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面瘫怎么治:七彩云南:夕阳下的和顺古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1:56
本报记者  张东伟 文/图
 
2009年06月03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古镇深巷

和顺古镇一瞥
和顺,云南最大的侨乡,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滇西一带明、清时代的建筑风貌。这里离腾冲县城仅4公里,自滇西战火蔓延到腾冲城以后,因与当年腾冲城内的建筑风格极为相似,和顺又成为人们怀旧的地方。而在今天,当人们感叹火爆荧屏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那“真实”得仿佛时光倒流的“禅达”城的时候,谁又想到拍摄地点就是和顺呢?
据史书记载,和顺古称“阳温暾”。因有河绕村而过,后改为“和(河)顺”,寓意“和睦顺畅”。最早的和顺人是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左右陆续从四川的巴县、南京应天府、湖广长沙府等地受命军屯戍边而来,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烈遗浪叠起鳌峰,和顺人家图画中,花亭楼头问徒倚,岭梅临水笑春风。”李根源先生曾赋诗这样称赞和顺之美。这里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无论是自然与人文景观,还是淳朴的民风民情,无不尽情吸引着每一位到达这里的访客。
当2008年我踏上“重走滇缅公路”的神圣之旅时,我还不知道腾冲边上这座古老而平凡的小镇。没有“二十四拐”的雄浑,没有血色松山的倔强,没有国殇墓园的悲壮,与滇西抗战厚重的历史相比,和顺这个极边古镇似乎显得过于渺小,她甚至差一点就被我忽略了。旅途的劳顿曾让我一段时间身心疲惫,当我铆起精神赶到和顺的时候,这里已没有游者熙熙攘攘的热闹,随行的团友也早已离去。时近黄昏,看着远处一座座房屋的炊烟袅袅升起,突然发现我来对了!——原来这个时候见到的,才是最自然、最原始、最真的和顺。
这是最美的和顺!伴随着夕阳最后的艳丽,我步入她的怀抱。没有地图,毋须向导,一切只随心意。沿着那一条条被脚板和岁月风雨磨砺得晶莹发亮的青石板路,我抚摸着灰黑色的墙壁,走进深邃悠长的小巷,目光情不自禁地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那一处处依山傍水的宗祠,那一栋栋典雅气派的宅院,还有那路上偶然走过的人影……一路漫步,这些凝聚了百年心血的雕梁、画栋、家具、牌坊、文庙、匾额完好如初,虽被风雨褪尽色彩,但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得更加古朴与灵秀。
走进和顺人家那一间间别具特色的民间院落,一瞬间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恍如进入只在以往影视剧中才能见到的明清时代的场景,如梦似幻。这里民居的大门和堂屋里,大都悬挂着中国近代军事家、云南都督蔡锷,民国元老李根源,著名书法家张砺、张德溶、陈荣昌等许多军政要人、文化界知名人士撰写的楹联、匾额、字画等。如蔡锷题写的匾额“民国人瑞”,李根源题写的匾额“节寿双高”,张砺撰写的匾额“尚义笃宗”,张德溶撰写的匾额“同敦本根”,陈荣昌撰写的楹联“儿孙能读陈情表,家世惟传道德经”等,都在悄然记录着和顺先辈崇尚文化、亦商亦儒的风雅,构筑成和顺一道独特亮丽的文化景观。
走上双虹桥,一座古朴庄严的建筑物映入眼帘,这就是中国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70多年来受其熏陶成长成才的莘莘学子难以计数,它是历史上和顺人“启智化愚”的知识殿堂。
和顺人留学日本较多,仅1929年日本出版的《云南留日同乡录》中,腾冲44位留日学生中,和顺人就占了十余位。传说1942年日军占领腾冲时,有日军闯进和顺寸家,冷不防抬头看见这家堂屋里赫然悬挂着曾留学日本的房主与日本天皇的合影,顿时大吃一惊,慌忙对着照片立正、行礼,连滚带爬地退出,不敢造次。今天的和顺,已少见当年日军留下的痕迹,只有一座收藏了万余件战争遗物的滇缅抗战博物馆,时刻提醒着这个边陲小镇与滇缅抗战的历史渊源。
夕阳下的和顺古镇,少去了白昼的嘈杂与游者的喧嚣,显得那么安逸、和谐与宁静。漫步其中,我真想就这么坐在小巷的石阶上,闭上双眼,用耳倾听这寂静中隐约呈现的历史回响,用心感受这小镇上风雨六百年的苍茫不惊……
 
 
(责任编辑:段欣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