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剑六存档修改器:[论经济和货币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7:47

论经济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分析(解剖)是一个很严密的东西,就象精密制造技术,比如汽车,有一根电线不到位,就发动不起来. 分析中一个推理错误,就会导致结论的完全错误.
  本文试图解剖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并推演其中的规律.
  本文随时可能删除.
  本文只针对基本分析派阅读.
  本文只针对投资10年以上合并盈利至少4倍以上人事阅读.     在所有的教科书中都提到通货膨胀的目标:初步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8%,一般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5%,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3%.
  按照基础道理,各个国家都是由人这个单位组成,没啥区别,为什么金融理论针对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结论呢?
  答案是:目标不同. 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位的,而等经济发展到中等程度,稳定是第一位的.
  前天看了温的答记者问,读出了他的心思.----必须追求一定速度的GDP,以保证多几千万的人的就业. 同时,力求不出现大的通货膨胀. 这是他的心理话,也是符合我之前对其的推断的. 中国必须维持高就业,否则政权会不稳. 这是基础.
  所以,整个2008年的分析应该围绕这个展开. 
    思路的顺序是:
  当经济见底(1995-2000.11)并开始启动,连续6年的经济低迷意味着其他领域有很多暴利的机会. 这种机会会导致从股市的大量抽血. 所以股市必然崩塌(时间掐算是对称和对等的各半). 实业和房产的历史对此已经有所证明.
  题外一句:
  大概是2001年6月间,看到一个人的道别帖. 说了,他几千万的资金将完全离开股市,并进入房产,另外他买了很多名字画. 告诉人们.他买了一片房产,字画直接找作者买就可以. 应该很便宜. 然后就彻底消失了.
  这个世界上是有高人的,如果你看不见是你眼睛瞎.     好象2000年底的时候,M2是12万亿. 而现在2008.1,则是39万亿. 增长了225%.
  这是7年的增长率. 而对应的社会真实物资(或者服务),则绝对没有这么多. 就出现了资产类价格的剧烈上涨.
  所以说,国内出现了货币泛滥.大家身边遍地都成了百万富翁.  
  或者说,发展中国家国家8%的通货膨胀率是为了方便掠夺社会资本,目的是在一个短期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或者说,一个国家的初始发展期任务是迅速建设,打好基础. 发展到中期以及以后的任务是平稳发展.  
  如果对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进行总结的话. 那么1978-1992年,是原始期,1993-2000年是逐步市场化期. 2000年以后,应该是控制发展速度,以稳定和持久为发展目标的.
  但是回头看,却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2003年经济已经启动,就有了过热的迹象. 但是当时管理层对于1997-1999年的过冷反应过度. 天随人愿,非典给经济以强制降温. 应该说2003年年底-2004年初的经济温度是合适的.
  但2004年下半年-2005年上半年,出了不少行政措施,而利率还在2%上溜达. 能不使经济过热嘛!!!!!
  可以这样说,本轮股市之大牛,就是利率持续过低的结果. 这是我2005年进场的原因.     再回头,2004-2007年上半年. 多少经济学家津津热道,低通货膨胀+高经济增长. 多么完美啊.  
  靠,怎么就没人想到,这只能是暂时的. 经济的周期性自然规律是不可抹杀的.
  高经济增长必然带来高通货膨胀. 这是必然.  
  这也是我2006年3月5日第一个文章提出货币政策需要重大修正的原因.
  因为过低的利率必然导致资产属性品种飞涨.    再回到历史,1992年2月开始"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到1993年7月开始实行金融三铁,铁碗紧缩银根.
  注意一下时间. 通货膨胀开始于1993年1月,3-4月开始喊口号,7月实施铁碗. 而通货膨胀依旧持续到1996年6月.
  里面涉及两个因素. 一是1993年7月是铁碗. 二是通货膨胀的惯性依然持续了3年.  
  再看现在.
  2006年以来货币政策真的从紧了吗?
  回答:没有. 2005\2006\2007年信贷一直是呈现超投放状态.
  目前的利率水平高吗?
  回答:扯淡. 一直持续负利率.
  利率未来上升空间大吗?
  回答:够戗. 高层诊治中国经济的病,总是摸美国经济的脑袋. 提高中国的利率不是针对中国的经济状况,却主要依据中美利差.过于关注外汇. 这根本就是错误的.      在年初的预测里,我给出了本年度利率提高2-4次(中位3次)的预测. 汇率4月份进入1:7.
  一是利率提高3次,使得接近5%,足以使得资金从房子和股市里停止进入或者小流出来. 因为利率5%意味着20倍是无风险市盈率. -----现在房子租金3%,股票38倍市盈率. 投机大资金不大可能进场.
  补充:在中国,思考资金流动方向. 比思考价值确定性更大一些. 比如现在泥沙俱下,好股也会被闷在里边.     由于现在货币政策控制还是不够严格(从另一个角度讲,目前的金融体系太繁杂和松散了,比如人行说要紧缩银根,而银监局可能不认同,那么执行起来协调很难. 2005年就出现过这个问题.)
  估计2007年M2的增长率依旧可能是17%. 也就是货币泛滥状况持续.  
  前面提高,1993年铁碗紧缩银根,高通货膨胀依旧持续3年.
  而现在看不到货币大力紧缩的状况下. 2007.8-2010.8,至少这3个年度应该会持续剧烈通货膨胀. 后面的这种通货膨胀更多地应该体现在低价值的物品上(不再是高密度的品种). 日用品.比如桌椅板凳\吃穿行.劳动力.     那么就产生了一个最最最最最最最大的矛盾:
  如何在压制物价的基础上,实现高经济增长(也是高就业).  
  说句实话:偶认为这是很扯淡的事情. 不可能达到.
  ---------------------------------------------------------
  但是,现在它却是ZF已经设定和正在执行的目标.  
  补充:W是一个好的修补者. 但是不是一个好的开拓者.
  世界发展到现在,已经无多少历史可循,创新是一个唯一可以做的东西.
  比如手机. 10年时间中国普及. 想必很多人根本就没想到.    再说利率的提升.
  好处是使房子和股市降温,从而给经济降温.
  但是利率提升带来付息的增长,也使得推动M2增长率加速.
  (详细见1993-1995年的M2增长率)  
  从以上推论可知:从自然规律来讲,通货膨胀肯定会发生,两个结论(1)发生的年度应该至少2007.8-2010.8). (2)通货膨胀的性质为剧烈型.  
  而现在的政府却动用几乎所有的行政手段压制价格. 比如煤\油\电. 不敢提高. 比如粮食,现在还在剧烈压制. 而同时,工会提出了协商工资的口号,力争提高工资水平.  
  矛盾集中在这里.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
  如果你拥有省会某一个小区的所有楼房,你将其全部卖掉. 你就可以买下整个省的所有粮食. ----进行霸盘.  
  而这本身就是荒诞的.     再回头.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民开始的. 1978-1984年,承包制度释放了生产力,打开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  
  而2000年以来呢?
  是房子和汽车.  
  相反. 农民成了最大的冤屈者,城乡差别进一步加大. 2006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看不到什么实际效果.  
  现在城里的居民,一个房子就价值50-200万. 而农民呢,弄一亩棉花一年的纯收入只有500-600元. 跟一盘大虾相等.
  大学生毕业薪水只有800-1500元. 剔除房租. 他们进入城市的大门已经被关闭.
  或者说,他们可能永远无法在城市立足.  
  在价格压制中,我能够理解能源价格的压制. 但是我无法理解对农产品价格的压制.
  尽管农产品价格会增加人的生存成本.
  ------这不是压制农民收入的理由.  
  每亩土地10-13元的补贴. 农业税的取消. 这都不算什么.    从货币理论来说. 纸币的继续泛滥是不可能有通货紧缩的.
  而从政府的价格压制理解,政府却是反向的.  
  那么由于货币的泛滥(包含资金从房子和股票的流出,以及新增加的流动性)肯定要找到新的宣泄点.  
  经济走到这里,大家不要想资金会完全退回银行. 退回去几个月有可能,但不可能永久.
  看这个帖子的人都在憋着脑袋在寻找资金增值的新目标.  
  打新股的3.6万亿. 和房子与股市的几万亿都在寻找新目标.
  在这种投机思维横行的年度里,怎么能产生通货紧缩?! 做梦.  
  资金离开银行的信念已经深入民心. ----与1997-1999年相反了.     作为一个投资者,我是一个基本分析派,或者是宏观经济学分析派.
  我试图建立一种从宏观经济学推导投资品种,并实施阵地切换的确定性高的赢利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偶的缺陷:
  1\连40岁还不到,不够老.
  2\偶不懂外语,国际金融也不够好.
  3\居于小城镇. 见识短浅.  
  所以,偶提出的分析思路,如果你觉得中听,就看看读读. 不喜欢,就干脆别读.
  不建议按照我的分析进行投资. 如果投资失败,由你自己负责. 坚决不要埋怨我.  
  别把我当做大师,我根本就不是. 也别崇拜我. 我没什么值得崇拜的.
  我不是神仙. 投资中的小亏损也会发生. 我也是在实验和总结总前进的.
  包括每天来这里学习......  
  之所以在这里码很多的文字,目的只有一个,倾听不同声音,开阔思路. 提高我投资的确定性.   
  来这里我只为和别人交流观点. 寻找更多的财富资源. 没有任何其他的意图..  
  还有. 尽管我前面没怎么犯错误,但我肯定也会犯错...........  
  最近一直在进行深入思考,日子过得不开心. 很不开心......
  我希望用我的思考来解决问题,我只能多付出精力来努力做好......  
  但付出和结果有时候并不一致............  
  事实上,我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我自己做得更好. 但是这没有止境啊.  
  我只能说,我尽力做好,我努力了. 只能如此................  
  我的分析也可能出现重大错误. 希望各位看官引起重视......  
    几点感想,就算交流吧:
  1、“利率5%,足以使得资金从房子和股市里停止进入或者小流出来. 因为利率5%意味着20倍是无风险市盈率.”和“ 经济走到这里,大家不要想资金会完全退回银行. 退回去几个月有可能,但不可能永久.”是否矛盾?或者论述得很不准确,也就是说,基本利率对投资投机几乎没有约束力,但对实业运作确是致命的,大家收入可以少点,但是可不能搞得没饭吃啊。  
  2、“打新股的3.6万亿”这个水分太大,你可知道里面有多少是各类公款,多少是企业生产流动资金呢?说得难听点,某个单位工资迟发四天,就可以打次新股,中签的完全可以自己搞定!但是这个钱是决不可能来投资投机的,就是有心也没胆,更没有路。  
  3、这个世界,没钱是不行的,但是钱不是万能的。货币政策更不是万能的,粮食是个洼地,但也是雷区。比如说,这几年搞房子的,发得一塌糊涂,可是为什么此前几年,十几年就不行呢?你说是M2的问题,我不反对,但这只是其一,你想一想,没有ZRJ和相关的政策,你普通人,地能拿到吗?没有银行,能运作吗?这可不是小岗村按几个指印那么简单。当年的单位分房,让多少英雄也仰天长叹!就你我这种直筒性格,在现在的单位和国企里,哎,还是。。。。我赞同你对黄金的判断,黄金别说炒到1000,就是10000,都没什么,反正都是有钱人的成人游戏或者是成人玩具。但是,没有粮食,却是会房倒屋塌,大家都玩完的。世界其实就是那么流氓,管不住杀人的,但可以抓你卖刀卖枪的!  
