中程度,特别是私有资本的集中程度。

        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尝试提出跨年度的对比方法,以中国与前苏联两国各自的建国时间为时间截面起点,时间跨度大约为30年。由于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纲领、民—主—独—立的历程、建国时的政府组织架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相当一部分在共产国际或前苏联的指导下进行,从前苏联借鉴了不少知识和经验,因此对两国政治经济文化进行跨年代对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本文第二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状况,主要给出两国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第三部分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不同方面,以分类的形式给出发展路径对比与内在动因分析;第四部分给出对中国当前社会的认知与预期;最后给出结论与建议。 )


二 中国和前苏联的跨年代比较


        中国与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上,具有外在相似性与内在必然性,二者时差大约三十年。当然,中国与前苏联不同,在具体事件的表现形式上具有各个国家与民族的特点。本节将按照年代,将中国和前苏联的党建、国策、社会等分为建国时期、改革前期、改革成熟期、改革高潮期四个部分进行比较。

(评论:我们总说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试问,那些吃着皇粮的体制内的学者,能够陈晋这样,提出这么深刻的问题吗?没有,完全没有。作为体制内的学者,岂不要感到脸红吗?什么叫做总结?总结就是反思。反思就是按照严格的事实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论批判。这些批判是黑格尔式的、康德式的、马克思式的批判,而不是国内的那种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大批判。)

(一)建国与社会主义改造

现象归纳与分析

      前苏联

      中国(30年后) 


A1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917年10月前苏联**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2 私有经济的国有化进程:从限制到消灭

      1917年开始,前苏联进行国有化,没收地主和教会的土地,直接接管国家银行,对私人银行先进行监管,然后收归国有等等。

      1949年中国开始进行国有化,对部分企业先实行监管或公私合营,然后收归国有


A3 弱势政权的外交策略

      1918年1月,前苏联正值严重困难时期,列宁指出“我们不能作战了”,对德国签订割地和约,把15万平方公里土地合并于德国。(同年10月废止)[2][2]

      1950年,中国采取“一边倒“的策略,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承认外蒙古独立(评:承认外蒙独立是蒋政权所做的事情。这里要说清楚。以免误解) 



A4 国有化过程中的斗争

      1929年11月中央全会,前苏联政治大转变,同时反右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大农村,反对富农,1930年成立特别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消灭富农。两个大转变:政治大转变和经济大转变:反右与集体化。

      1959年,中国反右倾,扩大对地主与富农的斗争(评:中国反右,主要还是想进入社会主义,不是为反右而反右。是政治斗争)


A5 国有化造成劳动生产效率急剧下降

      1928-1933,前苏联由于极左和大跃进的错误战略、“大转变”的急躁冒进,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发生严重饥荒和困难。例如,哈萨克斯坦230万人饿死,乌克兰饿死1000万等等 [4][4]

      1957-1960,中国出现大灾荒,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具体死亡人数待考。(评:国内外学者认为饿死三千万,有说五千万的。似不可信。但饿死人是确实的,的确待考)


A6 经济的失衡与贫穷,导致内部路线斗争

      1928-1938,前苏联大清洗,大批判,94%以上的高级将领、大量高级党政官员遭到枪决[5][5]。仅1937-1938就有68万人被杀害,250多万人遭到清洗。

      1966-1976,中国文化大**,部分干部群众受牵连(评:毛泽东侧重思想改造。思想改造是儒家传统。毛泽东是儒法并用)


A7 强化国有制,将经济失败归于资本主义思想的存在,试图彻底消灭私有制,期望出现经济回暖

      苏联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供应不足,1929年开始对城市居民实行票证制度[7][7]。1930年前后,前苏联抓私人生产,对私人生产行为,视为国家敌人,予以20年以上处罚

      1960年前后,中国直到文革结束前,都强调抓资本主义的小辫子。“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评:小辫子不对,应是尾巴)


A8 加强党的领导地位,但是也产生了个人崇拜

      1935-1936前苏联修改宪法,以第一次将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写进宪法。以斯大林名义命名该部宪法,奠定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8][8]

      1969中国共产党"九大"通过的党的章程,强调毛泽东思想是在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1975年的中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评:“核心”一说似49年已提出来了)


