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公司网站源码:清华的大学理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9:15:39
百年清芬———清华的大学理念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叶赋桂大学理念是一种虚实相生的教育观念,从虚而论,理念是理想和愿景,由实而言,理念根植于大学的历史和现实。因为其虚,所以是纯粹的,超越表面的现象和具体的情境,流芳百世;因为其实,所以是具体而微的,关联于大学的人和事,落实于经验和生活,有传承也有变革。
清华大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神话和传奇。清华的大学理念在中国和世界大学中独树一帜,焕发出动人心魂的魅力和华彩。清华的大学理念既有理想的成分,也是实际的体现,既有超越的目标和精神,也具经验的形式和行为,其最核心的思想和精神当包括学术独立、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均衡和谐。
学术独立
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学术是从西方引进的,因此实现中国的学术独立和自主尤为紧迫。百年来,清华大学自觉地担当起中华民族学术独立的重任。梁启超认为:“凡一独立国家,其学问皆有独立之可能与必要。”罗家伦校长认为,国家在国际间要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中国的学术在国际间也必须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1995年,冯友兰总结道:“清华史前期到现在的清华大学,经历了一步一步的历史过程,这个历程是中国学术独立的历程,就是中华民族中兴的头等大事。”
新中国建立后,清华人一方面为国家独立而欣喜,一方面也为中国的工业和学术不独立而忧心,发愤要实现中国的教育和学术独立。蒋南翔校长面对中国科技、工业和国防落后的状况,反复强调教育和学术独立的思想:“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我们本国所需要的高级学术人才,应该主要由本国自己培养。”20世纪80年代后,清华大学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完全实现学术独立,更要在世界教育和学术上争得重要和领先的地位。
近代以后,中国教育颇受商业、功利的侵扰,大学和学者要追求真理、自由探索,就必须独立于权力和利益。清华大学百年来秉持学术自由的理念,以理性和专业精神,发现知识,发展学术。梅贻琦校长说:“大学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陈寅恪先生将清华的学术自由思想作了最精粹的阐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是清华大学百年来念兹在兹的办学理念,并已内化为清华大学和清华人固有的品格和气质。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歌更是反复咏唱“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自梁启超为清华学子阐发君子之义后,清华人莫不坚忍强毅,进取奋发,以为国家之中流砥柱。
清华大学始终以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为己任,从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把学校推向新的高度和境界。清华的成立本身“带着深刻的国耻的意味”,但清华人知耻而后勇,不甘为派出留学生的预备学校,为了中国的教育和学术事业,在1924年开始改办大学。又见中国国学研究的中心在国外,乃成立国学研究院,以期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寻出中国之国魂。而正是这种追求卓越的理念和精神,清华大学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超越了众多老牌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即成为国内最顶尖并有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
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经过院系调整成为一所工业大学,而原来的大批知名教授被调整到其他大学,在此困难的局面下,老清华的毕业生蒋南翔出任清华校长。蒋南翔继承了清华追求卓越的理念和精神,要把清华大学办成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创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大学。20世纪80年代,面对国家现代化新的形势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清华大学提出“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办学思想。今天,清华大学已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的大学,在主要可比指标上开始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媲美。
服务社会
清华大学为中国的现代化而生,始终不渝地把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清华学校时期,周诒春校长呼吁学生从事社会事业,从根本上改革,这不但增进国家社会的幸福,而且也开扩个人的前程。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之教育方针,概括言之,可谓“造就专门人才,以供社会建设之用”。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坚定地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来培养科技人才,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来进行学科建设,确定科研的方向和领域。