  4、回到矛盾中心,通货膨胀,你我都是农村长大的,应该知道现在在田里干活的是谁,知道我们的那些儿时伙伴现在做什么,他们想的是什么,他们中有多少还会回来种地。因此,与其说粮食问题是价格问题,是经济问题,还不如说是国家的发展问题,而且,通货膨胀的核心就是各类资本对经济资源的抢夺,这和狼吃羊、羊吃草没什么两样,不是吗?    奉劝在国内投机做多核心农产品的弟兄,见好就收早点撤退,要不就转战国际期货市场。在中国谈宏观不从政治利益出发是自找苦吃,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与政府为敌是死路一条。简单说几句开阔一下思路:
  1. 目前的中国政府经过多年的欺诈压迫民脂民膏,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钱的政府。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打垮一切可以危及政权稳定的经济投机力量。索洛斯可以影响全球上万亿美元的热钱而再也不敢和中国政府扳手腕已经很说明问题。
  2. 既然是强权,中国的政府可以牺牲任何国民阶层的利益来确保政权的存在。既然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大型政治危机都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其他一切社会发展目标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就业还是其他,在打击通货膨胀面前都得靠后。而自49年以来的历史也证明了,中共在铁腕统治社会打击那些加剧通货膨胀的投机客方面,战无不胜。两军对垒,投机客在中共面前不会有任何胜算,更何况中共会比任何投机客无耻百倍。
  3. 中共对农产品价格的压制造成的农民损失,会通过其他方式安抚农民。三农政策正在落实,部分省市也在试点以大额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购买家电,今后还可以想象到更多包括教育医疗交通设施电力补助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即便农产品的价格不与国际接轨,今后大部分农民的生活也不会比大城市里的无产者过的差。
  4. 国际商品市场的这波大牛市的核心推动力是美元贬值。美国这个无赖国家出于赖账的需要,故意发动这场货币战争试图让欠的巨债灰飞烟灭。事实上,也正在得逞。这样做,一方面迅速的削减了债务赤字,一方面缓解了就业压力,即便因此对国际金融秩序和政治秩序带来冲击,美国一样可以从中受益。相信半年之内各个主要发达国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强烈要求美元升值,全球的富豪在世界动荡之际会争先恐后的买入美元资产,因为美国有最硬的枪杆。这样的几个动作,在国与国之间,意味着几百万亿美元的财富转移。做多农产品黄金和其他商品期货的弟兄,在2009年后要格外小心,一旦美国新总统上台带动经济复苏重新启动美元升值周期,这些商品面临的很可能是10-15年的大顶。现在围绕这些商品市场编织的大牛故事预计快则一年慢则两年将变成皇帝的新衣。    通货膨胀基本上对那些离货币越远的人伤害越大,国际商品市场,先是金属,石油,现在是农产品,黄金,商品市场的走势基本是和美圆贬值和美国不断降息同步.那么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呢?
  记得在大约2个月前,有名的华人顶尖操盘手江平认为,美圆资产价格已经很有吸引力了,2个月过去了,美股的颓势还是没有改变.美圆的转势将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奥巴马,希拉里都已经宣称要从伊拉克撤军了.美国总统大选也许就是美圆,美股,外汇,商品市场的一个大转折.估计会有很多人暴仓.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导火索,那就是美联储下半年将进入加息过程.
  按照玉米的看法,在目前市况下,炒农产品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但是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和政府博奕是有风险的.这两天农产品的暴跌已经初路端倪了.
  期货市场是从来不缺现货的,从以前的大豆,红小豆,到现在市场上的品种.国储对于现货市场的控制能力到底有多强,我想是超出大家想象的.    很简单
  政府用的是拖字诀,不仅仅是中国政府,美国也用的这个办法
  假设今年真实通胀是10-15,政府公布是5-5.5,只要熬过今年,明年通胀假设为3-5,政府就可以说他成功了,其实从两年的角度看,平均每年还有10%的通胀。
  所以用拖字诀来避免加息
  避免加息的目的就是让房地产软着陆,让本币在升值的时候企业的贷款环境宽松一点,减少投机性外资的冲击(这是最次要的)
  假设按照你年初的设想加3到4次,后果就是房地产硬着陆,房市崩盘,一大批企业倒闭!
  我对政府之前一直太慢的步伐加息,或者说没有主动性针对通胀加息感到不可理解。这导致了资产泡沫的泛滥,进而演化成有可能不可收拾的局面。
  也许这早在他们意料之中,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掠夺。
  但事已如此,再加息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加息只能作为最后手段使用。
    从袁隆平粮库空缺的发言看,国储对于现货市场的控制能力,我觉得可能不是强的问题,而是有多弱的问题。我想也是超出大家想象的。
  ====================================================
  这个是事实,但也许同样大家应该知道的是中国的农民在经历了多次的经济波动后,已经有了朴素的对抗经济周期的办法.我跟来自农村,家里目前仍然种粮的同事聊过,当粮食价格太便宜的时候,农民干脆不卖给供销社,除了留部分口粮以外,他们会把粮食存起来,或者干脆用粮食来喂猪.国储的粮库虽然是空的,但农民手中的存粮到底有多少,这个恐怕没人真正精确的估计过.
  所以,农产品阶段性投机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天真的认为我们真的面临粮食危机了.
  还是那句话,当价格涨上来的时候,你会发现现货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都冒出来了.
  这个故事,去年的伦敦锌市场上演过,伦敦镍也上演过,现在轮到黄金和农产品讲同样的故事了.     【全球通胀】菲律宾省白饭 秘鲁改吃薯仔包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星岛网讯】在全球大米供应紧张及价格暴升的影响下,菲律宾当局要求快餐店将白饭分量减半。而在南美洲的秘鲁,军人因应面包制造材料小麦的价格上涨,改吃由马铃薯制成的面包。  
  《星岛日报》报道,菲律宾农业部长黄严辉(Arthur Yap)周二表示:“我要求快餐店可以让顾客选择只要半碗饭。”他指出,很多顾客都没有吃完整碗饭。  
  农业部表示,若菲律宾人能有节制地吃饭,从外国输入的大米可减至117万公吨,较去年的187万公吨减少三成七。农业部较早前警告,菲律宾今年还欠210万公吨大米,才可满足国内需求。  
  而在秘鲁,国防部长弗洛雷斯阿劳斯于利马一个军事基地,谈及军人改吃由马铃薯制成的面包时表示,秘鲁没有出产小麦,所以小麦必须从外国输入,但小麦的价格却天天上涨。去年小麦价格上升了35%,每公斤售1.27美元,用小麦做的面包价格也因而上涨了40%。  
  在弗洛雷斯阿劳斯的周围,放满了由秘鲁本土马铃薯制成的各种面包,如马铃薯法国面包、马铃薯方包及以袖珍马铃薯制成的牛角包等。其实自今年一月起,秘鲁国内的监狱及许多公立学校已开始供应马铃薯面包。   
  目前当地一间国营公司每日生产1.2万个“薯仔包”,由1/3煮熟的糊状薯仔和2/3小麦粉混合制成。本月初,秘鲁连锁超级市场Plaza Vea开始推出一种名为“Papapan”的食品,意即“薯仔面包”,每公斤售1.82美元,比一般面包便宜6%。“薯仔包”就像法国面包一样,而且含铁质。   
  秘鲁去年经济迅速增长9%,是连续第九年增长,但上月计得的通胀由去年同期的3.9%增至4.8%,主要原因是食物和燃料价格上涨,食物由去年3月至今上升了7.8%。 
    玉米兄:  
  给你略补充两点,不知是否正确:  
  1994年汇改之后,1995至2007年,国内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两者基本上都和美元汇率水平反向相关,把物价、GDP增长率和美元指数放到一个图里,这个趋势十分明显。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以美元定价,虽然这两年有所升值,但是美元跌得太快,所以实际上上述几者之间关系也是相当明确。可以看到,美元指数位于90-95区间是中位,在此之下我们加速增长包括物价,在此之上则不太灵。究其原因,美元汇率反映了国际资本流向,美元强则是国际资本流向美国的过程,美元弱则反之,至于为什么美元弱的时候美股还能涨,是因为美国的货币扩张太厉害,但是增量资本流向国外的更多。  
  上述与美元汇率的关联原因,是我们的FDI、出口竞争力和上游行业利润水平与美元直接反相关(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与美元强弱多为相反关系)。1990年代中后期直到2002年初,都是美元强势,这个时候国内扩张货币也不起作用,利率降下来也不会改变上述几个变量,所以经济增长不会上去。02年初以后美元进入熊途,加上01年进入WTO,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几条路径终于产生出了足够多的货币供应。  
  从上述角度解读,90年代中期以前和现在的通货膨胀产生的背景是有所不同的。正如02年之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改变不了低物价和实际紧缩的情况一样,当前的金融政策也不可能改变通胀局面。除了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引致地价上涨提高商务成本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引致的输入型通胀密切相关,而这两点都与美元币值直接相关。02年以后,全球首次出现了大宗资源的全球性供求紧张,只要国内金融政策不能改变国际流动性过剩格局和资源供求格局,那就不可能解决物价问题。
    一 美国的经济滞胀   
  70年代以来, 美国出现了以滞胀(Stageflation)经济为特点的结构性危机。在经济滞胀期间,美国和西方世界发生了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英国开始, 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瓦解, 加上中东石油战对发达国家的打击,都使得1973-1975年危机比起战后至70年代前的西方经济危机要严重得多。  
  接着1979-1982年,在西方世界又发生了更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于1979年7月从英国开始, 随即波及美国。危机时间之长创战后新记录,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在11.8-22%之间; 企业倒闭率和失业率均创战后新记录, 美国失业比例高达11%以上; 物价持续上涨, 消费物价年增幅均超过两位数, 而利率居高不下。   
  在滞胀期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 1970、1971年为4.5%, 70年代为7.1%, 1980年初为18%, 1960年10月到1973年12月, 美国先后发生10次美元 危机, 1977年10月到1978 年11月, 又连续发生8次美元危机, 1980年1月21日, 每盎斯黄金兑换美元高达785,而1971年8月前只需1盎斯黄金兑换35美元。
  