A9 计划经济下,为了统一行动,需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

      1938,斯大林主编《联共(布)党史》,将其理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所有原理”,集中纳入“统一的教科书和统一的教程”,用以改组全党全国的宣传教育工作。[9][9]要把斯大林本人宣布为伟大的哲学家[10][10],随后各个时期的哲学泰斗。[11][11]


      1960年9月下旬,《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发行,这一卷包括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70篇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的出版发行,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中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思想指导作用。[12][12] 

A10宗教信仰:彻底消灭或受到冲击

      苏联仅在1937年8月8日-1938年10月19日就有20765东正教人被杀。到二战以前,教会体系几乎被彻底消灭

      中国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庙宇、教会等产生一定影响。


A11科学与文艺领域的阶级论

      1928年5-6月,全苏宣传鼓动和文化建设会议上拉响阶级斗争的警报,进入了30-40年代大一统时期。通过政治和哲学干预文化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阶级斗争和思想路线作为评价学术成就的标准。

      二十世纪60年代,中国学术与文艺界以阶级斗争为纲。

(二)改革初期
现象归纳与分析

      前苏联

      中国(30年后) 


B1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大前提下,私有制作为有益补充

      1954,斯大林去世,前苏联允许集体农场发展的私人副业

      1978年11月中国共产党11届三中全会,经济改革,赞成承包到户


B2 通过灵活性,解决两个制度之间的相处方式

      1954,赫鲁晓夫提出列宁的关于两种不同制度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1978,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3 资本输出 

      1954年开始,前苏联对亚非拉地区的国家进行资本输出,进行资源占有,1964年开始建立跨国公司(所谓国际公有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非双边贸易快速增长


B4 经济体制改革

      1955-1957,全前苏联建立105个特别经济行政区[13][13]。

      1980,年起中国先后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和海南省分别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


B5 体制改革必然导致思想的放开,出现否定共产党领导的思潮

      1953-1956,前苏联思想界出现解冻思潮;1958-1962解冻思潮再度兴起。特别是出现否定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的自由化思想。

      1987年前后,中国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B6 资本输入

      1958年开始,前苏联大量引进外资,与西方垄断资本合作

      中国从1979年开始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从1983年到2002年合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年均增长率为21.92%,远远高于中国这一阶段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


B7 经济发展,引起思想与路线斗争

      1962-1963,前苏联采取压制手段,打击解冻思潮,防止泛滥

      1989,中国发生学潮风波,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这次风波中达到顶峰。 


B8 强调提高生产效率

      1962,利别尔曼建议: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刺激企业生产,并引发全国讨论。[14][14]

      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 。.邓小平著名的猫论“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9 建立市场经济的初步地位

      1963年,前苏联开始大力发展集体农庄市场、消费合作社和工业消费品市场等自由市场。1965年《集体农庄市场新标准条例》允许“按照市场价格出售产品,国家不加限制和调整”。1966年3月15日调查,全苏共有142个工业品自由市场[15][15]。

      1993年左右,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10引入股份制

      1969年,前苏联通过《集体农庄示范章程》,规定国营农业企业、合作企业和机构可以在自愿原则上加入联合组织和企业[16][16]。采取股东分红原则,庄际企业的利润50-70%甚至90%以上在股东中分配[17][17]。

      1990年左右,中国开始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三)改革成熟期

现象归纳与分析

      前苏联

      中国(30年后)


C1 在经济发展中,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1966,前苏联提出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把加强科技进步作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

      1992,中国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HT评: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不对的,人力资本才是第一生产力。可见不要再提了。)


C2 执政党逐步广泛代表各个阶级的利益,包括新兴阶级的利益

      1970,前苏联对两个全面进行详细阐述,即“全民党”,“全民国家”,但是具有片面性。

      2000,中国提出三 个 代 表,核心是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特别强调了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DHT评:从前赫鲁晓夫提出全民党。我们这里提出代表全体人民。足见党的代表性已有变化,其基础也有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的深刻影响会慢慢体现出来,但决不是浅薄地体现出来。工农的弱势地位是必然的)


C3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纲领,以及进一步改革的理论铺垫

      1971,再次论证前苏联处于发达的科学社会主义阶段,处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并论证进一步变革的方法与途径