特别值得表彰的是,清华大学社会服务的理念,在汲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后,远远超出美国社会服务思想之上。中国传统教育讲君子要修身和自我完善,教育机构要成为文化道德的高地,而且要教化民众,影响和改造社会。梅贻琦对《大学》中的“新民”作了现代阐述和发挥,认为“大学新民之效,厥有二端。一为大学生新民工作之准备;二为大学校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所能建树之风气”。大学生要负新民的责任,当通专并用,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大学要发挥新民的功用,则当成为国家文化中心,作为社会的表率,影响社会和民众。梅贻琦指出,“大学俨然为一方教化之重镇,而就其声教所暨者言之,则充其极可以为国家文化之中心,可以为国际思潮交流与朝宗之汇点”,“大学机构之所以生新民之效者,盖又不出二途。一曰为社会之倡导与表率……二曰新文化因素之孕育涵养与简练揣摩”。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以大学为表率,从而教化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文化。
今天的中国大学实在需要成为这样的机构,以重建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以人为本
在清华的理念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本、以人民为本。
在中国大学中,清华一直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谊而著称。在清华,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很高,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对学生如家人,学生之间互助互爱。朱自清曾说:“我们虽生在一个民主的国家里,可是真正建立在民主精神上的组织,似乎还只是极少数。在这极少数当中,清华大学大约可以算得上一个。在清华服务的同仁,感觉着一种自由的氛围气,每个人都有权利有机会对学校的事情说话。”
清华大学一直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百年来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上世纪50年代前,清华主要以教学为主,尤其重视质量,所培养出的人才成为当时和后来中国众多领域的领袖和中坚力量。上世纪80年代后,清华总结历史经验,明确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无论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都要服从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2010年,清华认为,在新的百年要继续“坚持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百年不动摇”,并提出“把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
清华一直强调要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要求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闻一多先生不朽的诗句——“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表达了清华大学和清华师生永恒的理想。蒋南翔告诫清华的毕业生,必须把自己所得知识用之于人民,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正是在这一的理念下,清华大学子奔赴基层,奔赴边疆,奔赴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为人民服务。
均衡和谐
清华大学虽没有从字面上清晰地表达均衡和谐的理念,但以不同的方式、论述和话语阐述了这一思想,更在办学实践中充分展现了这一思想。如清华人的精神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均衡和谐,清华的教育是智育、德育与体育的均衡和谐。而为大家所熟知的则是清华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结合、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思想。
冯友兰曾说:清华人在共同的时代与文化的背景以及共同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下,自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共同之处,这些共同的情趣和风貌就是“都具有会通古今、会通中西和会通文理的倾向”。梁启超也曾告诫学生:“清华学生应当谋这些极端的贯通融洽,应当融和东西文化,不要只代一面做宣传者。”清华办国学研究院以及研究院的发展思路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各学院的课程、学科院系的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的类型也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表现。
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是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清华大学在百年办学实践中全面接受和发扬了这一理念,并结合中国实际有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念。梅贻琦指出:“凡一大学之使命有二:一曰学生之训练,一曰学术之研究。清华为完成此使命,故其发展之途径不徒限于有效之教学,且当致力于研究事业之提倡。”因此,清华强调,专业设置和课程要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要结合教学的需要制定科研的方向和计划,从事教学的教师要进行科研。
进入21世纪,清华大学总结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经验,认为高水平的科研极大地提高了清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观念上已将科研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科研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支撑,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由此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顶天、立地、树人”的大学理念。 [行]                   强迫运动与完全人格