  政府应对策略  
  1、尼克松政府时期对策  
  为了解决失业、通货膨胀和美元危机三大难题, 1971年8月15日, 尼克松政府还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对内冻结工资、物价和房租90天, 削减联邦政府开支, 取消7%的汽车税、减征10%的新设备投资税; 对外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 征收10%的进口商品附加税, 削减对外援助经费10%。其目的是对外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 对内控制通货膨胀, 刺激经济回升。 这一计划的实施分四个阶段进行,以失败而告终。  
  2、卡特政府的反经济滞胀政策   
  1978年10月20日,他在电视广播中说:“我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灵丹妙药,任何人都没有”,“需要长期的治疗”。“我们所能采取的办法,是一些局部性的补救措施。”在工资和物价政策上,卡特既不同于传统的凯恩斯理论,也有别于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实行自愿限制工资和物价的增长。1979年7月,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高达13.4%。卡特在就任的头两年实行了两个阶段的反通货膨胀计划, 宣布自1979年起全国各公司工资(含附加工资)增长最高限额在7%以下, 物价上涨幅度至少比1976、1977年的平均数低0.5%, 一旦通货膨胀率超过7%, 遵守合同的工人可获减税, 违背协议的要受制裁。由于它并不限制地租、销售利润和利息, 也不对所有企业都有约束力, 实际上受到严格限制的主要是工资。卡特政府虽三换白宫办公厅主持人, 也未奏效。1979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上升到13.3%, 1980年4月17日,卡特在白宫宣布反膨胀计划宣告失败。 
    里根政府应对措施  
  第一,实施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计划。分三次降低个人所得税。这是战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减税行动, 也是里根复兴经济政策的核心。根据这一法案, 降低了个人所得的最高税率, 使超富裕阶层的所得税平均降低了16%;全国人均免税额减少了6.4%;新税法将公司所得最高边际税率由46%减为34%, 最低边际税率定为20%, 同时取消了一些项目的优惠税率, 延长了资产折旧年限。它改变了30多年来税率越订越高, 特惠越来越多的情况。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 既使中产阶层得到实惠, 又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二,坚持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膨胀。预定1981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为3.6%,实际只有2.1%,持续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的结果,消费物价由1980年的12.4%下降到1982年的3.9%。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为18%,到1987年降到3%。由于美国的高利率政策, 单1985-1986年就有1 000亿美元流入美国。        中金的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高通胀,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资源供应紧张引发的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1970年代的全球高通胀。上世纪70年代,先后爆发的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导致全球性通胀,其影响遍及全球。当时,美、英、日等国CPI最大涨幅接近或超过20%。由于这类通胀是由于供应短缺造成,所以单纯的货币紧缩政策和价格控制,往往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由于短缺的产品,如石油和粮食,属于生产生活必需品,也是全球定价的大宗商品。因此,这类通胀的特点是全球性以及对货币政策调控的不敏感性。  
  来自中金的研究表明,高通胀,对股市来说,都是一种显著打击。以美国股市为例,上实际70年代,美国城镇居民CPI,长期居高不下,两个高峰都出现在10%以上,而纵观这一时期美国股市,表现不尽人意。据统计,从1973年到1982年,美国道琼斯指数的平均年回报率几乎为0。不仅跑输通胀,回报率连定期存款都不如。
  从阶段性表现来看,在通胀快速上升时,对股市的杀伤力尤其大。从1973 年到1982 的10 年间,美国的标普500和道琼斯指数的年均回报率为0,而在通胀最初上升的第一阶段,也就是1973年到1975年,股市下跌最为惨烈,2大股指的跌幅都超过40%。而在通胀见顶时,股市迅速大幅反弹,基本收复失地。由此可见,在高通胀发生的初期,股市的表现最差,甚至比高通胀的维持阶段,还要差劲。  
  对于1970年代美国的大通胀,许多著名的西方经济学家进行了研究,尽管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基本达成共识。无论对于不可预见的高通胀还是可预见的高通胀,股票都是一种回报不良的投资产品。(Bulent Gultekin 1983 年3 月)因此,理论上,一旦全球性高通胀成为事实,股票应该是被回避的一种投资产品,尤其是在通胀突破原有周期上限加速上升时。     美国的经济滞胀和七十年代的政策调整
  一 美国的经济滞胀
  70年代以来, 美国出现了以滞胀(Stageflation)经济为特点的结构性危机。在经济滞胀期间,美国和西方世界发生了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英国开始, 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瓦解, 加上中东石油战对发达国家的打击,都使得1973-1975年危机比起战后至70年代前的西方经济危机要严重得多。接着1979-1982年,在西方世界又发生了更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于1979年7月从英国开始, 随即波及美国。危机时间之长创战后新记录,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在11.8-22%之间; 企业倒闭率和失业率均创战后新记录, 美国失业比例高达11%以上; 物价持续上涨, 消费物价年增幅均超过两位数, 而利率居高不下。 在滞胀期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 1970、1971年为4.5%, 70年代为7.1%, 1980年初为18%, 1960年10月到1973年12月, 美国先后发生10次美元危机, 1977年10月到1978 年11月, 又连续发生8次美元危机, 1980年1月21日, 每盎斯黄金兑换美元高达785,而1971年8月前只需1盎斯黄金兑换35美元。 与在这以前的传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不同, 七十年代以来的结构性经济危机, 从时间上看,比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要长得多; 从表现形式上看, 结构性危机往往是生产停滞或低速缓慢增长; 从波及面看,结构性危机期间各国不是同步发展的, 时而伴生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时而伴生贸易失衡、信用危机; 从直接导因看: 主要由结构失衡而触发的。经济滞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作为滞胀现象,兼有生产停滞(stagnation)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inflation)现象。造成滞胀经济的深层原因在于:它是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内、对外经济干预政策处于交替调整时期的综合产物。 在滞胀经济恶化的同时, 美国的社会生产力,正面临着大调整: 旧工业、旧技术、旧工艺、旧产品所体现的“夕阳”工业不景气, 进行又改造需要时间, 新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所体现的“朝阳工业”取代“夕阳”工业也需要时间; 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正面临新的脱皮转折期, 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生产力同样需要时间; 这时劳动力又面临新的调整, 美国1950年民间劳动力6 220万人,1970年8 270万人,1980年10 860万人。1950-1965年, 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增加了9.8%, 1965-1980年有5 500万人加入了劳动大军, 增加了40.5%, 1950-1960年就业人数增加690万, 1970-1980年增加到1 860万人, 但1970-1980年的失业人数和失业比例仍有增无减。与以往不同, 还增加了地区性、部门性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从而使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难题。在这期间, 西方世界经济关系的结构也发生了新的调整。表现为从1971年8月起,美元霸主地位的结束, 美、日、欧经济关系面临新的调整。尼克松在1971年12月承认: 布雷顿森林协议“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达成的”,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新的世界上”,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一个经济上的强国, 而是欧洲的各国、日本、亚洲、加拿大和北美——所有这些国家都是强大的”。1973年由于中东“石油战”的结果, 西方廉价石油原料时代宣告结束。它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列强垄断世界经济秩序的局面,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西方世界70年代以来的经济。1977年4月18日, 卡特总统在电视演说中说: “能源危机还没有把我们压垮, 但如果我们不迅速采取行动, 它就要把我们压垮”。与此同时, 作为西方经济学主流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 面临难以解决滞胀经济的严重危机, 西方世界的强化国家干预政策的某些弊端, 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和社会严重不公矛盾的加剧, 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促使西方国家寻求新的调整对策。追求全球扩张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矛盾也迫使美国政府考虑做出必要的政策调整。对于滞胀现象, 经济学界和史学界迄今众说纷云。按照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只要政府推行赤字财政,组织公共工程等就能实现充分就业,就能刺激生产的发展。而后凯恩斯主流学派强调运用补偿性财政政策来消除经济周期的激烈波动,他们主张交替使用膨胀和紧缩两种政策,以实现长期预算平衡,然而经济滞胀使这种理论在实践上束手无策,现代凯恩斯主义主流综合学派对滞胀的解释和对策仍处于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     我找到一些数据
  1、通货膨胀对公司整体的净资产收益率如何影响?(分低通胀和高通胀)
  2、GDP增长速度和公司整体的净利润增长速度大约有什么关系? 初步答案是短期看GDP增长率和公司整体利润增长没什么相关性,这个从这几年中国市场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来,但我推测:从长期来看GDP长期平均增长率和公司利润长期平均增长率应该有一定关系(以前的公司统计给我一个直观感受如此。有待更多数据进一步验证)。
  美国市场1949-1967年状况:
  

 

1年期利率

10年期长期国债收益率

cpi

通货膨胀率

GDP增长率

S&P500的pe

 

 

 

 

 

 

 

