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头皮藓的症状图片:乌鲁木齐市民10年收藏500张结婚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27:50

1953年的结婚证,底纹印有“结婚证书”四个大字。新中国婚姻法的颁布,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新郎、新娘的名字头一次并列在一起。此外,当时结婚证上印有农作图案,这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亚心网记者 马元 摄
  这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订婚证书。在两个当事人姓名、出生年月之后,写有“双方意志相投性情相契堪舆偕老”,以及“互换信物并经双方家长亲友在场证明”字样,最后有订婚人、家长、介绍人、证明人。
1949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习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有的还要写清楚订婚或举行婚礼时的饭庄,各种名称排了长长一串。亚心网记者 马元 摄

这张1981年颁发的结婚证显示男女双方年龄为23岁,均达到“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的国家法定婚龄。
我国1950年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婚龄为男二十岁,女十八岁。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和接受能力相适应。1980年修改婚姻法时,一方面考虑适当提高法定婚龄有利于广大青年的身心健康、工作和学习,以及计划生育工作;同时也注意到法定婚龄过高,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也脱离群众、脱离农村实际。因此规定“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这个法定婚龄延续至今。 亚心网记者 马元 摄

1969年的结婚证,底纹印有“自主自愿”4个粉红色的大字,强调婚姻自由。证书上还有和平鸽图案。五、六十年代的结婚证上都刻有一句简洁的口号。 六十年代初期,结婚证出现了鸳鸯戏水、并蒂莲、梅花等传统吉祥物,象征着人们期待社会稳定,风调雨顺。亚心网记者 马元 摄

1962年的结婚证。 亚心网记者 马元 摄

这是1973年颁发的结婚证 亚心网记者 马元 摄

这是1951年颁发的结婚证明书 亚心网记者 马元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