在古希腊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的的山岩上,刻着一段古老的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短短数语道出体育之魅力所在。在清华,古希腊崇尚体育的精神得到伸张。
清华体育除强身健体,目的还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格。这一理念在建校初期逐渐形成并得以传承。从周诒春校长至后来的曹云祥校长、梅贻琦校长,他们都有德、智、体等数育并举的共同的办学理念。
当年,普通学生的日常训练有每日上午十分钟的晨操(时称“呼吸运动”)和午后一小时的运动(时称“强迫运动”),并把中国拳术和剑术纳入体育部训练项目。在一小时“强迫运动”的时间内,学校关闭宿舍、教室、图书馆,由体育监督来督导学生习练各种体育技术,校内学生大多不敢轻视。因为只有毕业前通过“五种运动”的达标测验,才具备了毕业留学的资格。吴宓(1916级)、梁实秋(1923级)分别因跳远、游泳不及格,经补考通过才得以毕业出洋。学校体育考核之严格也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童子军和军事训练(时称兵操)分别为中等科和高等科学生必须参加的两种训练。军训教官是由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军官担任,教材则采用美国公立大学后备军官训练团通用的操典,口令是英语。20世纪20年代中期,吉鸿昌曾主持过清华的军训。
随着时间的推移,“强迫运动”逐渐成为自觉。学生们由开始不太接受被迫锻炼,渐渐到习惯主动加强锻炼身体。体育馆建成后,学校取消了“强迫运动”,让自称“懒人”的梁实秋也感到“可惜高等科就不再强迫了”。(冯茵 代红)                    破除一切情面择师
清华老校长罗家伦不拘一格,积极延聘名师。他说:“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
外文系吴宓教授在“五四”新旧文学之争的时候,攻击新文学运动甚力,并且同罗家伦打过笔墨官司。现在罗到清华做校长,吴宓为此担心,托赵元任向罗家伦打听消息。罗家伦说:“哪有此事,我们当年争的是文言和白话,现在他教的是英国文学,这风马牛不相及。若是他真能教中国古典文学,我亦可请他教,我决不是这样偏狭的人。”此后,罗家伦不仅继续聘请吴宓任教,还提高了他的待遇。
此外,罗家伦还很关注较年轻一辈的学者,寻找那些具有扎实的根基,又年轻有为、对学术有浓厚兴趣的人才,给他们安定的生活、良好的实验设备和充足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去潜心研究、悉心教学。在自然科学方面,罗家伦校长罗致了萨本栋、萨本铁、周培源、李继侗、杨武之等一批后来很有贡献的学者;在文科方面,朱自清、俞平伯、叶公超、陈岱孙等,亦是在他任内聘到清华的。
后来,罗家伦还因聘请蒋廷黻当历史系主任,而得罪了他的老师朱希祖。当时历史系的朱希祖先生资格最老,他人皆认为任系主任非他莫属;罗家伦却考虑到,他虽是中国史学的专家,但是对于世界史学的潮流没有接触,担心请朱先生任系主任有碍历史系的发展。罗家伦听说南开的蒋廷黻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近代史教授,亲自去天津专程请蒋廷黻来清华任教。起初蒋廷黻本不愿离开南开,并不为之所动;罗家伦便坐着不走,熬了一夜,他才终于答应来清华。蒋廷黻也不负众望,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许诺)
                        尊重创造性的劳动
傅国涌先生曾在书里介绍过老清华课堂的风景。
当年,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王文显是剧作家,也教的是戏剧。王文显讲课的方法是照他编的讲义在课堂上去读,年年照本宣科,从不增删,不动感情,给人的印象“仿佛是长老会的牧师在主持葬礼”,下课钟声一响,他马上离开。王文显的学生、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晚年说:“回想起来,他那份讲稿倒是扎扎实实,对于初接触西方戏剧的人来说,是个入门基础。”
吴宓上课则是另一种风采,温源宁说他“讲起课来就像罗马舰船上的划桨奴隶在做工”,讲课涉及到的引文,别人都是照着参考书朗读,或抄在黑板上,而他总是背诵出来,讲解什么问题,他会像军训教官一样,“第一这个”、“第二这个”……有条不紊,虽然有些枯燥,但不会言不及义。他上课很有个人见解,也有可能说得不对,但不会言之无物。他不绕着问题走,而是直截了当把脚踩到问题上去。
叶公超讲课最有意思。他上课从不讲解,只让坐在前排的学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读课文,到了一定的段落,他大喊一声“Stop”,问大家有问题没有。没人回答,就让学生一直朗读下去。有人偶尔提一个问题,他断喝一声:“查字典去!”这一声狮子吼大有威力,从此天下太平,相安无事。
那时在学生中最叫座的是张申府的逻辑学,张申府的逻辑课很少讲逻辑,而是骂蒋介石,简直成了热门的政治论坛。张申府用一口并不浓重的河北中部口音讲课,听课的人很多,拥护的来听,反对的也来听,不但课堂中挤满了人,连窗口也站着人。
史料显示,老清华对学者的不同学术风格是高度尊重的,从不以一种风格压制另一种风格。
大学尊重教师上课和做学问的个人风格,对学生的成才意义非凡。教师不同的授课风格和学术路径,可以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知识营养,为他们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学识基础。上文列举的几位学人,他们的授课都有各自的缺点,然而,正是在这种并不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了钱锺书、钱伟长、陈省身(清华研究生)等一流的文学家、科学家。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一所大学尊重教师授课和学术的不同风格,等于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的学生,人是各有所长的,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而要懂得用其所长,这样的教育比其他教育更能入心。
学会了尊重学人的教学和学术,学会了尊重创造性的劳动,大学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游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