1949

1.58%

2.31%

24

1.27%

9.91%

6.71

1950

1.32%

2.32%

23.5

-2.08%

15.49%

7.28

1951

2.12%

2.57%

25.4

8.09%

5.60%

7.47

1952

2.39%

2.68%

26.5

4.33%

5.89%

9.91

1953

2.58%

2.83%

26.6

0.38%

0.26%

10.91

1954

1.80%

2.48%

26.9

1.13%

9.04%

10.14

1955

1.81%

2.61%

26.7

-0.74%

5.47%

12.85

1956

3.21%

2.90%

26.8

0.37%

5.39%

12.2

1957

3.86%

3.46%

27.6

2.99%

1.32%

13.32

1958

2.54%

3.09%

28.6

3.62%

8.43%

12.2

1959

3.74%

4.02%

29

1.40%

3.91%

19.25

1960

4.28%

4.72%

29.3

1.03%

3.48%

17.12

1961

2.91%

3.84%

29.8

1.71%

7.51%

18.26

1962

3.39%

4.08%

30

0.67%

5.48%

21.65

1963

3.50%

3.83%

30.4

1.33%

7.43%

17.73

1964

4.09%

4.17%

30.9

1.64%

8.36%

19.02

1965

4.46%

4.19%

31.2

0.97%

9.55%

18.93

1966

5.44%

4.61%

31.8

1.92%

5.69%

17.98

1967

5.55%

4.58%

32.9

3.46%

9.30%

15.22

 

  
  美国市场一段令人困惑的历史:   
  1949-1967年是美国的一轮牛市。特点有两个:1、利率不断上升,不过幅度不算大;2、起始时刻的市盈率非常低。   
  所处环境:这轮牛市利率环境整体不高,大部分时刻处于5%以下,通货膨胀率整体算是低通胀,GDP增长率平均6.71%。   
  困惑的原因在于:在宏观面较好且市场利率如此之低的情况下,这轮牛市的市盈率之低让我咂舌,而且整轮牛市市盈率最高的时候也才20出头,这轮牛市的(1/PE)基本上一直大于10年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希望有人能够解惑。   
  1950-1975美国股指图
  


  
  美国市场1968-2004年状况:   

年份

1年期利率

10年期长期国债收益率

通货膨胀率

SP500pe

1/pe

构造利率

1968

6.17%

5.53%

3.65%

17.83

5.61%

6.17%

1969

8.05%

6.04%

4.40%

17.72

5.64%

8.05%

1970

9.11%

7.79%

6.18%

15.62

6.40%

9.11%

1971

5.66%

6.24%

5.29%

18.22

5.49%

6.24%

1972

4.62%

5.95%

3.27%

18.12

5.52%

5.95%

1973

7.93%

6.46%

3.65%

18.45

5.42%

7.93%

1974

11.03%

6.99%

9.39%

11.78

8.49%

11.03%

1975

7.24%

7.50%

11.80%

8.16

12.25%

11.80%

1976

5.70%

7.74%

6.72%

12.17

8.22%

7.74%

1977

5.28%

7.21%

5.22%

10.48

9.55%

7.21%

1978

7.78%

7.96%

6.84%

8.29

12.07%

7.96%

1979

10.88%

9.10%

9.28%

8.09

12.37%

10.88%

1980

11.37%

10.80%

13.91%

7.46

13.40%

13.91%

1981

17.63%

12.57%

11.83%

8.97

11.15%

17.63%

1982

14.60%

14.59%

8.39%

7.64

13.10%

14.60%

1983

9.37%

10.46%

3.71%

11.41

8.76%

10.46%

1984

11.11%

11.67%

4.19%

11.86

8.43%

11.67%

1985

8.35%

11.38%

3.53%

10.31

9.70%

11.38%

1986

7.31%

9.19%

3.89%

14.25

7.02%

9.19%

1987

6.25%

7.08%

1.46%

18.27

5.47%

7.08%

1988

7.63%

8.67%

4.05%

14.31

6.99%

8.67%

1989

9.29%

9.09%

4.67%

12.01

8.32%

9.29%

1990

8.43%

8.21%

5.20%

14.87

6.73%

8.43%

1991

6.92%

8.09%

5.65%

15.25

6.56%

8.09%

1992

3.91%

7.03%

2.60%

26.15

3.82%

7.03%

1993

3.44%

6.60%

3.26%

22.8

4.39%

6.60%

1994

4.35%

5.75%

2.52%

21.62

4.63%

5.75%

1995

6.45%

7.78%

2.80%

15.2

6.58%

7.78%

1996

5.68%

5.65%

2.73%

18.09

5.53%

5.68%

1997

5.78%

6.58%

3.04%

19.78

5.05%

6.58%

1998

5.68%

5.54%

1.57%

24.25

4.12%

5.68%

1999

5.31%

4.72%

1.67%

33.12

3.02%

5.31%

2000

6.61%

6.66%

2.74%

29.59

3.38%

6.66%

2001

4.63%

5.16%

3.73%

26.62

3.76%

5.16%

2002

1.85%

5.04%

1.14%

46.18

2.17%

5.04%

2003

1.18%

4.05%

2.60%

32.47

3.08%

4.05%

2004

1.49%

4.15%

1.93%

23.24

4.30%

4.15%

 

    美国大选共和党与民主党谁获胜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因为共和党与民主党的经济主张不同,以下是转贴,没耐心的朋友直接看最后的结论就行了。  
  原帖地址:http://www.create.hk/archives/176#more-176
  
  【转贴】美国大选结果对股票市场有何影响  
  2008年已经到来,这一年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讲,都将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将首次举办奥运会,而美国则将进行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潘大认为,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强国,其对内对外政策不仅将直接影响到美国国内经济,同时也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众所周知,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阶级基础是完全相同的。事实上,共和党主要代表美国垄断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而民主党则主要代表美国中小资产阶级和劳工集团的利益。由于两党阶级性和阶级基础的差异,导致它们的经济主张不尽相同,有的方面甚至南辕北辙。在本文中,潘大就将为各位投资者分析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经济政策方面的主张,并简要论述当选后对美国经济和股票市场的影响。投资者通过阅读本文论述的基本原理,关注美国大选形势的相关变化,并积极调整投资组合,就可以从容应对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  
  共和党和民主党的阶级性有何差异
  政治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政党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主张,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决定的。在两党制国家里,往往是一个政党代表大资产阶级、垄断资产阶级集团,而另一个政党则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和劳工阶层。虽然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选举结果主要由中间选民决定,且各政党的竞选纲领也都会不同程度地倾向于中间选民。但是,这并不代表各个政党的经济主张是完全无差别的。  
  对于不熟悉相关理论的投资者,潘大不妨在此举一个具体例子。1990年代闹得沸沸扬扬的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oration, NYSE:MSFT)的反垄断案我想大家都还记忆犹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当时执政的克林顿政府是民主党的,而民主党是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反垄断是其重要经济政策主张之一。微软公司这种托拉斯巨头在民主党执政期间日子不好过,也是必然的。为什么现在微软并没有反垄断麻烦呢?不是因为现在它就不捆绑浏览器了,而是因为现在的布什政府是共和党的。  
  有的投资者可能对“阶级性”这个词感到陌生,潘大这里要告诉大家一个同义词,“阶级性”就是我们熟悉的“党性”,这两个词是等价的。  
  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的经济政策主张
  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是一个主张社会保守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政党,现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就是共和党籍。历史上担任过美国总统的共和党人中,中国人较熟悉的有:亚伯拉罕·林肯、西奥多·罗斯福、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理查·尼克松、罗纳德·里根、乔治·布什。  
  共和党的经济主张有以下几点:  
  自由市场,限制政府管制经济。
  限制政府规模。
  低所得税率,提倡减税。
  反对最低工资法案。
  反对高福利政策,认为这可能损害经济。
  重视垄断集团和垄断资本的利益。
  此外,共和党的另一个特点是外交强硬。共和党执政期间容易挑起战争,导致财政赤字扩大,美元贬值。一般认为,共和党的政策更有利于美国商界,华尔街也倾向于由保守的共和党控制白宫。  
  第十六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February 12, 1809 – April 15, 1865)  
  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的经济政策主张
  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在政治上是左翼的,有革新精神,但在经济上强调政府干预。中国人熟悉的民主党总统有:安德鲁·杰克逊、富兰克林·罗斯福、哈利·杜鲁门、约翰·肯尼迪、林登·约翰逊、吉米·卡特、比尔·克林顿。  
  民主党的经济主张有以下几点:  
  贸易保护政策。
  提高最低工资。
  提高所得税率。
  政府负担更好的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
  重视环境保护,重视替代能源。
  重视劳工阶层利益。
  民主党的外交政策方面是偏温和的。可以预见,如果在2008年美国大选期间民主党获胜的话,伊拉克的残局将获得更快速度的清理。一般认为,民主党获胜可能导致短期股市下跌。由于民主党一向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积极推动最低工资法案和反对输入外国劳工,零售业、餐饮业将受到冲击。民主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将导致传统能源公司前景不被看好,但替代能源产业将大为受益。此外,民主党的社会福利政策将不利于美国制药业。不过从长期看,如果民主党在2008大选中获胜,会给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稳定性。1990年代克林顿政府曾创造了广受赞誉的经济高速成长期。  
  第四十二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 August 19, 1946 - )  
  共和党大选获胜对经济的影响
  潘大认为,如果共和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赢得选举,将会产生以下影响:  
  伊拉克残局的清理速度不会变得更快,这可能导致美元继续疲软,黄金和石油价格攀升。
  共和党的自由贸易政策将不会进一步加大中国出口贸易型企业的压力。
  共和党在环境和替代能源方面所持的消极态度可能减轻其它国家这方面的压力。
  共和党反对增加最低工资的主张使得美国非农人口失业率不会大幅攀升。
  共和党的经济自由政策使得美国经济出现滞涨的可能性较低。
  共和党的自由贸易政策可能使人民币升值压力不会继续升高。
  民主党大选获胜对经济的影响
  潘大认为,如果民主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赢得选举,将会产生以下影响:  
  伊拉克残局的解决速度加快,导致美元摆脱弱势,石油、黄金大幅走高的可能性小。
  民主党的贸易保护主义将导致其候选人上台后打着“保护美国制造业工人就业”的口号出台政策,增大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型企业的压力。
  民主党关注环境和替代能源,主张对石油公司课以重税,使得石油牛市难以持续。
  增加最低工资,非农失业率攀高。
  对经济积极主动地干预可能导致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出现滞胀情况。
  关注劳工福利将促使美国公民总体消费意愿增强。
  民主党的加税政策提高了边际替代率,将使得投资和工作意愿降低。
  民主党的贸易保护政策使得其对所谓的“汇率操纵”问题更为敏感,在汇率问题上会继续向中国施压,并不排除出台反倾销政策。
  综上,潘大认为,如果共和党得以继续执政的话,可能导致美元继续疲软,油价和金价也将继续维持高位,但是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低。而如果民主党得以在本次美国大选中胜出的话,将可能导致美元走强,油价和金价回落,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美国失业率上升,甚至出现滞胀的局面。对中国国内产业方面,如果民主党上台,将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国内传统制造业将更加难以生存。潘大认为,通过熟悉美国两党各自的经济政策,适时地调整投资组合,对于积极应对2008年美国大选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来看,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局势不出现较大的变化,则民主党获胜的机会要大于共和党,这是由2006年中期选举结果和当前美国政治经济形势决定的。 