      1997,中国提出本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必须深化改革才能走向社会主义

C4 重视教育,并以教育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1950-1972 前苏联知识分子数量有很大增加。仅仅副教授以上人数就从1950年的84,500增加到1972年的395,200人,增加四倍[18][18]

      1980-2003,中国高等学校专职教师数量从24.69万增加到102.3万。增加四倍。[19][19]


C5 城市:为了提高国有企业利润,大规模裁减人员,引入人才竞争机制

      从1965年左右开始,前苏联大规模裁减工作人员[20][20]。1972年,工业工人流动达到平均在册人数的19.8%,每年达一千万人次流动工人[21][21]。同时在全国建立250多个官方劳动力市场。(1969谢基诺化学联合企业的实验和科学劳动组织理论)

      1992年中国决定性地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下岗便成了工业、企业裁减冗员的标准化手段。城市出现大量流动人口,成为大规模流动劳动力。


C6 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

      前苏联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1964-1970,全前苏联20-24的男子和妇女减少38%和43.5%,25-29分别减少28.5%和28.8%

      中国农村青年便自行跨越了政府设置的城乡分野,兴起了改革时代极为壮观的“民工潮”。1990年代初,大约8,000多万的民工在城市流动,做着所有低质量与低收入的工作。



C7 民族问题: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抬头

      1968年,乌兹别克发生克里米亚鞑坍人示威,1972立陶宛发生流血示威与民族主义暴动[23][23]。

      1997中国新疆地区东突恐怖爆炸到了高峰,炸死9人。2007东突以人权民主等名义进行非暴力分裂运动,并与台湾、西藏的独立势力相互联合。(DHT评:严格遵守宪法,确保国家统一,是重中之重。在边疆地区,仍要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为什么只有新疆的建设兵团还在,其他地方的建设兵团却取消了呢?)


C8 收入差距问题

      1972,前苏联官僚资产阶级与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已经超过沙皇时代

      2002年,中国总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5,既高于同年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0.454),又高于同年城乡分别计算的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城市为0.475,农村为0.399)。[24][24](DHT评:此问题关乎正义。不是说不要发展资本,但要节制资本,更要彻底断绝资本与政治的联盟)


C9 腐败现象:官僚通过高工资、高奖金、贪污腐败等手段,获得高额收入

      1970年代,苏联的官僚作为新兴私人资本的政治代言人,导致腐败现象曾出不穷。在哈萨克共和国,拥有别墅的现象成风,所有领导都有多处私宅[25][25]

      中国政治权力租金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1987年约为20%,1988年约为30%[26][26],1992年约为32.3%,这意味着全国人民一年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中有三分之一都变成了寻租者和贪官的收入。(此处不评)


C10工人和职员:一定程度上受到剥削,国民收入分配通过各种途径向高收入者与有产者倾斜

      1960-1973,前苏联平均工资年增长4%,但是企业利润年增长11.5%,工人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1978年以来,根据产业工人工资历史变化的数据,他们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际收入相对下降的人群(DHT评:我们比前苏联更甚,更严重。前苏联毕竟是明确了官僚阶层可享受特殊的供应政策,而我们这里到处充满不确定性的潜规则,为害甚大,为害甚烈)


C11文化交流: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对立基本消失,出现留学热潮

      1975年前后大量前苏联青年海外留学,大量官员输送子女出国留学。出现留学高峰。

      2005前后,中国青年出国留学潮的高峰(DHT评:留学出国不可怕,可怕的是大量的中央部委级别的高官的子女留学出国)


C12 经济粗放式发展,导致能源危机

      1980苏联经济增长中集约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苏联生产一吨水泥的能耗是美国的2.3倍,木材产品1.5倍,矿物肥料7.6倍

      2007 中国面对严重的能源危机,生产集约化多年没有得到解决


C13为了减少阶级矛盾,突出发展,同时社会出现激进思想

      1980,戈尔巴乔夫及前任,提出人道的社会主义。1986 苏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扩大政治民主和公开性”。苏共的行为引起社会关于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大讨论。 戈尔巴乔夫后来承认,很多问题当时没有想到,特别是低估了民族问题,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会议前后先后出现各种联名信或公开信,学者以及部分持不同政见者在香港大学讨论民主社会主义,左派与右派的思想斗争拉开序幕。以公开信为标志,中国开始进入了思想讨论时代。


