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充电器制造成本:放牛娃出身的李德生上将没有“生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30:30

放牛娃出身的李德生上将没有“生日”

在一般人的直觉里,一个出身贫寒的山村放牛娃与战功赫赫的将军,两种形象互不搭界,这样两种不同的人生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在曾担任过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的李德生将军的人生旅途里,这样看似不可能有交点的两种命运却如天衣般拼接得无缝无痕。也因为如此,李德生将军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充满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

凡是见过李德生将军的人,都会被这位中等身材、浓眉下垂、平头高额的老人折服。确实,老人虽年事已高,一举一动却丝毫不减职业军人所特有的凛凛正气,同时又让人顿感德高长者的温雅之风。  

1990年,李德生从国防大学政治委员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从军几十年来,不管身居何位,李德生始终是宠辱不惊;但阔别家乡已久的游子,在“无官一身轻”的感念中又总是梦绕魂牵生养自己的那片故土。

李德生的家乡在大别山腹地,河南光山县柴山堡一个叫李家洼的小山村(今属新县),1916年5月,他出生于当地一个贫农家庭。那时候的李家洼贫穷且闭塞,四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外面世界。李德生从一出生就品尝着贫寒家庭里的苦涩与辛酸。

在母亲的操办下,7岁的李德生开始跟着一个裁缝师傅学手艺。当时,裁缝师傅是手艺人,比干农活要轻松得多,母亲的心愿是让儿子学点本事,将来好挑起养家糊口的担子。可是,年幼的李德生还不能体会母亲的苦心,他总觉得天天闷在屋里,给师傅干家务活,什么也学不到。于是,他对母亲说不想当裁缝,要去放牛。

那时,未成年人给人家放牛不给工钱,只能混口饭吃。不管刮风下雨,烈日曝晒,小牧童李德生都得赶着牛到山上林间或草地溪畔等地吃草,受苦受累免不了,还担心牛跑了。牛主人家的老太太为人很刻薄,经常拿剩饭给李德生吃,如果她认为牛没有吃饱,就不让李德生吃饱。比起学裁缝手艺,放牛很苦,但天性好动的李德生却更喜欢流连无拘无束的大自然。

穷苦人家的孩子早早就远离了欢乐的童年,而李德生记忆里的童年,难忘的是从来也吃不饱的感觉。因为家里太穷,他从来没过过生日,也不知道自己的确切生日,后来据远房的叔叔婶婶回忆,才知道自己生于1916年5月,但究竟是哪一天出生,就谁也说不准了。

1928年6月,红军解放了柴山堡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次年,李家洼成立了儿童团,在20多个孩子中,李德生被推举为儿童团团长。虽然那时的李德生并不懂得太多革命道理,但朴素的阶级感情指引他在革命道路上前进。那时,李德生和团员们的工作是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砸庙子,搞游行。比起这些“小打小闹”的日常工作来,为红军搞情报、送信是李德生最愿意接受的任务。对于那些山形地势,放了几年牛的李德生非常熟悉,他送信从不走大路,都是钻树林走山间小路,又隐蔽又快捷。

按照苏维埃政府的要求,儿童团的活动很正规,有袖标,脖子上系根小领带。人手一根充作武器的木棍,一头涂成黑色,一头是红色的,儿童团团员们把木棍叫做“红黑不认人”,意思是无论谁违反了苏维埃的法令规定,都可以用这根木棍教训他。虽然扛着木棍很神气,但李德生更大的理想是去当红军,去真正的战场打仗。

在儿童团为红军送信、带路时,李德生接触了不少红军战士。他看到红军队伍里也有不少小兵,当红军战士的愿望便越来越强烈,还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一个叫李家辉的本家叔叔。李家辉当时是乡里共青团支部书记,乡里的苏维埃主席姓胡,是李家辉学篾匠时的师傅,他可以批准乡里青年去参加红军。

不久,一个红军营长找胡主席联系工作,李家辉就赶紧把李德生叫来,当面请求参加红军。那位营长得知李德生是儿童团团长,很是喜欢他,但见他年纪小,又有些犹豫。营长反复端详着李德生,一会儿有了一个主意,他指着自己的通信员对李德生说:“你跟他赛跑,要是赢了他,我就带你走。”李德生一听这话,马上拉着通信员去赛跑。从小放牛,什么爬山跑路对李德生来说,都是非常轻松的,而通信员背着子弹带跑却不大方便。果然,李德生领先跑了回来,营长看李德生那么认真的模样,哈哈大笑起来。

然而,考验并没有结束。接着,营长又问李德生跑的时候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李德生有些迟疑,但他还是将自己听到、看到的东西说了出来。营长对李德生的反应非常满意。就这样,14岁的李德生自己作主圆了自己的红军梦。

欣喜之余,想到父亲,李德生又犯难了。母亲崔氏生下李德生后一直病痛缠身,无钱医治,在李德生刚满9岁时,年仅30多岁的母亲就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从此,李德生便与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的房子被反动派烧了,父亲无力盖新房,便长期给人作长工,李德生就住在牛主人家的牛棚里。逢年过节,父子俩都找不到地方团聚,李德生总能见到父亲辛酸的眼泪。

当父亲得知李德生要参加红军的消息后,他并没有反对,只是把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长时间地默默流泪。抹干眼泪后,父亲拉着李德生的手,嘱咐他:“去吧,孩子,听长官的话,好好干,别记挂我。”李德生的心里热浪翻滚,泪水也止不住地往下流,却说不出更多安慰父亲的话。父子俩对着流了一阵泪,便告别了。

两年后,有一次李德生所在部队转移到了离家不远的地方。父亲听说后,特意跑来看儿子。看到儿子身体好,长高了,他很满意。从父亲嘴里,李德生知道家里分了田,盖了新房,生活比以前强多了。这让他对父亲的生活放了些心。这次分别,也不像上次那样伤感了。可是李德生却没有想到,这是他与父亲见的最后一面。

1947年,李德生所在部队回到大别山,他回家探望父亲,从乡邻的讲述中才知道父亲已经去世。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时,敌人占领了李德生的家乡,家里刚刚盖起的草房又让敌人烧了,父亲只能靠打工糊口。国民党抓捕红军家属,父亲东躲西藏,贫病交加,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出狱时已奄奄一息,为了活命仍挣扎着打短工,四处乞讨,50岁不到的父亲也病死他乡。

多年以来,每当想到父母的早逝,李德生心中就会隐隐作痛。可以想像,“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对于历经战争风云的将军而言是多么大的遗憾啊。

2011年5月8日下午,李德生在京病逝,走过了自己充满传奇色彩的96年。