    一 美国经济滞胀的过程
  发生了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接着1979-1982年,又发生了更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工业生产下降 11.8-22%,失业比高达11%,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率1980年初为18%。1980年1月每盎斯黄金兑换美元高达785。
  在滞胀经济恶化的同时,美国的社会生产力,正面临着大调整:“夕阳”工业不景气,新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所体现的“朝阳工业”未发展起来;劳动力又面临新的调整。(当前我们正处于这样的经济结构转型期)  
  现在经济学家认为滞胀现象在60年代末已初见端倪,到70年代中期,能源危机火上加油,迅速发展成典型滞胀危机,用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通货膨胀,就会使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用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滞,增加就业,又加剧通货膨胀。(国内情况类似,目前,能源、资源价格暴涨导致CPI高胀,目前正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很有可能引发生产停滞,失业增加。)  
  二 尼克松的政策:
  1,推行“分享岁入计划”。州与地方财政援助法,新的分税制。把一部分联邦政府的权力和相应的政府岁入交给地方政府,在5年内由州和地方共享联邦收入302亿美元。
  2,继续扩大了环保措施,使人口和资源使用达到平衡。(我们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环保,这点和美国当年面临的局面一样)
  3,尼克松政府还适当精简和改组了联邦政府机构。(目前在推进大部制改革)  
  三 卡特政府的反经济滞胀政策:
  1.卡特政府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强调实行自愿限制工资和物价的增长。计划宣告失败。推出《减税和简化手续申请法》,减税刺激内需。(目前,我们提高了个税起征点,减税在讨论中)
  2.卡特政府的反能源危机政策:
  美国石油70年代消费量猛增的原因:
  其一,工业能源结构的变化。1950年石油占有36.2%,1979年上升到50%。
  其二,居民消费方式发生变化。1970年美国职工乘汽车上班的占77.7%,住宅和工商建筑用油也惊人地发展。
  其三,能源消费上存在严重的浪费。
  (中国当前情况非常类似)
  为解决能源短缺,卡特采取了开源节流兼顾的能源政策,规定分阶段取消对石油、天然气价格的控制,鼓励以煤代替油和天然气,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者减税,改革用电收费标准,鼓励其它节能措施。同时向石油公司征收50%的石油暴利税。通过了发展合成燃料法案。修建地下战略储备石油基地,调整对中东的政策,寻找新的进口能源国。为80年代美国能源危机的缓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个中国也正在做)   
   可以看到,从宏观层面看,国内当前经济状态和美国70年代的情况非常类似。 
    奉劝在国内投机做多核心农产品的弟兄,见好就收早点撤退,要不就转战国际期货市场。在中国谈宏观不从政治利益出发是自找苦吃,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与政府为敌是死路一条。简单说几句开阔一下思路:
  1。目前的中国政府经过多年的欺诈压迫民脂民膏,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钱的政府。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打垮一切可以危及政权稳定的经济投机力量。索洛斯可以影响全球上万亿美元的热钱而再也不敢和中国政府扳手腕已经很说明问题。
  2。既然是强权,中国的政府可以牺牲任何国民阶层的利益来确保政权的存在。既然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大型政治危机都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其他一切社会发展目标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就业还是其他,在打击通货膨胀面前都得靠后。而自49年以来的历史也证明了,中共在铁腕统治社会打击那些加剧通货膨胀的投机客方面,战无不胜。两军对垒,投机客在中共面前不会有任何胜算,更何况中共会比任何投机客无耻百倍。
  3。中共对农产品价格的压制造成的农民损失,会通过其他方式安抚农民。三农政策正在落实,部分省市也在试点以大额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购买家电,今后还可以想象到更多包括教育医疗交通设施电力补助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即便农产品的价格不与国际接轨,今后大部分农民的生活也不会比大城市里的无产者过的差。
  4。国际商品市场的这波大牛市的核心推动力是美元贬值。美国这个无赖国家出于赖账的需要,故意发动这场货币战争试图让欠的巨债灰飞烟灭。事实上,也正在得逞。这样做,一方面迅速的削减了债务赤字,一方面缓解了就业压力,即便因此对国际金融秩序和政治秩序带来冲击,美国一样可以从中受益。相信半年之内各个主要发达国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强烈要求美元升值,全球的富豪在世界动荡之际会争先恐后的买入美元资产,因为美国有最硬的枪杆。这样的几个动作,在国与国之间,意味着几百万亿美元的财富转移。做多农产品黄金和其他商品期货的弟兄,在2009年后要格外小心,一旦美国新总统上台带动经济复苏重新启动美元升值周期,这些商品面临的很可能是10-15年的大顶。现在围绕这些商品市场编织的大牛故事预计快则一年慢则两年将变成皇帝的新衣。  
  \\\\\\\\\\\\\\\\\\\\\\\\\\\\\\\\\\\\\\\\\\\\\\\\\\\\\\\\\\\\\\\\
  我同意这个人的观点,不要和政府作对.即使你有钱买下一个省的粮食,你也不敢买——当然,玉米兄是打个比方。中国现在贫困的人口还很多,农民兄弟算是其中的主力,但是城市里面还有很多无产者日子更凄惨。
  中国的通货膨胀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现在看一些基础原材料已经到了不得不提价的时候了,不能违背经济规律一味的限价,因此成品油的市场化改革会逐渐启动,但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国家调空也在等一个时机,就是粮食价格回落,这样子CPI就会回落。如果由粮食价格为领头兵的价格上涨,出现了全面的上涨,那么导致通货膨胀高企,轮到大家去抢购各种商品,那才是真正可怕的通胀。而更可怕的是紧接着的通货紧缩。基于这个后果,你说国家会怎么做呢?    《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
  ····  
  第十三章 你个人的选择——极度的富有还是可悲的贫穷
  在通货膨胀高涨的时候赚钱
  第一种投资陷阱:现金投资
  第二种投资陷阱:债券
  从现在开始,唯一值得持有的债券
  第三种投资陷阱:股票
  为什么通货膨胀将会导致股票价格收益比率降低
  避免那些损失最为惨重的板块
  能源的双重打击
  第四种投资陷阱:小型股票
  第十四章 在未来的经济崩溃中赚钱
  第一种最佳投资:黄金和黄金股
  第二种最佳投资:石油和石油股
  为什么看好石油服务公司
  第三种最佳投资:房地产
  第四种最佳投资:中国和印度
  防范通货紧缩
  第十五章 下一个热点投资板块——替代性能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风能的作用
  利用液化天然气
  其他替代性能源
  未来的汽车
  应对能源危机的一个万无一失的投资组合
  财富和生存:其实它们是一回事儿
    (转帖)如果树上长电视机,五金,百货,甚至建材,一个社会立即就可以进入真正的共产主义。今天美国印刷美元就能让这些财富源源不绝从海上飘来,中国把美国提前送入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美国人接受这个现实还是要动点脑子的。看看这些印钱的借口,本质上不就是补充弹药吗?看看美国众议院援手楼市三法案,本质不就是发房子吗?  
  信贷危机只是一个借口。掠夺才是目的。可以说掠夺者的弹药库又空了,该填充了。这个弹药就是美元。  
  曾见到一个图表,美大银行整体借贷优秀率极高. (95%以上)。房贷只占总信贷的一小部分(25-30%)而房贷领域死帐又只占总房贷的10-15%。因此坏房贷微不足道. 想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上捡便宜的人都很清楚,即便是FORECLOSURE的房子,售价也不低,银行的损失也很有限。有大把时间的国家专业部门还是踏实一点做点学问去研究个底掉,别天天鹦鹉学舌,混淆视听,不务正业。流动性差根本于房贷无关,而是急速过渡掠夺造成。  
  流动性差的根本原因是急速过渡掠夺。美国企业每次吞并外国企业,尤其是资源企业和不可替代的战略企业都是有美大银行出现金的。注意是现金。每次吞并过程都有竞争者抬高股票。美国银行支持的企业从不含糊,往往连竞争者通吃。本人研究了一下加拿大的吞并案,64%是被美国企业吞并。如今加国所剩只是些新芽。每次吞并美国银行都要出几百亿现金的。这些年一路吞下来要多少现金!所以才有今天的“流动性差”。砖家门真TMD会想词儿。干脆说空白合同用完,须要加印,不就得了。中国企业资源由于贱卖,美大银行可以说没有破费。所以听说CITI今年才亏了200亿,真是“经营有方”。  
  美国控制资源价格招术之一就是要抬高黄金价格,再把其他商品价格和黄金挂勾,进而抬高其他商品价格。喜欢股市的人们去研究一下,历史上石油和黄金价格的比例是一贯的10比1。如果你发现这个比例有变化,你就有挣钱的机会了。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美国人能抬高黄金价格,因为美国有最大的黄金储存。人类自古以来开采的黄金,大都存在美国。美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矿(在印尼)。这个世界只有美国人能抬高石油价格,因为美国不但控制石油产量同时还有在本国大量储存石油的能力和方法(地质岩洞)。  
  接受共产主义的现实是要废点脑子的。一方面要找个借口印更多的钱(圈地合同),好让掠夺事业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制定一个分配规则以在国内落实共产主义的好处。这就是美国政府目前工作的全部内容。  
  控制价格和经济属地带来的源源财富是要通过一个分配方式去惠及人民以实现帝国国内的共产主义。B U S H政府前不久的减税政策和为公务员加薪的政策都是帮助一部分美国人实现共产主义的小步骤。其次许多西人这些年在股市捞足了现金,已经不需要工作了。还有圈来的地盘须要大批管理人员,这已经吸收了一大批学MBA和会计的人。房贷3法案就是把房子按须分配。下一步还需要采取什么实施办法呢?  
  制造业的工人会得到照顾的。只不过转型需要点时间。美国最终要在底特律附近大湖建一个大型军舰制造基地,汽车业工人就都忙起来了。共和党的候选人是有脑子的。美国必走军工强国之路。虽然美国的军工已是世界老大,但它在美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加强。美国必将沿此路走下去。只不过他们可能会更加充分的发挥美元的神功,达到利用和阻碍中国的双重目的,例如从中国“买”舰船壳体使得爱洋钱的中国无暇为自己建造军舰。例如从欧洲“买” 战机以阻止欧盟向中国输出飞机制造技术。因此我说共和党是美国人民的选择,民主党不可能得选的。  
  美国还有一部分人,不炒股,不买地,也没任何技能。政府是要发明一些非常措施才能帮他们实现共产主义。可以预料美国会有更多的电视节目象deal/no-deal一样去发钱。其目标就是全面地给每个国民平等的人权去搭上帝国共产主义的快车。  
  水往低处流,钱往财富低价处走。洋钱的信徒中国注定是最终受害者,除非中国从今以后只认黄金为外资。  
  美人心狠手辣,并不满足于一人独霸,而是拉起帮凶一起制造货币的洪水去洗劫中国的财富,给中国造成灾难。每次印钱都不忘拉着欧日一起干。大家要看清楚。他的目的再清楚不过。  
  有感于2000亿合同落到空客。其实美国买什么都不是拿财富来换,何必担心。其实质是利用欧洲人之手去洗劫中国罢了。因为这笔钱最后还是由拜洋钱的中国用财富来卖单。用叫兽的话叫拉动中国经济。用百姓的话叫物价飞涨。  
  而中国的经济智商尚处于幼儿园阶段,除了会敛钱,还没有学会独立印钱独立发钱独立操作用钱的本领。每一分RMB 的印刷都要看子民用财富从洋人那里换来多少洋钱。敛来的洋钱又不会用, 结果那只有受掠夺的份儿。至多再把一部分掠夺转移到更落后的国家头上,直到他们造反为止。  
  中国政府是该立即采取措施的时候了。这些措施包括:  
  • 禁止外资收购任何国有和民有企业,禁止外资收购任何资源  
  • 禁止外资进入民生行业如市政建设和运营,房地产,土地经营,粮食食油食品加工  
  • 花掉手里的美元收购外国资源业如铁矿石业,铜矿,铀矿,油田。美洲不卖,要占领亚洲和非洲。学习美国,从股市敛钱,主动对外印钱达到圈地目的。因为从根本上说,中国人要过上美国人的日子,就要拥有4倍于美国的资源规模,因为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  
  • 禁止出口黄金和稀有金属,包括其制成品,禁止出口钢铁,铜, 尽力加大储存。  
  • 对外贸易尽量使用RMB或物物交换,如石油武器交换。  
  • 尽量减少美元在国内的流动,储存的时间和数量  
  • 学习美国,用地质岩洞大规模储存石油。  
  • 学习美国,尽力发展军工,充分发挥中国的人力资源,大学生资源,可以从根本上说,中国人要过上美国人的日子,就要有4倍于美国的军工规模,因为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要彻底摒弃孔夫子的腐臭,要爱武,要勇于保护自己的利益所在,要以不能保护自己利益为耻。     统计局:防止务工收入过快上涨以降低通胀压力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09:25 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频道讯:“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今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2020: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发言中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要采取的对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谢伏瞻认为,2007年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为标志,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减速。这方面的问题,现在还在继续恶化。美国房地产市场目前还在继续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就业的减少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者信心在下降、消费支出增长处于停滞、信贷紧缩,投资者的信心受挫、固定资本形成下降,所以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深化。  
  第二个方面,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国际市场的石油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像矿产品、农产品(24.44,0.40,1.66%,吧)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现在一些国家的CPI在持续攀升,2007年美国的CPI上涨了2.9%,今年一月份上涨了4.4%,其他一些国家,像欧元区、印尼、墨西哥、俄罗斯、南非等国家的CPI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攀升。今年1月份,上述这些国家的CPI涨幅还在继续升高。  
  另外,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商品价格还在继续上扬,另外,世界主要生产国家的价格也在持续走高,通货膨胀的预期在升高。其他还有很多变化。但是,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使我们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增加了新的困难。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面还是好的。今年头两个月,我们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5.4%,城镇增产增速2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2%,出口增长16.8%,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应该说,经济增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在发展。但是,经济运行当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物价涨幅较高,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增大。  
  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有的影响已经显露,并且还会继续显露。比如像原油、谷物、石油、食用植物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明显的加大了我们控制通货膨胀压力和威胁,也增加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有些因素在短期内,还没有构成直接和实质性的威胁。比如美国经济减速,虽然减少了外部需求,也使得我们的出口增速和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落。但是,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调控目标没有大的冲突。  
  但是对于国际市场的变化,我们还是需要有积极的应对之策。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从宏观政策上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势头增长之间的关系;二是扩大内需与保持外需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三是保持实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与虚拟经济的健康稳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作为首要目标,并且在控制通胀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当中求得平衡。  
  短期政策来看,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导致价格与工资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第三方面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进口,严格控制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产品的供给。第四方面是积极开展多边贸易,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保持出口的较快增长和进出口的基本平衡。第五方面就是着力稳定股市和楼市,促进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长期政策来看,主要就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提高我们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更接近  