C14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苏联经济奇迹与中国经济奇迹

      1955年开始,特别是1961-1985期间,前苏联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美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

      1979-2006,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超越世界其他国家,GDP平均年增长率9.7%,世界称为中国经济奇迹 


(四)改革高潮期 
现象归纳与分析

      前苏联

      中国(30年后)

D1经济发展推动政局发展

1991,前苏联由俄罗斯继承,部分共和国恢复主权,立陶宛等分裂独立。

应该以苏联的失误为戒


D2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双强发展

1994年,俄罗斯在按既定方针实施私有化的同时,对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战略性企业实行部分的国有化。一些行业如媒体、银行等私人资本相对集中。

中国的国有资本和民族资本应该走向双强发展的道路。



三发展路径对比与内在动因分析


(本节为首先对比分析中国和前苏联两国的经济发展轨迹,然后对比中国和前苏联两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轨迹,再对中国和前苏联两国在思想意识和文化教育方面进行路径对比,最后分析路径相似性的内在动因。政治影响经济,但是经济决定政治,最终决定了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教育。)  


(一)经济发展的共同路径

        中国和前苏联的经济发展的宏观表现形式是私有制与公有制的转换,在微观层面表现为资本的集中过程。在时间顺序上,基本上按照公私兼顾、完全公有、农村个体经济试点、工业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私人资本与公有资本双强发展等几个步骤。

1)建国初期公私合营:持续三年左右时间。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使得私有经济往往在国家发展的困难时期,采取资本家的种种投机行为,最终导致与公有经济之间的矛盾。 

2) 公有经济反击期:国有经济的主导者——政府,为了社会安定,必然采取各种经济措施,与私有经济进行经济战场上的斗争,维持供需平衡。 

3)完全公有化期:由于政府计划经济不可能比私有经济灵活,因此为了维护社会安定,以及维护公有制消灭剥削的核心思想,以私有经济破坏社会生产秩序为名义,对私有经济完全强制没收为国有。

4)完全公有导致效益下降:表现为建国后期十年左右(前苏联为1927年,中国为1957年),产生大面积灾荒,并且有大量人口饥饿致死。 

5)在计划中学习经济路线并伴有思想斗争,以及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进行的统一思想(个人崇拜):在不断探索中实行计划经济,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前苏联、中国的经济相对平稳。同时伴有前苏联的***集团、中国的文革,都是这一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执政党部分成员试图超越经济规律未果,而转移到思想与路线斗争的结果。 

6)初步转向私有经济:随着个人崇拜的结束(斯大林、毛泽东的去世),路线斗争结束,初步引入私有经济。在前苏联表现为1954年的集体农庄中个人的生产决定权,中国表现为1980年左右的生产队中的个人承包制。 

7)所有制改革,引入股份制:建立经济行政区或者经济特区,从1955年开始前苏联在其加盟共和国境内先后建立了100多个经济行政区,中国在1980年之后,在沿海地区设立多个特别行政区。苏联从农庄企业开始引入股份制,中国1990年左右开始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8)与资本主义国家合作,大量吸引外国资本,以各种积极的模式进行合作:前苏联从1958年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吸引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投资;中国则开始与1979年,目前中国正处于外资投资高潮。 

9)社会开始根据收入出现结构性调整,不同阶级在阶层上逐步细化:两个国家在进行所有制改革后,产生一批因为权力优势或抓住改革机会富裕起来的新型中产阶层、企业大规模裁减人员(前苏联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生产试验”, 中国的指导思想是“下岗”,“减员增效”)而出现大量城市流动工人、农民成批离开农村形成农民工、建筑产业人员增加。

10)体制改革落后与资本发展的需要,导致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腐败现象涌现出来,成为社会焦点;贫富差距扩大,劳资矛盾突出(C8,C9,C10)。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方针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发展的粗放式增长,导致了高能耗与能源危机。

11)私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双强发展时期,并且开始以对外投资的形式扩张。目前俄罗斯应该已经属于双强发展阶段;中国的私人资本正在壮大过程中,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公有资本对经济的控制力度依然很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