  记者:您一直在强调中国现在的情况和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相似。  
  张季风:是的,这主要是因为70年代初日本经济社会状况与现在中国的相似点多于80年代中期。日本从1955年到72年左右,保持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两位数的增长,从数来看,和我们现在比较像。这是第一点。  
  另外,经济总量位次和人均GDP比较接近。1968年,日本从数量上完成了追赶欧美的任务,1970年代初,GDP的绝对量居世界第三位,低于美国和前苏联;中国现在是第四位,今年和德国差不多是并列第三,这个比较接近。从人均GDP来看,日本当时大约是4000美元左右,虽然高于我们现在2000美元,但和80年代的2万美元相比,更接近。  
  再者,增长模式也差不多,都比较粗放。当时日本的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资和出口牵引。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率在1973年和1974年曾高达20%。外贸出口增长率,1971年为19.8%,1973年-1974年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增速减缓,但1975年又达到17%。  
  记者:您实际上还是很重视这个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估。  
  张季风:这很重要,我们可以分析,从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质量上来看,70年代初期,日本当时仅仅是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体制下,实现了大路货生产的世界一流水平。一些高端的产品,比如计算机、高精尖的精密仪器、精密机床、高级汽车等还没法和美国、欧洲相比。这一点和中国现在的状况很接近。我们现在是钢产量第一、煤产量第一,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等还是出口的主导产品,但是在高端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我们并没有优势。  
  记者:国际环境是否也应当是一个比较的标准?  
  张季风: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很相似。首先石油涨价问题。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3年,油价从过去的每桶2.5美元涨到10美元,涨了四倍。而现在国际油价攀升的趋势是尽人皆知的,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只是时间问题。日本所需的石油百分之百依赖进口,而中国现在石油进口依赖度也接近50%。  
  另外,在外力压制下的汇率升值也很相近。1971年8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宣布美元对黄金不挂钩,要求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各国货币升值,结果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日本将这一事件与石油危机冲击并列,称其为“尼克松冲击”。在此之前,日本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1美元兑换360日元,持续了22年。而此时日元面临不得不升值的局面。1971年8月份,日本扛了一个月,但最后不得不在8月31日宣布日元从360日元升值308日元,升值幅度14%。对日本来说,这是第一次在美国的逼迫下升值,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已是第二次。我国实行自主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美国的威逼因素。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人民币也曾升过值,但真逼迫因素较强还是这一次。从这方面看,与日本70年代初也比较像。  
  再者,外汇储备迅速上升这一点也很像。70年代初日本对美贸易就出现大量顺差,并发生纺织品贸易摩擦,对美顺差使日本的外汇储备急剧上升,从1970年的44亿美元,猛升到1971年的154亿美元,一年增长了4倍。与中国的现在情况十分类似。  
  记者:国内的资产价格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张季风:当时资产价格的暴涨与中国现在的情况很相近。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1972年,当时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提出“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具体内容就是在全国建立很多的2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对国土进行全方位的均衡开发。要建设9000公里的新干线,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7500公里的石油传输管道,用新干线和高速公路把全国连接起来。实际上当时日本的新干线只有700公里,现在日本也仅为2700公里。在列岛改造论的煽动下,1972年到1974年,地价涨了50%。列岛改造的风潮和我们现在的乱开发也有点像。不仅是地价飞涨,股市也在上升,东证股指,1970年是148.35点,1971年是199.45点,1972年涨到401.7点,不足两年涨了1.7倍。  
  记者:在价格水平方面呢?这是我们现在经济形势被拿着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中期做比较的重要因素。  
  张季风:这一点我认为现在中国的情况就更像70年代初的日本了。与80年代中期的低物价相比,70年代初却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日本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源于石油上涨,带动国内的物价上涨,国际油价上涨很快传导至国内市场。CPI1972年是4.9,1973年马上到11.7,1974年23.2,一直到1978年才降到4%左右的正常水平。这一点和我们现在十分相像。国内物价的上涨也主要来源于国际能源、资源的上涨。房地产、股市等资产价格上升后,造成人工费上升,然后传到下游的消费品价格特别是副食品价格上升,如果控制不好,副食品价格的上升会很快逆向传导,结构性的通胀可能演变为恶性通胀。幸运的是,中央已经开始关注通胀问题,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要防止结构性通胀向恶性通货膨胀转化。  
  记者:是否有这个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特殊的情况,而80年代中期没有的?  
  张季风:这个问题很重要,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质的区别,日本在70年代初出现了80年代没有的事,除了通胀外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不同,那就是严重的公害问题。日本长期追求高速增长,结果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公害的泛滥,以至于在70年代初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四大公害诉讼”案件。中国现在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比日本当时的状况还要糟。到80年代中期,日本在环境方面已经治理得很好了。     日本70年代初克服危机的经验值得借鉴  
  记者:您这样强调70年代初期和80年代中期的区别,有何重要意义?  
  张季风:我之所以做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中国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准确的认识,然后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因为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不一样,最后导致的结果不一样。既然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和70年代初日本更相似,我们就更应该借鉴日本70年代初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我们就能有一个明确的参照系。比如说当时日本是如何摆脱石油危机的,是如何遏制通货膨胀的,等等。  
  记者:您更重视7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采取的对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张季风:从大的方向来看,由于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整个包括政策当局以及企业,产生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资源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每桶1.8美元的石油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今后的发展必须要转变增长模式,即从过去的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  
  记者:您能否具体举例?  
  张季风:比如通货膨胀,当时日本的通货膨胀的状况相当严重。当时由于物价上涨发生了许多哄抢商品的事件,其中最有名的是哄抢卫生纸事件。1973年11月1日,住在大阪郊外千里新城的妇女们收到了超市将要减价出售卫生纸的宣传单,上午10点开门时,队列已经达到200多人。开始营业时,摆在柜台上的卫生纸瞬间销售一空,无奈之下店方又将库存全部抛出,结果不到1小时也销售一空。1个小时,大约销售了10天的量。这一消息不胫而走,结果引起了全国性的卫生纸大抢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卫生纸的价格平均上涨50%,有些地区上涨了三四倍。卫生纸很快就在各地脱销,哄抢卫生纸直到12月份才告结束。这期间发生了多起因抢购卫生纸踩踏事件,尽管没有死人,但重伤、轻伤不在少数。这与最近重庆发生的因抢购减价食用油,造成死伤的事件十分相似。  
  针对恶性通货膨胀,日本决策当局迅速采取了紧缩对策,央行在1973年4月、5月、7月接连提高利率,每次约提高0.5%,一直提高到7%。通货膨胀在1978年终于得到收敛。  
  记者:其他方面克服危机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张季风:首先是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能耗的产业,改变过去那种能源密集型的产业,使产业结构从过去的“重厚长大”,转向“轻薄短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软化、服务化和高附加值化的目标。  
  在制造业中,对比如钢铁行业、电铝业等大的耗能行业都开始制定目标,进行合理化改造。大力发展汽车组装业和家电等低耗能产业,尽可能的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应该说日本对这些做得非常成功,许多造船企业、钢铁企业相对减产,或者转移到国外去。比如家电产业,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都发展起来,实际上,日本的优势产业都是70年代初期以后发展起来的,汽车产业也是,都是从产业结构调整以后发展起来的。  
  记者:这也是现在日本商品的一个特征。  
  张季风:是的,这个举措的影响深远。包括是大力开发节能技术和石油替代技术。在这方面,当时“阳光计划”和“月光计划”非常有名。前者就是要开发新的能源,比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潮汐能发电,核电等。其中核电在日本发展很快,现在核电已占到整个电力能源的30%左右。太阳能发电技术、蓄电池等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实际上基础是在70年代打下的。“月光计划”是7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的。为什么叫做“月光计划”呢,意在表明:哪怕是像月光那样微弱的光源,也要充分加以利用。这项计划的目的是:强化对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回收和利用尚未被利用的能源;开发包括高效气轮机等在内的重点节能技术;研究开发燃料电池、超导技术应用等可在未来推广的“种子技术”等。同时,为民间企业开发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提供支持,也是“月光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当其他西方国家还在石油危机中苦苦挣扎时,日本已经摆脱了危机。  
  记者:这主要是政府的决策,您上面提到政府和企业形成共识,那企业是怎样做的?  
  张季风:对企业来说,石油价格的上涨意味着生产成本的上升。要想摆脱困境,必须在内部挖潜。企业普遍采取“减量经营”模式,缩短战线,通过裁人、减少过剩的设备,尽可能瘦身。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企业经营战略的重点从只注重大量生产转向技术创新,使企业变得越来越精。  
  记者:这一时期立法对于经济转轨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张季风:日本是经济法治最为完备的国家之一。其经济法的特征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停地修订法律。这一时期,最明显的经济法律制定和修订是环境法制方面。在“四大公害”诉讼过程中,各地区的民众纷纷开展反公害运动并酿成严峻的社会问题,迫于形势政府不得不下决心治理公害、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在1971年的临时国会上一举通过14部公害与环境法律,以后那一届国会也因此被称为“反公害国会”,在国民、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80年代初期,日本的环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为了推动节能技术的进展,也制定和修订了节能、新能源开发促进法等。  
  记者:您的意思是,日本正是通过这个阶段的转轨才有下一个阶段的繁荣?  
  张季风:通过70年代初、中期的努力,产业结构不断软化,经过“减量经营”的企业轻装上阵,特别是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当其他西方国家还在石油危机和“滞涨”的困境中苦苦挣扎时,日本已经摆脱了危机,而一枝独放。  
  需要提及的是,日本的节能战略一直影响到现在,2004年,日本的GDP占世界的16%,而一次能源消费仅占世界的5.3%。与此相比,中国的GDP占世界的5%左右,而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10%强。中国单位GDP的能耗,约为日本的10倍。  
  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我们也提出了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期相似的政策和理念,例如,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绿色GDP”,构筑循环性经济等等,这些政策无论从政策本身还是采取这种政策的背景,都有相似性。今后关键是要将上述正确政策和战略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感谢玉米兄的无私奉献
  我把  <日本经济史>  7,8册上传了
  http://www.fs2you.com/files/39e78614-f8a9-11dc-9964-0014221f3995/
  http://www.fs2you.com/files/f3e26a3d-f8a9-11dc-9d57-0014221f3995/
  不知是否有帮助  
  日本经济史(8):高速增长  
  作者:安场保吉 译者:连湘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7年11月   
  以横跨战中、战后两个年代而形成的框架为起码条件,高速增长在1955年以后正式地初绽花蕾,并在60年代达到顶峰。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界线,增长率减至原来的一半,但与欧美各国相比较,日本仍旧保持住了高水准的增长率。于本卷,我们将追溯这一高速增长的开花及其以后增长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概述 1955—1980年
  一 新时代的开始
  1 恢复到战前水平
  2 国际关系
  3 政治、经济环境的稳定
  二 高速增长时代—— 1956—1970年
  1 准备时期
  2 安保斗争与三池争议
  3 高速增长的进展
  4 双重结构的缓和与大众消费社会的出现
  5 贸易自由化
  6 高速增长的扭曲
  三 向低速增长过渡—— 1970—1980年
  1 通货调整
  2 石油危机及其对策
  3 财政金融的变动
  4 产业结构的发展
  5 对外经济摩擦与国内改革
  6 1955年
  一 “已经不是战后”
  二 和平共处与回归国际社会
  三 1955年体制
  四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产业政策
  增长的过程(1)
  一 资源·能源·原料
  二 农业·土地
  三 人的资源与社会资本的充实
  四 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技术
  五 产业与企业的组织
  增长的过程(2 )
  一 贸易立国
  1 自然环境与国际环境
  2 现代的“重商主义”
  二 变革的原动力
  1 资本的生产率
  2 工业投资比率动态
  3 汽车工业资本的形成
  三 国际化
  1 输出对于增长的贡献
  2 高速增长后的投资比率
  四 大众消费社会的来临
  1 饮食生活的变迁
  2 工作岗位与家庭的脱节
  3 家庭垃圾
  4 住宅情况
  五 增长的平衡表
  高速增长时期的经济政策
  一 经济政策的目的与制约
  二 宏观经济运营的制度与规则
  1 维持固定平价(1美元兑360日元的汇率)
  2 回避依赖外资
  3 维持外汇储备
  4 财政均衡主义
  5 租税负担率
  6 财政投资贷款
  7 通货供给方式
  8 存款利率的固定
  9 高速增长时期的宏观政策及其终结
  三 各领域的经济政策及其手段
  1 外汇限制
  2 外资限制
  3 对引进外国技术的限制
  4 个别产业立法
  5 行政指导
  6 租税特别措施与财政投资贷款
  7 公共部门
  8 高速增长与不同领域的经济政策
  四 高速增长时期以后的经济政策
  1 经济政策的目的与制约
  2 宏观经济政策的手段
  3 不同领域政策的动向
  关于高速增长的历史考察
  一 从历史和国际的角度看经济增长
  1 前近代的经济
  2 近代经济增长的启动
  二 战后的增长
  1 高速增长开花结果
  2 结构变化
  3 生活水平的上升
  4 收入分配的动向
  三 增长与福利
  1 增长的扭曲
  2 福利
  四 社会意识、生活模式的变化
  1 对增长的认同
  2 追求稳定
  3 丰裕社会的生活模式
  五 经济大国的考验

    几点感想,就算交流吧:
  1、“利率5%,足以使得资金从房子和股市里停止进入或者小流出来. 因为利率5%意味着20倍是无风险市盈率.”和“ 经济走到这里,大家不要想资金会完全退回银行. 退回去几个月有可能,但不可能永久.”是否矛盾?或者论述得很不准确,也就是说,基本利率对投资投机几乎没有约束力,但对实业运作确是致命的,大家收入可以少点,但是可不能搞得没饭吃啊。
  回答:不矛盾. 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对股市的泡和房产的顶有一定抑制作用. 美国不是因为提高利率过高而导致房产下跌的吗?
  如果你借词展开,就没有意义了. 今天CCTV2论述,温州民间借贷利率13%. 照样有红火的企业借款  
  2、“打新股的3.6万亿”这个水分太大,你可知道里面有多少是各类公款,多少是企业生产流动资金呢?说得难听点,某个单位工资迟发四天,就可以打次新股,中签的完全可以自己搞定!但是这个钱是决不可能来投资投机的,就是有心也没胆,更没有路。
  回答:把数字缩小下. 即使1万亿,它的能量小吗?  
  3、这个世界,没钱是不行的,但是钱不是万能的。货币政策更不是万能的,粮食是个洼地,但也是雷区。比如说,这几年搞房子的,发得一塌糊涂,可是为什么此前几年,十几年就不行呢?你说是M2的问题,我不反对,但这只是其一,你想一想,没有ZRJ和相关的政策,你普通人,地能拿到吗?没有银行,能运作吗?这可不是小岗村按几个指印那么简单。当年的单位分房,让多少英雄也仰天长叹!就你我这种直筒性格,在现在的单位和国企里,哎,还是。。。。我赞同你对黄金的判断,黄金别说炒到1000,就是10000,都没什么,反正都是有钱人的成人游戏或者是成人玩具。但是,没有粮食,却是会房倒屋塌,大家都玩完的。世界其实就是那么流氓,管不住杀人的,但可以抓你卖刀卖枪的!
  回答:如果你否定货币政策的威力,偶无语. 在我意识里,对经济进行控制的第一武器是货币政策.  
  4、回到矛盾中心,通货膨胀,你我都是农村长大的,应该知道现在在田里干活的是谁,知道我们的那些儿时伙伴现在做什么,他们想的是什么,他们中有多少还会回来种地。因此,与其说粮食问题是价格问题,是经济问题,还不如说是国家的发展问题,而且,通货膨胀的核心就是各类资本对经济资源的抢夺,这和狼吃羊、羊吃草没什么两样,不是吗?
  -----------------------
  偶认为,你的思维中,过于考虑细碎的个体,而没有从更高的宏观角度思量.
  作为一个投资者,站到山顶看问题是必要的. 如果过于关注细碎的实体,可以找不到大路. 


  哪位兄弟证实一下:我在2006年年中曾经有个帖子----自2007年12月底开始看空工农中建交5大银行股. 现在已经应验.
  看空的原因主要是不对称加息----社会矛盾由银行承担一部分.
  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银行股跌的这么快,一下就40%没了. 再跌一定幅度和时期,也许他们有持有的机会了. 什么时候到,我还看不清楚. 
    很简单
  政府用的是拖字诀,不仅仅是中国政府,美国也用的这个办法
  假设今年真实通胀是10-15,政府公布是5-5.5,只要熬过今年,明年通胀假设为3-5,政府就可以说他成功了,其实从两年的角度看,平均每年还有10%的通胀。
  所以用拖字诀来避免加息
  避免加息的目的就是让房地产软着陆,让本币在升值的时候企业的贷款环境宽松一点,减少投机性外资的冲击(这是最次要的)
  假设按照你年初的设想加3到4次,后果就是房地产硬着陆,房市崩盘,一大批企业倒闭!
  我对政府之前一直太慢的步伐加息,或者说没有主动性针对通胀加息感到不可理解。这导致了资产泡沫的泛滥,进而演化成有可能不可收拾的局面。
  也许这早在他们意料之中,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掠夺。
  但事已如此,再加息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加息只能作为最后手段使用。
  ----------------------------------
  加3次0.27%利息,只能起到降温的效果,不会出现硬着陆. 现在温州民间借贷年利率达到13%了.    往后,国内的刑事案件数量应该是大幅度上升的.
  这是对贫富差距加大的直接反映.  
  一般,在一个社会,是通过这个方式逼迫ZF缩小贫富差距的.
  国外为什么收入差距小,也是这个道理.   玉米兄:  
  给你略补充两点,不知是否正确:  
  1994年汇改之后,1995至2007年,国内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两者基本上都和美元汇率水平反向相关,把物价、GDP增长率和美元指数放到一个图里,这个趋势十分明显。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以美元定价,虽然这两年有所升值,但是美元跌得太快,所以实际上上述几者之间关系也是相当明确。可以看到,美元指数位于90-95区间是中位,在此之下我们加速增长包括物价,在此之上则不太灵。究其原因,美元汇率反映了国际资本流向,美元强则是国际资本流向美国的过程,美元弱则反之,至于为什么美元弱的时候美股还能涨,是因为美国的货币扩张太厉害,但是增量资本流向国外的更多。  
  上述与美元汇率的关联原因,是我们的FDI、出口竞争力和上游行业利润水平与美元直接反相关(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与美元强弱多为相反关系)。1990年代中后期直到2002年初,都是美元强势,这个时候国内扩张货币也不起作用,利率降下来也不会改变上述几个变量,所以经济增长不会上去。02年初以后美元进入熊途,加上01年进入WTO,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几条路径终于产生出了足够多的货币供应。  
  从上述角度解读,90年代中期以前和现在的通货膨胀产生的背景是有所不同的。正如02年之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改变不了低物价和实际紧缩的情况一样,当前的金融政策也不可能改变通胀局面。除了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引致地价上涨提高商务成本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引致的输入型通胀密切相关,而这两点都与美元币值直接相关。02年以后,全球首次出现了大宗资源的全球性供求紧张,只要国内金融政策不能改变国际流动性过剩格局和资源供求格局,那就不可能解决物价问题。
  --------------------
  谢华尔街兄:
  我知道这个情况,但是我认为,国家起码把利率提高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不至于实际负利率过大.
  如果国家将利率在07年上半年就加到5%. 那么股市和房子的价格绝对不会高的冒泡.
  最近的下跌伤了很多散户......
  --------------
  如果05年7月一次升值10%而不是2%.
  如果过去2年加息次数多一倍.
  现在的问题应该没有这么严重.     关于对农产品和能源价格进行行政控制的讨论要点:
  这种控制是违背市场原则和自然规律的,在一个短期内是可行的,但是放在一个长期比如5年以上,是困难的.
  这种价格扭曲是有其合理性的(短期内能够达到某个目标),但是长期弄则副作用大.  
  作为一个投资者,分析的应该是这种扭曲可能在哪个时间点进行纠正,纠正的方式是什么? ---这意味着发财的路子.
  仅仅如此.
    简评hanseng的说法:
  1、财政收入连续五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07年达到5万亿,占GDP比例不可谓不高。但正因为此,财政令人担忧。一是可能急速回落,二是这么多的超收每年居然一个子不留的花掉了,并没有任何留盈补将来亏的长远举措(例如应将征收的部分充实社保基金),而这些花掉的项目大部分成了刚性的支出项目。实际上,房屋成交量减少、印花税减少等税源走势是明摆的。一句话,07年尚发行了近万亿国债的财政并没有想象的强大,隐性负债达10万亿以上,情况可能是相反的。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权也要拿的出东西来,豆子就是先例。
  3、国际商品市场的这波大牛市的核心推动力远不是美元贬值,美元问题只占小部分因素,很简单,以欧元日元计的商品也大幅涨价了。供求关系的变化是根本,周期性是必然的。美元币值问题只对黄金适用,所以,可以不看好黄金,但不可因为美元可能走强而看淡商品,尤其是能源和食品。另外,民主党共和党都还没有找到平衡中东中亚问题的好办法,谁上台都差不多,形式与老布什上台时天壤之别。     “滞胀”时期美国各产业的表现  
  70 年代美国“滞胀”时期,各行业的表现不一。我们统计发现,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表现较差;但是,具有定价权的上游资源行业和下游服务业,以及出现新的盈利模式的行业,增速明显能超越CPI 的涨幅。  
  70 年代,美国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分别是采掘业、农林牧渔、金融服务业、公用事业,平均年增速超过10%,远远超过CPI 的上涨。其中,采掘、农林牧渔的年增长几次超过50%,主要是受益于石油价格暴涨和全球性粮食涨价。  
  金融服务业的年增长也曾经接近20%,则是因为70 年代美国的银行业了出现新的盈利模式——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中东“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的银行,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刺激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贷款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因此,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杠杆、高盈利的丰厚时期,直至80 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  
  70 年代,美国增长呈现停滞状态的行业涉及面较广,包括,制造业、交运仓储、建筑业、零售业、批发贸易等,主要是受到经济停滞、失业率高的影响。     自2007年12月看空四大商业银行+交通银行股票,持续看空6年.
  ----------------
  目前中国国有银行的董事长和行长都是副部级干部,副行长都是中组部直管干部。即使是地方政府控制的股份制银行,董事长和行长也还是正局级干部。这意味着,在选择国有银行或者地方政府控制的股份制银行董事长或者行长时,首要考虑的是行政级别而非管理和业务能力。
  在这种官本位体制下,要进入一家银行的最高管理层,如果不能熬到相应的行政级别,其他条件再好也是没有机会的。问题在于,要做到副部级干部,没有数十年的磨砺是没有可能的。国有银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过10年,要是按“熬年头”计算,真正精通业务和管理的市场化人才还很难“熬出头”。
  而且,做官员和做银行家是两回事,行政官员的考核跟企业家的考核也是两套不同的标准,激励机制更是大相径庭。如此一来,国有银行高管中难免出现一些没有现代金融学教育背景的官员型“银行家”。
  在行政级别这个硬杠杠下,不仅优秀的国内银行业人才很难被选拔在合适的位置上,引入“外脑”也成为一件让人挠头的事情。在五大国有银行中,目前只有交行副行长叶迪奇来自汇丰。而叶迪奇能够空降交行,主要原因是当时交行还不是“国有第五大”,副行长还不是“中管干部”。某国有银行的一位负责人就曾表示,外资银行人士担任国有银行副行长,现在仍有政策障碍。
  因而,国有以及有国有背景的银行业选人之难,根子不在于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可以肯定,如果我们依然把银行看作政府机构而不是企业,把银行家看作副部级和局级干部而非职业经理人,“中国式换帅”就不会停止。
  就此而言,股份制银行的尝试已为国有银行探明了路径。王浵世空降民生银行担任行长和去年新桥组织的国际管理团队空降深发展,不过是银行以企业的方式思考和行事的结果。
[论经济和货币政策] ★论经济和货币政策 [经济杂谈]“美帝下棋论”, 美财政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和人民币决策者的命门 央行:把握政策节奏和力度 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防止物价过快上涨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货币政策委员会:3月经济数据是货币政策方向关键 央行货币政策专题--经济频道--人民网 温家宝:避免货币政策滞后影响实体经济 央行确定今年金融政策重点 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市场观察) 要全面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尤其要扶持“三农”和中小企业 经济数据,货币政策和长线投资A股的关系——超级短线实战——东方财富网博客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周小川:货币政策应考虑经济条件 慎选货币工具 2月经济数据让货币政策难言放松 美国货币政策近期难有大调整--经济频道--人民网 央行:今年经济增长动能充足?继续稳健货币政策 央行:今年经济增长动能足 将继续稳健货币政策 避免货币政策滞后影响实体经济 温家宝明确政策取向 金融资产价格应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吗 虚拟经济 北京要考虑放弃以货币政策调控经济 叶檀:全球货币政策将集体宽松 经济将“结冰” “美帝下棋论”, 美财政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和人民币决策者的命门 美帝下棋论”, 美财政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和人民币决策者的命门 把握好货币政策节奏和力度 吴晓灵:优化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